年僅1歲!華南年齡最小患者成功心臟移植

2020-12-21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吳梅芬圖/醫院提供

「感謝心臟捐獻者和醫護人員,讓我的孩子有了新的生命!我已經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希望將生命的希望傳遞下去。」當1歲的兒子小波(化名)從待了1個月的重症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劉先生熱淚盈眶地說。

1歲小患兒需緊急心臟移植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在華夏大地上肆虐,醫療行業滿負荷運轉。對於生活在深圳的劉先生一家而言,除了對疫情的擔心,更多的是對自己1歲的兒子小波身體健康狀態的擔憂。小波在3月齡就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病情進展迅速,性命危在旦夕。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一類異質性心肌病,是導致慢性心衰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時可並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5年生存率僅有50%,10年生存率約25%,而心臟移植是目前唯一已確立的外科治療方法。

劉先生一家輾轉打聽,從深圳到北京,春節前甚至想到武漢去做手術。在病友群家長的推薦下,最終劉先生來到了廣東省人民醫院求醫。

年僅1歲的小波,是華南年齡最小的成功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移植團隊心外科成人二區主任黃勁松介紹:「目前全國成功的最小體重的移植兒是5.2kg,3個月的嬰兒,是在2015年實施的手術。小波來就診時,因為病情的影響,生長發育較同齡人群而言嚴重遲緩。

正常1歲男童平均體重是10kg左右,而他的體重僅有6.5kg,餵養困難,病情很重,移植手術的實施刻不容緩,再拖延下去,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

「此前也有醫生跟我說,年齡太小,很難找到供體,移植手術難度大。」劉先生對記者說,「所以當時黃勁松主任讓我去登記預約心臟供體時,我在7樓等待預約,心裡突然就想,孩子可能是有機會了!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嬰幼兒心臟捐獻比大熊貓還稀有

雖然醫院目前心臟移植手術已經很成熟,術後生存率也很高,但是嬰幼兒的心臟移植手術難度,比成人心臟移植手術的難度大很多。

團隊成員吳敏醫生介紹,一方面是供心來源極其受限,大部分是成年心臟,嬰幼兒的心臟捐獻比大熊貓還要稀有。

「我們既往曾有3個等待心臟移植的兒童病人,都是因為等不到供心而死亡。而這個患兒不到1歲,體重不到6.5kg,能與之匹配的供心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受疫情影響,也增加了供心獲取的難度。」

登記預約供體8天後,2月29日晚上7點半,心外科心臟移植團隊的吳怡錦接到通知:根據CORTS分配信息,有一個血型相合的3歲兒童要捐獻心臟。

經過仔細評估並且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捐獻者的心臟功能良好,結構正常,可以進行移植手術。

此時留下的時間非常緊張,但醫院團隊還是連夜緊急安排術前準備。第二天一早6點,取心與救心,兩邊手術幾乎同時開始,儘量讓銜接「零時差」。

多學科聯合完成高難度手術

但在手術室,醫生們面臨著另一大難題。移植團隊的麥明傑介紹:「正常人的心臟大小就跟他的拳頭大小一般。捐獻者是一個3歲將近4歲的兒童,體重有15kg,但是接受移植的患兒只有不到7kg,體重只有捐獻者體重的一半。會不會沒有足夠大的心包腔可以放置這個供心呢?」

黃勁松表示,因為擴張型心肌病,小波的心包腔本身就偏大,有一些可操作的空間。嬰幼兒的心臟體積小,操作過程極其精細,所選用的縫線、放大鏡等手術器械都比成人手術所用的要精細得多。

但是,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曾成功為體重只有1.09公斤的超早產兒開展心臟手術,而且在嬰幼兒、低體重兒的心臟手術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

3月1日,一支包括移植團隊、麻醉、體外循環等多學科合作的隊伍,由廣東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陳寄梅主任帶領下,嚴陣以待,通力合作。

經過近6個小時,這臺難度係數極高的華南地區最小年齡、最低體重心臟移植手術,終於成功完成。

順利進行心臟移植後的小波被送回ICU,繼續術後的監護、抗排斥治療、抗感染治療、營養支持治療。術後當晚,就清醒了。很快,小波已經順利拔除氣管插管。

多學科聯合,成功完成高難度手術

術後30天轉出ICU

「移植手術的成功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移植團隊的吳怡錦介紹,「接下來,患兒還要面對著排斥反應、感染的可能性、營養發育等諸多問題。」

移植術後病人因為免疫力低下,很容易感染。但是疫情期間,醫療用品極其緊缺,為了節約口罩、帽子和隔離衣,看護小波的護士都主動延長工作時間,進入了那扇玻璃門後都不輕易出來,為了少上廁所,工作期間都不出來喝水。

由於疫情期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ICU暫不允許家屬探視,醫護人員每日通過電話連線、錄製視頻、拍攝照片與家屬溝通病情,以緩解家屬的焦慮。

術後1個月,經過心外ICU的醫護團隊悉心照料,小波在經歷痰多、反覆肺不張、腹脹、消化不良等諸多小插曲後,從ICU轉入普通病房。

心外科小兒ICU吳嵐護士長表示,現在小波體重增加了1.5kg,都能不用扶著可以自己坐了,見人還會笑呢!看著他水靈的大眼睛,純真的笑臉,之前付出的努力都值得!

先心病儘早診斷儘早幹預效果更好

省醫心研所所長、心外科主任陳寄梅介紹,目前省醫每年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量在2500例左右,死亡率在1%以下。在先心病治療方面,已進入到世界先進的水平。但對於先心病,及早診斷及早幹預,甚至在嬰幼兒期、胎兒期,進行幹預,能夠得到更好的救治效果。

「省醫的器官移植尤其是心臟移植手術,規模目前已是全國前三。」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表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多個優秀學科的醫生還支援湖北與廣東省內新冠肺炎重症救治。

隨著復工復產,目前省醫的門診住院量已經達到60%-70%,接下來將繼續嚴格做好院感防控,履行醫院醫生的職責,盡最大努力保護病人的健康。(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崔文燦審籤 |張德鋼實習生 | 梁曉靜

相關焦點

  • 3歲捐獻者心臟置換給1歲嬰兒,華南地區最低齡「換心術」成功了
    南都訊3月31日,來自深圳的1歲男嬰小波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的ICU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意味著小傢伙的心臟移植手術做得非常成功,這也標誌著他也創造了一個記錄——廣東乃至華南地區最低齡的器官移植者。廣東省人民醫院移植團隊吳怡錦醫生回憶,三歲以下的患兒心臟移植成功案例不多,主要原因在於供體心臟「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供體為成人心臟。
  • 疫情下的新生,華南地區最低體重心臟移植手術,成功在這家醫院開展
    3月1日,經過醫院多學科合作和護士團隊的精心護理,省人民醫院順利給小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是華南地區最低體重的成功心臟移植案例。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移植團隊心外科成人二區主任黃勁松接診時,受病情影響,小波餵養困難,生長發育較同齡人嚴重遲緩。正常1歲男童平均體重是10千克左右,而他的體重僅有6.5千克。幾個月的小嬰兒已經能自己坐起來,但小波沒辦法做到,處於嚴重營養不良狀態。
  • 華南唯一「國家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落戶省醫
    新快報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該院最終通過層層評審,日前成功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的 " 國家心臟移植醫師培訓基地 ",成為華南地區唯一的培訓基地,在全國範圍內也僅有 4 家醫院獲得該培訓基地的資質。
  • 78歲老人成功「換心」 浙大一院完成高難度心臟移植手術
    9月23日,78歲的冠心病患者「彩虹奶奶」在浙大一院康復出院,此時距離她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已有68天。這是浙大一院今年以來成功開展的20例心臟移植手術中的第14例,她也成為目前全國最高齡的心臟移植患者。「彩虹奶奶」退休前是一位小學教研員。雖然已年過七旬,但她平時身體健朗,除了患有青光眼、高度近視以外,身上沒有其他大毛病。
  • 廣東醫院異血型心臟移植獲成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3日稱,在該院心臟外科教授吳鍾凱團隊的救治下,終末期心臟病患者鄒先生接受了不同血型的心臟移植手術,目前已正常飲食活動。41歲的鄒先生來自江西省。4年前,一次輕微的活動後,鄒先生開始出現沒有誘因的心悸氣促。經醫生檢查,他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3個月前,頻繁發作的胸悶、心悸、頭暈,讓他躺不平吃不下,鄒先生來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1歲8個月!華西醫院完成西南地區最小患兒心臟移植手術
    6月29日,1歲8個月的明明(化名)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出院了,帶著一顆新的心臟。術後恢復中的明明接受醫生的檢查6月15日下午,歷時3個多小時,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器官移植中心等科室組成的多學科團隊,順利將意外去世的捐獻者心臟,移植到了患有先天性「擴心病」的明明體內。
  • 西南地區最小患兒心臟移植手術在蓉完成 年僅1歲8個月
    華西醫院供圖 中新網成都6月30日電 (王鵬)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下稱華西醫院)30日消息,該醫院近日為一名1歲8個月的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兒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創下了西南地區心臟移植手術患者最小年齡紀錄。目前該患兒已出院。
  • 「零」輸血換心,中山一院異血型心臟移植獲成功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李漢釗 熊邁 22日羊城晚報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近日成功將一顆O型血的心臟移植到A型血的患者體內,在異血型心臟移植領域取得突破,這無疑為以後類似的患者縮短等待供體時間打開了另一扇門
  • 華西醫院完成西南地區最小患兒心臟移植手術
    6月15日下午,一場多學科的聯合緊急救治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手術室進行,由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麻醉科、器官移植中心等科室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正在為一名1歲8個月的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患兒明明(化名)進行一場爭分奪秒的小兒心臟移植手術。在醫護團隊的通力協作下,一顆健康的心臟移植到了明明體內,三個多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 代那個去天堂的寶貝好好活下去 華西醫院為1歲八個月患兒移植心臟
    川報觀察記者 李寰 攝影報導 6月29日,華西醫院心臟外科病房,護士正在為1歲八個月的明明(化名)辦理出院手續。 華西醫院心臟外科安琪團隊,將一顆健康的心臟移植到了明明的體內。手術時間持續了3個多小時便順利完成。這場手術也創下了整個西南地區患者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年齡最小的記錄,這也標誌著心臟移植手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中山醫院六例「心臟移植」成功率100%
    東方網2月4日消息:從去年5月首次施行我國年齡最小患者的心臟移植手術,到今年1月13日完成這例手術,中山醫院心外科已連續實施六例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率達100%。據解放日報報導,這六例手術患者為3男3女,術前均患有晚期擴張性心臟病,經藥物治療無效,其中年齡最小的12歲,最大的48歲,分別來自江蘇、浙江、雲南、安徽、上海等地。在手術中,中山醫院採用了在當地取供體當地行移植手術的方法,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六位心臟移植病人平均心臟對接吻合時間為45分鐘,最快的僅33分鐘,實現了中山醫院「零」的突破。
  • 醫學史上的11月20日:世界首例人造心臟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歷史上的今天即1995年11月20日,牛津大學團隊為一名64歲男子成功完成了人造心臟移植手術。這名男子是一名退休的電影製片人,由於年齡問題,這位患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已經無法接受器官移植手術。此前,主治醫師已經宣布他最多存活6個月。 心臟移植曾經且一直是醫學外科手術皇冠上的寶石。
  • 鄭州七院成功實施第60例心臟移植手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魏浩 8月18日,就在醫師節的前一天,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成功實施第60例心臟移植手術。一名56歲的患者,通過手術重獲新生。8月19日中午時分,剛做完心臟移植的劉先生,通過手機和家人視頻聊天。看到劉先生的精神尚可,家人揪了一天一夜的心,終於落定。56歲患者因擴張型心肌病多處求醫今年56歲的劉先生,從5年前開始,出現勞累後悶氣的症狀。在當地醫院,他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
  • 1個月5臺心臟移植術!醫生:警惕肺動脈高壓
    過去1個月邵逸夫醫院完成5臺心臟移植術 躺在手術室的這位62歲的阿姨,多年來備受心臟疾病折磨,心臟可謂千瘡百孔,這些年靠著心臟起搏器維持著生命的搏動。 浙大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內,生命重生的序幕正式拉開。
  • 浙江首位心臟移植患者 健康生存20年·杭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 柯靜 通訊員 宋黎勝)日前,58歲的錢長法回到他的新生之地——浙江省人民醫院,這位浙江省首例接受心臟移植患者,術後生存20年,醫患共慶。 1997年6月,家住杭州百丈井社區的錢長法,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面臨著抉擇:擴張型心肌病已到了終末期,心臟比正常人擴大近3倍。要活下去,惟一的途徑就是換心。
  • 打破魔咒:心臟移植手術
    1958年初,伯納德回到南非,在開普敦的格魯特-斯庫爾醫院籌建了心臟外科實驗室,在此之後,他又多次出國學習,並專門到維吉尼亞大學學習心臟外科關鍵的抗排異技術,在一切準備好了之後,伯納德首先完成了一例腎移植手術,這次手術非常成功,而且後來這位患者還繼續存活了23年,這次手術的成功,無疑使得伯納德向心臟移植邁進了一大步。
  • 人工心臟移植成功 世界首例能「活」5年
    點擊查看 據法媒報導,巴黎的一家醫院20日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後,這給成千上萬名非常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帶去無限的希望。世界首例能「活」5年報導稱,20日,一位75歲的男子在巴黎蓬皮杜歐洲醫院被成功移植入一顆永久性的人工心臟。參與手術的是一個由1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醫療團隊的負責人是卡爾龐捷博士,具體手術則由拉特雷穆伊博士完成。拉特雷穆伊博士在21日稱,患者的身體狀況正在逐漸恢復。
  • 武漢兩月齡嬰兒換上4歲男童心臟,刷新亞洲最小「換心人」記錄
    出生66天後,武漢3公斤嬰兒換上4歲腦死亡男童心臟……近日,武漢協和醫院成功完成亞洲最小「換心人」手術。 中秋節前夕,睿睿的媽媽林女士(化名)走進ICU,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兒,這顆「救命的心」植入體內後,睿睿度過感染關、呼吸關,歷經3個月的治療,目前小小的心臟有力地跳動著,並已拔管自主呼吸。至此,睿睿成為目前亞洲現存的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換心兒。
  • 讓生命延續,鄭州七院心臟移植突破50例
    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魏豔說,2018年1月,醫院獲得了心臟移植執業資格。此後全院上下積極謀劃培養自己的專家團隊,派出醫護人員到國家級醫學中心交流學習,同時做了大量的基礎準備工作,迅速組建起一個技術過硬的心臟移植團隊。2018年4月15日,該院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順利開展。
  • 心衰患者之困:移植無供體 進口產品昂貴 國產「人工心臟」還有多遠?
    終末期心衰患者的救治工作有望實現歷史性突破。日前,湖南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已先後完成了兩例心室輔助裝置「中國火箭心」——HeartCon成功植入終末期心衰患者體內的移植手術。這也是中南地區唯一的兩例,截至目前,兩位終末期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平穩,生命體徵恢復到正常,正在逐步康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