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李寰 攝影報導
6月29日,華西醫院心臟外科病房,護士正在為1歲八個月的明明(化名)辦理出院手續。
明明躺在床上,身邊放了一個毛絨熊貓玩具。他並不知道在這半個月時間內,無數人為了他的生命而捏了一把汗,幸運的是,一顆健康的心臟植入了他的體內。在未來很長時間裡,明明可以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
腦死亡患兒家庭捐出器官讓生命延續
6月中旬,一場驚心動魄的心臟移植手術在華西醫院進行。
明明因「擴心病」,心臟功能已經進入了終末期,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
華西醫院心臟外科安琪團隊,將一顆健康的心臟移植到了明明的體內。手術時間持續了3個多小時便順利完成。這場手術也創下了整個西南地區患者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年齡最小的記錄,這也標誌著心臟移植手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用安琪教授的話來說,手術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創造「年齡記錄」,更重要的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因為曾經制約兒童臟器移植最大的難題就在於捐贈者缺乏。而現在,有更多因發生意外的兒童家長願意捐出器官。
明明從出生開始就遭遇了諸多折磨,反覆生病,發育緩慢。出生4個月就被診斷為「擴心病」,相比正常孩子的心臟要大一些,心臟收縮功能不好,根據評估,明明能夠活到5歲的概率只有50%。明明還有一個異卵雙胞胎哥哥,他因為身體不好,現在比哥哥相比身高矮了3釐米,體重少了接近10斤。父母隨時都在為他提心弔膽。
從明明被診斷出「擴心病」,就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療,但是最終他自己的心臟已經無法再正常工作了,心臟移植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徑。給幼兒做心臟移植手術,最大的難度在於捐贈者奇缺。配型、年齡、血型等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明明很幸運,等待了一年的時間,他成功等到了心臟捐贈者。
「我們特別想對那位好心人當面說聲謝謝。」直到出院,與捐贈者家庭見一面,是明明父母的心願,但遺憾的是,根據器官移植的規定,捐贈者與受體之間的信息相互之間都是保密的。只是從醫生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到,捐贈者是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因為受外傷導致腦死亡,其父母捐出了孩子的心臟、腎臟和肝臟。三個生命得以延續。
華西醫院器官捐贈協調員回憶說,捐獻者的父母一直在努力讓孩子醒過來,但腦電圖就是一條條平行的直線。那對年輕的父母經歷了反覆的期待與失望,最終選擇了器官捐獻,他們說有且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受捐者好好的活下去,代那個去了天堂的寶貝好好活下去。
器官捐贈協調員說:「希望受捐者的親人好好照顧受捐者,因為受捐者身體裡住著的,也曾是他們的心肝寶貝。」
心臟供體
一波三折的心臟移植手術
今年2月,明明的父母接到來自華西醫院的電話。
希望的曙光第一次被點燃。醫院通知,目前正好有合適的捐贈者,明明可以接受手術。明明的父母懷著無限期盼地目送明明被推進手術室。不料,不到一個小時,明明被推了出來,比手術計劃時間提前了幾個小時。父母意識到一定是發生了意外,急忙奔過去,原來,就在手術的準備過程中,發現捐贈者的腹腔已經被感染,不符合移植的條件。手術無法繼續。
明明的父母哭得昏天黑地,但是現實就這麼殘酷。
從2月份到6月份,明明的病情更加嚴重,發生呼吸急促的頻率加快,幾次因為肺部感染而入院,醫生一次次把他從生死線上搶救回來。但是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心臟移植是唯一的辦法。
讓人揪心的是,心臟供體「可遇不可求」,要滿足配型、年齡、體重以及血型等多個指標。
幸運的是,6月13日,明明的父母再次接到醫院電話,要求兩天之內入院。
這一次,明明的父母既欣喜,又擔憂。一個只有一歲多的孩子,卻要面臨一場生死考驗。但這又是唯一能夠挽救生命的方式。
6月中旬,手術如期進行,麻醉、護理、內科、外科、重症監護室等團隊的傾力合作下,手術順利完成。走下手術臺,安琪教授長長的鬆了一口氣,他說,手術之前團隊進行了反覆討論,制定了詳細方案。只要術後能夠避免併發症,這孩子也就算挺過去了。
幾天之後,明明被轉入到了普通病房,安琪和他團隊的成員也經常去查房,明明每次看到「白大褂」,都會哇哇大哭。安琪教授開玩笑說:「小朋友有心理陰影了。」
艱難的器官移植手術
截至到目前,四川省具有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只有華西醫院和四川省人民醫院兩家。2005年,華西醫院開展了首例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擱淺。2017年,這項技術重新啟動。相比腎臟移植、肝臟移植等,心臟移植開展的時間更晚,難度更大。
腎臟、肝臟移植,除了捐贈之外,還可以親體移植,並且對捐贈者的身體不造成巨大的傷害。但是心臟移植,只有捐贈是唯一來源,捐贈者少,也就導致了手術難以開展。
目前,在華西醫院排隊等待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有40餘名,目前累計完成心臟移植手術30餘例,有很多患者不幸在等待中離開了人世。
「我們也很欣慰地看到,隨著社會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生後捐出器官。這也是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安琪說,這是他做這臺心臟移植手術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