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新林林業局塔源林場職工的眼裡,被大家親切稱作「大慶」的劉永慶是個能人,更是個大忙人。他每天在施工現場、老樹根根藝工作室、華羅庚林業情懷紀念館之間穿梭忙碌,總有著忙不完的事,更有著使不完的勁兒。隆冬時節,記者在塔源林場見到他時,他正在找人設計紀念館的圖紙。說起這些年的創業經歷,這個憨厚樸實的林區漢子有著一肚子的話要說。
2014年,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伐,曾是一名原條車司機的大慶轉型初期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幹點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把河裡的漂流木帶回家,閒著沒事時做了兩個筆筒,做好後自己愛不釋手,這給了他創業的靈感,山林裡、河床上的倒木、漂流木隨處可見,與其讓這些「無用之才」靜靜腐去,不如變廢為寶,使其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走向市場,這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老樹根根藝創作室在大慶和幾位林場工人的努力下成立了。由於成員們都是零基礎的大老粗,更沒有創作經驗可談,就是根據樹根本來的形態稍加雕飾。創作室最初的7名成員全都是塔源林場的職工,他們沒有根雕手藝基礎,就自己翻資料、看視頻。起初是照著網上的視頻一筆一畫、一招一式地照搬。大家聚在一起,遇見能用的材料,圍著琢磨好幾天,幾番討論後,再決定如何下手。慢慢的大家逐漸愛上了根藝,切磋、學習、打磨,原本無用的朽木在他們的手裡變成了有生命的藝術品,展翅的雄鷹、綻放的鮮花、慈祥的壽星佬……他們的作品在樸拙中帶著幾分靈動,在原始中透著自然的神韻,大慶和他的創作團隊逐漸找到了自信。放下斧頭鋸的林區大漢,也愛上了這有著濃濃森林氣息的藝術。
說起最初闖市場的那段經歷,劉永慶今天談起來還滿是驕傲,他說:「讓這些粗線條的工人拿起刻刀做根藝,就像讓他們捻繡花針,誰心裡都沒底。沒想到,2014年,哈爾濱文博會,帶著100多件作品去參展,兩天半的功夫就被搶光了,收入18000元,回來後就按比例給大家分了,拿到錢後,大家這個樂啊,幹勁更足了。」
自此,他們看到了商機,大慶積極跑市場,有一個江蘇的企業跟他們定了6000個筆筒。「50塊錢一個,30萬元的大單啊。」劉永慶說,「江蘇的那個企業就是在博覽會上相中我們的。這樣的大單,大伙兒都來了精神兒,各個摩拳擦掌,渾身都是幹勁兒。」劉永慶告訴記者,創作室人最多的時候達到30多人,一些女職工也紛紛主動請求加入,創作室不光創作根藝,還增加了燙畫的內容,成員越來越多。他還帶著工人四處學習,伊春、安徽都曾有過他們學習的足跡,那幾年,效益好時,收益每年都能達到二三十萬。
今年受疫情影響,收益減少,但最近訂單又逐漸多起來,展會、微商、過往遊客,都是他們的銷售渠道。大慶說,只要有作品,肯定是不愁銷路的。
創業的路並沒有從此止步,在鎮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閒不住的大慶又開始籌劃著建起了華羅庚林業情懷紀念館。因為華羅庚曾經來過塔源林場考察調研,在塔源林場工人「採育用」作業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總結出「採育用統籌作業法」,並在全國推廣。華羅庚和塔源的這份特殊緣分在這裡得到延續——華羅庚林業情懷紀念館,佔地200平方米的展館內,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包括華羅庚在塔源期間的照片、林區開發初期的老物件、老照片、生產生活工具及一些動植物標本等,這些場景帶著遊客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一部林區的歷史凝於每一幀老照片、每一個老物件。這個展館也傾注了大慶太多的感情和心血,為了每一件展品,他四處搜羅,足足花了6年的時間。今年為了展館提檔升級,他又在四處取經,逐步完善,他告訴記者,明年春天紀念館就可以向遊客開放了。
談起未來的發展,大慶信心滿滿,鎮政府投資建設了民宿、賓館和飯店,他也是這個綜合服務區的負責人,每天路過的過往車輛最多時達到600多輛,賣山貨、提供食宿,這都是商機,下一步將建成自駕遊營地,正式運營後,可以帶動二三十人就業。文化、根雕、餐飲、住宿等多元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藍圖已經繪就,忙碌中的大慶和他的夥伴們內心充滿了希望。
點燃奔跑的激情
新林林業局塔源林場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因地制宜謀事,真抓實幹成事,激發、調動像大慶這樣的林業職工的智慧和幹勁,做根藝、開民宿、建展館,使老林場處處顯露生機與活力,其做法可圈可點,給人啟迪。
在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轉型是繞不開的關鍵詞。推動經濟轉型,要下好產業轉型先手棋,打好產業發展攻堅戰,加快產業振興,實現動能轉換,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振興發展之路。我區生態環境優良、自然資源富集,不能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事實證明,只有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用「生態+」暢通「兩山」轉化通道,才能實現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美美與共。
當前,我們處在改革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壓力大、挑戰多,每前進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也正因如此,更需要我們鼓起精氣神,只要敢闖敢試敢拼,前面就是一片新天地。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在路上,我們一起奮鬥吧!
撰文:本報記者 竇憲彬 溫雅潔
攝/錄:本報記者 馮劍飛
總 監 制:張志強 監製:張景臣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做根藝 開民宿 建展館 林業職工綠色轉型演繹別樣精彩》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