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年月 圖/記者 鄭曉東 姚凡)昨晨,臺灣詞壇泰鬥莊奴在重慶去世。這位常被譽為「與時間賽跑的老人」,在95歲時跑進了天堂。送他走的是小他23歲的第二任妻子、重慶女子鄒麟。「你就是我的手杖,生活裡不可離開的手杖……」莊奴人生中專門為一名女子賦歌讚美的對象就是她。而今,已升天堂的莊奴還需要手杖嗎?愛他的人們祈禱他從此病痛全無但詞作不斷。儘管他一生創作了3000多首歌曲,但聽眾的耳朵還是不滿足。
世紀詞人駕鶴西去,留給兩岸歌迷無限追憶。莊奴有生之年,與廈門、與廈門日報結緣甚深,特別是在去世前的十幾年裡,數次流連忘返於美麗鷺島,並在本報讀者節上與讀者互動甚歡;也曾情之所至為廈門創作了《一個月亮》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其晚年作品多次授權廈門日報獨家首發。
莊奴走了,但甜蜜蜜的回憶還在繼續。
廈門是莊奴晚年創作的豐收田
「我把月光當紙,把情感寫在了紙上」
11年前,2005年的中秋夜。電瓶車載著這位曾創作了3000多首歌曲的老人行進在鼓浪嶼的黃昏小巷中。他遙望海面,對陪伴一旁的本報記者說:「人生難得幾回醉,你看,月亮還沒上來,我卻先醉了!」老人曾於2003年秋天第一次來過鼓浪嶼,但那時只是匆匆而過,像這樣趁著夜色來到海上花園還是第一次。
月色裡,莊奴突然有點黯然,他想起了鄧麗君。「她一直想回大陸為歌迷演唱,可惜一直沒能如願……」
「我把月光當紙,把情感寫在了紙上。」神傷之餘,莊奴對著本報記者朗誦起一首新歌詞,「廈門一個月亮,金門一個月亮,兩地舉首遙望,同是一個月亮……」
《一個月亮》這首歌,就這樣誕生在了鼓浪嶼上。廈門是莊奴晚年創作的豐收田,一景一物一人,都可能是他創作的源泉,比如,他曾把劉麗的故事寫成歌詞《中國最美的洗腳妹》。連寫外地的詞也是在廈門時靈感突發、噴薄而出的。2006年底,他應邀前往漳州參加花博會,途經廈門,下榻位於輪渡的廈成花園,那晚,他為花博會題詞:兩岸花會人賽花,花開似錦花傲人。
昨日,曾於11年前站在碼頭迎接莊奴夫婦登上鼓浪嶼的廈門人葉先生,聽到莊奴去世的消息,有些傷感,他還記得,那個中秋夜,莊奴在月光裡對他說:「給我留張辦公桌吧,我想到這兒來辦公。」
兩次參加本報讀者節 與粉絲互動
「廈門日報,文美圖美海燕美!」
莊奴在讀者節上與本報記者親切交談。莊奴來到讀者節,本報記者陪伴。莊奴與讀者節結緣於2003年。當年的10月18日下午,身著深藍色唐裝和淺藍色牛仔褲的莊奴出現在讀者節上,當有讀者知道面前的老先生就是《何日君再來》、《甜蜜蜜》的詞作者時,有些不相信,又趕緊掏出本子和筆,請莊奴題詞、籤名留念。昨日,曾於13年前陪同莊奴前來讀者節的楊曦冬憶起當年的情景,他說:「那天,老師非常高興、精神煥發。」楊曦冬是莊奴的學生兼經紀人。
2006年10月,莊奴又一次來到讀者節。這一次,他早早就到,參加的時間更長,所見到的熱鬧情景超過了他上次來的見聞,「老師繞了全場,在很多攤位駐足,覺得讀者節辦得很有趣味!」第二次陪他到讀者節的楊曦冬還記得老師頻頻豎起大拇指。當然,比起三年前,莊奴被更快地認出來,也更多地籤名、題詞,但他不厭其煩。楊曦冬說,2005年和2006年,莊奴都曾長時間居住廈門,讀者也從廈門日報上更多地了解了他。
這期間,莊奴多次把他創作的歌詞,如《問明月》、《一個月亮》等授權廈門日報獨家首發。2006年11月的一天,當從臺北飛抵廈門,在機場看到廈門日報文學副刊「海燕」,莊奴便用微顫的手捧起報紙,讚嘆道:「文美、圖美、海燕美!」
生在北京去了臺灣 歸根重慶
「《還鄉》比《小城故事》還好!」
昨晨6時,莊奴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去世。一直陪伴照顧他的老伴鄒麟感到有些突然,「本想過兩天拔管後回家。」莊奴曾在20多年前中風,在鄒麟的悉心照料下,完全康復;但去年摔了一跤,又因今年1月份回臺灣,往返兩岸,較為奔波,身體愈發虛弱,後來,又患腦萎縮,聽力已基本喪失,去世前已陷入昏迷。「但沒想到會走得這麼快!」常常如照顧孩子一般照顧莊奴二十多年的鄒麟一時接受不了,「不過,所幸如他所願,葉落歸根。」
莊奴出生於北京,1949年去了臺灣,但葉落歸根是他幾十年不變的心願。他的許多歌曲都表達了思鄉的情懷。僅2006年,他除了創作《問明月》外,還有《月光柬》、《回家團圓》和《還鄉》。他曾對本報記者說:「其中我最滿意的是《還鄉》,這首歌取材於賀知章的詩歌,情真意切。我甚至覺得它比《小城故事》還好!」
「少小離家老大回……」多年前,莊奴曾在廈門哼唱這首歌。而今,人走,歌在。
【往事】
經紀人楊曦冬:莊奴在廈有兩個第一次
記者黃小芳
知名音樂策劃人、莊奴的經紀人楊曦冬昨日在香港通過電話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楊曦冬這樣形容莊奴:一手好詞傳千古,兩袖清風寄往生。
多次來廈門採風創作
楊曦冬回憶,2003年,莊奴來廈門採風,見鼓浪石一塊巖石上竟然長著一棵樹,被樹木的頑強所震撼,創作《鼓浪石上一棵樹》。
2005年,又到中秋,莊奴參加完央視中秋晚會的錄製,從北京飛廈門,想到一水之隔的金門,有感而發,寫下了後來流傳於海峽兩岸的《兩個門兒門對門》:「福建有個門,門兒叫廈門,臺灣有個門,門兒叫金門,福建臺灣一水隔,兩個門兒門對門。」
2010年廈門舉辦「十億個掌聲——永遠的鄧麗君金曲音樂會」,莊奴飽含對廈門的深情,創作了《廈門海上樂園》。
莊奴在廈門,還有兩個「第一次」。楊曦冬說,2005年中秋,莊奴在鼓浪嶼,第一次博了餅,特別開心,哪怕只得了個一秀,也開懷大笑;次年,莊奴帶著作品《問明月》和《還鄉》來廈門環島路、坂頭水庫等地取景拍攝MV,又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出了鏡。
在廈「拜師學藝」傳佳話
莊奴謙遜,不拿大。楊曦冬說,莊奴晚年給他打電話時,還稱「咱哥倆」。
這一點,本報記者藍碧霞也記憶深刻。莊奴91歲那年到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參觀琴坊,虛心向琴師請教古琴知識,並在琴師指點下撥弄琴弦。完了,莊奴跟小他60歲的「80後」琴師說,今天你教了我這麼多,你也是我的老師了,還合掌作揖感謝——莊奴廈門「拜師學藝」,遂成佳話。
【印象】
世紀詞人快樂頑童
記者年月
本報記者年月(左)採訪莊奴(中)。莊奴先生,本名王景羲,為何又取名莊奴呢?
有一次,在漳州長泰的鄉村裡,我們把餐桌抬到露臺,吃起農家菜。吃著吃著,莊奴先生突然抬起頭,仰望長空,心滿意足地發出一聲感嘆:「我們吃的是天地大餐啊!」這一天,他告訴我們「莊奴」的來歷:「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大自然,喜歡當農夫,只想長年累月耕好一畝三分地。」
我前後採訪報導莊奴先生5次,而事實上,我與他的相識,還在我當記者之前,因為文字而結緣於我的家鄉龍海的石碼鎮。13年前的那個晚上,我們把老先生安排在當地最好的一家賓館的最好的房間,當聽說「這個房間省長住過」,他便答:「可我連村長也沒當過,太浪費了,太浪費了。」
13年來,我和先生一起走過許多田埂,一起嘗過許多美食,一起聽過許多歌曲,一起讀過許多文章。有個中秋節,我們一起在鼓浪嶼吃晚餐,他見到土筍凍和面線糊,便說:「早知道,我就不在飛機上吃了。」這句話他說得惋惜無比,而且連說三遍,像個貪吃的孩子。
我見過他歌,見過他笑,也見過他哭,但唯獨不曾見他怒。他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內心感到平和的人。而他隨時隨地可能脫口而出的詩詞,又常常令我驚嘆,有時候,他輕描淡寫講出的一句話,在我聽來,卻是可咀嚼可回味的。我們一起聽他的學生秋玲唱歌,「秋玲一唱歌,就有男士拿相機照她。先生們,歌是我寫的,你們怎麼不照我呢?」這類簡單而有味道的話,我時時聽到,受益無窮。
常有人疑惑,鄧麗君唱的大部分歌都是莊奴先生寫的,為什麼他倆只見一面?我也曾無知地問他這個問題,他答:「我不可能去跟歌星見面,如果總是與他們見面,我就不可能寫出3000多首歌。莊奴沒有架子,但莊奴沒有時間。」
寫了這麼多歌,莊奴生前在臺灣依然只是租房住,「人人以為我是大富翁,其實我只是個窮光蛋。但寫歌,快樂無比!」莊奴笑呵呵地說。
【人物】
作品超3000首
鄧麗君經典作品 多出自莊奴之手
莊奴原名王景羲,1921年出生於北京。1949年到臺灣後,莊奴先在報社做記者和編輯,閒暇時寫的《綠島小夜曲》一夜成名,他開始正式寫歌。
《小城故事》、《甜蜜蜜》、《又見炊煙》、《壟上行》、《踏浪》、《風從哪裡來》、《冬天裡的一把火》……莊奴創作了不同風格的歌詞3000多首。鄧麗君大半的經典作品都出自莊奴之手。 1992年,莊奴與重慶居民鄒麟結婚,經常往返兩岸。(據新華社電)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