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曾經沉醉了無數年輕人的聖誕節漸漸被淡化,理由大多跟愛國有關。什麼「這是洋節,我們不過!」什麼「傳統節日不被重視,就是這些洋節鬧的。」什麼「我們是中國人,不過洋節!」……這些表述,我們細細體會,其背後的價值觀就是不過聖誕節就是愛國;過,就是不愛國。
我要說,過不過聖誕節都與愛國無關。
幾乎所有的節日大概都有兩個層面:首先是特殊的文化意義,如清明節祭祀先人,端午節紀念屈原。再則節日都和假期有或多或少的關聯。不少節日都會放假,很多時候放假都會帶來歡樂,甚至狂歡的氣氛。說白了,節日一是文化,二是快樂(清明節或許是唯一不主張歡樂的節日)。
在我看來,國人過聖誕節主要是為了歡樂。平時日日操勞,有這樣一個節日可以成為狂歡的理由,何樂而不為呢?「浮生長恨歡娛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活著,真地太難了,這些節日的存在就是讓我們在艱難的人生路上喘口氣,歇一歇。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聖誕節等洋節,恐怕其主要功能就是給人們找到歡樂的理由。力量來自歡樂,沒有歡樂的人,不會有持久的力量。
我們在聖誕節中獲得歡樂,這跟愛不愛國,有什麼關係呢?
除了這幾年,我記憶中,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無數的年輕人都熱衷於聖誕節的狂歡。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豈不是從那時到現在凡是喜歡聖誕節的年輕人都不愛國?顯然這是荒謬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當持有開放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彰顯我們的自信。每每春節的時候,電視裡總會出現外國人穿著中國傳統服裝給我們拜年。我們的電視既然可以報導外國人慶祝春節,過春節,那麼國人過聖誕節就不應該被刻意地淡化,更不能扣上一頂「不愛國」的大帽子。
再則,只要不做違法的事,過,還是不過聖誕節,那是人們的自由。任何人無權幹涉!
願所有的節日都那麼的有意義,願所有的節日都能給日夜操勞的人們帶來無限的歡樂!願今年有更多的人因聖誕節而歡樂!願動輒就愛不愛國的大帽子不要隨便亂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