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在攪混水得利上是有天賦的,一把偷換概念、道德綁架的武器遞出去,他就可以翻雲覆雨。
「不轉不是中國人!」
曾幾何時,這種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道德綁架鋪天蓋地。本來是正能量滿滿的一件事,可一旦帶上了這句話就總覺得怪怪的——轉發它不再是因為認可它,而更像是「have to」一樣不得不去做。
昨天人民日報的官微發了一條推送,倡導大家在西方節日「平安夜」之際,更多的關注那些守衛祖國平安的中國軍人。
內容不多,但字字珠璣,讓人無限感慨,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的念頭是由內而外油然生出的。
可偏偏!
網上又出現了一堆「過聖誕節不是中國人」的論述,用一個偷換概念的手法,把「過聖誕節」和「崇洋媚外」等同起來。
再把解放軍戰士的圖片擺上,營造了一種「過聖誕節就是無視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的輿論氛圍。
偷換概念並冠以愛國之名,行煽動情緒道德綁架之實,著實的讓人噁心。
對於中國人來說,聖誕節本就不是法定節日,作為一個朋友們聚會的由頭尚可,張燈結彩大張旗鼓的慶祝則不必。
但也沒說要全面禁止的吧?
一群人搬出了「文化自信」的理論,叫囂著中國人要過中國節,不過洋節。
文化自信就是只認中國節日而全面否定和排斥外國節日?文化自信就是自己的什麼都是好的而外來的一律不要?
醒一醒,大清已經忘了,閉關鎖國那一套早就不好使了。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開放與包容的世界,中國和世界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逐漸被中國人接受,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等傳統文化,春節、除夕等傳統節日也同樣影響了西方世界。
我們倡導的文化自信,是要在文化相互融合的大時代裡,知道分辨和取捨,不輕易被外來的思想左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的去看待西方文化,汲取優秀外來文化的養分。
而絕對不是全盤否定西方文化。
群體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煽動。《烏合之眾》裡說,群體會永遠徘徊在無意識的邊陲地帶,迅速屈服於所有的暗示。
想要不被別人「帶了節奏」,關鍵得保持獨立個體的分析與判斷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屈服於一些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的道德綁架。
心裡有沒有中國軍人,和過不過平安夜沒有關係;許多人知道12月25號是聖誕節,同樣也知道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誕辰,這兩者也並不矛盾和衝突。
我們崇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盲目崇洋媚外。而不是全面的否定外來文化。
與其抵制平安夜,不如加大對真正保衛了我們平安的解放軍的宣傳;與其拒絕聖誕節,不如積極開展各類紀念毛主席誕辰的活動。
過個聖誕節就不是中國人了?
扯淡!
- END -
本篇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