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個時代的開啟點。
荒灘之上,一座33萬人口的城市在24小時的打樁聲中初試鋒芒。確切來說,是那一聲「開山炮」打破了南海一個邊陲小鎮的寧靜。
站在在1980年的深圳,儼然置身於一個大工地。
有人說,整座城市不停歇的打樁聲,是深圳的建設交響曲,人們聽著它入眠。
塵土飛揚,是所有人對當時深圳的印象。
那時候,深南大道,牛群當道。
1979年,陸豐的600多個農民扛著鐵鍬和鎬頭來了,他們開始在稻田、魚塘和墳地間一寸一寸艱難挖路。
直到1980年,從蔡屋圍到當時上步工業區的深南路第一段才修通,那是最早的深南大道。長2.1公裡,寬7米,儘管僅夠兩臺車來回並行,但已經是當年特區裡最長的路。
就像歌詞裡寫的那樣,「深南大道,改革的歷程,開放的軌道」。
這條大道如同深圳的大動脈,濃縮著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蓬勃。
而中國房地產故事落下的第一筆,還得從這一年的元旦說起。
1980年1月1日,港商劉天就急匆匆趕來深圳與市政府商談。
他們決定在東湖公園附近劃出一塊地蓋樓,一番討價還價後,雙方以深圳政府85%、港商15%的利潤分成達成協議。
▲深圳第一個房地產公司負責人駱錦星(右一)與第一個港商投資者劉天就(右二)
這一天,深圳籤出第一塊土地出租協議,由港商劉天就開發。它就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
從這開始,深圳人終於相信香港人說的,原來「腳下踩的都是金子」。
在這之前的中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但大概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鄧公肯定了商品房的概念,指出房子可以買賣。
▲1980年9月,建設中的深圳特區/中新社發 黃永照 攝
80年代,深圳是香港、海外工廠的落腳點。
這一年5月5日,在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批准下,香港羅氏美光集團在深圳葵湧興建獨資經營的深圳第一家港商獨資企業——「新南新印染廠」。
「新南新印染廠」像一個風向標,指引著更多的外商到廣東投資設廠。
▲1981年,新南新印染廠正式投產
1980年的深圳,城市面貌有些模糊。一切都在醞釀,一切都在蓄勢待發。
那一年,36歲的任正非還在當兵,在東北遼陽參與一個法國公司的工程。
那一年,29歲的王石通過招聘考試進入廣東省外經委,從鐵路工人轉身成為機關幹部。
那一年,年僅9歲的馬化騰還在海南讀小學,在那裡,他擁有一個無比美好的童年。
那一年,一個叫「汪滔」的嬰兒在浙江杭州出生……
二
一輛從九龍出發的火車晃蕩晃蕩來到深圳,走下來一個叫陳世民的建築師,那是他第一次來到深圳。
1980年,被派往香港參與創建首家境外設計公司的建築師陳世民,接到一個深圳的項目——設計中國第一個五星級酒店。
於是,他在香港拼命參觀一些酒店。酒店不讓他看,他偏要看。
而袁庚告訴他,希望他建的酒店不要像內地那麼千篇一律,也不要像香港都是一棟棟的商業大廈。
於是,陳世民做了全新的創作,那個作品就是南海酒店。
▲深圳第一家國際五星級酒店——南海酒店,被譽為「南海明珠」
後來,他又設計了京基晶都、賽格廣場、羅湖火車站「南大門」形象,這些作品都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特色建築。
1980年,是一段草莽生長的歲月。那個時候,並不存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這裡很窮也很空,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車、沒有人。
第一批打頭陣來深圳的,是從東北鞍山遷徙至此的2000名基建工程兵。他們為深圳開路、建樓、修橋……
▲1981年.部隊幹部到施工現場檢查質量安全工作。攝影:周順斌
在1979年到1983年期間,一共有2萬名基建工程兵來到深圳,王道良就是這個浩蕩大軍中的一員。
從上海寶鋼來到深圳的他,曾寫過一首詩:「海滄滄/荒茫茫/遙望北方想婆娘/暴雨澆來當衝涼/颱風吹來好清爽/烈日暴曬筋骨壯/我為深圳建天堂」。
1983年,他在施工中失去一隻手。
▲1982年.戰士們戴軍帽,穿工服,列隊走向工地。攝影:周順斌
1980年的深圳,城市建設最急需的工程師只有兩名,大學學歷的幹部只有六名,人才鳳毛麟角。
難得的是,5月份,深圳終於從全國各地請來了108位規劃設計大師、專家、學者、工程師,精心繪製經濟特區建設的藍圖。
在城市巨變發展的年代,許多人和深圳是捆綁在一起的,他們的命運或被改寫,或迎來轉折點。
那些人的青春和理想,寫滿了現實與魔幻。
1980年,香港派來的技術員戚繼潤終於拿到了一張可以往來深港的通行卡。那時候,外國人、港澳同胞來深圳都需要一個介紹書。而有了這張工作卡,就方便多了。
戚繼潤是深圳上屋發熱線圈廠的一名技術工,這家工廠是深圳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在1979年正式開工。
工廠建成後,迎來第一批打工妹。十八九歲的女孩離開家鄉,成為一名特區勞務工。
在許許多多的工廠流水線上,那些經過她們手的吹風筒、咖啡機、玩具……出口到世界各地。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一窮二白、激情澎湃。懵懂的、無畏的、熱烈的、迷茫的……深圳這座城市的方向,就是每個人的方向。
▲深圳第一批打工妹
三
80年代的深圳,港臺文化流入了,西方文化流入了,一切都顯得格外新奇。
1980年,李文富騎著一輛自行車跨過羅湖橋來到了深圳。作為百事可樂國際公司亞太區高級經理,李文富此番是過來「探路」的。
本著看看中國這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有多大的消費市場,李文富看到的卻是一個要啥啥沒有的深圳,沒有公交車、沒有計程車,倒是不少人推著單車在關口拉客。
轉了好幾圈,他終於找到生產飲料的合作廠家,深圳罐頭廠。合作股份上存在分歧,談判直到1981年才談妥。
就這樣,深圳飲樂汽水廠誕生了,它是新中國第一家中美合作工廠。
那年7月,一個叫Leroy W. Demery, Jr(出目裡利呂井)的美籍日本人從香港來到深圳,他相機下的深圳,更為原汁原味。
那個時候,邊境上的鐵絲網把香港和深圳分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羅湖橋是連接兩地的唯一口岸。
那個時候,深圳的老街兩旁,是嶺南傳統的騎樓,街上稀稀落落有幾輛自行車,難得能看見一輛大卡車。
特區初建的80年代,深圳人離不開兩大娛樂。一個是看電視,一個是去歌舞廳。
如果看到樓層屋頂上有魚骨天線,那這戶人家一定擁有這一」奢侈品「,因為那是看香港電視的必備。
80年代,電視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但深圳的電視機裡只有一個插轉臺,是從廣東轉來的新聞聯播,所以深圳市民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看香港節目。
1980年,周潤發、趙雅芝主演的《上海灘》香港TVB橫空出世,這部江湖愛情片,是一個時代娛樂文化的標誌。
彼時,林子祥演唱的《分分鐘需要你》獲得香港金曲獎:「就算翻風雨,只需睇到你,似見陽光千萬裡。」
而在河的另一邊,深圳的歌舞廳文化正在興起......
1982年,21歲的周峰從福建來到深圳,在朋友的介紹下,登上國商大廈香江酒樓裡「凱旋門歌舞廳」的舞臺上,為了過一把唱歌的癮。
兩年後,他與同樣在深圳歌舞廳歷煉多年的友人張平,合作了一首歌。那就是日後紅遍大江南北的《夜色闌珊》。
「晚風吹過來,多麼的清爽,深圳的夜色,絢麗明亮……」
「泥沙俱下,眾聲喧譁,生氣淋漓」,這是學者陳平原,對整個80年代的概括。
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也是一個精神飽滿的年代。
那個年代,蛇口青年們用「不賺錢我來深圳幹什麼」的超前觀點,給座談會上的三個專家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的「蛇口課」。
那個年代,被稱為「改革開放馬前卒」的他,在質疑聲中一次次冒險。他叫袁庚。
於是,許多用智慧和勇氣埋下的種子,也開出了花。
▲鄧小平為深圳特區題字 1984年 博物館提供
1981年,深圳市第一棟高層建築電子大廈破土動工,總建築面積14455平方米,總投資664萬元。
這一年,深圳開啟了全國第一個公開投招標項目——國際商業大廈招投標,締造了「五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1982年,國內第一家外幣購物商場——蛇口購物中心開業。
1983年,新中國第一張股票「深寶安」發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業誕生。這一年,深圳經濟特區開始創辦深圳大學。
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7年,任正非在集資2.1萬元在深圳創辦了華為公司;那一年,中國地產界迎來首次土拍。
1988年,賽格電子配套市場成立,其所在的華強北商業街後來發展成為「中國電子第一街」。
……
如果說,80年代是生根發芽的時期,那麼,1980年,一定是種子埋下的日子。
這顆種子是經濟特區,這顆種子也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