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發現,周圍只要有2,3個人和你說,某某東西很不錯誒,你的錢包就開始按捺不住了?進了直播間,那更是一場大型意志力考驗現場。
面對主播大功率持續輸出某個商品的介紹時,自己的心理防線也是節節敗退。
「我和你們講,我分享給身邊朋友,他們幾乎每個人都說'哇~太實用了吧'!」
「放在辦公室,你心情都會變更好,心情變好就更有動力上班,有動力掙更多錢對不對?!」
「太超值了,太划算了……」
幾個循環下來,只覺得魔音繞耳。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戈培爾效應」。大意是,不管說的是什麼,重複了100次後就會成為真理。
洗腦式促銷最大的魔性,是它不僅營造出熱火朝天的消費環境,還能同時帶動一撥人的情緒,讓你進入群體模式。
看到別人都在買買買,你能無動於衷?必須跟著掏錢包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說:我們天生就對「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或找回損失,我們會變得冒險。
「厭惡損失型」消費中,我對以下2種感觸頗深。
1、定金預購
定金預購這活動沒毛病,怨我對沉沒成本的執念。
比如買收納盒,我付了20塊定金,結果看到價格比它更便宜的商品,第一反應居然是:算了定金都付了,還是等著付尾款吧……
萬一碰上定金翻倍,那更把人吃得死死的。就算你後來不想買,可捨不得這「20抵40」的定金,行吧行吧,買吧。
2、加價換購
你買了500塊商品,擁有一個花9.9元換購價值50塊錢商品的機會,你買不買?
耳邊很可能傳來某個聲音:兄弟這機會來之不易,你要好好珍惜。
於是家裡馬上又多了一件不需要的垃圾。
買的時候,你以為不買你就虧了。最後才發現,你買了才叫真虧。
要問我這幾年對消費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有3點:
第一,明確自己需要什麼,將避免大量浪費。
第二,儘量讓自己忙碌充實些。人一不生產,就會想消費。
第三,合理負債不是洪水猛獸,但如果你無力控制消費欲,建議關閉花唄、信用卡等借錢渠道。
契訶夫說,在第一幕出現的槍,在第三幕必然會發射。
這句話改改也成立:
你今天花錢的姿勢,必然會影響你未來1年,甚至3年的生活狀態。
無論你掙多少錢,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學會規劃金錢,通過消費讓自己往好的方向生長,這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所以,不妨從今天起,定期看看記帳清單中的現金流,該攢錢的攢錢,該砍支出的砍支出。
最後你會發現,有能力掌控金錢的人,才有能力掌控人生,這份體驗,別有洞天。
網貸有風險,出借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