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1月3日報導,韓國釜山港灣公社3日發布全球貨櫃港口前百榜單,其中,亞洲地區港口的佔比達五成,中國港口豪取20個席位,位居榜首;日本的5個港口上榜,位居第二;韓國有3個港口榜上有名,排名第三。
釜山港灣公社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貨櫃吞吐量為7.3776億標箱,其中亞洲港口佔據全球貨櫃吞吐量的54%,尤其是中國20個港口的佔比達29.9%。韓國三大港口的佔比則為3.7%。
韓國的3個上榜港口分別是釜山港(第6)、仁川港(第58)和麗水光陽港(第73)。目前尚無該榜單完整內容。
不過,從各媒體公開數據來看,韓國釜山港今年很有可能超越香港,上升到第5位。
據韓媒去年年底報導,釜山港灣公社和海洋水產部去年12月26日舉行了釜山港吞吐量突破2000萬箱紀念儀式,慶祝該港史上首次達到這一數字,躋身於全球超大型港口(MegaPort)行列。這一數據是在12月22日達到的。
韓國釜山港2017年吞吐量達2000萬標準箱紀念儀式(海運圈圖)
而香港貨櫃吞吐量今年比去年略有好轉,但總體仍繼續延續數年來的頹勢。
香港目前尚未公布2017年全年貨櫃吞吐量數據,不過,2017年1-11月,香港港累計共處理1897萬個標準箱,較上年同期增長6.4%。 增速低於上海的8.3%以及新加坡的9.1%。按這一進度,全年有可能達不到2000萬箱。
彭博社去年年底報導稱,在全球貨櫃港排名上,十年來,香港一直穩步下滑。2005年將全球最大貨櫃港的地位讓給了新加坡,2007年將第二大港的地位讓給了上海,2013年又被深圳奪取了第三名,2015年則是將第四名的位置讓給了寧波。2016年,香港首次跌出2000萬箱俱樂部,今年數據有所回升,但總體仍不樂觀。而2018年,其第5的位置極有可能被釜山奪走。
香港、釜山貨櫃吞吐量走勢圖(彭博社)
相比之下,與香港相鄰的兩個大港,深圳和廣州都在2017年刷新了自己的吞吐量紀錄。
人民網1月4日報導稱,2017年,深圳港完成貨櫃吞吐量為2520.87萬標箱,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13%,為近10年來最高增幅。這一數據穩居全球第三的位置。
中新網去年12月28日報導,廣州港貨櫃2017年度吞吐量當日突破2000萬標準箱,同樣躋身全球超大型港口。
廣州港吊起2017年第2000萬個標箱(新華網)
與別處你追我趕的熱絡場面相比,上海港則默默刷新著自己常年保持的吞吐量紀錄。
《新民晚報》2017年12月29日報導,當日上午,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吊起2017年第4000萬標準箱,創下全球港口貨櫃運輸史最高紀錄,成為全球首個貨櫃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的港口。自2010年起,上海港貨櫃吞吐量將連續第8年問鼎世界第一。
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吊起2017年第4000萬個標準箱(《新民晚報》圖)
2010年至2016年上海港貨櫃吞吐量數據(單位:萬標準箱)
上述數據與英國《勞氏日報》(Lloyd's List,全球航運業權威媒體)去年9月發布的2016年度全球貨櫃港口百強榜略有不同。
據《勞氏日報》數據,在全球貨櫃港口前十榜單為:上海港(第1)、新加坡(第2)、深圳港(第3)、寧波舟山港(第4)、釜山港(第5)、香港(第6)、廣州港(第7)、青島港(第8)和天津港(第10)。
當時《勞氏日報》就認為香港已被韓國釜山港反超,其他六大港口位次未發生變化。
第十一至二十位分別是:巴生港(第11)、鹿特丹港(第12)、高雄港(第13)、安特衛普港(第14)、大連港(第15)、廈門港(第16)、漢堡港(第17)、洛杉磯港(第18)、丹戎帕拉帕斯港(第19)、林查班港(第20)。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廈門港在去年12月20日達到1000萬標準箱的吞吐量,比臺灣高雄提前兩天,完成了對高雄港貨櫃吞吐量的趕超。
中國其他上榜的港口分別是:營口港(第23)、連雲港港(第30)、太倉港(第35)、東莞港(第40)、南京港(第48)、日照港(第50)、福州港(第61)、煙臺港(第64)、泉州港(第78)、丹東港(第81)、唐山港(第84)。
《勞氏日報》發布的2016年港口排名(淺藍表示上升,深藍表示保持,紅色表示下降,91到100位數據不全)
《勞氏日報》發布的前21大港口吞吐量示意圖(2016年數據,單位,百萬標準箱)
《勞氏日報》發布的各國貨櫃吞吐量示意圖(2016年數據,單位,標準箱)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