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我們與惡的距離》
近幾年不流行甜膩膩的愛情劇了,網友們熱聊的、豆瓣評分九分以上的不少都是高能燒腦的懸疑劇。
從去年開篇就是一場電影院掃射9死21傷慘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披著愛情劇外衣的莫比烏斯神劇《想見你》,再到因為一句「一起爬山嗎」被旅遊景點封殺的《隱秘的角落》。
不僅掀起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熱潮,還觸發了全民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掃一遍網友們的熱情討論,沒什麼人去罵殺人犯,倒是被害人被數落的徹徹底底…
說起主角朱朝陽,很多人開始緊張:
原生家庭太傷人了!教育的鍋!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看完不敢結婚了!好多人不配做父母!
啊啊啊!我也是這樣的媽媽!我的孩子會不會也像朱朝陽一樣!
的確,家庭教育會對一個孩子一生的成長,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但這個作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更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指責。
如果我們是朱朝陽的媽媽,我們能做到多好?我們是教育專家嗎?我們懂孩子們的心理嗎?我們能做到完美無缺的媽媽嗎?
放下緊張,其實這部劇已經給出了答案:
蝴蝶效應、環環相扣、眾口鑠金。
劇名《隱秘的角落》,每個人心裡都有。
劇中無論是殺人的還是被殺的,這個「角落」都是潮溼陰暗的。
最先被推下山的老夫婦,並不讓人同情,他們任意鄙視踐踏別人的自尊心,沒有一點長者的寬厚包容。
女孩朱晶晶,小小年紀,任性刁蠻,對別人的傷害脫口便出。
王遙,和她女兒一樣,用著耍流氓、無賴似的精神暴力攻擊,雖然沒有膽量殺人,但心底的惡念仍然讓人不寒而慄。
還有歇斯底裡的朝陽媽媽,在班級裡欺負孤立朱朝陽的同學們。
單一件事情,單一個人,都無法毀掉一個孩子,但如果他們不約而同落井下石,朱朝陽就是下一個張東升。
所有的惡都是一點點累積出來的,
所有的好也是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據統計,僅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有947.1萬對,而離婚卻有415.4萬對,中國離婚率已經連續16年上漲。)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研究越來越被重視。
朱朝陽的媽媽確實不會教育孩子。
她強勢霸道:
被詬病很久的要求兒子必須喝完牛奶。
說實話,這句話有幾位媽媽沒說過?牛奶放久了,漬住了刷下去太費力氣了。忙碌了一天,到家裡當然希望做完家務趕緊休息睡覺。
止不住的社會輿論:
同事無意中說了一句孤兒寡母,她立刻懟上去:「我是寡母,但我兒子不是孤兒」。
那她錯在了哪裡?
她錯在了在兒子面前,詆毀他的父親。
夫妻離婚,是夫妻放棄了感情,並不意味著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斷裂了。
這麼渴望父愛的孩子,接收到的卻是母親內心壓抑的痛苦、發洩,和一遍一遍的強調:「你爸爸不要我們了!他拋棄了我們母子!」
有了後媽,就有了後爸——朱朝陽的父親
朱朝陽的父親有自己的工廠,日子過的相當富足,但父母離婚後,朱朝陽和母親擠在一棟破房子裡,日子過得相當窘迫。
當朱朝陽拿著第一名的成績去找他時,他居然說不要每次都考第一呀,這是父親應該對孩子說的話嗎?
兒子衣服鞋子破舊了,還需要牌友提醒才帶著施捨和敷衍給兒子買新鞋。而女兒朱晶晶來了以後,朱永平就徹底忽視了兒子的存在。
所有的惡都是一點點累積出來的,
所有的好也是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朱朝陽在學校性格孤僻,經常受排擠。
班主任和朱朝陽的媽媽開家長會反應這個問題,但這是媽媽一個人的教育錯誤嗎?
朱朝陽不幫同學作弊,同學們在籃球場一起欺負他,向他收保護費,班級裡的小孩為什麼會性格孤僻,為什麼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作為班主任教師不探究,不關注,輕率下結論,給學生下定義,這樣做真的沒有問題嗎?
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朱朝陽日記的特寫,但並未交代具體內容。
原著裡複述了朱朝陽的日記。
這是朱爸爸帶他買鞋時的場景。
我很想知道,是誰,教會了朱朝陽這樣形容朱晶晶母女?又是誰,教會了一個六歲的小女孩這些侮辱人的動作?
所有的惡都是一點點累積出來的,
所有的好也是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我們不知道是誰教壞了孩子們,我們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做才是合格的父母。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李爸爸李媽媽每天起早貪黑掙錢養大一雙兒女,放任子女自由成長。女兒那麼優秀而且不用操心,兒子卻做出了無差別殺人這樣的惡行。
那個小時候很乖、嘴很甜,連鄰居殺雞都會哭的兒子,為什麼會去傷害別人。
《小歡喜》中,英子的媽媽宋倩是一位永遠把孩子的成績放在第一位的媽媽,她深愛著女兒英子。她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她的女兒,但英子仍然被抑鬱症折磨。
回到文章的開篇,「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每一位父親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幸福優秀。
沒有父母天生便知道,
孩子們在想什麼。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究竟怎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愛。
而不是感受到負擔和委屈。
這是個深刻,且需要終身學習的話題。
合格的父母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後天學習的。
學習者表達愛,讓愛變的簡單些,不帶強求和負擔。
不可控的因素有太多,在孩子們身邊出現的老師、朋友、同學、甚至是一起爬山的過路人、電影電視劇中的榜樣,我們都無法控制。
但至少,家庭應該是治癒所有負面情緒的港灣。
-END-
疫情期間,睿哲思心理免費為政府部門、黨政機關及各企事業單位提供心理服務,公益講座、公益心理微課等,如有需要,歡迎致電來詢。
微課助手:睿哲思心理心蓉15526883638
團體心理服務:睿哲思心理佳音18004460721
疫情期間持續開通公益心理諮詢服務熱線:
0431-81706333
0431-81288333
13844868968
每天早8:30--16:30 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