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2020-12-23 中企媒資

杭州失蹤女的案件,從來惠利莫名失蹤到化糞池的最終結案,其間細節細思極恐,再一次刷新了我們對人性的"認知"。當事人的故事,從初戀到雙方重逢後各自離異再重組家庭,數十年的了解和認識,數十年的"交往",來惠利當時堅決離開前夫跟隨初戀,該是帶著怎樣的對愛情的執著與信任?看著婚紗照上一臉幸福的女人,想著他們一家三口合影拍照的甜蜜場景,來惠利如何能想到她自己最後這般的結局?那個成為枕邊人的初戀許國利,今天不動聲色的惡, 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令人唏噓。而在案件之前,許國利就是我們身邊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路人,甚至他們夫妻在孩子、親友、鄰裡那留下的印象一度都是恩愛、般配。看報導,在2004年禽流感時,許國利還意氣風發地幫同鄉分析補償政策彌補損失。一個人的惡,是如何滋生又隱秘蔓延的?他作為人的底線是怎樣消失的?

法律人羅翔在他的《圓圈正義》中說,正義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概念,有其自在屬性,並非人主觀設計。人們離正義或者邪惡有多遠,一個人行善或作惡,那份敬畏之心如何養成如何守護?包括來惠利案件真相大白後,緊跟著出現的令人咋舌的"兩噸水伺候"、"化糞池警告"之類的貌似戲謔實則惡臭的網絡梗,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今天人們的悲歡是如何相通的?每個人都是一個角落,從新聞到公眾,從自媒體到個人,信息接收與蔓延的即時化、碎片化,伴隨著隨機性、實時性、圈際性甚至個體性,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信息小宇宙。善惡魍魎人世滄桑都在不經意的指尖滑過,滑過那些高端的,低端的,高大的,卑微的——來來往往的詞彙和人。古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爛漫,如今都扁平化了。有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時我看不見你你看不見我。也許發明敲出"兩噸水伺候"以及為此共鳴共和的人,當初也正是為來惠利案真相大白之後憤憤不平的人,只是在這前後之間的惡與善,同樣有著屬於角落的隱秘的邏輯。網絡的扁平和隨意,會無形中抽取掉人與人之間正常連結、互動的一部分堅實與本分,感同身受變得不那麼真切,同情、憐憫、憤怒、漠視,都極大地受限於網際網路時代人所殘留或具備的抽象共情能力。正義有時化身為附帶著快感的一句網絡用語,邪惡有時只是指間噼裡啪啦敲擊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符號。一個人本身的作念行立之間,又有著天然的關切。我們以前常看到一句話:世上有兩樣東西令人敬畏,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一個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現在,這些是離得更遠了還是更近了?兩個月前馬斯克的SpaceX載人龍飛船發射成功令人欣喜振奮,羅翔在B站上的火熱人氣,這也許也是讓我們感覺到了這兩樣敬畏之意的偶爾回歸,是以群情譁然?

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而不是他律。這跟內心的敬畏息息相關,有所畏,有所為,有所不為。善惡無處不在,法律老生常談。有時想想,那些看得見的亮閃閃的善,血淋淋的仇恨,並不是最深切的。更難理會的,卻是這些翻滾在日常中,看不到摸不著,游離在人心、法律甚至道德邊界處的無常之道,人性之義。

悲憫與重建

正義猶如圓圈,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圓。所謂人心是桿秤,公道自在人心。只是在追尋正義的道路上,也必是人們隨時彈跳的人性之舞,在對抗惡的道路上,永無盡頭。法律對罪犯的判定與懲戒也許只是走完了上半場,還有非常重要的下半場,那就是重建。每個罪犯,每個案件,都不是孤例。有缺痕的家庭的重建,有傷口的心靈的重建,有瑕疵的制度的重建,有爭議的輿論的重建。這其中的每一重建設,都是對善與惡之間距離的探尋、反思,都是對個體未來生活的把握。比如來惠利案件中的12歲的小女兒,我們無法想像一個親爸以如此手段殺死了親媽的孩子,她該如何消解這件事情?餘生那麼長,她如何渡過並和遠遠近近的所有人事相處?她心中的善和惡如何去定義?再比如三年前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三年來,那個叫林生斌的林爸爸,作為受害者家屬,他心中的善惡之道經歷了什麼樣的顛沛流離?他在巨大傷痛中最終挺過來,靠的並不僅僅是那一紙判決。夜深人靜時,昔日家庭的歡樂,昔日主僕之間點滴的歲月,那個房子裡的愛和恨,善與惡,那個火災焚燒的殘缺的現場……這些都是未來侵噬歲月的隱秘的角落。我們日常對十惡不赦的人的定義是什麼?那個保姆算嗎?她的家人曾說,她拿著一手好牌卻打爛了。那許國利呢?他們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爛的?他們以前是好人嗎?他們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大惡人?怎麼變的?

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中,與惡的距離又有多遠?案件了結了,那個叫莫煥晶的保姆已被處決,殘忍殺害了妻子的許國利已經被帶走。罪犯為自己的罪行承擔法律後果必不可少。只是這樣一切就結束了嗎?對每個人來說,對更多的角落來說,個體內心關於救贖和懲戒的邊界劃在哪裡比較好?看到那些在逝者屍骨未寒便隨意消費死者的令人噁心的網絡梗,我想到羅翔在書中提到的,每個人心中都有獸性,面對惡,我們不是去釋放人心中的野蠻,而是讓人心中依然充滿光明。這份光明是怎樣的?

我們如何照亮一個又一個黑暗的隱秘的角落?

--------------------------------------------------

不存在普通人,我們嬉笑、共事、結婚、冷落、剝削的對象都是不朽的人。——C.S.路易斯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
    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在推出《十日遊戲》後,第二彈就是此前備受期待的《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上線第二天,豆瓣分數飆升到9.2,今年國產劇集的最高分。上線第三天,全集放出。秦昊、張松文、王景春和3位小演員的演技被大家頻繁提起。
  • 深度解析《隱秘的角落》改編策略:正視我們與惡的距離
    愛奇藝的「迷霧劇場」在推出《十日遊戲》後,第二彈就是此前倍受期待的《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上線第二天,豆瓣分數飆升到9.2,今年國產劇集的最高分。上線第三天,全集放出。秦昊、張頌文、王景春和3位小演員的演技被大家頻繁提起。
  • 《隱秘的角落》大結局: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假裝愛他」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幾年不流行甜膩膩的愛情劇了,網友們熱聊的、豆瓣評分九分以上的不少都是高能燒腦的懸疑劇。從去年開篇就是一場電影院掃射9死21傷慘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披著愛情劇外衣的莫比烏斯神劇《想見你》,再到因為一句「一起爬山嗎」被旅遊景點封殺的《隱秘的角落》。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步之遙!——《隱秘的角落》簡評
    《隱秘的角落》海報《隱秘的角落》——「你可以選擇相信童話。」《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知名推理作家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結尾鏡頭——朝陽和嚴良對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步之遙!在打擊和逼迫下,他們用錯誤的方法解決面臨的問題。他們選擇了惡,走向了黑暗的角落。張東升的殺人動機在於妻子以及其家人的看不起和厭棄。曾經為了愛情來到新城市打拼的張東升,並沒有像願望一樣成功。而且妻子開始厭煩他,甚至婚內出軌。帶著「好男人」、「好丈夫」標籤的他,在一次次的打擊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 在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
    即使刷過了劇,也不妨來一起重溫一下,《隱秘的角落》是怎麼樣用顏色表達,將你帶入劇情,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 《隱秘的角落》:我們為什麼不願承認孩子的惡?
    從弗洛伊德提出「兒童性慾」和「俄狄浦斯情結」開始,人們雖不願意卻不得不審視人性裡與生俱來的隱秘的角落。尤其當「好」「壞」本就是成人社會的運行法則時,青少年的判斷和拿捏通常不太準。如果他們又面臨家長和監護人動輒大呼小叫的譴責與懲罰,那麼結果往往是:真實的邪惡在隱蔽的角落慢慢生長。
  • 隱秘的角落:善與惡的距離,小到一念之間
    很多人說追完這部《隱秘的角落》,被張東升和朱朝陽兩個人嚇到,就連看到他們的眼神都感覺陰森森的,平靜的外表下隨時暗含著殺機。我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儘管全劇12集追完,至少死了8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和張東升、朱朝陽他們有關,我卻沒有覺得誰有多壞,誰有多好。
  • 連章子怡都怒贊的網劇:​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很多網友表示,自從看了《隱秘的角落》,都不敢直視任何爬山行為了!《隱秘的角落》整體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一看!《隱秘的角落》在記錄犯罪與懸疑的過程中,同樣也深層次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和不良的親子模式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 《隱秘的角落》:源於原生家庭的善與惡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在經歷了「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等熱搜排行、表情包刷屏後,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從《過春天》到《少年的你》再到《隱秘的角落》,國產影視作品日益拋棄了濫俗的濾鏡回憶式青春,更多地直面青春的殘酷與灰暗。在這些洗去糖果色的故事裡,少年面對世界的掙扎、困頓、對抗與無奈,不斷衝擊著成年觀眾對青春的想像和定義。
  • 《隱秘的角落》評分為何那麼高:人性本惡,我們身邊也有這種惡人
    《隱秘的角落》,可謂是一部逆襲高評分好劇!一般電視劇。都是隨著播放評分逐漸降低,就連那些高流量熱點明星的影視劇,也很難避免這樣的趨勢。而這部劇卻是開始播出時9分的點評,隨著播放卻逆襲到9.2分的高評,不降反增。這部非明星流量劇,為何如此得到大家的認可,我想這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關係。
  • 《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
    前言有的時候,看電視看的是情懷和回憶,比如《武林外傳》、比如《紅樓夢》,比如《還珠格格》;而有的時候,看電視看的是消遣和娛樂,比如流量小生熱播劇,比如玄幻言情仙俠劇,比如……咳咳。起意看《隱秘的角落》,完全是被朋友圈安利過來的。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看完了十二集,並陷入了深深的低迷之中。
  • 《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張東升:一起去爬山嗎?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昨晚終於迎來了大結局。這部只有12集的網劇,僅僅兩個星期就播完,但卻在豆瓣上收穫了近30萬人給的9.0的高評分。章子怡也在微博上推薦了這部劇,還給予了高評價:「追了那麼多年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可以與之抗衡的「中劇」了。」
  • 《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張東升:一起去爬山嗎?
    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昨晚終於迎來了大結局。隱秘的角落這部劇的演員都選的非常合適,成年人的角色都由戲骨飾演,幾個小演員的演技也不甘示弱,他們的演技也能吊打現在的一眾小鮮肉小花畢竟他們是同一類人,很懂對方,朱朝陽那些隱秘的心思和不經意間動的手腳,他都懂。但他用死成全了朱朝陽,他對朱朝陽說:「朱朝陽,你可以相信童話。」他是一個矛盾結合體,一邊十惡不赦、眼都不眨的殺了那麼多人,一邊又有著溫柔善良的一面,想恨他,又覺得他有些可憐。沒有永遠的好人,也沒有永遠的壞人。
  • 劇評|在「隱秘的角落」裡,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從原著《壞小孩》到《隱秘的角落》,編劇和導演顯然不想給孩子們下定義。孩子們「壞」嗎?嚴良偷竊鬥毆,一個典型街頭小混混的形象;朱朝陽真是被評價為黑化的大BOSS,對著爸爸撒謊,最後虛假的內存卡更是害了幾條性命;就連白月光形象的普普,也因為想救治弟弟一次次默許幫助嚴良們隱藏真相、敲詐錢財。
  • 《白絲帶》:誘導和縱容童年的惡,是人性中最「隱秘的角落」
    最近《隱秘的角落》熱播,探討了國產影視領域和社會學中的一個「隱秘的角落」:童年的惡。儘管在成人的眼中,孩童是天真無邪的,其實孩童與惡的距離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近,因為他們更接近人的本能,沒有成人世界的善惡是非觀,他們甚至懂得藉助孩童的身份獲得默許和縱容,進而對成年人的世界進行反擊。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這部高分網劇大結局的背後,我們不約而同的回想起了各自的童年,有歡笑也有淚水,有甜蜜也有苦澀。所以本喵今天與大家深入討論一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大結局,而隱秘的角落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關於這部劇,其實《隱秘的角落》和《壞小孩》看似只是簡單的翻拍,但是其實質上卻有本質不同,最大的改變還在於人物關係的調整。
  • 《隱秘的角落》:它沒能把對惡的揭示導向善的萌發
    電視劇是不是該表現惡呢?毫無疑問,猶如月亮背面,惡是生活的一部分,其數目又是無限的,自然且必然被電視劇所呈現和反映。正像雨果說的,「我們必須容納一種關於我們世界和我們自身中存在惡的看法,不論那個惡多麼觸犯我們的自戀」。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應該在電視劇中表現惡,而是怎麼表現惡,或謂之我們表現惡的目的是什麼?
  • 審查7次才上映的《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真實距離有多遠?
    近日,一部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打破了這個沉寂的夏天! 連朋友和我見面打招呼都成了:「看《隱秘的角落》了嗎?」 嚇得我抓緊拿起手機補作業。
  • 從原生家庭角度看《隱秘的角落》,剖析朱朝陽與惡的距離
    《隱秘的角落》是愛奇藝迷霧劇場中的第二部懸疑短劇集,由韓三平監製、辛爽導演。演員陣容中有手握柏林電影節和中國電影金雞獎影帝的王景春以及實力派秦昊、張頌文和劉琳等,最驚喜的則是劇中飾演朱朝陽的榮梓杉、顏良的史彭元和普普的王聖迪。三位小朋友年紀雖小但演技精湛,後生可畏。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