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021-02-13 廠長大人

No.61 牛魔王為何會被如來佛祖收走。

     上一節講到,牛魔王作為太上老君培養的心腹,其職責是接盤羅剎女,保護監督和供養羅剎女,撫養和保護太上老君在人間的私生子紅孩兒。收集地面妖魔的情報,並幫太上老君執行秘密任務。

      太上老君第一次派金角銀角大王下山去抓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時,為何手中有師徒四人的畫像?

金角道:「兄弟,你有些性急,且莫忙著。你若走出門,不管好歹,但是和尚就拿將來,假如不是唐僧,卻也不當人子?我記得他的模樣,曾將他師徒畫了一個影,圖了一個形,你可拿去。但遇著和尚,以此照驗照驗。」又將某人是某名字,一一說了。銀角得了圖像,知道姓名,即出洞,點起三十名小怪,便來山上巡邏。

      金角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金爐和銀爐的童子,按常理說,當年太上老君在八卦爐中煉化孫悟空時,金角大王可能認得孫悟空的模樣。但是金角大王是絕對不認識唐僧的模樣,豬八戒和沙僧被貶下界前雖然都在天庭任職,但是在天庭時,其樣貌都是正常人類形象。被貶下界後天蓬元帥錯投豬胎,樣貌大變,成為一個野豬精。而捲簾大將下界後,樣貌也大變,變成一個赤發藍面紅眼的醜惡模樣。

豬八戒:

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

沙僧:

菩薩正然點看,只見那河中,潑剌一聲響喨,水波裡跳出一個妖魔來,十分醜惡。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劍刃,紅髮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

      金角大王之前,唐僧師徒才剛剛組建完成,僅僅一起經過四難。在第二十二回,收服沙僧後。依次經歷「四聖試禪心」,「五莊觀竊人參」,「三打白骨精」,「路阻黃袍怪」,這四回的主角分別是觀世音,黎山老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鎮元大仙,白骨夫人,奎木狼。除了白骨夫人要吃唐僧肉已被打死,其他都不是要吃唐僧肉。斷不可能把唐僧四人畫影圖形,送給金角大王。

也就是說,金角大王在唐僧師徒四人組合前,就已經得知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會編入取經隊伍。並且見過豬八戒,沙僧投胎後的模樣。依照前文講述,在取經之前就知道這個信息的是太上老君,而派去暗中考察貶下界後的豬八戒和沙僧的手下,正是牛魔王。

     

魔王大驚道:「猢猻原來把運用的方法兒也叨餂得來了。我若當面問他索取,他定然不與。倘若扇我一扇,要去十萬八千裡遠,卻不遂了他意?我聞得唐僧在那大路上等候。他二徒弟豬精,三徒弟沙流精,我當年做妖怪時,也曾會他,且變作豬精的模樣,返騙他一場。料猢猻以得意為喜,必不詳細提防。」

      在孫悟空保護沙僧順利進過金角銀角大王這一難後,太上老君第二次派青牛精下界。這次青牛精下界後,並沒有正面直接抓捕唐僧。而是設計套路唐僧,唐僧因為要要無主的棉襖禦寒,被青牛精捆綁在洞府。正是因為唐僧身為出家人做出偷盜之事,理虧。青牛精抓住這個把柄嚷嚷著要找佛祖評評理。

唐僧雖然意志一向以來不怎麼堅定,但是也不會主動去做這種不明不白拿別人東西的事。而這件事的發生,正是豬八戒的攛掇的結果。豬八戒並不是要還是唐僧,而是其本身貪財好色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也就是說,青牛精非常清楚豬八戒這貪財好色的性格缺陷。


那壁廂有一張彩漆的桌子,桌子上亂搭著幾件錦繡綿衣。呆子提起來看時,卻是三件納錦背心兒。他也不管好歹,拿下樓來,出廳房,逕到門外道:「師父,這裡全沒人煙,是一所亡靈之宅。老豬走進裡面,直至高樓之上,黃綾帳內,有一堆骸骨。串樓旁有三件納錦的背心,被我拿來了,也是我們一程兒造化,此時天氣寒冷,正當用處。師父,且脫了褊衫,把他且穿在底下,受用受用,免得吃冷。」

      雖然豬八戒當年在天庭任職有好色的毛病,但是作為管理八萬水兵的天蓬元帥,即便有貪財的毛病,那也得隱藏起來,否則這天蓬元帥是當不久的。因此,貪財這個性格缺陷是在被貶下界後,才完全暴露出來的,青牛精一直在兜率宮,並不是很清楚這一點。清楚這一點的,只能是與八戒打過交道的牛魔王。是牛魔王把豬八戒這一點透露給太上老君和青牛精的。

      我們再看在紅孩兒被觀世音收走後,牛魔王的反應。

 

牛王喝道:「且休巧舌!我聞你鬧了天宮,被佛祖降壓在五行山下,近解脫天災,保護唐僧西天見佛求經,怎麼在號山枯松澗火雲洞把我小兒牛聖嬰害了?正在這裡惱你,你卻怎麼又來尋我?」

      紅孩兒被觀音收走,做家奴。牛魔王作為父親竟然沒有大發雷霆,與孫悟空打鬥一番,以洩洩心頭怒火。而是念故舊之情,放過孫悟空,這表現十分反常。

我們再看鐵扇仙羅剎女的反應:

羅剎道:「我兒是號山枯松澗火雲洞聖嬰大王紅孩兒,被你傾了。我們正沒處尋你報仇,你今上門納命,我肯饒你!」

羅剎道:「你這個巧嘴的潑猴!我那兒雖不傷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幾時能見一面?」

羅剎道:「潑猴,少要饒舌!伸過頭來,等我砍上幾劍!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與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見閻君!」

      相比較牛魔王,羅剎女的本能反應才像紅孩兒親生母親的正常表現,恨不得將孫悟空碎屍萬段。再看紅孩兒的舅舅,如意真仙遇到孫悟空時的本能反應:

先生道:「是我之舍侄,我乃牛魔王的兄弟。前者家兄處有信來報我,稱說唐三藏的大徒弟孫悟空憊懶,將他害了。我這裡正沒處尋你報仇,你倒來尋我,還要什麼水哩!」

先生喝道:「這潑猢猻!還弄巧舌!我舍侄還是自在為王好,還是與人為奴好?不得無禮!吃我這一鉤!」

那先生罵道:「潑猢猻!不知死活!如若三合敵得我,與你水去;敵不去,只把你剁為肉醬,方與我侄子報仇。」

      對比牛魔王非常溫和的反應,一方面說明紅孩兒不是牛魔王親生兒子。另一反面也因為之前為太上老君收集唐僧師徒的情報,破壞取經,心中有愧,怕牽扯出更多的事情來。

      我們再看牛魔王土地山神,天兵天將,羅漢菩薩三方圍剿之前,西遊記都發過生了哪些跟天上老君相關的事情。第一,青牛精這一回,如來佛祖從金庫中拿出十八顆金丹砂,送給了太上老君,買通了西天取經之路。第二,太上老君的私生子紅孩兒被觀世音收服,成為家奴。第三,牛魔王被玉面狐狸招贅上門,捨棄了羅剎女。第四,孫悟空作為太上老君親手打造的「靈明石猴」在觀世音的幫助下,順利拿到一個十分稀缺的成佛指標。

     作為觀世音來說,雖然收復了紅孩兒做家奴,但是作為回報,幫助孫悟空順利的拿到了一個極為稀缺的成佛指標。一還一報,與太上老君扯平了。如來佛祖不僅送給太上老君,十八顆金丹砂這樣巨額的買路費,並且還頂住佛教內部壓力,直接宣布孫悟空保唐僧到西天后,可以直接成佛,既送錢,又送爵位。作為道教至尊,受到這麼多厚禮,當然要回報。

      而怎麼回報如來佛祖呢?

      牛在佛教中是十分高貴的動物,如中華民族以龍為尊一樣,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在《法華經》中,則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車來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而牛魔王的原身正好是一頭十分巨大的白牛。

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現出原身,一隻大白牛,頭如峻岭,眼若閃光,兩隻角似兩座鐵塔,牙排利刃。連頭至尾,有千餘丈長短,自蹄至背,有八百丈高下,對行者高叫道:「潑猢猻!你如今將奈我何?」

      而如來佛祖正好看中了太上老君手下的牛魔王,簡直是為為佛教量身定製的一樣,就看太上老君願不願意舍愛了。對於牛魔王來說,看護紅孩兒不力,被觀世音收走。另外竟然捨棄羅剎女,投到玉面狐狸懷裡。玩忽職守,沒有認真履行太上老君交代的保護監督羅剎女的職責。另一方面,紅孩兒已經成為觀世音的手下,不需要牛魔王繼續保護了,取經途中,太上老君該得到的利益,都已經全部得到,牛魔王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那麼此時把白牛作為一個順水人情,當做一個大禮送給如來佛祖,回報之前的十八顆金丹砂,和給孫悟空的成佛指標,簡直是廢品回收再利用。不然牛魔王知道這麼多秘密,又有這麼多功勞,該怎麼賞賜和處置它呢?

      畢竟不像紅孩兒,和孫悟空都是太上老君的兒子,牛魔王只是當年羅剎女養的一頭牲畜而已呀,驢老了,有卸磨殺驢只說。牛沒用了呢?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因此,太上老君暗示曾經在兜率宮看爐的道人,即現在是火焰山的土地公公,要求其誘導孫悟空去找牛魔王的麻煩,把牛魔王拉扯到阻礙玉帝西天取經,先扣上一個大大罪名,同時得罪天庭和佛教。只要牛魔王沾上這個汙點,就無論如何也洗刷不清。

     

 土地看了,笑道:「此扇不是真的,被他哄了。」行者道:「如何方得真的?」那土地又控背躬身微微笑道:「若還要借真蕉扇,須是尋求大力王。」土地說:「大力王即牛魔王也。」行者道:「這山本是牛魔王放的火,假名火焰山?」土地道:「不是不是,大聖若肯赦小神之罪,方敢直言。」土地道:「大力王乃羅剎女丈夫。他這向撇了羅剎,現在積雷山摩雲洞。有個萬歲狐王,那狐王死了,遺下一個女兒,叫做玉面公主。那公主有百萬家私,無人掌管,二年前,訪著牛魔王神通廣大,情願倒陪家私,招贅為夫。那牛王棄了羅剎,久不回顧。若大聖尋著牛王,拜求來此,方借得真扇。一則扇息火焰,可保師父前進;二來永除火患,可保此地生靈;三者赦我歸天,回繳老君法旨。」      

       理論來說,孫悟空借芭蕉扇根本挨不著牛魔王什麼事,芭蕉扇本來就是羅剎女自己保管,並且也知道使用方法。牛魔王已經拋棄前妻,招贅到摩雲洞跟玉面狐狸過日子,就是答應孫悟空幫忙借扇。羅剎女估計更加上火,想借給孫悟空也不會借。這火焰山徒弟明顯是誘導孫悟空去吧牛魔王拉扯進來。當然牛魔王知道,沾上阻礙西天取經的事,非常麻煩,因此也不敢因為紅孩兒的事為難孫悟空。我不找你麻煩,你也不要找我麻煩,我不借你芭蕉扇,你去想其他法子,咱們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但牛魔王顯然沒想到,這是一個圈套,只要牛魔王與西天取經團隊沾上邊,無論有理沒理,其命運已經註定,就是找個藉口而已,最終被太上老君送給如來佛做人情。這才是土地公公要回繳老君的法旨!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如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然後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然後日軍向中國守軍射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史稱「七七事變」。

  早有五臺山秘魔巖神通廣大潑法金剛阻住道:「牛魔,你往那裡去!我等乃釋迦牟尼佛祖差來,布列天羅地網,至此擒汝也!」正說間,隨後有大聖、八戒、眾神趕來。那魔王 慌轉身向南走,又撞著峨眉山清涼洞法力無量勝至金剛擋住,喝道:「吾奉佛旨在此,正要拿住你也!」牛王心慌腳軟,急抽身往東便走,卻逢著須彌山摩耳崖毗盧沙門大力金剛迎住道:「你老牛何往!我蒙如來密令,教來捕獲你也!」牛王又悚然而退,向西就走,又遇著崑崙山金霞嶺不壞尊王永住金剛敵住喝道:「這廝又將安走!我領西天大雷音寺佛老親言,在此把截,誰放你也!」

哪吒取出火輪兒掛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燒得張狂哮吼,搖頭擺尾。才要變化脫身,又被託塔天王將照妖鏡照住本象,騰那不動,無計逃生,只叫:「莫傷我命!情願歸順佛家也!」

 西遊記專題到此完結,以後有其他發現,再做增補。

相關焦點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fei niao jin,liang gong cang,jiao tu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之前我們聊過周亞夫、韓信等,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戰功赫赫最終卻被君主猜忌致死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在他倆之前,早有前車之鑑,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踐的謀臣文種,就是這個被最早收藏的弓。文種本來是楚國人,因為在自己的國家得到不重用,便懷揣著一肚子的學問和志向到越國求發展,得到越王勾踐的信任。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但是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歸隱了。何況越王給他說希望他把自己的計謀帶給先王。於是範蠡毫不猶豫地走了,在走之前他勸說文種趕緊走,但文種認為勾踐一定會對他不一樣執意不肯走,結局不想而知,文種被越王殺害,範蠡和西施隱於世間。除此之外範蠡人生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三次經商致富擁有萬貫家財,自稱陶朱公。
  • 【柯氏頭條】臥薪嘗膽,吳越爭霸,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4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國能夠滅掉吳國,範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範、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範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範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
  • 狡兔死,走狗烹!
    《國學100秒》陪伴您第131天「狡兔死,走狗烹」,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寫下的一句話。後來,範蠡在齊國給大夫種寫了一封信,說: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這個人長脖鳥嘴,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所以趕緊走吧!大夫種收到這封信,「稱病不朝」,不過最後還是被勾踐殺掉。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卸磨殺驢。範蠡當時做這個判斷,是根據勾踐的長相——長脖鳥嘴,類似於現在說「鷹鼻鷂眼不可交」。
  • 飛鳥盡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人稱陶朱公 揮手攬巨富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範蠡淡然看透越王勾踐的性格,放下名與權,決然乘船而去……範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澹、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於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範蠡做了上將軍。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易(易經)遯卦九四爻解
    例解:      六二爻中提到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滅吳之後,不顧勾踐的極力挽留,立馬和他說拜拜,且淨身出戶。       範蠡還勸好友文種說,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是個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的主...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當太平天國被剿滅的時候也是曾國藩也到了落幕的時候,曾國藩和太平天國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也許只是一個大學士,更不會青史留名,時勢造英雄,曾國藩就是太平天國造的英雄。洪秀全的起義,太平天國的持續發展,給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果不是洪秀全造反,曾國藩也許會在理學的道路上終老。
  • 成語新解:狡兔死,走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於這個成語,大家都不陌生,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與此類似的比如: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等。自古以來,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說法,意思是說陪伴在君王的身邊,不知其喜怒哀樂,更不知何時何地會得罪了君王而因此丟了性命。
  • 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牛人非劉邦和朱元璋莫屬
    蕭何,自汙名節才得以保全;張良,畢竟是高人,看到連韓信都被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果斷歸隱;樊噲差點被劉邦誅殺,如果不是劉邦突然嗚呼的話;陳平,好像是幾個人裡結局比較好的。再說說朱元璋式的狡兔死走狗烹,他果然是大手筆,幹掉不聽話的跟班,一定還拖了好幾萬人,有五個人不得不說:李善長、劉基、宋濂、胡惟庸、藍玉。
  • 大浪淘沙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高仁愛狠命作踐自己,恨不得把嚴駿飛嗆死在遊泳池裡,但想到林丹妮已傳話給了師總安樂樂的事,嚴駿飛落下馬來指日可待,心情便能平復不少,而且嚴駿飛最近像做了虧心事似的,一味遷就高仁愛,甚至主動幫念恩介紹了家國際連鎖的星級酒店做文職工作。她不禁有些好笑,她高仁愛所有的事,哪怕弟弟妹妹的事,都還是嚴駿飛在一件一件幫著完成了。她高仁愛算什麼?一個徹頭徹尾的寄生者而已。
  • 宋江的命運,狡兔死,走狗烹
    接著驚悚的一幕出現了,誰也沒有想到事情會來得這麼快,不到半年盧俊義和宋江被奸臣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害死,應了一句古話,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死不冥目的宋江用冤魂告了御狀,皇帝知道了這事,只是在金鑾殿上罵了高俅和楊戩,蔡京和童貫幫襯把這事摭掩了過去。宿太尉等正直的大臣們也沒有指責奸臣。
  • 他被後世尊為兵仙,說出千古名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為何最後卻又卻被蓋上了謀反的罪名被處死
    首先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呢?據史記記錄,韓信破趙平齊以後,齊國人蒯通挽勸韓信,讓其擁兵自主,蒯通說道: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而韓信得悉此事深知情形不妙,這大有發兵問罪的象徵,因而他也顧不了甚麼義氣,間接殺了鍾離昧,將其人頭取下預備獻給劉邦註解忠心,而讓韓信沒想到的是,當他還沒有將鍾離昧的人頭獻上,就被劉邦命人將其五花大綁,此時的韓信深知命不久矣,便說出了那一段千古名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而劉邦的回答更乾脆:「若毋聲,而反明矣」!
  • 漫畫看世界——狡兔死走狗烹
    歐洲對美國沒有了利用價值,自然狡兔死走狗烹。當年盟友,如今對手,翻臉就像翻書,大國節操,你值得欣賞。
  • 曾國藩老謀深算,慈禧棋差一著:打破「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
    從臥薪嘗膽的勾踐、範蠡君臣到掌柜和夥計,再到老闆和員工,都面臨一個職場上的「魔咒」:「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前幾天說過鰲拜之死,本質上就是這麼回事。不然的話,如果清朝內部還是烽煙四起、兵荒馬亂,康熙還小,朝廷豈敢輕易擒殺鰲拜?對鰲拜都是如此,何況漢臣了。在晚清立下大功的曾國藩,其實是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 狡兔死,走狗烹——中國歷史定律
    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蒯徹又警告他:你如果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劉邦絕不會容你,狡兔死走狗烹。韓信和文種一樣,對他的主子抱有美好的幻想。他堅決的搖頭說,漢王絕不是那樣的人。韓信好不氣惱,瞪著劉邦冷冷道:「果真如古人所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如今天下大定,看來你也該烹殺我了。」聽到抱怨,皇駕上的劉邦頭也不回地說:「有人告你謀反,朕只是做當做之事。」隨後命左右給韓信戴上囚徒的械具,一路上吹吹打打,讓百姓們知道韓信被擒。到達洛陽後,劉邦又假惺惺宣布說:「韓信功蓋大漢,是平定江山的不世之功臣。
  • 「狡兔死,走狗烹」:血腥古訓使東魏將領私縱敵酋,以挾敵自重
    甚至還會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故司馬懿斷然放棄逞一時之快擒拿諸葛亮的欲望,放虎歸山。以諸葛亮作為增加自己在魏帝心目中重量的砝碼。很多人認為,戰爭的目的,就在於最大程度上擊敗、消滅敵人,實現己方的最大利益。現實中,又怎麼會發生敵方統帥深陷險境,無路可逃,追擊者會故意釋放他的事情呢?歷史告訴我們,北朝東魏時,還真曾有這樣兩則「神奇」戰例。
  • 「走狗」這個詞語是怎麼來的?看完起源,發現世人誤讀了千年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或者現實生活中聽到「走狗」這個詞,中國人一聽就知道肯定是又在罵誰了,但是其實你知道嗎?「走狗」在最初是一個褒義詞,他被用來形容主人得力的助手。比如著名的那句古語「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從此處可見,「走狗」和「良弓」可以相提並論,足見「走狗」在古代獵人家庭之中所佔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