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楊月 通訊員 劉宇太 張鑫 陳青豔)用肉眼捕捉氣流,觀察人體呼出的氣體經由怎樣的運動軌跡排出室外;如整備F1賽車般精準測量建築運維中的百餘項數據,統合、分析、探索建築節能化發展可能;像輸送流體一樣,用管道輸送垃圾,實現垃圾投放、輸送、存儲、排放一站式處理,打通垃圾回收的「最後一公裡」;借鑑模塊式野戰廚房理念,在各種環境下均能高效作業的機電野戰預製加工平臺……近日,中建三局一公司北京技術研發中心在北京市大興區揭牌成立,記者見證了這一項項建築「黑科技」。
嘉賓參觀機電野戰預製加工平臺。主辦方供圖
該研發中心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夢狐竹纖維工業園區,建築使用面積4500平方米,包括精益建造、智慧建造、數位化生產等展示區,是國內機電領域首個集科研、辦公培訓、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
「室內氣流流向的可視化還原,在電子潔淨廠房、高等級傳染病醫院等高端廠房和科教文衛建築施工領域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介紹道。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力共建,清華大學江億院士團隊參與課題研究,是國內首個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環境倉可還原高潔淨度晶片廠房、手術室等稀少場景,模擬氣流軌跡,與CFD計算數據對接進行處理分析。「電子潔淨廠房、傳染病醫院等專業建築的核心功能區多數具有對氣流動向的個性化需求,氣流實驗室可高度仿真相關場景,指導通風系統的高效施工。」張琨說。據了解,實驗室正在進行包括2022年冬奧會冰球賽道冰面氣流模擬在內的多項實驗,並成功申報住建部「建築內部氣流組織模擬分析」課題。
全環境氣流可視化環境倉。主辦方供圖
建築5G運維平臺受到多位建築行業業內人士關注。該平臺由清華大學江億院士團隊與中建三局一公司共同運營,通過收集、分析北京大興新機場非主基地項目、成都空港新城企業總部、宜昌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心等項目的運行能耗大數據,指導項目節能運維。據了解,在大型場館、商務建築運行中,建築5G運維平臺利用傳感器獲取建築各項功能能耗數據,將海量大數據匯總至後臺雲數據中心,統計、分析體育館、商場、機場等大型公用建築能耗數據並生成運行能耗報告。通過建築機電AI系統自動計算能效比、運行功率、揚程、壓力等因素,進行優化部署,實現建築運行能耗減低10%至15%。該系統將為建築行業「十四五」期間探索未來綠色化、智慧化、低碳化建築提供數據支持,為建築行業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數據依據。「基於我們龐大的項目資源,平臺收集的海量數據還將為建築行業『節能減排』相關政策制定提供支撐。」中建三局一公司董事長萬大勇表示。
5G運維平臺局部畫面。主辦方供圖
新機具設備展區的垃圾回收處理系統同樣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這套系統利用真空壓力,通過垃圾專用管道將廢棄物輸送至垃圾收集站,經後續處理,垃圾可變廢為寶,用於焚燒發電、肥料製造等。「改傳統的分散式垃圾運輸回收為一站式輸送回收,這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回收的效率,對建設綠色環保型城市有積極推動作用。」萬大勇介紹說。目前,該系統已在廣州金沙洲等項目應用,並申報《封閉式垃圾收集系統》國家標準的編制工作,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
數位化生產區,焊花閃爍,機械手臂往來縱橫,一根根焊接好的鋼管沿著履帶被送到下一道工序,中建三局一公司自主研發的機電野戰預製加工平臺運轉不停。該平臺具有全專業、全地形、全天候、便攜可移動等優點,能夠實現遠距離快速投放,支援海內外項目建設。「運用野戰平臺,配合極少的產業工人便能滿足90%以上的機電構件加工需求,能夠有效提升資源覆蓋不足的偏遠項目的施工能力。」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裝公司總經理丁文軍介紹。該平臺計劃用於柬埔寨金邊機場建設,與機電專業切割中心、消防管道與預製中心、機電產品裝配中心一同構成完整的機電預製加工生產鏈,在柬埔寨技術資源調集困難的環境下,實現快速、高質量的預製加工,切實保障施工質量。
清華大學國家計算機學院教授杜明芳說,「工業化、數位化、綠色化、網際網路化、AI化是建築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唯有把握科技創新脈搏,不斷探索智能技術與先進建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才能開啟建築業的新局面。」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