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甚麼,從小「聖堂」就非常吸引我。生於非公教家庭的不熄的聖體燈我,卻啟蒙於天主教幼稚園,還記得修女們經常說:「天主非常愛我們」。小小的我總喜歡跟在外國修女後面,更會自己推開聖堂的門進去坐坐,深為站在祭臺上的讀經員及聖歌所吸引。記得瑪沙利羅五歲的時候曾問爸爸:「天主在天上做甚麼呢?」滿富生命智慧的爸爸回答:「天主在天上欣賞祂所做的一切!」幼小心靈不懂何謂恭敬天主,更遑論禮儀彌撒,只知道靜靜地坐在聖堂裡,對周遭的一切都覺得舒服,我想那時天主對我生命中「愛的召叫」已經預備了園圃。
隱隱中有一個方向和寄託。小學忙於適應新生活,但偶有閒暇或不開心時,我仍習慣騎著單車回到幼稚園的教堂,因為有很多話想向十字架上的耶穌說,長大後才知道這稱為「祈禱」。中學舉家遷到另一城鎮,可能是天主的安排,家裡離靈醫會會院很近,所以經常到修女提供給學生的自修室讀書,就這樣我認識了靈醫會的何修女,謝謝她的友誼和無限愛心的聆聽,在她身上,那隱藏在內心的方向、寄託慢慢有了輪廓。後來就讀的是基督教辦的大學,學校宗教氣氛濃厚,團契信仰聚會組織活躍,奇怪的是我仍心繫從小熟悉的天主教聖堂。幾經詢問,原來在學校附近就有一間小聖堂,於是自己去敲門,與神父見面,並參加了幾次聚會。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算是挺主動地接近天主,但所接觸的修女、神父卻從未問我是否已經領洗,其實當時我還未領洗。那時我想,是甚麼動力促使我繼續並執著於我的追尋?當時,心中不是很清楚答案,但後來我明白到天主自有祂的計劃和時間。
求學生涯告一段落,有一天好朋友何修女打通電話給我,說有一位神父受傷,需要人照顧,問我可不可以幫忙?一個答應,一個幫忙,使我踏進了臺北鮑思高天主堂,認識了慈幼會神父及母佑會修女,繼而認識了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及精神。在鮑思高天主堂,我有幸接觸到較有系統、全面的教會生活及信仰培育。時機成熟了,在天主的聖寵下,1994年4月2日復活前夕,我成為天主的女兒。從五歲到這一刻,似乎漫長,但天主在我心中卻不是從慕道或領洗那一刻才開始的,「是祂的,永不會失落」。我一方面在鮑思高天主堂工作,一邊思考生命的方向。後來有機會負笈羅馬進修教會信仰要理二年,在暑假期間,有機會到義大利北部Veneto省的一個城鎮,認識了當地慈幼會的青年中心,那真是一個充滿年輕人喜樂、活力、生命力的地方。在那裡,看到慈幼會神父及母佑會修女與青年在一起,那份無私奉獻和滿懷生命熱忱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我,將我那隱藏在心海中多年的聲音勾了出來,真的是「時候到了」。結束暑假與青年的活動,回到羅馬學校,每天晚上我都到聖堂祈禱很久,在靜夜中與天主對話,祈求天主聖神光照帶領,賜我勇氣排除萬難,好能回應祂的召叫,那是一段「唯主是依」,和天主很特殊、很密切的經驗。
「天主自會照料」,這句充分代表亞巴郎的信德名言,是我所深信並喜歡的。憶起在回應聖召初始,天主也安排了一些人照料我。暑期在青年中心認識的兩位南美洲母佑會修女告訴我,回到羅馬可以找高夏芳修女談談,就這樣高修女成為第一個聽我清楚表明有意追尋母佑聖召的修女。她安排機會讓我認識母佑團體,當時在羅馬還有崔和桂修女,也安排機會讓我去杜林、碧基-鮑聖的故鄉及母佑神恩發源地、瑪沙利羅的家鄉-摩爾尼斯朝聖。這些機會使我對慈幼神恩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和認識。直至回到臺灣,和中華會區母佑會修女聯繫,就這樣踏入生命的另一段旅程。
不熄的聖體燈向父母表明進修會的意願,實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我們家庭人丁單薄,二老加上我和妹妹,生活一向寧靜、簡單。身為長女,印象中,爸爸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他的心肝寶貝,結果這心肝寶貝傷他最多。心願一出口,對父母的衝擊可想而知,父親知道我的意願後,對我避而不見,他一見我,就流淚,或大哭一場,整個人模樣都變了,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何謂蒼老,也了解人可因一個重大的衝擊而一夜間完全變了模樣,心中自然不捨,但心意已決,只好在父親面前故作瀟灑。捨不得子女,是人之常情,因為愛,才有痛!離家的前一晚,爸爸語重心長的對我說:「要清楚知道自己選擇些甚麼,為甚麼選擇,不要只單單看外表的亮麗,對於自己的選擇也不要隨便放棄……」,爸爸一貫個性,沉穩內斂,這是他送給摯愛女兒最深的祝福。就這樣帶著複雜的心情進了香港聖心備修院,這是個永難忘記的日子-1998年8月24日。
從臺灣到香港,環境不同、語言不同、步調不同,連天空都不同,種種的不同也是好的,將我對追隨基督的熱忱,拉回到團體生活的現實中,每一個挑戰都是天主賜予成長的契機。初期培育的階段,十字架上的耶穌陪我度過難關,祂是我很大的精神支柱,從困難中懂得轉向那一直不變的方向和寄託-對天主心存信靠和感恩,祂的愛讓我不忘時時翹首仰望耶穌的救贖聖愛。
踏入修會至今,即將邁向第十個年頭,與道上各老相比,不但知識上才疏,生命歷練亦學淺,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不過對修道團體生活的體驗,覺得有如倒吃甘蔗,愈嚼愈有味道,是酸甜、是香辣,相信都是天主的安排和磨練,而種種的磨練和考驗與天主愛的恩寵和召叫相比,實是微不足道。福音裡,耶穌告訴瑪爾大說:「其實需要的唯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2)。自問:「為我,甚麼是需要的唯有一件?甚麼是我選擇的更好的一分,是別人不能從我身上奪去的?」。獲天主無條件的愛所觸動的經驗,是不能從我身上奪去的,這是回應聖召所需要的勇氣背後支撐的動力。鮑思高神父一生對青年的愛所烙印的慈父形象,直到生命的盡頭,身殘腳腫都為青年奔走,帶給他們生命的希望 - 認識耶穌。追隨鮑聖精神,為青年服務,與青年一起分享天國愛的使命,是我生命中選擇的更好的一分。對天主所賜的母佑聖召,深懷感恩,感謝修會長上的培育及各位神長、修女的支持和代禱,更謝謝一起分享生命成長經驗的所有年輕人們。年輕人,你的名字是「希望」,當你有一天也有獲天主的愛所觸動的經驗時,不要怕,勇敢的回應,你將會發現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