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噪的夏天,百無聊賴,蟬聲揚揚;或許本應一如既往,心安理得,度過明媚的豔陽;然而一切又都是巧合的剛剛好,那一天,我翻開了這本書,那一夏,我見證了他的心路。
《偷影子的人》Le voleur d'ombres
書名是書的眼睛,眼睛是靈魂的窗口。驀然吸引,難以自拔,半晌,無數的有端聯想在腦海翻湧,無端的好奇映射在眼中;我打開這本書,欣然收下,娓娓道來的親情,友情,還有愛……
「我的童年就在那裡,帶點憂愁又有點悲痛」
不同於平常的孩童,主人公小男孩兒有著奇妙的讀心術——偷走別人的影子,而相應的,他也可以與影子交流,聆聽屬於主人的故事。就這樣,奇妙的能力為主人公的童年蒙上了奇幻的色彩,遮蔽了缺失父愛的傷痛……不同於常見的敘事手法,文章以第一視角「我」來敘述故事,敏感而細緻,真實而直擊心靈。
身體瘦弱,個子矮小,遭受欺凌的同時,心卻暗戀著班上的女孩兒;被反鎖的更衣室,暴露於驕陽的操場,與母親的相依的家,以及那「形影相伴」的閣樓……主人公的故事,或者說,「我」的故事,在作者筆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能聽到,每個人物衷心的訴說,能看到,每個影子孤獨的心結。
蒙太奇般的生活流影,讓人沉浸於「我」的世界,或許是出於對影子的憐憫與敬畏,又或是本能驅動孩童的爛漫。「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光芒,為它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請求」男孩兒默默接受了影子的訴求,他幫助警衛室的伊凡找回兒時媽媽的愛,他理解母親的艱辛,藉助影子,與母親一起攜手共進……
或歌或泣,或哭或笑,天真爛漫,驚喜湧現,是童真的年華。
「她凝視著我,漾起一朵微笑,並在紙上寫下:『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
猝不及防,不期而遇,海灘上勾起的誓約,舊燈塔尋覓的蹤影。八月的湛藍,是屬於 「我」的恩賜,闖入的克蕾兒,是「我」生命的轉折。無論是安靜而懵懂,亦或是聾啞相隨,就是這樣的克蕾兒,在這個盛夏的閒暇,在主人公的心中,埋下了時間的承諾;用風箏寫下的「I miss you」,是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亦如美好的事物總會很快流失,純真的童年也悄然流淌。
「我本不願意長大,時間卻推搡著我前行」
作者李維這樣說道「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總是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孤零零的。然而說到底,每個小孩都會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吧。」每個人的童年不如說是一場別出心裁的夢,混沌與秩序,是尚且不知畏的心靈捏造的現實。主人公的童年在我看來,是幸運的,有摯友呂克的陪伴,有忘年交伊凡的傾訴,還有單親母親小心翼翼的呵護。獨一無二是童年的代名詞,與影子的交往中,主人公獲得了聆聽,幫助,與溫柔,當然,還有與克蕾兒的羈絆。美好的品性已然塑造,等待他的,是磨難的雕琢。
醫學五年,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主人公一邊致力於醫學的學習,一邊也有了心靈的陪伴——蘇菲,甚至於昔日的摯友呂克也奇蹟般的「棄麵包而從醫」了,除了為了實習工作而忙得不可開交,一切似乎進行的理所應當,井井有條。然而,童年的影響是深邃的,隱沒在內心的執念是久遠的。
「我只是你生活裡的一個影子,你卻在我的生命裡佔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個單純的過客,為何要讓我闖入你的生活?我千百次想過要離開你,但僅憑一己之力我做不到」
回憶在遊蕩,一旦靠得太近,就會感到愁緒。主人公與蘇菲的戀情是美好的,但也註定是短暫的,因為他與克蕾兒的約定還在,而這,也亦是他與影子的牽線。從他對蘇菲吐露影子的真相,講述克蕾兒的故事之際,沒有童真幻想的蘇菲,亦註定無法理解主人公的情愫,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最後與主人公散步海邊,感受到與主人公孤獨的隔閡後,蘇菲選擇的放手,或許,是對二人最好的解脫。失去蘇菲的主人公是茫然的,但卻也是堅定的;茫然是對現狀的茫然,堅定是對未來的堅定——追尋克蕾兒。就如童年海灘的不期而遇,與克蕾兒的心弦從未扭斷,多年之後的現在,再次被命運撥動。一段青梅竹馬的回憶,一個時間應允的願望。
他追尋著蛛絲馬跡,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日漸溫熱的心。但命運執著於指引,卻也熱衷於愚弄。「你身著一襲黑裙翩翩現身,一抹紅色絲巾系在發間,一個男人摟著你的細腰,你正朝他甜甜的笑。我彷如心碎,感覺自己無比脆弱」如同晴天霹靂,陳夢忽醒,重逢前的最後一個玩笑,差點冷藏了心。終於,在調理下,跨越時間維度的相聚在一個和煦的清晨上演;藍天下起舞的風箏傾訴著二人的約定,欣喜而出的衝動,詮釋著「我想你」的真摯,延伸在街道上的雙影,是回憶與現實的交織。
憂而不傷,溫婉的感動。
能體味到,法國獨有的浪漫氣息,以及隱藏在浪漫之下,深刻的哲理。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生活是夢幻的,亦是現實的,確立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不沉溺於浮雲與幻影的虛假,不斷追逐,走出命運的捉弄,終會看到,它悄然來到你身邊。當然,又或像摯友呂克一樣,背井離鄉,認為學醫是自己的心中理想,而最終卻發覺,家鄉麵包店的歡聲笑語才是人生的歸宿,於是毅然決然重操就業,烹飪為顧客帶來笑容的麵包。能及時發覺自己的悸動,迷途知返也是坦途。
除了哲理,作者對人性的謳歌,或許是成就這個故事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說,待人寬厚,用心聆聽,隨時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所有這些構成了一顆美好的心靈所能擁有的最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