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唐 高駢《風箏》
最近有復讀的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牽著全書的一根線,是一隻風箏。
不由得讓人想起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雖然看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電影也搜來看過,不只一遍。風箏更是一直飛舞在全書故事情節之中的隱秘精靈。
據說法國是寫作人數比例最多的國家,很多普通國民都喜歡自己寫故事、寫回憶錄,並且自費印刷。
同為暢銷書的《追風箏的人》和《偷影子的人》,我十分不喜歡那些在宣傳材料、腰封上動不動就給某本書貼上「溫情、療愈」等等標籤的人。一個好故事、一本好小說,一萬個人讀過,也許會有一萬種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為什麼你要自作主張先入為主的誤導讀者?並且不署名?若是標明此為個人觀點,那又另當別論。
《偷影子的人》是一個好故事,即使是翻譯過來的文字,閱讀時你也可以輕而易舉的感覺到作者是講故事的好手,流暢而引人入勝,帶著法國人特有的隨性和浪漫氣息,也有他們對於生命、生活本身所特有的熱愛。有時不免羨慕他們敢愛敢恨敢於付諸行動的勇氣,那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和環境賦予的,不需要那麼多的流血犧牲和抗爭。你看他兒時去海邊度假,和那女孩子玩耍,看他後來上醫科大學,甚至和醫院的同事談了一場戀愛,又勸說麵包店的主人允許兒子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走自己喜歡的路,他做得自然而然,沒那麼多糾結痛苦,他只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然,因為他的特異功能,他還能偷聽到別人內心的聲音。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影子可以和別人的影子交換,並因此聽到別人內心深處的聲音。他聽到學校保衛室看門人的心聲,並因此而在火災中救出了他,聽到恃強凌弱的同學的外強中乾的心聲,也聽到自己一見面就深深為之迷戀的克蕾兒的心聲,直到漸漸長大成熟,卻唯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兩個十來歲的少男少女怦然心動的暑假,一個老式的老鷹風箏,一個屬於兩個人的海邊燈塔裡的秘密,「聾啞」的少女克蕾兒可以用風箏在空中優雅流暢的跳舞,劃出整齊的8字形。
一別十年,中學、大學、工作,甚至戀愛,可是那風箏一直封存在記憶裡不曾褪色和離開,當他在燈塔裡找到那隻風箏時,發現了克蕾兒留下的話:「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於是修復風箏、練習,尋找那個已經治癒的美麗女孩子,在音樂學院的宿舍外面把風箏放起來,劃出美麗的圖案,和她在飛舞的風箏下面重逢,互吐衷腸……也有波瀾,但終於圓滿的法式浪漫。
令人愉悅的故事,讀完忍不住截了封面的照片放在朋友圈,以志紀念,配一張遠在柏林街頭的影子,隱隱還有照片中無言的心聲:「將影子託付。」
但無論如何,在讀完《追風箏的人》之後很久才讀《偷影子的人》的時候,心中常常不由自主的有抽離感,會暗自審視。又因為都有一隻重要的風箏存在於故事中,便也常常不自覺的兩相對比:馬克.李維的故事讀來輕鬆自如,我會意識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和流暢敘事,但也明擺著這只是故事,設計出來的故事。也許是因為中東那片熱土一直以來的神秘面紗,也許是因為太少的了解,還也許是因為教育體系中從小教給我們關於文學作品的審視鑑賞標準,在讀胡賽尼的兩本小說時,會被吸引得更深入,會在不經意間便意識到作品的宏大敘事風格和時代意義以及並沒有隱藏得多深的人文關懷。
當然,這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童年時期在阿富汗生活的胡賽尼,使得他對主人公的童年生活如數家珍一般娓娓道來。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的工作經歷,以及良好的家境和成年後在美國的生活工作經歷,又使他跳出阿富汗本土的圈子,既有對故土的懷念和熱愛,也對那個國家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有更清醒的認識,但最終他的作品,在愛和救贖裡歸於安寧。《追風箏的人》如是,《燦爛千陽》亦如是。
哈桑是阿米爾的兄弟,也是他的僕人,因為父親對哈桑不同普通僕人的態度,阿米爾對哈桑有著又愛又恨,還有嫉妒的感情。因為父親在哈桑生日時送給他的禮物,他也嫉妒,一個少年少爺的感情總是任性而激烈的。哈桑卻因為不能說出口的出身,因為對阿米爾的甚於親人的愛,對他忠誠始終如一。即使看到他慘遭強暴而不敢出面相救,即使少爺陷害他導致他最終離開那個家,他從不曾背叛和抱怨阿米爾。他總是陪他放風箏,陪他參加比賽,為他追回被割斷線而落地的風箏,為他做早餐,煮茶,陪他上學,為他做任何事。直到少爺終於有一天因為戰爭離開了阿富汗。
種族衝突和歧視,戰亂,貧窮和物質缺乏,山河破碎,但總有些東西一直在。哈桑去世,留下的孤兒被送進孤兒院,似乎也遭受著父親兒時同樣的痛苦,阿米爾帶著回去看看的心情出發,到最後決心不畏艱險解救並收養哈桑的兒子,溫暖耐心地對待那個身心受傷已然極度自閉的孩子。某一天,夫妻倆帶著孩子在公園裡放風箏時,他問那孩子,「要我幫你把風箏追回來嗎?」孩子終於開口回答,高興之餘,他脫口而出的,正是哈桑兒時去為他追風箏時常常說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是的,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