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2021-02-19 現代閱讀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胡賽尼的父親為外交官,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1970年,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德黑蘭,在1973年,全家搬回喀布爾。同年,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這一年是阿富汗政權維持穩定的最後一年。之後政變與外侵不斷,也結束了胡賽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居住,由於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全家就再也沒有返國了。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他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之後就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初時經濟貧困,曾向美國政府領取福利金與食物券。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



□□□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於200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燦爛千陽》是胡賽尼四年後出版的第二本小說,出版之前即獲得極大關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國首發,贏得評論界一致好評,使胡賽尼由新人作家一躍成為受到廣泛認同的成熟作家。六年後,他的第三本小說《群山回唱》於2013年5月21日在美國出版,再次大獲好評,被稱為是作者迄今最具野心的小說,筆法較前兩本也更為嫻熟。《群山回唱》被評選為美國Amazon書店2013年上半年最佳圖書、巴諾書店上半年度最佳小說、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夏季最佳圖書、ABC《早安美國》讀書俱樂部夏季最佳圖書,並居於諸多暢銷榜榜首。

□□□一些風箏紛紛墜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在放著風箏,雙眼不時瞟向爸爸。我將視線收回空中。有隻紅色的風箏正在飛近——我發現它的時間恰到好處。我跟它對峙了一會,它失去耐心,試圖從下面割斷我,我將它送上了不歸路。
□□□街頭巷尾滿是凱旋而回的追風箏者,他們高舉追到的戰利品,拿著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但他們統統知道最好的還沒出現,最大的獎項還在飛翔。我割斷了一隻帶有白色尾巴的黃風箏,代價是食指又多了一道傷口,血液汩汩流入我的掌心。我讓哈桑拿著線,把血吸乾,在牛仔褲上擦擦手指。
□□□只剩下六隻風箏了,我是其中之一。我雙腿發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風箏一隻只掉落,心裡的希望一點點增大,就像堆在牆上的雪花那樣,一次一片地累積。

□□□又過了半個小時,只剩下四隻風箏了。我的風箏仍在飛翔,我的動作無懈可擊,太讓人興奮了!我的眼光不敢從天空移開,我得聚精會神地操控風箏。又過了十五分鐘,早上那個看起來十分好笑的夢突然之間觸手可及:只剩下我和另外一個傢伙了,那隻藍風箏。
□□□局勢緊張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著的那條玻璃線。人們紛紛頓足、拍掌、尖叫、歡呼。「幹掉它!幹掉它!」我在想,爸爸會不會也在歡呼呢?倘若真主存在,他會引導風向,讓它助我成功。我信心十足,我會贏,只是遲早的問題。
□□□結果比我預想的要快。一陣風拉升了我的風箏,我佔據了有利的位置。我卷開線,讓它飛高。我的風箏轉了一個圈,飛到那隻藍色傢伙的上面,我穩住位置。藍風箏知道自己麻煩來了,它絕望地使出各種花招,試圖擺脫險境,但我不會放過它。人群知道勝負即將揭曉。「幹掉它!幹掉它!」的齊聲歡呼越來越響,仿佛羅馬人對著鬥士高喊「殺啊!殺啊!」。
□□□那一刻來臨了。我合上雙眼,鬆開拉著線的手。寒風將風箏拉高,線又在我手指割開一個創口。接著……不用聽人群歡呼我也知道,我也不用看。哈桑抱著我的脖子,不斷尖叫。「太棒了!太棒了!阿米爾少爺!」
□□□我睜開眼睛,望見藍風箏猛然紮下,好像輪胎從高速行駛的轎車脫落。
□□□然後我高聲尖叫,一切都是那麼色彩斑斕、那麼悅耳動聽,一切都是那麼鮮活、那麼美好。我抱著哈桑,我們跳上跳下,兩個人都笑著、哭著。「你贏了,阿米爾少爺!你贏了!」
□□□「我們贏了!我們贏了!」我只說出這句話。我看到爸爸在我們的屋頂上,雙拳揮舞,高聲歡呼,拍掌稱快。我體驗到有生以來最棒的一刻,爸爸以我為榮。
□□□哈桑從我們的擁抱中掙脫,「安拉保佑,我們等會再慶祝吧。現在,我要去幫你追那隻藍風箏。」他放下捲軸,撒腿就跑,他穿的那件綠色長袍的後褶邊拖在雪地上。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再一次看到他笑得如此燦爛,已是二十六年之後,在一張褪色的寶麗萊照片上。
□□□人群湧上來向我道賀,我開始把風箏收回來。我跟他們握手,向他們道謝。那些比我更小的孩童望著我的眼神充滿敬畏,我是個英雄。人們伸手拍拍我的後背,摸摸我的頭髮。我邊拉著線,邊朝每個人微笑,但我的心思在那個藍風箏上。
□□□我匆忙走回街上。在我腦海裡,一切都計劃好了:我要班師回朝,像一個英雄,用鮮血淋漓的手捧著戰利品。我要萬頭攢動,萬眾矚目。
□□□我到達市場那邊時,太陽已經快下山了,我找不到哈桑的蹤跡。
□□□我停在一個賣乾果的小攤前面,有個年老的商人戴著藍色的頭巾,把一袋袋松子和葡萄乾放到驢子身上。我向他描述哈桑的相貌。
□□□「像你這樣的男孩,幹嗎在這個時候找一個哈扎拉人呢?」他豔羨地看著我的皮衣和牛仔褲。在阿富汗,擁有任何不是二手的美國貨,都是財富的象徵。
□□□「我得找到他,他是我家僕人的兒子。」我說。
□□□那老人揚了揚灰白的眉毛:「是嗎?幸運的哈扎拉人,有這麼關心他的主人。他的父親應該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掃去你靴子上的灰塵。」
□□□他將一隻手放在驢背上,指著南邊:「我想我看見你說的那個男孩朝那邊跑去。他手裡拿著一隻風箏,藍色的風箏。」
□□□我朝那條小巷飛奔而去,探頭尋找每條通道,每家店鋪,但沒有哈桑的蹤跡。
□□□我正在擔心天就快黑了,聽到前面傳來一陣聲響。我來到一條僻靜、泥濘的小巷,又聽見那聲音,這次更響了,從某條小巷傳出來。我悄悄走進巷口,屏住呼吸,在拐角處窺探。
□□□那小巷是死胡同,哈桑站在末端,擺出一副防禦的姿勢:拳頭緊握,雙腿微微張開。在他身後,擺著那隻藍風箏。那是我打開爸爸心門的鑰匙。
□□□擋住哈桑去路的是三個男孩,就是達烏德汗發動政變隔日,我們在山腳遇到、隨後又被哈桑用彈弓打發走的那三個。瓦裡站在一邊,卡莫在另外一邊,阿塞夫站在中間。
□□□我感到自己身體收縮,一陣寒意從脊背升起。阿塞夫神態放鬆而自信,他正在戴上他的不鏽鋼拳套。
□□□「阿米爾少爺贏得巡迴賽,我替他追這隻風箏。我公平地追到它,這是他的風箏。」
□□□「忠心的哈扎拉人,像狗一樣忠心。」阿塞夫說。卡莫發出一陣戰慄、緊張的笑聲。
□□□「阿米爾少爺跟我是朋友。」哈桑紅著臉說。
□□□「朋友?」阿塞夫大笑說,「你這個可憐的白痴!總有一天你會從這小小的幻想中醒來,發現他是個多麼好的朋友。聽著,夠了,把風箏給我們。」
□□□哈桑的回答是高舉那隻抓著石頭的手。
□□□我張開嘴,幾乎喊出來。如果我喊出來,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陰將會全然改觀。但我沒有,我只是看著,渾身麻木。
□□□「我改變主意了,」阿塞夫說,「我不會拿走你的風箏,哈扎拉人。你會留著它,以便它可以一直提醒你我將要做的事情。」
□□□然後他動手了,哈桑扔出石塊,擊中了阿塞夫的額頭。阿塞夫大叫著撲向哈桑,將他擊倒在地。瓦裡和卡莫一擁而上。
□□□我抓緊拳頭,合上雙眼。
□□□……
□□□我停止了觀看,轉身離開那條小巷。有種溫熱的東西從我手腕流淌下來。我眨眨眼,看見自己依舊咬著拳頭,咬得很緊,從指節間滲出血來。我意識到還有別的東西。我在流淚。
□□□我仍有最後的機會可以做決定,一個決定我將成為何等人物的最後機會。我可以衝進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過去無數次為我挺身而出那樣——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後果。或者我可以跑開。
□□□結果,我跑開了。
□□□我躲在那家小店,望著阿塞夫和那兩個人走過,笑聲飄過空蕩蕩的過道。
□□□我在昏暗的光芒中眯起眼睛,看見哈桑慢慢朝我走來。在河邊一棵光禿禿的樺樹下,我和他相遇。
□□□他手裡拿著那隻藍風箏,那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東西。時至今日,我無法扯謊說自己當時沒有查看風箏是否有什麼裂痕。他的長袍前方沾滿泥土,襯衣領子下面開裂。他站著,雙腿搖搖晃晃,似乎隨時都會倒下。接著他站穩了,把風箏遞給我。
□□□「你到哪裡去了?我在找你。」我艱難地說,仿佛在吞嚼一塊石頭。
□□□哈桑伸手用衣袖擦擦臉,抹去眼淚和鼻涕。
□□□他開始說些什麼,而我假裝沒有聽到他喉嚨的哽咽,就像我假裝沒有看到他褲子後面深色的汙漬一樣。也假裝沒有看到從他雙腿之間滴下的血滴。
□□□「老爺會擔心的。」他就說了這麼一句。他轉過頭,蹣跚著走開。
□□□事情就如我想像的那樣。我打開門,走進那煙霧繚繞的書房。爸爸和拉辛汗在喝茶,聽著收音機傳出的新聞。他們轉過頭,接著爸爸嘴角亮起一絲笑容,他張開雙手,我把臉埋在他溫暖的胸膛上,哭起來。爸爸緊緊抱著我,不斷撫摸著我的後背。在他懷裡,我忘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那感覺真好。
□□□有一個星期,我幾乎沒有看見哈桑。
□□□「我看著哈桑被人強暴。」我自說自話。我明白這是個下在我身上的咒語,終此一生,我將背負著這個謊言。
 □□□……
□□□1975年冬天剩下的那些日子在我記憶裡面十分模糊。我記得每當爸爸在家,我就十分高興。至少,在風箏大賽之後的幾個月裡,爸爸和我相互抱有甜蜜的幻想,以某種我們過去從未有過的方式相處。
□□□讓我難堪的是,哈桑盡一切努力,想恢復我們的關係。「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阿米爾少爺。我希望你告訴我。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不再一起玩了。」
□□□「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哈桑,你走開。」
□□□「你可以告訴我,我會改的。」
□□□我將頭埋在雙腿間,用膝蓋擠著太陽穴。「我會告訴你我希望你別做什麼。」我說,雙眼緊緊閉上。我希望他會報復我,破門而入,將我臭罵一頓,但他沒有那樣做。
□□□無論我走到哪兒,都能看見他忠心耿耿的信號,他那該死的、毫不動搖的忠心。
□□□那年早春,距開學還有幾天,爸爸和我在花園裡種鬱金香。我問了他一個問題:「爸爸,你有沒有想過請新的傭人?」
□□□「為什麼我要那樣做?」爸爸粗聲說。「你真讓我覺得羞恥。至於哈桑……哈桑哪裡也不去。你知不知道?」
□□□我望著地面,手裡抓起一把冷冷的泥土,任由它從我指縫間滑落。
□□□……
□□□第二個星期,開學了,我如釋重負。
□□□可是,我的思緒又總是回到那條小巷,總是想到磚頭上的哈桑的棕色燈芯絨褲,想到那些將雪地染成暗紅色、幾乎是黑色的血滴。
□□□那年初夏,某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午後,我讓哈桑跟我一起去爬山。告訴他我要給他念一個剛寫的故事。他當時在院子裡晾衣服,他手忙腳亂把衣服晾好的樣子讓我看到他的期待。
□□□我們從樹上摘了十來個石榴。我打開帶來的那本故事書,翻到第一頁,然後又把書放下。我站起身來,撿起一個熟透了的跌落在地面的石榴。
□□□「要是我拿這個打你,你會怎麼做啊?」我說,石榴在手裡拋上拋下。
□□□他臉無血色。我答應要念給他聽的那本故事書在他腳下,書頁被微風吹得劈啪響。我朝他扔了個石榴,打中他的胸膛,爆裂出紅色的果肉。哈桑又驚又痛,放聲大哭。
□□□我又扔出一個石榴,這次打在他的肩膀上,果汁染上他的臉。「還手!」我大喊,「還手,你這個該死的傢伙!」我不知道自己擊中他多少次。
□□□然後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他哽咽著,紅色的石榴汁如同鮮血一樣從他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嗎?」他轉過身,朝山下走去。
□□□我任由淚水決堤,跪在地上,身體前後搖晃。「我該拿你怎麼辦,哈桑?我該拿你怎麼辦?」但等到淚痕風乾,我找到了答案。
□□□我的十三歲生日在1976年夏天。爸爸給了我兩件禮物。一輛嶄新的美國著名高檔自行車。另一件禮物是手錶。
□□□……
□□□翌日清早,我在房間裡等著阿里清理完用過早餐的桌子,直到望見阿里和哈桑到市場去購買雜貨。
□□□然後,我從那堆禮物中揀起數個裝著鈔票的信封和那個手錶,躡手躡腳走出去,從枇杷樹後進入阿里和哈桑的房間。我掀起哈桑的毛毯,將新手錶和一把鈔票塞在下面。
□□□我又等了半個小時,然後敲敲爸爸的房門,說了那個謊——我希望這是一長串可恥的謊話中最後一個。
□□□隔了幾分鐘,爸爸敲敲我的房門。「到我的辦公室來,」他說,「我們得坐下來,把這件事處理好。」
□□□我走到爸爸的書房,坐在一隻皮沙發上。約莫過了三十分鐘,哈桑和阿里也來了。
□□□他們雙眼紅腫,我敢肯定他們一定哭過。他們手拉手站在爸爸面前,而我則尋思自己究竟在什麼時候具有造成這種痛苦的能力。
□□□爸爸開門見山,問道:「錢是你偷的嗎?你偷了阿米爾的手錶嗎,哈桑?」
哈桑的回答簡單得只有一個字,以他嘶啞孱弱的聲音說:「是。」
□□□我身體緊縮,好似被人扇了個耳光。我的心一沉,真話差點脫口而出。我隨即明白:這是哈桑最後一次為我犧牲。如果他說「不是」,爸爸肯定相信,因為我們都知道哈桑從來不騙人。
□□□然而爸爸說出了讓我震驚的話:「我原諒你。」
□□□「我們要走了,老爺。」阿里說。
□□□阿里把哈桑拉到身旁,伸臂環住他兒子的肩膀。阿里朝我瞟來,帶著冷冷的、不可諒解的眼神,我明白哈桑告訴他了。他把一切都告訴他了,關於阿塞夫和他的朋友對他所做的事情,關於那隻風箏,關於我。奇怪的是,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得太累了。
□□□爸爸站起身來,悲傷的神情溢於言表:「阿里,我給你的還不夠多嗎?我對你和哈桑不好嗎?我沒有兄弟,你就是我的兄弟,阿里,你知道的。請別這樣做。」
□□□接著我看到爸爸做了我之前從未見過的事情:號啕大哭。見到大人哭泣,我被嚇了一跳。我從未想到爸爸也會哭。「求求你。」爸爸說。可是阿里已經走到門口,哈桑跟在他後面。我永遠不會忘記爸爸說出那話的神情,那哀求中透露的痛苦,還有恐懼。
□□□喀布爾的夏天難得下雨,天空一碧如洗,陽光像烙鐵般灼痛後頸。黃包車嗒嗒走過,揚起陣陣灰塵。午間祈禱時分,人們到清真寺去行十次「晌禮」,跟著隨便找個陰涼的地方躲進去,等待傍晚的涼意。
□□□爸爸本來要親自送他們到巴米揚,但阿里拒絕了。透過我的臥房那扇被雨水溼透的模糊窗戶,我看見阿里拖著個孤零零的箱子,裡面裝著他們全副身家,走向爸爸停在大門外的轎車。哈桑的毯子緊緊捲起來,用繩子系住,背在他身後。他把所有的玩具都留在那間四壁蕭然的鬥室了,隔天我發現它們堆在屋角,如同我房間裡面的生日禮物。
□□□雨珠刷刷流下我的窗戶。我看見爸爸將行李廂的門摔上。他渾身溼透,走向駕駛座那邊,斜倚著身子,向後座的阿里說些什麼,也許是做最後的努力,以便讓他回心轉意。……在這個時候,我應該跑出去,高聲叫喊,應該把哈桑從後座拉出來,告訴他我很抱歉,非常抱歉,我的眼淚會跟雨水混在一起。我們會在如注大雨中擁抱。可這不是印度電影。
□□□我看著爸爸的轎車駛離路邊,帶走那個人,那個平生說出的第一個字是我名字的人。我最後一次模糊地瞥見哈桑,他癱坐在後座,接著爸爸轉過街角,那個我們曾無數次玩彈珠的地方。

□□□……

(《現代閱讀》雜誌推薦    上海人民出版社《追風箏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賽尼)




看書摘   閱社會

品生活   享人生

  ▌現代閱讀

一個全新的有關閱讀的公眾平臺

與《現代閱讀》雜誌、現代閱讀網

同屬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

這裡有豐富的精彩內容與大家分享

敬請關注!

微信號:modern_reading

相關焦點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它們像流星那樣划過蒼天,拖著閃亮的尾巴,散落在臨近的街區,給追風箏的人帶來獎賞。我能聽得見那些追風箏的人,高聲叫嚷,奔過大街小巷。有人扯開喉嚨,報告說有兩條街上爆發衝突了。我偷眼望向爸爸,看見他和拉辛汗坐在一起,尋思他眼下在想些什麼。他在為我加油嗎?還是希望我的失敗給他帶來愉悅?放風箏就是這樣的,思緒隨著風箏高低起伏。風箏紛紛墜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 周末選讀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節選)
    本文配圖取自同名電影《追風箏的人》第一章2001年12月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 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
  • 『書海無涯』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出版,2005年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位居第三。書中故事圍繞著風箏比賽一步步展開,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和家中僕人哈桑兩個男孩之間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在短時期內受到大家的追捧,除了故事本身所揭露的人性的背叛和救贖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故事的社會背景。
  • 《追風箏的人》出版10多年,讀者依然愛它,因為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追風箏的人》是我最近偶爾翻翻的書,書中講了一對發小因為一次變故,兩個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主人公阿米爾一心想要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從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愛它,是因為心懷感恩之心;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看到了人性的懦弱;有的人愛它,是因為相信人性的溫暖。
  • 可以讀書|《追風箏的人》只要你能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追風箏的人》作者:[美]卡勒德·胡賽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看到「可以讀書」,我的腦子裡第一本冒出來的書就是《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問世於2003年,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作,是美國2005年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對於書籍這樣感性的東西,數字的證明不免顯得過於生硬。
  • 《追風箏的人》:過去也許從未被遺忘
    文∣閒時翻書君 《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 閒時翻書君: 01 我們的記憶中還有很多不為人所知的運行機制。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機,那大腦就是相片保存的檔案館。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展開,殘忍而又美麗。情同手足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在一場風箏比賽後,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的風箏被人侵犯,而阿米爾選擇了逃跑。由於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於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 鄧靜:追風箏的人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追風箏的人》裡寫著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 , 不管那意味著什麼 , 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在對鄧靜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追風箏的人」,懷著一顆守藝的初心,跟著風的方向,追尋空中爭奇鬥豔的「點點星辰」。疫情期間鄧靜製作愛心風箏,為武漢人民抗擊疫情加油鼓勁鄧靜對風箏的喜愛源於兒時。
  • 看完追風箏的人簡介,想問電影跟小說區別大嗎?
    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追風箏的人》,主要卻講述的一部關於中東阿富汗故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同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原著小說當然不用提,絕對是阿富汗通俗文學當中,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小說之一。
  •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一輩子愛的承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當醫生。 2.本書創作的緣起早在1999年,胡賽尼從新聞報導中得知塔利班在阿富汗下令禁止民眾放風箏。他認為這項禁令「極為殘酷」,稱自己年幼生活在阿富汗時就是放著風箏長大的,這條新聞對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
  • 《追風箏的人》:坦然面對必須懺悔的罪惡,才能找到心靈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書,出自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和追捧。距離這本書出版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可要是你問問身邊的人,肯定會有人知道這本書,這就是這本書給人的魅力所在。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十年裡,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人》在全球賣了3200萬冊,中國發行量超過500萬冊,即將第100次印刷,超過單冊《哈利·波特》的平均銷售量。「每本書和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追風箏的人》確實是命比較好的一本書。」譚光磊說。他是這本書的中國版權代理,十年前,他把這本書帶進了中文世界。
  • 胡賽尼三部曲之《追風箏的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
    ——《追風箏的人》好久沒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了,前幾天看了一部在中國新疆喀什拍攝的國外電影——《追風箏的人》,看完後,內心五味成雜,更多的是感動,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人熱淚盈眶。後來得知《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小說,雖然電影在國際電影評分網IMDB上榮獲7.6分、豆瓣8.2分的好成績,但它略遜原著小說。
  • 《追風箏的人》經典十句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缺失的那一角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經典十句話: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1.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2.
  • 《追風箏的人》告訴我們,有些東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那些曾經和我一起在田間奔跑,河裡捕魚,樹上摸鳥的「風箏少年」找不到了……不知道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拿起那本叫做《追風箏的人》,我想或許是因為心裡那隻找不到的風箏吧。不管是什麼原因讓我翻開這本書,我卻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著。
  • 《追風箏的人》:勇敢無需證明,需要的是正視自我,接納自我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整部小說再現了歷經30年磨難的阿富汗。社會的動蕩,人性的脆弱,命運的無常,都在這部小說中展現出來,寄託了作者對和平的嚮往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型小說。
  • 《追風箏的人》:終其一生,請不要變成哈桑!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書中,我們會憎恨阿米爾的背叛、拋棄,會為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不已,但本文中我並不是要將書中的故事和寓意複述一遍,而是想從心理層面去解讀兩個孩子,讓我們發現更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