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義務與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只是做值得的事情!
——《追風箏的人》
好久沒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了,前幾天看了一部在中國新疆喀什拍攝的國外電影——《追風箏的人》,看完後,內心五味成雜,更多的是感動,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人熱淚盈眶。
後來得知《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小說,雖然電影在國際電影評分網IMDB上榮獲7.6分、豆瓣8.2分的好成績,但它略遜原著小說。
今天從小說和電影來解讀一下,在此之前,對其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人生經歷有必要了解一下 。
胡塞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女子學校的教師,在這種環境下,胡塞尼自小就體會到了不同國度的生活,在伊朗生活了兩年,在法國住了四年。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他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之後就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
到了美國,胡塞尼一家過著困苦的生活,父親不再是外交官而成了一名工人,母親也成了一名餐廳服務員,優越的生活一下跌到低谷,胡塞尼放棄了從小熱愛寫作的愛好,轉而學醫。
然而,一則新聞,讓胡塞尼再次執筆,更是寫出了一部聞名世界的書。1999年,34歲的胡塞尼讀到一條關於Ta Li Ban組織禁止民眾放風箏的新聞時,他想起了童年。「放風箏」是胡塞尼孩童時最熱衷的遊戲,在妻子的鼓勵下,胡塞尼開始了《追風箏的人》的創作,從凌晨4點半寫到早上八點,然後去上班。
然而,在寫完《追風箏的人》不久後,便爆發了那場世界震驚的「9·11」事件,將阿富汗從原本對美國人遙不可及的陌生土地,瞬間變成世界矚目的焦點。作為阿富汗人的胡塞尼內心十分糾結,到底要不要寄出書稿?最終,他還是寄出了書稿,而這一舉動改變了他的人生,《追風箏的人》出版後,成為?「後9·11時代」人們重新認識阿富汗的重要標本。
2007年,《追風箏的人》被派拉蒙公司搬上銀屏,一時間席捲全球,榮獲多項國際大獎提名。影片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呢?
雖然電影打動人心,但在我看來原著更為深刻,且電影與小說有著較大的出入,我以三個方面來作淺顯的分析。
在原著中,胡塞尼隱晦地表達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他並沒有因為對故鄉的熱愛,而隱藏阿富汗國家存在的醜陋現象。例如,在小說中,阿米爾的父親對阿米爾十分冷落,而對私生子哈桑非常重視,他時常教育阿米爾:「當你說謊時,你偷走的是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而在電影中,阿米爾父親的形象很是模糊。
在小說中,阿塞夫的形象是比較複雜的,例如,在小說中,阿塞夫命令手下不要幹涉他和阿米爾的決鬥,從而使得阿米爾死裡逃生,這樣一來阿塞夫的形象也立體了起來;但在電影中,直接刪除了這一情節,人物形象一下子乾癟了下去。
在小說中,哈桑與阿米爾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但種族之間的仇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阿米爾對哈桑的厭惡,小說通過細節的描寫,將阿富汗生活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了。但在電影中,引起阿米爾厭惡哈桑原因之一的哈桑的兔唇沒有呈現出來,這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很難發現阿米爾誣陷哈桑的原因以及認為父親疼愛哈桑的原因就是他的突兔唇。
以至於阿米爾說:「我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殘疾,這樣就可以得到父親的疼愛」,導演將這一細節刪除,導致觀眾不能明確地知道故事情節的發展動力,在豆瓣評論下,同樣有不少看過原著小說的讀者紛紛表示:「電影的表現力不夠,原著中一些重要的細節,都被忽視了」
忽視的還有另外一處:哈桑兒子自殺的情節:
書中描寫到:當阿米爾去解救索拉博的時候,阿塞夫為了侮辱阿米爾,為了讓他心痛,喊出了腳上繫著鈴鐺、臉上塗著眼影的索拉博,並且讓索拉博在幾個男人面前跳舞。
父母被殺,去過孤兒院,又成了男人們的玩物,歷經這許許多多災難的幼小孩子,索拉博,他一直覺得自己很髒,在知道隨阿米爾去美國無望後,他選擇了自殺。最後,雖然被救了回來,但他的靈魂卻久久停留在那段噩夢中。
而電影省略了索拉博自殺的細節,大大削弱了小說中表現阿富汗兒童苦難生活。
小說中,阿米爾為了救索拉博,與阿塞夫決鬥時,被後者拳頭擊中,但阿米爾並沒有因此憎恨阿塞夫,反而覺得是一種解脫,這些情節在電影中則弱化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影效果。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能擊中人心中最軟弱的部分,、電影的敘事貌似很平淡,很多的感情被壓抑著;沒有太多心理活動,也沒有過分煽情。本來已經是很沉重的題材——忠誠、欺騙、救贖、戰爭、種族、愛情……,在一定程度上的克制,使得電影「哀而不傷」
作為胡塞尼「三部曲」之一的《追風箏的人》,無疑道出了作者的心聲「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作為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對祖國、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同胞是深深熱愛與同情的。
從《追風箏的人》到《群山迴響》到《燦爛千陽》,無疑體現了作者對阿富汗、對喀布爾的熱愛,如果說《追風箏的人》是亡命天涯,那麼《群山迴響》則是顛沛流離;《燦爛千陽》則是落葉歸根。
胡賽尼的書,讓世人更加了解了阿富汗人民真實的生存環境,儘管書中充滿悲劇,充滿殘酷——《追風箏的人》裡,他寫到族群受到的歧視,男童受到暴行;《群山迴響》裡,他寫到兄弟、姐妹之間彼此的背叛,但,其中的隱忍與關愛以及救贖,令人動容;《燦爛千陽》裡,他寫到父權社會婦女承受的苦難和暴力,無不讓人揪心。
在書中,胡賽尼總是傳遞出這樣一種感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
如果,你想了解阿富汗這個國度的真實的一面,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不容錯過。
還有這部被稱為「女性版《追風箏的人》」,同樣值得一讀,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連結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