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尼三部曲之《追風箏的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

2020-11-05 巨有料電影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義務與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只是做值得的事情!

——《追風箏的人》

好久沒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了,前幾天看了一部在中國新疆喀什拍攝的國外電影——《追風箏的人》,看完後,內心五味成雜,更多的是感動,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人熱淚盈眶。

後來得知《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小說,雖然電影在國際電影評分網IMDB上榮獲7.6分、豆瓣8.2分的好成績,但它略遜原著小說。


今天從小說和電影來解讀一下,在此之前,對其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人生經歷有必要了解一下 。


胡塞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女子學校的教師,在這種環境下,胡塞尼自小就體會到了不同國度的生活,在伊朗生活了兩年,在法國住了四年。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他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之後就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

到了美國,胡塞尼一家過著困苦的生活,父親不再是外交官而成了一名工人,母親也成了一名餐廳服務員,優越的生活一下跌到低谷,胡塞尼放棄了從小熱愛寫作的愛好,轉而學醫。

然而,一則新聞,讓胡塞尼再次執筆,更是寫出了一部聞名世界的書。1999年,34歲的胡塞尼讀到一條關於Ta Li Ban組織禁止民眾放風箏的新聞時,他想起了童年。「放風箏」是胡塞尼孩童時最熱衷的遊戲,在妻子的鼓勵下,胡塞尼開始了《追風箏的人》的創作,從凌晨4點半寫到早上八點,然後去上班。


然而,在寫完《追風箏的人》不久後,便爆發了那場世界震驚的「9·11」事件,將阿富汗從原本對美國人遙不可及的陌生土地,瞬間變成世界矚目的焦點。作為阿富汗人的胡塞尼內心十分糾結,到底要不要寄出書稿?最終,他還是寄出了書稿,而這一舉動改變了他的人生,《追風箏的人》出版後,成為?「後9·11時代」人們重新認識阿富汗的重要標本。


2007年,《追風箏的人》被派拉蒙公司搬上銀屏,一時間席捲全球,榮獲多項國際大獎提名。影片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夢魘一樣的經歷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會如何選擇呢?


雖然電影打動人心,但在我看來原著更為深刻,且電影與小說有著較大的出入,我以三個方面來作淺顯的分析。

  • 人物形象上,沒有賦予深刻的意義

在原著中,胡塞尼隱晦地表達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他並沒有因為對故鄉的熱愛,而隱藏阿富汗國家存在的醜陋現象。例如,在小說中,阿米爾的父親對阿米爾十分冷落,而對私生子哈桑非常重視,他時常教育阿米爾:「當你說謊時,你偷走的是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而在電影中,阿米爾父親的形象很是模糊。


在小說中,阿塞夫的形象是比較複雜的,例如,在小說中,阿塞夫命令手下不要幹涉他和阿米爾的決鬥,從而使得阿米爾死裡逃生,這樣一來阿塞夫的形象也立體了起來;但在電影中,直接刪除了這一情節,人物形象一下子乾癟了下去。

  • 情節上的忽視

在小說中,哈桑與阿米爾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但種族之間的仇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阿米爾對哈桑的厭惡,小說通過細節的描寫,將阿富汗生活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了。但在電影中,引起阿米爾厭惡哈桑原因之一的哈桑的兔唇沒有呈現出來,這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很難發現阿米爾誣陷哈桑的原因以及認為父親疼愛哈桑的原因就是他的突兔唇。


以至於阿米爾說:「我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殘疾,這樣就可以得到父親的疼愛」,導演將這一細節刪除,導致觀眾不能明確地知道故事情節的發展動力,在豆瓣評論下,同樣有不少看過原著小說的讀者紛紛表示:「電影的表現力不夠,原著中一些重要的細節,都被忽視了」

忽視的還有另外一處:哈桑兒子自殺的情節:

書中描寫到:當阿米爾去解救索拉博的時候,阿塞夫為了侮辱阿米爾,為了讓他心痛,喊出了腳上繫著鈴鐺、臉上塗著眼影的索拉博,並且讓索拉博在幾個男人面前跳舞。

父母被殺,去過孤兒院,又成了男人們的玩物,歷經這許許多多災難的幼小孩子,索拉博,他一直覺得自己很髒,在知道隨阿米爾去美國無望後,他選擇了自殺。最後,雖然被救了回來,但他的靈魂卻久久停留在那段噩夢中。


而電影省略了索拉博自殺的細節,大大削弱了小說中表現阿富汗兒童苦難生活。

  • 感情上的缺真

小說中,阿米爾為了救索拉博,與阿塞夫決鬥時,被後者拳頭擊中,但阿米爾並沒有因此憎恨阿塞夫,反而覺得是一種解脫,這些情節在電影中則弱化了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影效果。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能擊中人心中最軟弱的部分,、電影的敘事貌似很平淡,很多的感情被壓抑著;沒有太多心理活動,也沒有過分煽情。本來已經是很沉重的題材——忠誠、欺騙、救贖、戰爭、種族、愛情……,在一定程度上的克制,使得電影「哀而不傷」

作為胡塞尼「三部曲」之一的《追風箏的人》,無疑道出了作者的心聲「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作為美籍阿富汗作家,胡塞尼對祖國、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同胞是深深熱愛與同情的。


從《追風箏的人》到《群山迴響》到《燦爛千陽》,無疑體現了作者對阿富汗、對喀布爾的熱愛,如果說《追風箏的人》是亡命天涯,那麼《群山迴響》則是顛沛流離;《燦爛千陽》則是落葉歸根。

胡賽尼的書,讓世人更加了解了阿富汗人民真實的生存環境,儘管書中充滿悲劇,充滿殘酷——《追風箏的人》裡,他寫到族群受到的歧視,男童受到暴行;《群山迴響》裡,他寫到兄弟、姐妹之間彼此的背叛,但,其中的隱忍與關愛以及救贖,令人動容;《燦爛千陽》裡,他寫到父權社會婦女承受的苦難和暴力,無不讓人揪心。


在書中,胡賽尼總是傳遞出這樣一種感覺:"有些人或事情,一旦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

如果,你想了解阿富汗這個國度的真實的一面,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不容錯過。


還有這部被稱為「女性版《追風箏的人》」,同樣值得一讀,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連結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譚光磊看中一本小說《鹽之書》(the book of salt),寫20世紀初一名越南青年流浪巴黎,在文學沙龍當廚師的故事。通過郵件,他結識了這本書的代理人錢德勒·克勞馥,又因《鹽之書》合作愉快,不久又得到第二本書:《追風箏的人》。上網一查,是關於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那是2004年初,這個關於阿富汗的故事已經在美國出版,但還沒鬧出動靜。「聽起來很遙遠,自己也沒什麼感覺。」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當醫生。 2.本書創作的緣起早在1999年,胡賽尼從新聞報導中得知塔利班在阿富汗下令禁止民眾放風箏。他認為這項禁令「極為殘酷」,稱自己年幼生活在阿富汗時就是放著風箏長大的,這條新聞對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
  • 一些的莫名其妙,其實是人性真實展露,看《追風箏的人》品味人生
    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0周的美國暢銷書《追風箏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出生在上流社會的阿米爾在12歲時與管家的孩子哈桑情同手足。
  • 偷影子還是追風箏?
    --唐 高駢《風箏》最近有復讀的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牽著全書的一根線,是一隻風箏。不由得讓人想起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雖然看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電影也搜來看過,不只一遍。風箏更是一直飛舞在全書故事情節之中的隱秘精靈。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裡:愛、恐懼、愧疚、贖罪…… ——伊莎貝拉·阿連德以史詩般的歷史景觀和盪氣迴腸的人性故事,一個阿富汗作家的處女作,霸佔了美國兩大權威暢銷書排行榜《紐約時報》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長達80餘周,聲勢超過紅透全世界的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以史詩般的歷史景觀和盪氣迴腸的人性故事。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1970年,全家隨父親外派到伊朗的德黑蘭,在1973年,全家搬回喀布爾。同年,他母親生下了最小的弟弟。這一年是阿富汗政權維持穩定的最後一年。之後政變與外侵不斷,也結束了胡賽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賽尼的父親在法國巴黎找到了工作,於是全家搬遷到巴黎居住,由於阿富汗政權極不穩定,全家就再也沒有返國了。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與風箏的發源國中國不同,阿富汗人放風箏並不是為了閒情逸緻,而是為了比鬥。一如《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場景,人們放飛各自的風箏,然後運用戰術割斷對手風箏的線。放風箏的人的手,被線割得傷痕累累,傷痕越多,越被視作勇敢和老道。小孩可以和大人鬥,平民可以和官員鬥,而那些買不起風箏的小孩,追著被切斷掉落的風箏,被稱作追風箏的人。
  • 『書海無涯』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出版,2005年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位居第三。書中故事圍繞著風箏比賽一步步展開,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和家中僕人哈桑兩個男孩之間的故事。這本書之所以在短時期內受到大家的追捧,除了故事本身所揭露的人性的背叛和救贖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故事的社會背景。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一個高情商的人應該如何和自己和解?
    —阿米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歐巴馬推薦,暢銷2千萬冊的經典小說。該書主要講述了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圖書少年阿米爾是一位少爺,他衣食富足,但他在家中過得並不快樂時時擔心父親討厭軟弱的自己。在親眼目睹從小的玩伴哈桑被人侵犯之後,阿米爾的大半生都活在一種自我厭惡之中。
  • 周末選讀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節選)
    追風箏的人(節選)文  /  【美】卡勒德·胡賽尼 譯  /  李繼宏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要我回去探望他。我站在廚房裡,聽筒貼在耳朵上,我知道電話線連著的,並不只是拉辛汗,還有我過去那些未曾贖還的罪行。掛了電話,我離開家門,到金門公園北邊的斯普瑞柯湖邊散步。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魯迅、餘華、契訶夫、胡賽尼:除了作家,他們還有一個身份
    《活著》的作者餘華就是其中一個。餘華的父親是醫生,餘華在中學畢業後,曾當過5年牙醫,後來棄醫從文,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也在那裡認識了妻子。馮唐更不用說了,他是婦科腫瘤專業的博士。在他的《萬物生長》中,還用中藥材給人物命名:辛夷、黃芪。
  •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我深切的感受到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是多麼幸運和幸福,那是一種什麼絕望我的天吶,拿槍指著你,石頭砸死人,為了一群孩子不得不出賣某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在綠綠的草原上,放一放風箏是如此美好曼妙的事情?父子情,兄弟情,主僕情,恩情貫穿全文,儘管有過糾結但最終還是遵循了本心,真好!
  • 共讀|《追風箏的人》第十二天(2/2)
    今天我們一起共讀第九本書《追風箏的人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電影鑑賞:《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分析,長知識了!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元素主要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電影本身來說,《追風箏的人》作為一部好萊塢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西方社會、美國社會、好萊塢三個環境的意識形態特徵。西方近百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滋長了他們無論是在社會制度還是文化心理方面強烈的優越感,很多時候他們都喜歡以一種俯視憐憫的視角看待歐洲以外的範圍,任何事物都喜歡用哲學來解釋。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孩子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李繼宏(譯者)小說《追風箏的人》英文版。前言如同《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我在上個世紀70 年代的喀布爾開始寫作,當時還是孩子。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