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2021-02-15 遠方不遠

近日已回到重慶,閒來無事整理硬碟,發現一個名叫「阿富汗放風箏」的文件夾,裡面有不少在喀布爾時拍的照片,一直沒有在公眾號裡發布過。

俯瞰喀布爾

那是2016年12月7日,喀布爾的冬天才剛剛開始,天氣不算寒冷。我和兩位同胞去了華人餐館後面的一個山坡上,那裡可以俯瞰整個首都。

戰亂國的人們在山坡上放風箏、喝茶、踢足球,享受周末難得的空閒。喀布爾的天空上,飄舞著五彩斑斕的風箏、巨大的白色偵查飛艇以及巡邏的武裝直升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喀布爾街頭,隨處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店。風箏,是阿富汗的圖騰。它對於阿富汗人來說不僅是業餘愛好,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塔利班曾禁止民眾放風箏,因為放風箏在這些恐怖分子看來「違背了伊斯蘭精神」。在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冒險偷放風箏的人會被抓住送進監獄。

與風箏的發源國中國不同,阿富汗人放風箏並不是為了閒情逸緻,而是為了比鬥。一如《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場景,人們放飛各自的風箏,然後運用戰術割斷對手風箏的線。

放風箏的人的手,被線割得傷痕累累,傷痕越多,越被視作勇敢和老道。小孩可以和大人鬥,平民可以和官員鬥,而那些買不起風箏的小孩,追著被切斷掉落的風箏,被稱作追風箏的人。

黃昏時分,人們駐足停留,觀看空中上演的一場場搏鬥。在和平年代,這裡定會人山人海,空中的風箏也會數不勝數。只是如今,一切都已日暮西山。

那些原本主宰喀布爾天空的風箏們,很快就遇上了對手。它看起來十分渺小,像一條白色的小魚般一聲不吭地飄在天空中。它沉著、冷靜,甚至有一絲淡淡的冷酷。那是一艘美軍的偵查飛艇,常年漂浮,監視著喀布爾的一舉一動。

武裝直升機掠過頭頂,自然也不會引起任何驚訝。這裡的人們經歷過多次戰亂,至今喀布爾每個月仍會有恐怖爆炸、每天都會有槍戰。過去幾十年,阿富汗人拿槍的次數,可能比放風箏的次數還要多。

在山坡上,我遇見了一個少年,他手裡拿著一個政治正確的風箏。但這個美國國旗風箏,放飛的卻不一定是民主和自由,還可能是槍炮和鮮血。

山坡廣場上,有一對賣小吃的父子,面對鏡頭他們露出了最純真的微笑。

後來,一群阿富汗小孩笑著走過來,他們習慣性地伸出了手乞討。

小孩們做出各種調皮古怪的表情,跟著我們這些外國人的屁股後面,在乞討時並沒有裝作可憐兮兮的樣子。他們總是笑,大聲地笑,讓你忘了自己在喀布爾,在阿富汗。

在首都喀布爾,每一張面孔都流露著典型的阿富汗情緒。這兒雖然已經不再是《追風箏的人》裡的金色之都,人們在戰亂貧窮的陰影下勞作、吸毒,但生存還在繼續,生活也並沒有死去。

他們仍在笑,他們還願意笑,並且打算笑到最後。

遇到一位拾荒少年,其實他的第一反應是伸手向我要錢。

阿富汗潮男舉起手機,這樣一部智慧型手機對於阿富汗人來說,算是財富的象徵。

饢餅店

理髮店

牧羊人

馬自達與手推車

二八大槓自行車,有點北京胡同的意思。

副總統家的警衛,副總統家就在在華人飯館旁邊,門口停了輛悍馬,改裝成了碉堡,沒敢拍。

阿富汗抗擊蘇聯入侵的民族英雄馬蘇德

穿藍色波卡(塔利班發明的服飾)的女人,抱著小孩乞討

走在街頭很容易被乞討

站在店外等待顧客的乞討少年,當我們走出店門,他們便會走上來乞討。

相同的步伐

漫步的小女孩

街頭被炸斷腿的老人

喀布爾居民區

隨處可見的美軍偵查飛艇,主要為了防恐。

一位親華的阿富汗將軍,記不住名字了。

一位阿富汗的普什圖族中文翻譯,當知道他的年齡時,我大吃一驚——原來他才26歲。你永遠也猜不到一個阿富汗人的真實年齡,特別是普什圖族。

比較典型的阿富汗男性頭飾

在喀布爾那段時間局勢嚴峻,爆炸和槍戰時有發生,且擔心外出會被持槍搶劫,所以拍的東西不多。以後有機會再去的話,一定要補上。老實說,我很喜歡去這些地方,相信很快我就會再次上路了。

現在超哥已經回到重慶了,正在計劃下一場旅行。由於未來大概率不會騎摩託車長途出境(手續問題),且急需啟動資金,在此誠心出售本人所騎宗申賽科龍RX4一臺,以及朋友的賽科龍RX3一臺。車況如新,穩定奔放。兩臺車均已提檔,外地可發物流。

賽科龍RX4,有意者可添加我的微信:move1414,備註RX4,非誠勿擾。

賽科龍RX3,有意者可添加微信:Motooooooo,備註RX3,非誠勿擾。

相關焦點

  • 胡賽尼三部曲之《追風箏的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
    ——《追風箏的人》好久沒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了,前幾天看了一部在中國新疆喀什拍攝的國外電影——《追風箏的人》,看完後,內心五味成雜,更多的是感動,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人熱淚盈眶。1999年,34歲的胡塞尼讀到一條關於Ta Li Ban組織禁止民眾放風箏的新聞時,他想起了童年。「放風箏」是胡塞尼孩童時最熱衷的遊戲,在妻子的鼓勵下,胡塞尼開始了《追風箏的人》的創作,從凌晨4點半寫到早上八點,然後去上班。
  • 追風箏的孩子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李繼宏(譯者)小說《追風箏的人》英文版。前言如同《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我在上個世紀70 年代的喀布爾開始寫作,當時還是孩子。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十年裡,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人》在全球賣了3200萬冊,中國發行量超過500萬冊,即將第100次印刷,超過單冊《哈利·波特》的平均銷售量。「每本書和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追風箏的人》確實是命比較好的一本書。」譚光磊說。他是這本書的中國版權代理,十年前,他把這本書帶進了中文世界。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偷影子還是追風箏?
    --唐 高駢《風箏》最近有復讀的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牽著全書的一根線,是一隻風箏。不由得讓人想起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德勒.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雖然看過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電影也搜來看過,不只一遍。風箏更是一直飛舞在全書故事情節之中的隱秘精靈。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當醫生。 2.本書創作的緣起早在1999年,胡賽尼從新聞報導中得知塔利班在阿富汗下令禁止民眾放風箏。他認為這項禁令「極為殘酷」,稱自己年幼生活在阿富汗時就是放著風箏長大的,這條新聞對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
  • 人生必看電影《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託莎·利奧妮、肖恩·託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在線觀看)
    —員長《劇情是天》《追風箏的人》(在線觀看)劇情簡介:     2000年美國加利福利亞,知名作家阿富汗人Amir(Khalid Abdalla 飾)接到一個電話,將他帶回了童年的歲月……   1978年阿富汗喀布爾,Amir(Zekiria Ebrahimi 飾)是富家少爺,僕人Ali的兒子Hassan(Ahmad Khan Mahmoodzada 飾)是 他忠實的跟班與玩伴。
  • 讀書心得|《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劉麗珊第一次看到《追風箏的人》是在亞馬遜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當我真正讀完卡勒德·胡塞尼所著的這本《追風箏的人》時,已完全改變了以前的認識,被作者筆下所流露出的悲憫所感動,似乎此刻我就是哈桑,是一位受盡苦難的阿富汗人。《追風箏的人》從大的結構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在阿富汗的童年時光,逃離阿富汗及之後在美國的生活和最後的重返阿富汗,而作者行文的一條主線是小說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哈桑的友誼及阿米爾的內疚和自責。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它們像流星那樣划過蒼天,拖著閃亮的尾巴,散落在臨近的街區,給追風箏的人帶來獎賞。我能聽得見那些追風箏的人,高聲叫嚷,奔過大街小巷。有人扯開喉嚨,報告說有兩條街上爆發衝突了。我偷眼望向爸爸,看見他和拉辛汗坐在一起,尋思他眼下在想些什麼。他在為我加油嗎?還是希望我的失敗給他帶來愉悅?放風箏就是這樣的,思緒隨著風箏高低起伏。風箏紛紛墜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最觸動人心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一輩子愛的承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在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 周末選讀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節選)
    本文配圖取自同名電影《追風箏的人》第一章2001年12月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 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惹怒塔利班 已逃亡海外
    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扎達12歲時出演奧斯卡提名影片《追風箏的人》,迅速名聲大噪。然而,影片中部分情節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馬赫米扎達一家面臨死亡威脅、不得不逃亡海外。  過去8年來,馬赫米扎達東躲西藏,後來拜託蛇頭才偷渡到瑞典。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遭塔利班追殺 淪為難民(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札達(Ahmad Khan Mahmidzada)12歲時演出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讓他迅速聲名大噪。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