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惹怒塔利班 已逃亡海外

2021-01-08 搜狐網

  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扎達12歲時出演奧斯卡提名影片《追風箏的人》,迅速名聲大噪。然而,影片中部分情節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馬赫米扎達一家面臨死亡威脅、不得不逃亡海外。

  過去8年來,馬赫米扎達東躲西藏,後來拜託蛇頭才偷渡到瑞典。每當被人認出身份,馬赫米扎達說,人們很難相信昔日影星會淪落成一名難民。文字 新華、若初

  出演電影

  影片中的強暴情節惹怒塔利班

  美國影片《追風箏的人》改編自同名小說,馬赫米扎達在片中飾演阿富汗少年哈桑。這部小說由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在「9·11」事件後不久出版,迅速在全球引起轟動,作家本人受邀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

  這是個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讓世界了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民族。然而,小說及影片中均有一個情節,即哈桑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躪強暴。

  馬赫米扎達的家人擔憂,這一劇情會激怒阿富汗塔利班,令全家人難逃死亡威脅。

  馬赫米札達說,拍這部電影期間,劇組曾答應刪去這部分鏡頭。「他們問我們,『如果這一劇情不刪掉會引發什麼後果?』」馬赫米札達回憶道,「我們說,後果就是我們不能在阿富汗生活下去了。」

  結果,最終版本中仍然保留了這一關鍵劇情。而影片隨即在阿富汗遭禁。

  顛沛流離

  遊過白俄羅斯邊境 偷渡到瑞典

  電影《追風箏的人》在2007年獲得金球獎,但馬赫米札達不但沒有因此在自己的國家獲得名與利,反而因此被迫流亡。

  12歲的馬赫米扎達與家人匆匆逃離阿富汗,以保全性命。據馬赫米扎達後來回憶,他有一次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頭乘車,突然有人從車窗裡扔進一塊磚頭、還朝他罵了幾句。

  馬赫米扎達與父親曾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流亡兩年,其間生活費由劇組資助。然而,其餘家人卻沒能獲得籤證,最終不得不返回阿富汗。

  馬赫米扎達東躲西藏,四處流浪。在出演了電影5年之後的某一天,馬赫米札達顫抖著站在波羅的海某個地方的一條河邊。他剛剛遊泳穿越了白俄羅斯邊境,衣服溼透,度過了煎熬的8個小時,他終於籤下一個合同。他把自己的生命交託在蛇頭手上,要偷渡到4000英裡之外的瑞典。

  「有時候我們兩天都沒東西吃,」馬赫米札達回憶說,「我們不敢去要,因為蛇頭脾氣很壞,我們都很怕他們。」

  幾經周折,他終於成功偷渡到瑞典。

  安定下來

  過去生活如遙遠記憶 今讀大學了

  如今,在偷渡到瑞典3年之後,馬赫米扎達在瑞典的博倫厄安定下來,這個小城市因茂密森林和美麗湖泊而聞名。

  他戴著亮晶晶的耳釘,髮型也精心打理過,為當地一個足球隊效力,跟瑞典一個寄養家庭一起生活,也學會一口流利的瑞典語。

  上周四,他開始了當地為期6個學期的大學生活,這還是他首次去主流瑞典學校上學。

  他過去的生活現在成為遙遠的記憶,就好像是一段坐在卡車後面漫長的、貫穿中亞、墨西哥、波羅的海、瑞典的旅程。

  重獲肯定

  再次點燃對演戲興趣 想讀電影學院

  最棒的是,他不再覺得他兒時在電影中的表演是一個恥辱。取而代之的是,他發現自己成為一個當地的名人。

  「當人們發現我就是《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哈桑時,都說我演得很棒,」馬赫米扎達說。

  聽說人們很喜歡這部電影時,馬赫米扎達非常震驚。「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還哭了。他們不敢相信,昔日的影星會淪為瑞典的一名難民。」

  這些稱讚重新點燃了馬赫米扎達對演戲的興趣。他如今在大學學習媒體研究,同時夢想著有一天能去念電影學院。

  下個月,他將在一個電影節當評委,而年初的時候,他還在一個藝術電影發表講話,主辦方還送給他一個風箏作為善意的禮物。

http://news.sohu.com/20150826/n419749243.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信息時報 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5-08-26/258687.html report 2010 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扎達12歲時出演奧斯卡提名影片《追風箏的人》,迅速名聲大噪。然而,影片中部分情節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馬赫米扎達一家面臨死亡威脅、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遭塔利班追殺 淪為難民(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札達(Ahmad Khan Mahmidzada)12歲時演出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讓他迅速聲名大噪。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當醫生。 2.本書創作的緣起早在1999年,胡賽尼從新聞報導中得知塔利班在阿富汗下令禁止民眾放風箏。他認為這項禁令「極為殘酷」,稱自己年幼生活在阿富汗時就是放著風箏長大的,這條新聞對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在亞馬遜年度「最暢銷圖書」榜單上,《追風箏的人》也連續兩年穩居前三。「應該說沒有書可以與它相比。」對於暢銷,這本書的海外版權經紀人錢德勒·克勞馥(Chandler Crawford)如此形容。這本書出版後,世紀文景聯合新浪網,在網站上連載《追風箏的人》,又在電視讀書節目上推薦這本書。2006年5月初,《追風箏的人》豆瓣頁面出現了第一篇書評。網友@提拉米叔給這本書打了五星,「史詩般的歷史景觀和盪氣迴腸的人性故事,這是一種久違的感動。」那是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戰爭五年後,暴力事件頻發,街頭遍布炮火毀壞的房屋,喀布爾一個月發生6起自殺式爆炸。
  • 電影鑑賞:《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分析,長知識了!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元素主要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電影本身來說,《追風箏的人》作為一部好萊塢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西方社會、美國社會、好萊塢三個環境的意識形態特徵。西方近百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滋長了他們無論是在社會制度還是文化心理方面強烈的優越感,很多時候他們都喜歡以一種俯視憐憫的視角看待歐洲以外的範圍,任何事物都喜歡用哲學來解釋。
  • 追風箏的孩子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李繼宏(譯者)小說《追風箏的人》英文版。前言如同《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我在上個世紀70 年代的喀布爾開始寫作,當時還是孩子。
  • 《追風箏的人》一封信,一段往事,關於夢想、愛情、親情和贖罪
    文:沐沐《追風箏的人》改編於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暢銷小說,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豆瓣評分有8.9分。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因為有著夢魘的經歷,阿米爾移民美國,他有著深深罪惡感,想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他能找回嗎?
  • 《追風箏的人》:探尋「風箏」的三層寓意及其現實意義
    《追風箏的人》是由德國導演馬克·福斯特執導改編自卡勒德·胡塞尼同名小說的劇情片。該片由肖恩·託薩、薩伊德·塔格馬奧、阿託莎·利奧妮聯袂主演。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酷炫無比的特效,更沒有全明星陣容坐鎮,有的是樸實無華的笑臉和真誠動人的情誼。該片於2007年10月5日在美國上映,瞬時間掀起了一股熱潮。
  •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人生贏家,是學會這樣的處事態度
    國慶長假已經過半,這幾天,我們一起精讀的是《追風箏的人》。有一位粉絲說:在理想谷看書,比到外面旅遊好多了,因為這裡一點也不堵。真是句大實話啊~~~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得知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在拉辛汗的請求下,回到喀布爾照看阿米爾的大房子。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
  • 追風箏的人,未披露的39張阿富汗紀實照片
    塔利班曾禁止民眾放風箏,因為放風箏在這些恐怖分子看來「違背了伊斯蘭精神」。在那段黑暗的歷史中,冒險偷放風箏的人會被抓住送進監獄。與風箏的發源國中國不同,阿富汗人放風箏並不是為了閒情逸緻,而是為了比鬥。一如《追風箏的人》裡面的場景,人們放飛各自的風箏,然後運用戰術割斷對手風箏的線。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就是這樣一本書,書中的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讓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下來反覆冷靜,也多次流下鱷魚的眼淚。這本書以寫實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阿富汗生活,以及跨度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成長史,勾勒出了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起來令人盪氣迴腸。
  • 一部好電影 · 《追風箏的人》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一部電影叫《追風箏的人》。淚眼模糊的感動中,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一個人的成長和一段質樸的友誼。電影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阿米爾在家鄉的童年故事和因政變偷渡到美國後的故事。阿米爾在童年有一個玩伴叫哈桑。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是一個正直、淳樸和勇敢的人,他對阿米爾非常忠誠,經常站出來保護阿米爾不受其他人的傷害。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愛叫做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了線的風箏飛往何處,但只要你能為之付出真心,那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你,有沒有至真至誠的喜愛過一個人?為了她臉上的笑,願意為她付出千千萬遍。你,有沒有把一件事隱藏在心裡的陰暗角落?為了忘記這份痛苦,假裝遺忘不願提及,卻也渴望自我救贖。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有宿命論的味道
    如何評判一部電影值得一看,首先,它得有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得凸顯出「人」,還得有一個大背景,也就是特定環境下的人,如何將這些人的關係聯繫起來,需要一個線索——風箏。讓我悲傷的是哈桑,他視阿米爾為兄弟,最好的朋友,他為了這個懦弱的小主人,他深愛的兄弟,為他追風箏,以致遭到阿塞爾的性侵,一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我的內心的崩潰的,哈桑的內心更崩潰,但為了阿米爾,他獨自承受下這一切,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 追風箏的孩子:不要讓幼小的心靈迎風流淚
    文 | 王叔叔  編輯 | 膽小鬼「為你,千千萬萬遍」--卡勒德·胡賽尼(美籍阿富汗作家)出自小說:《追風箏的人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靈魂救贖的故事
    我們|一起品一本書《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電影劇照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美)人物阿塞夫:一個對納粹崇拜的人,殘暴,在俄國人退去後,他成為了塔利班中的一份子,殘害了好多人。在一年冬天,阿米爾和哈桑參加風箏大會,阿米爾是鬥風箏的能手,而哈桑是追風箏的能手,阿米爾渴望成為第一名,希望能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渴望以此改變他與父親的關係。阿米爾如願的成為了第一名,哈桑在為他追風箏前給他一個微笑,那是阿米爾見到哈桑最後一次微笑。阿米爾知道哈桑追到了風箏,大街小巷的尋找他的身影,終於在小巷子裡發現了哈桑。
  • 看完追風箏的人簡介,想問電影跟小說區別大嗎?
    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追風箏的人》,主要卻講述的一部關於中東阿富汗故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同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原著小說當然不用提,絕對是阿富汗通俗文學當中,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小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