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追風箏的人》,主要卻講述的一部關於中東阿富汗故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同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原著小說當然不用提,絕對是阿富汗通俗文學當中,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小說之一。世界很多國家的人了解阿富汗的歷史,便是通過這部小說作品。而2007年美國拍攝改編的電影《追風箏的人》,也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劇情片,在豆瓣評分都有8.2分。而關於原著小說和電影版的區別,實際上講區別並不是太大,電影在整體框架上,敘事結構上,都完全照著小說的模式推進。但電影時長要短很多,這部電影時長有128分鐘,已經有兩個小時的時長,在電影當中已經夠長了。但原著小說有22萬字,這就證明改編成影像,有些東西肯定要捨棄。電影捨棄和沒胡著重表達的,主要就是作者筆下,那麼刻入記憶中的童年日常生活情節,這也是反應阿富汗民族文化的一個體現,但電影把這種瑣碎的情節刪除了。但是,電影主要框架和精彩的情節有保留,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整部作品最核心的事件,「鬥風箏」事件,再到阿米爾的夥伴哈桑被欺負。自然少不了,後來阿米爾中年過後,回到阿富汗去找哈桑,關於阿富汗「恐怖組織」塔利班的統治等情節,電影都最大程度的保了留下來。總而言之,《追風箏的人》是一部非常還原原著小說的電影,影像化非常成功。如果對於阿富汗文化和這種劇情片有興趣,非常值得一觀。更多關於《追風箏的人》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