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有宿命論的味道

2021-01-08 卓越娛小祥

如何評判一部電影值得一看,首先,它得有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得凸顯出「人」,還得有一個大背景,也就是特定環境下的人,如何將這些人的關係聯繫起來,需要一個線索——風箏。

我不會做一個故事梗概給你,這叫「劇透」,是要被嫌棄的,我甚至都忘記了阿米爾的爸爸叫什麼,他做過荒唐的事,但他用善舉在救贖自己,我對他肅然起敬的地方有兩處,第一件是當俄國佬要對同車的婦女圖謀不軌時,他冒著腦袋開花的危險頂撞他,他曾經與熊搏鬥過,我覺得他很勇猛,但在這兒,他發出人性的光輝。第二件是當他病危之際,應了兒子的請求打電話給將軍,去向他提親。他是多麼看重血統,兒子愛著的女人是和別人同居過的,但他一向是內心自由的,從不為那些不合理、沒有人情味的破規矩買單。多麼令人尊敬,或許唯一讓他感到不自由的,便是阿里和哈桑。

一個是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同手足的僕人,一個是他偷情生下的兒子。這個關係很複雜,首先,哈桑是阿里的妻子生下來的,他從始至終都認為那是他的親生兒子;其次,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的妻子偷情生下了哈桑,但是,當真相大白的那天,阿米爾的爸爸已經死去十五年,阿里和哈桑也都已逝去,他們到死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讓我悲傷的是哈桑,他視阿米爾為兄弟,最好的朋友,他為了這個懦弱的小主人,他深愛的兄弟,為他追風箏,以致遭到阿塞爾的性侵,一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我的內心的崩潰的,哈桑的內心更崩潰,但為了阿米爾,他獨自承受下這一切,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後來當阿米爾不堪心理重負(他看到哈桑被侵犯的場面,卻沒有站出來保護他,而是默默地跑開)將錢和手錶塞進哈桑和阿里房間的地毯下陷害他們,逼他們離開時,哈桑成全了他的謊言。戰爭開始後,阿米爾和爸爸逃到美國,然後便是幾十年不曾相見,想再見的時候,哈桑已被塔利班殺死,他的妻子也一同死去。幸虧他的兒子還在,於是所有的補償和救贖都落在了一個小孩的身上,但最後還是小孩救了阿米爾一命!

這部電影有宿命論的味道,作為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因果報應不可避免,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關於夢境真實的描述。阿米爾在多年後重返家鄉的時候發生了很多事,於是他經常做夢,做奇怪的夢,各個人物錯亂,他在做他爸做過的事,做阿塞爾做過的事,這很真實!因為我們也經常做夢,我初中時愛看《神探狄仁傑》,當狄仁傑想不起來線索的時候,他就回憶和嫌疑人的談話,竟然能一字不差地想起來,我當時就很驚訝,如果讓我想,我一定記不得我早上跟食堂大叔要三角餅的時候,說的是「兩個三角餅」,還是「三角餅,兩個」,這怎麼能像演電影呢,我們的記憶是模糊的。

所以當他做混亂的夢,做不可思議的夢,反而顯得更為真實可信。很多作家寫電影有個弊端,為了確切表達出含義,他們做的夢大都清晰、明確,這很不合理,好多電視劇也一樣,花千骨想她師傅,她就一定能做到白子畫的夢?還能喊出「師傅,師傅」?我經常想老門,為什麼很少夢見他?這不真實,做過夢的人都知道!電影家還是得有求實的精神,不要以為情節虛構,就可以歪曲事實,現在很多作家寫不出好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不去關注人本身的體驗,而是在大腦裡設想人物的感受,動筆前,那些角色都應該完完全全地成為你,你要為他們服務,去感同身受,而不是讓他們成為你想要表達的某個主旨的工具。

另外,我想要說說風箏,作為整部電影的線索,風箏有很多隱喻和暗示的意義,百度上應該很多。但我很想說說他們追風箏的習俗,這給了我很多的感悟。現代的很多人喜歡用風箏來做隱喻,比如風箏線斷了,感情也就沒了,這是個形象的比喻,我之前沒覺得它有何不妥,但現在我覺得它不對,這樣比喻的後果是,很多感情受傷害的年輕人都可以拿它當擋箭牌,有什麼辦法呢,線斷了還要怎麼連。文中說阿富汗人做事很魯莽,於是他們去追風箏!

於是我想,不要去想著怎麼連線,去追掉下來的風箏,只要風箏在你手裡,線斷沒斷沒什麼關係的,可以換根線,但千萬不要換風箏!於是對於很多感情出現裂痕的年輕人或者夫妻將有了另外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東西壞了要補,不要扔!

我是不善寫電影筆記的,我老是撇開故事本身去想其他亂七八糟的事,但我覺得可以和你們交流意見,看過的人可以告訴我更多,沒看過的看完了再來和我交流。而且我覺得可以把它保存下來,等我的孩子長大了,當他也看了這電影,那時我將和一個時代交換意見,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前提是,那個時候,書店還沒有消失,紙質的書本還沒有消失!

相關焦點

  • 一部好電影 · 《追風箏的人》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一部電影叫《追風箏的人》。淚眼模糊的感動中,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一個人的成長和一段質樸的友誼。電影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阿米爾在家鄉的童年故事和因政變偷渡到美國後的故事。阿米爾在童年有一個玩伴叫哈桑。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是一個正直、淳樸和勇敢的人,他對阿米爾非常忠誠,經常站出來保護阿米爾不受其他人的傷害。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到此影片結束這部電影,記錄了兒童時期天真無暇,真實又感人,不同的風箏,代表了不一樣人的心靈。    二人將在以後人生路上永遠鼓勵著我。        風箏變了,人卻未變 宿政啟今天,我們班集體觀看了一部名叫《追風箏的人》的電影,看完以後,我久久不能平靜,深有體會。
  • 人生必看電影《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派拉蒙公司於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卜杜拉、阿託莎·利奧妮、肖恩·託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影片講述了發生在兩個阿富汗少年阿米爾和哈桑身上的故事。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通過郵件,他結識了這本書的代理人錢德勒·克勞馥,又因《鹽之書》合作愉快,不久又得到第二本書:《追風箏的人》。上網一查,是關於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那是2004年初,這個關於阿富汗的故事已經在美國出版,但還沒鬧出動靜。「聽起來很遙遠,自己也沒什麼感覺。」但看新聞報導說夢工廠買下了《追風箏的人》電影版權,「那就試試看吧」。什麼書能暢銷,譚光磊「完全沒概念」。
  • 【閱讀】《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它們像流星那樣划過蒼天,拖著閃亮的尾巴,散落在臨近的街區,給追風箏的人帶來獎賞。我能聽得見那些追風箏的人,高聲叫嚷,奔過大街小巷。有人扯開喉嚨,報告說有兩條街上爆發衝突了。我偷眼望向爸爸,看見他和拉辛汗坐在一起,尋思他眼下在想些什麼。他在為我加油嗎?還是希望我的失敗給他帶來愉悅?放風箏就是這樣的,思緒隨著風箏高低起伏。風箏紛紛墜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 電影鑑賞:《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分析,長知識了!
    電影《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元素主要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電影本身來說,《追風箏的人》作為一部好萊塢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西方社會、美國社會、好萊塢三個環境的意識形態特徵。西方近百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滋長了他們無論是在社會制度還是文化心理方面強烈的優越感,很多時候他們都喜歡以一種俯視憐憫的視角看待歐洲以外的範圍,任何事物都喜歡用哲學來解釋。
  • 看完追風箏的人簡介,想問電影跟小說區別大嗎?
    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追風箏的人》,主要卻講述的一部關於中東阿富汗故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同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原著小說當然不用提,絕對是阿富汗通俗文學當中,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小說之一。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惹怒塔利班 已逃亡海外
    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扎達12歲時出演奧斯卡提名影片《追風箏的人》,迅速名聲大噪。然而,影片中部分情節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馬赫米扎達一家面臨死亡威脅、不得不逃亡海外。  過去8年來,馬赫米扎達東躲西藏,後來拜託蛇頭才偷渡到瑞典。
  • 鄧靜:追風箏的人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追風箏的人》裡寫著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 , 不管那意味著什麼 , 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在對鄧靜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追風箏的人」,懷著一顆守藝的初心,跟著風的方向,追尋空中爭奇鬥豔的「點點星辰」。疫情期間鄧靜製作愛心風箏,為武漢人民抗擊疫情加油鼓勁鄧靜對風箏的喜愛源於兒時。
  • 電影《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講述男主阿米爾(少爺)從小和哈桑(傭人之子)兒時一起玩耍的玩伴,遇到大男孩欺負都是哈桑挺身而出,一起放風箏,一起講故事,在一次風箏大賽後,哈桑去追被隔斷線風箏中被大男孩欺負,然而阿米爾卻膽怯的躲在背後不敢吱聲。
  •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是一部好的電影!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我深切的感受到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是多麼幸運和幸福,那是一種什麼絕望我的天吶,拿槍指著你,石頭砸死人,為了一群孩子不得不出賣某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在綠綠的草原上,放一放風箏是如此美好曼妙的事情?
  •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電影中的哈桑更像作者理想化的人類形象,雖然不幸但他幾乎具有人類的一切美好品質:善良、堅強、獨立、寬容、慈愛、好學,他是追風箏的一把好手,而文中的阿米爾,則更像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缺點,也曾犯下過許多的錯,卻最終因為自己心底的人性之光完成了自我救贖,最終也成為了追風箏的人,像大冰說的到死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
  • 胡賽尼三部曲之《追風箏的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
    ——《追風箏的人》好久沒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了,前幾天看了一部在中國新疆喀什拍攝的國外電影——《追風箏的人》,看完後,內心五味成雜,更多的是感動,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人熱淚盈眶。後來得知《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後,我又去看了一遍原著小說,雖然電影在國際電影評分網IMDB上榮獲7.6分、豆瓣8.2分的好成績,但它略遜原著小說。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追風箏的人》(在線觀看)
    點擊上方藍色關注,每天看部經典電影      真正的大片是要經得住看,經得住推敲的,所以,除卻華麗特效的外表下,還有內涵豐富的劇情
  • 《追風箏的人》影片主角遭塔利班追殺 淪為難民(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阿富汗男孩艾哈邁德-汗-馬赫米札達(Ahmad Khan Mahmidzada)12歲時演出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追風箏的人》(The Kite Runner),讓他迅速聲名大噪。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13.蘿拉·布希曾表示,布希與自己都非常喜歡《追風箏的人》,這部作品really great。2006年,時任美國第一夫人的蘿拉·布希與卡勒德·胡賽尼等人共同參加了阿富汗駐美國大使館的慈善活動。 胡賽尼自稱「從小就喜歡漫畫書」,認為這部小說很適合以漫畫的形式講述,於是欣然接受這一想法。漫畫小說版《追風箏的人》於當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