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判一部電影值得一看,首先,它得有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得凸顯出「人」,還得有一個大背景,也就是特定環境下的人,如何將這些人的關係聯繫起來,需要一個線索——風箏。
我不會做一個故事梗概給你,這叫「劇透」,是要被嫌棄的,我甚至都忘記了阿米爾的爸爸叫什麼,他做過荒唐的事,但他用善舉在救贖自己,我對他肅然起敬的地方有兩處,第一件是當俄國佬要對同車的婦女圖謀不軌時,他冒著腦袋開花的危險頂撞他,他曾經與熊搏鬥過,我覺得他很勇猛,但在這兒,他發出人性的光輝。第二件是當他病危之際,應了兒子的請求打電話給將軍,去向他提親。他是多麼看重血統,兒子愛著的女人是和別人同居過的,但他一向是內心自由的,從不為那些不合理、沒有人情味的破規矩買單。多麼令人尊敬,或許唯一讓他感到不自由的,便是阿里和哈桑。
一個是和他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同手足的僕人,一個是他偷情生下的兒子。這個關係很複雜,首先,哈桑是阿里的妻子生下來的,他從始至終都認為那是他的親生兒子;其次,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的妻子偷情生下了哈桑,但是,當真相大白的那天,阿米爾的爸爸已經死去十五年,阿里和哈桑也都已逝去,他們到死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讓我悲傷的是哈桑,他視阿米爾為兄弟,最好的朋友,他為了這個懦弱的小主人,他深愛的兄弟,為他追風箏,以致遭到阿塞爾的性侵,一個男孩對另一個男孩,我的內心的崩潰的,哈桑的內心更崩潰,但為了阿米爾,他獨自承受下這一切,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後來當阿米爾不堪心理重負(他看到哈桑被侵犯的場面,卻沒有站出來保護他,而是默默地跑開)將錢和手錶塞進哈桑和阿里房間的地毯下陷害他們,逼他們離開時,哈桑成全了他的謊言。戰爭開始後,阿米爾和爸爸逃到美國,然後便是幾十年不曾相見,想再見的時候,哈桑已被塔利班殺死,他的妻子也一同死去。幸虧他的兒子還在,於是所有的補償和救贖都落在了一個小孩的身上,但最後還是小孩救了阿米爾一命!
這部電影有宿命論的味道,作為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因果報應不可避免,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關於夢境真實的描述。阿米爾在多年後重返家鄉的時候發生了很多事,於是他經常做夢,做奇怪的夢,各個人物錯亂,他在做他爸做過的事,做阿塞爾做過的事,這很真實!因為我們也經常做夢,我初中時愛看《神探狄仁傑》,當狄仁傑想不起來線索的時候,他就回憶和嫌疑人的談話,竟然能一字不差地想起來,我當時就很驚訝,如果讓我想,我一定記不得我早上跟食堂大叔要三角餅的時候,說的是「兩個三角餅」,還是「三角餅,兩個」,這怎麼能像演電影呢,我們的記憶是模糊的。
所以當他做混亂的夢,做不可思議的夢,反而顯得更為真實可信。很多作家寫電影有個弊端,為了確切表達出含義,他們做的夢大都清晰、明確,這很不合理,好多電視劇也一樣,花千骨想她師傅,她就一定能做到白子畫的夢?還能喊出「師傅,師傅」?我經常想老門,為什麼很少夢見他?這不真實,做過夢的人都知道!電影家還是得有求實的精神,不要以為情節虛構,就可以歪曲事實,現在很多作家寫不出好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不去關注人本身的體驗,而是在大腦裡設想人物的感受,動筆前,那些角色都應該完完全全地成為你,你要為他們服務,去感同身受,而不是讓他們成為你想要表達的某個主旨的工具。
另外,我想要說說風箏,作為整部電影的線索,風箏有很多隱喻和暗示的意義,百度上應該很多。但我很想說說他們追風箏的習俗,這給了我很多的感悟。現代的很多人喜歡用風箏來做隱喻,比如風箏線斷了,感情也就沒了,這是個形象的比喻,我之前沒覺得它有何不妥,但現在我覺得它不對,這樣比喻的後果是,很多感情受傷害的年輕人都可以拿它當擋箭牌,有什麼辦法呢,線斷了還要怎麼連。文中說阿富汗人做事很魯莽,於是他們去追風箏!
於是我想,不要去想著怎麼連線,去追掉下來的風箏,只要風箏在你手裡,線斷沒斷沒什麼關係的,可以換根線,但千萬不要換風箏!於是對於很多感情出現裂痕的年輕人或者夫妻將有了另外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東西壞了要補,不要扔!
我是不善寫電影筆記的,我老是撇開故事本身去想其他亂七八糟的事,但我覺得可以和你們交流意見,看過的人可以告訴我更多,沒看過的看完了再來和我交流。而且我覺得可以把它保存下來,等我的孩子長大了,當他也看了這電影,那時我將和一個時代交換意見,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前提是,那個時候,書店還沒有消失,紙質的書本還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