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終其一生,請不要變成哈桑!

2020-12-23 shans心理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看過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書中,我們會憎恨阿米爾的背叛、拋棄,會為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不已,但本文中我並不是要將書中的故事和寓意複述一遍,而是想從心理層面去解讀兩個孩子,讓我們發現更新的東西。

故事,也許會和你想的不一樣!

「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他是對的嗎?

哈桑最經典的臺詞是「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可以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包括撿風箏、啃爛泥、被扔柿子也不還手、被強暴時看見阿米爾沒來救自己也不責怪。

如果說凡事都有一個目的,但我們卻難以發現哈桑有什麼目的,他不求阿米爾對他好,他不貪圖阿米爾父親的獎賞,於是我們便能順其自然地推導出一個結果——無私的愛。

「無私的愛」好嗎?我認為不好!

在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臥冰求鯉、割股療親等故事,但在今天看來,這是對自己殘忍的愚孝,不受大眾提倡。

哈桑的愛何嘗又不是這種「愚愛」呢?如果有一天阿米爾生病了,假如割肉療病有效的話,他一定會選擇這樣做。

這一點從他被阿塞夫強暴時,不責怪見死不救的阿米爾就可以看出!

當阿米爾在風箏大賽上打敗了最後一隻風箏時,哈桑自告奮勇地要去撿回戰利品,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被阿塞夫一行人堵住。

阿塞夫想要奪走阿米爾的戰利品,哈桑卻死死抱住不願給出去,最後的結果是哈桑保住了風箏,但以之為交換的是被強暴!

阿米爾去尋找哈桑時發現了這一幕,但膽小的他丟下了哈桑偷偷逃跑了,而哈桑眼看著阿米爾逃跑卻沒有絲毫的責怪!

雖然我在哈桑身上感受到了他對阿米爾無私地愛,但也感受到他主動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精神奴隸」,一個不會有絲毫抱怨,對阿尼爾無比順從的奴隸。

哈桑愛著阿米爾,這是超越性別,有別於喜歡的愛,但我認為這樣不好,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而完整的,每個人最該愛的還是自己!

阿米爾也認為不好,他把柿子扔向哈桑希望他還手,他也希望哈桑能夠丟下風箏保住自己,他想要的不是順從的「奴隸」,而是人格獨立,能夠自愛的哈桑!

膽小懦弱的阿米爾,他是錯的嗎?

阿米爾對哈桑的所作所為自然是錯的,但我們去分析他的心理和想法,就會發現,他只是一個渴望掌握主動權,得到父親全部的愛和尊重的孩子!

如果說哈桑對阿米爾的愛完全是無私的,那麼阿米爾對哈桑的惡行都指向一個目標——得到父親完全的愛!

阿米爾的父親是一個好面子的人,甚至他臨死時也沒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的私生子,是阿米爾的親兄弟,這足以看出他對形象和身份的看重!

阿米爾小時候他還不支持阿米爾寫作,也許認為這有損他的身份;他也經常會不留情地嘲諷阿米爾懦弱、膽小,缺少哈桑勇敢。

在這種情況下,渴望父愛但又無可奈何的阿米爾將他的全部憤怒轉移到了哈桑身上,他認為是哈桑奪走了屬於自己的愛,只有趕走他自己才能重新得到父親的愛。

我們不必為阿米爾的這種想法而驚訝,責怪和推卸責任本就是人性,試問我們誰沒有推卸過責任呢?

我們討厭阿米爾,推崇著哈桑的勇敢和無私,但在現實生活中誰又不是阿米爾呢?而且又有誰能成為哈桑呢?

一次,王陽明在寺廟裡看到一枯坐三年的和尚,他問和尚:「家裡還有人嗎?」

「還有老母親!」和尚回答說。

「那你想念老母親嗎?」

「想......」和尚支支吾吾地說。

「既然想念那還不回去孝敬的你老母親!」說完就一腳把他踢下山還俗去了。

王陽明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性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期待著「哈桑」,但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阿米爾」,每個人都有醜惡的樣子,這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人性部分。

小時候和表妹在一起玩,表妹不小心絆倒她家的電話線,座機被摔了個洗把臉。

叔叔生氣地走過來質問是幹的,表妹說出了讓我難以置信的話,她把責任推給了我,說是我幹的。

雖然我不是」哈桑「,但那時的表妹卻是「阿米爾」。雖然當下我很生氣,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我也逐漸淡忘這了件事,不會對它耿耿於懷!

況且,在其他時候我又何嘗沒成為過「阿米爾」呢?

電影《無問西東》裡有這樣一個片段,大學生王敏佳和同學聯合寫了一封信給劉淑芬,希望劉淑芬對老師好一點,不要太過分!

早已被婚姻衝昏頭腦的劉淑芬看到信後以為王敏佳在勾引她的丈夫,於是便吆喝著一群人去找王敏佳的麻煩,但結果卻超出了劉淑芬的設想:王敏佳被毆打得奄奄一息!

看到躺在血泊中的王敏佳,劉淑芬以為她死掉了,於是帶著對婚姻的絕望和對王敏佳的愧疚跳井自殺!

我們會看到,劉淑芬又是一個「阿米爾」,縱容著人性的惡,最後犯下不可原諒的後果!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淑芬也是一個可憐人。劉淑芬耗費了自己的青春供養許伯常念完了大學,最後卻得不到許伯常一絲一毫地愛,甚至連結婚都是她提刀相逼才得以如願的。而婚後許伯常又以冷暴力對待她,讓她愛而不得,整個人幾近歇斯底裡!

她就像渴求得到愛的「哈米爾」,即使自己得不到,也不願別人分走一絲一毫!

寫在最後

我雖然會為「哈桑」而感動,但絕不推崇成為「哈桑」;我們雖然厭惡著」阿米爾「,但在生活中誰又沒成為過」阿米爾「!

但不可否認的是,《追風箏的人》還是值得我們一看的,只有看過之後你才會發現,這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是何等的震撼心靈!

相關焦點

  • 《追風箏的人》:在追「風箏」之時,你是「阿米爾」還是「哈桑」
    「所有讀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人都會記住這句話,又讓人許許多多的人感動的一句話。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那個時候就被感動得不行,現在再看一遍,同樣很感動。《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一起成長。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後,兩個人的關係發生轉變。哈桑為了讓少爺阿米爾贏得比賽,忍受了別人的侮辱,可由於阿米爾膽小懦弱、以及內心一直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他目睹了哈桑被欺凌,卻選擇了逃避。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隻風箏,有線的牽引才會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去飛翔。如果斷了線就會迷失方向,儘管可能會飛往更高處,卻也有可能掉落到最低谷。「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會犯錯,這不可避免,而犯錯並不可怕,真正讓人感到害怕的是犯了錯卻沒有這個勇氣去承認與改正錯誤。
  •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屬於自己的命運,而我們的人生仿佛是一條單行線,從來容不得回頭。從呱呱墜地到白髮蒼蒼,命運饋贈給我們的每一件禮物背後,其實都上了一層枷鎖,而對於《追風箏的人》中的阿米爾來說,他的枷鎖就是那隻風箏。《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其實是作者寫給自己的作品,但沒成想一經發行便風靡全美,成為當年的爆款。
  • 《追風箏的人》哈桑與阿米爾相比,或許更為幸福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爾所著作者1965年出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後隨父親遷往美國。他的《追風箏的人》,讓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人了解到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國度。在這部作品中,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僕人。
  • 《追風箏的人》:哈桑奴性的悲劇性格,毀了他和阿米爾的幸福一生
    原來,阿米爾贏了放風箏比賽的冠軍,他成功切斷了所有和他較勁的風箏,而哈桑是追風箏好手,最後一隻被打敗的藍風箏,由哈桑負責奪回。可是,就在哈桑拿到藍風箏的瞬間,他卻遇到了三個頗有權勢家庭裡的孩子去搶風箏,哈桑堅決不給,最後遭到了他們的強暴。
  • 《追風箏的人》,有一種愛叫做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了線的風箏飛往何處,但只要你能為之付出真心,那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你,有沒有至真至誠的喜愛過一個人?為了她臉上的笑,願意為她付出千千萬遍。你,有沒有把一件事隱藏在心裡的陰暗角落?為了忘記這份痛苦,假裝遺忘不願提及,卻也渴望自我救贖。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與哈桑的友情,人和人交往最好做到這一點
    這是美好的一天,無論你是在繁忙的工作,還是在路上看風景,又或者是躺在床上玩手機,都不要忘記了給自己補充能量哦!為何選擇《追風箏的人》作為和大家精讀的第一本書呢?主要我覺得我們的生命裡都應該來讀一讀這本書。
  • 《追風箏的人》裡面感人的哈桑,真正做到為你千千萬萬遍
    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認真真地看完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越看越想看的書,難怪它能成為世界上的暢銷書,被人們認為是人生中不得不讀的圖書之一。《追風箏的人》劇照如果能把電影跟這本書結合起來看的話,那是更好不過的事情,電影可以更加鮮明地呈現文章中那些感人的情節,而文章可以把很多細膩的思想活動闡釋清楚。
  • 我們都曾經是阿米爾,但最需要的是哈桑——回憶《追風箏的人》
    在哈桑的身後好像展開了一幅畫布,太陽就要下山了,粉色和紫色的晚霞點綴著天空,各式各樣的風箏掛在天上,而他的手裡拿著一個巨大的紅色風箏、鑲著金邊。然後畫面突然一暗,哈桑的長袍上沾滿了泥土,襯衣領子也有了開裂,他站在風中搖搖晃晃,好似隨時就會倒下。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當阿米爾再一次放起風箏,再一次使用哈桑的絕招「猛升急降」,再一次為索拉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哈桑,為了他自己去追風箏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愧疚已全然消散,當負罪的軀體再次輕快地奔跑,當傷口癒合的臉頰湧現笑意,如果你不曾從頭讀來,你定不會理解那一刻,那一刻讓人感覺異常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就像捧在手掌的水晶,如此光芒耀眼,如此珍貴美麗,卻也是如此易碎難得。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追風箏的人
    聽到這段獨白的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作者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地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我相信看過它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追千萬遍,最後也終是遺憾
    ——《追風箏的人》重讀《追風箏的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依舊使我熱淚盈眶,我經常會思考到底怎樣的感情才配得起這句發自內心的話。但是我更喜歡這本書的是,他讓我反思一個我本該知道但是卻從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友情不是萬能的。
  • 追風箏的孩子:不要讓幼小的心靈迎風流淚
    文 | 王叔叔  編輯 | 膽小鬼「為你,千千萬萬遍」--卡勒德·胡賽尼(美籍阿富汗作家)出自小說:《追風箏的人
  • 《追風箏的人》:人生的「救贖」,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輪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書圍繞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展開,殘忍而又美麗。情同手足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在一場風箏比賽後,哈桑為了保護阿米爾的風箏被人侵犯,而阿米爾選擇了逃跑。由於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於是阿米爾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 追風箏的人解說
    《追風箏的人》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裡面這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被窺視及贖罪的電影,講述一段不平等的友情,以及關於這段友情的背叛與救贖。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從出生就一起玩,哈桑勇敢聰明,願意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阿米爾從小很懦弱,被人欺負不敢反抗,父親說他缺點什麼。哈桑不用看天卻總能追到風箏,有人說他是看著風箏的影子在奔跑,阿米爾知道不是,哈桑就是知道風箏會落在哪。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
  • 可以讀書|《追風箏的人》只要你能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
    《追風箏的人》。可是哈桑,永遠不會認為他的阿米爾少爺是毒蛇或是鬼怪——他的橡膠靴子踢起陣陣雪花,已經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電影《追風箏的人》劇照「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