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30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已經過去四天,但餘溫還遲遲未消退,各路媒體和各界觀眾依然在討論關於這屆金曲帶來的現象。
從2017年金曲獎草東沒有派對「爆冷」提名六個獎項、獲得三個獎項開始,之後每一年的入圍名單中,都會出現很多不被主流音樂觀眾熟知的獨立音樂人姓名(如鄭興、茄子蛋、丁世光、甜約翰、ØZI等)。這些音樂人的名字很少出現在熱門排行榜上,但通常他們已經有足夠的作品累積和豐富的現場表演經驗。
備受關注的「最佳國語男歌手獎」由有著「地表最魔饒舌怪才」之稱的饒舌歌手Leo王奪得,這個獎項今年的歸屬不僅代表著嘻哈音樂的崛起,也打破了金曲獎一直以來都比較青睞唱著抒情歌藝人的傳統,包括拿下最佳新人的ØZI也是玩饒舌音樂出身。Leo王出道時是樂團「巨大的轟鳴」主唱,包攬了詞曲創作,曲風和現在一樣非常具有他自己的風格,他現在和夥伴春豔有一個饒舌樂團「夜貓組」,隸屬於嘻哈廠牌顏社。Leo王的作品中的內容包含了人生百態,有抱怨、調侃、自嘲,還有很多對生活最細微的感受。雖然他寫的都不是一些「大事」,但敘述方式都足夠有趣和耐人尋味。
今年「最佳國語專輯」的得主也讓觀眾們覺得爆冷意想不到,在那麼多資歷深的藝人中,這個獎項頒給了在韓國長大,臺灣出道的孫盛希。很多觀眾對她的作品並沒有那麼熟悉,但其實她在去年7月已經推出了她的第三張個人專輯《女·人 Woman》,三個月後又繼續推出了第四張風格完全不同的試驗專輯《希遊記》,創作能量不容小覷。評審團主席陳珊妮曾評價:「《希遊記》應該是去年最大膽的專輯之一。」無論是從裝幀、概念、設計還是編曲,孫盛希都大膽嘗試,望能在以前的基礎上進行更大的突破。最有趣的是歌詞本的設計,《希遊記》精裝版專輯是一個盒子,在盒子中放著兩排共十個試管,歌詞就放在這十個試管之中。她說:「因為我們覺得每一首歌都是一個實驗作品,在每一個人的灌溉下都可以生長出新的『希』有植物。」
在去年金曲獎上,陳珊妮在介紹韓國樂團hyukoh出場前的那段引言引人深思:「我們必須不斷地定義流行音樂。」今年,她作為評審團主席和我們說:「只有想像力和實踐才能帶我們繼續探索未知的未來,而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金曲評審的標準逐漸向音樂性靠攏,觀眾也會質疑金曲獎脫離了大眾化之後會失去原有的公信力,自認為的改變音樂潮流其實只是孤芳自賞。但陳珊妮在金曲獎之後這樣說道:「我認為評審團最大的意義,是以專業的角度,提供並且擴充大眾和媒體對於審美的想像,並試著定義音樂的趨勢與未來。」今年的金曲評審團加入了許多年輕血液,還邀請了香港的音樂人進行討論。為了增加獎項的專業性,特意將演奏類評審團獨立出來,讓專業人士用技術的角度與音樂市場的各類從業人員探討,激發音樂的更多可能性。
陳珊妮臉書發文:
我認識許多音樂人,他們將想法和語言,轉化成音樂。他們鮮少面對一大群人,高談闊論自己的人生與環境,不是因為他們冷漠,是因為創作原本就是個人,或是小團體就能成就的工作,很多美好的音樂都來自私密的醞釀。
要邀請那些有想法的音樂人,聚集起來坐在一個會議長桌前,評斷其他人的作品,是相當有難度的。
從去年的金音獎到今年的金曲獎,我的階段性任務說多不多,也就是讓這些有想法的音樂人能夠坐在一起,頂多也就是讓那些對於評審工作還沒有過多想像的年輕音樂人,也有參與的機會。畢竟流行音樂從來都不是什麼中老年人的產業,在延續文化脈絡的同時,也必須讓流行音樂的快速更替,能夠反映在年度重要獎項。
世代間的交流,是重點。
因為年輕音樂人的加入,與資深音樂人產生的碰撞,確實帶來了促進產業新陳代謝的新契機。而邀請來自數位平臺,次文化評論,以及最接近消費端的實體唱片的工作者,也強化了整個評審團的體質。
這次金曲獎同時邀請了來自香港的音樂人參與,當他們向我表示:能夠與那麼多不同世代的優秀音樂人坐在一起討論,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並覺得榮幸與感動時,我更珍惜的是在這裡所擁有的一切。
創作的自由正是流行音樂的重要根基。
金曲三十也將演奏類的評審團從流行類中獨立出來,讓真正相關的評審做更精細專業的評量。音樂錄影帶以及設計裝禎的部分,讓優秀的專業影像工作者,和唱片從業人員對話,希望能夠打開更寬闊更當代的視野。
通俗代表著主流嗎?點擊意味著流行?慣性思考會不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與反淘汰?我一直在自己的製作工作中,重新咀嚼新舊更替間的微妙平衡。
在這個世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的評論,表達自己的喜好。
但我認為評審團最大的意義,是以專業的角度,提供並且擴充大眾和媒體對於審美的想像,並試著定義音樂的趨勢與未來。
聽聽不存在於舒適圈的音樂吧?搖晃一下過於安定的腦袋如何?
金屬能不能跟嘻哈一起玩?傳統民樂可不可以後搖爆炸?
只有想像力和實踐才能帶我們繼續探索未知的未來,而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金曲獎不是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事,我衷心感謝每位參與者。
「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
因為更多人的努力,就能推動整個時代!
也許我們可以通過金曲獎去思考流行音樂的定義,被大眾所選擇的音樂真的是我們每個個體最後必定要去選擇的嗎?
我們都太習慣於既定的事物,包括與人相處的模式、甚至到聽歌的類型,常常認定了一種形式就不會輕易改變,可當這個世界失去了探索的熱情,我們只能待在堅硬的殼裡故步自封。就像在音樂中的主流和非主流,我們不斷被周遭被媒體影響著聽歌選擇,歌曲的被標籤化也限制住了作品本身的意義。但當選擇權回到聽眾手中的時候,主流和非主流之間就不再是完全不同的領域,我們也可以去發掘更具有前瞻性或者創新精神的音樂作品,這也讓音樂市場永遠充滿挑戰性和吸引力。當你發現這個世界原來充斥著這麼多你無法想像,或是你不曾想像過的事物,勇敢去接納會不會給自己帶來更豐富的人生際遇?不光是金曲獎,這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的問題。
----
點擊以下這個令人眩暈的二維碼
然後關注【城市理想】
獲得更多新鮮酷炫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