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宮廷事件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如關於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的傳說,也隨之演變成許多傳說。與明孝宗生母紀氏有關的故事,是明代的一件大事,也曾引起人們的討論。
《明史》對明孝宗出生及其生母紀氏的遭遇有非常詳盡的記載。這對母子在這個故事裡被刻畫成一對被萬貴妃迫害的弱者,他們依靠宦官張敏等人的庇護得以生存,並由此延續了明憲宗的血脈。然而,經過真相大白,明孝宗的生母紀氏還是被迫害致死,連明孝宗也差一點被萬貴妃下毒。
不過這個故事有不少漏洞,而且明孝宗在位時,他並沒有剝奪萬貴妃的諡號,這也讓人更加懷疑此事的真實性,那麼紀氏是否真的被萬貴妃害死了?
第一,《明史》對此事的記載
在《明史》中,對明孝宗幼年之事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故事中,受到明憲宗寵愛的萬貴妃,被塑造成一個邪惡的反面人物。因為她一直沒有為明憲宗生下皇子,所以她對懷孕的宮人非常忌諱,怕他們奪去自己的地位。所以任何一個宮人只要懷孕,就會被禁止墮胎,而生下的皇子,也大多是遭到她的迫害。
紀氏被憲宗寵幸後懷上了身孕,萬貴妃得知後,將其安放在安樂堂,讓人巡視。那時派出去的婢女謊稱自己的肚子有病,才保全了王后。明孝宗即位後,萬貴妃又命宦官張敏將其處死。張敏則於心不忍,暗暗把孝宗養大。
成化十一年,明憲宗感嘆自己膝下無子。張敏這才將此事平息下來,憲宗見孝宗大喜過望,便立即把他接到身邊立為太子,還將紀氏迎入永壽宮。而且萬貴妃得知此事後非常不滿,隨後還死於紀氏之手,而張敏也因害怕吞金而自殺。
此時,萬貴妃還想傷害年幼的明孝宗,曾派人宴請他進餐。明孝宗當時由憲宗的生母周太后撫養長大,孝宗臨終前,特別囑咐他不要吃任何東西。明孝宗果然在去萬貴妃那裡後水米未進,並直接說出「疑毒」,這讓萬貴妃怒火中燒,但又不敢發作。孝宗即位後,便開始擔心自己日後會受到孝宗的報復,於是憂鬱成疾:
太子至,貴妃賜食,曰:「已飽。」他進了羹,說:「疑毒。」貴妃大怒說:「是兒數歲即如是,他日魚肉我矣。「為怨恨所生的病。這部記事雖然情節生動,細節完備,但記事太過厚重,中間還有一些漏洞,使人懷疑它是否受了明代筆記文學的影響,因而不夠真實。
那麼這個故事到底有什麼漏洞呢?首先是關於太監張敏的記述。根據《明史》記載,他在接到萬貴妃的旨意後,因擔心「上無子」,便暗中救了小皇子。但當時,明憲宗的長子朱佑極還活著,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這一改寫也許是為了提高明孝宗的重要性,以強化萬貴妃的惡毒形象,雖然它和史實有出入。
第二,根據其他明代史料記載,紀氏在安樂堂居住的事是憲宗親自安排的,所以孝宗生下來就肯定是知道的,不會像《明史》記載的那樣一無所知。若照明史記載,萬貴妃真的如此惡毒,而且大權在握,那麼紀氏就決不會安然生下皇子。再說,在皇子出生後,萬貴妃知道自己受騙了,為什麼只會害皇子,卻會保全紀氏的性命,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而《明史》則說孝宗六歲時才與憲宗相見,而萬貴妃在幼年時便有了下毒的念頭。但明孝宗在周太后的指使下安然脫身,這才保全了性命,隨後不久,萬貴妃即死。但事實上,萬貴妃在明孝宗十八歲時即已過世,這與其不久即患暴病的記載不符,而且,如果萬貴妃真有謀害明孝宗的念頭,其死後也有很大的機緣,不必如此擔憂,這都是邏輯上有疑問的記載。
同時,憲宗的長子朱佑極,雖已早逝,但在孝宗之外,有十多個皇子,這與萬貴妃看到宮人懷孕就要墮胎的描述,也不相符合。
在明孝宗幼年的故事中,唯一有比較可信的證據是,明孝宗生母紀氏的死可能與萬貴妃有關。明孝宗即位後,許多大臣都建議重新調查紀氏之死,並建議削除萬貴妃的諡號。由此可以看出,在外廷群臣看來,紀氏之死應該是與萬貴妃不能脫開干係,這表明萬貴妃在後宮確實有冒犯之舉。以上-明孝宗的一幕,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們提出重新調查紀氏死因時,記錄中重新詢問過他的診病醫生,這表明紀氏在死前應已受病痛之苦,並接受過多位醫者的治療。那與《明史》所記載的紀氏被毒死或以其他方式被毒死有很大不同。
而明孝宗的態度也非常值得推敲,聽了群臣之言後,他以不願意違背憲宗之意,放棄了對這件事的查問,並保留了萬貴妃的諡號。而且如果紀氏真的是被萬貴妃害死,那麼明孝宗就不會放過這次復仇的機會,由此可見他也認為自己的母親應該是死於惡疾,而不是別人的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