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給我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愛,你驚醒我的昏迷,償還我的天真。」
自從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為人熟知,這片浪漫的淨土便聲名遠揚。Firenze,亦或是「佛羅倫斯」,義大利語中的鮮花之城,它是文藝復興的心臟,用傳世的藝術,忠誠地記錄下這高貴國度的歷史。
正如伊芙·克萊因執著於深沉無盡的藍色,義大利人也對鮮花有種與生俱來的痴迷。
義大利的藝術家們,將鮮花馥鬱紛繁的美麗凝結在藝術作品裡。比如卡拉瓦喬在油畫《酒神巴克斯》中,以葡萄藤葉代表酒神身份,其間點綴枯萎的鮮花,象徵著美好又轉瞬即逝的世俗生活。花的開放,終究是為了幻滅。這樣浪漫又決絕的喻義,的確太容易激起創造的欲望。
花開一季,但鮮花象徵的愛與美卻可以長青。於是,義大利成為了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這些年來也一直是藝術和時尚的搖籃。無論是Valentino、Gucci等高端奢侈品牌,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等影視作品,都對義大利風格的造型、配色有所借鑑。
那麼,如果將這種復古油畫般的色彩與質感,和綜藝節目結合,會怎麼樣?
《小姐姐的花店》,就是這樣一款油畫質感的沉浸式新生活體驗推廣節目。節目取景地就選在了佛羅倫斯,正宗的歐式建築配上低明度的暖色調,讓人仿佛回到上個世紀的摩登年代。
一部《延禧攻略》讓莫蘭迪色火遍大江南北,《小姐姐的花店》也獨創「醬油色」畫質。採用強烈的色彩對比,調低飽和度與明度,讓畫面呈現出一種做舊的復古感覺。不是所有的綜藝都是讓人閱後即忘的「伴飯」式選擇,當每一幀畫面都有了美感,觀看也成了一種享受。
縱觀歐洲藝術史,大多數經典的美術作品,都具備這樣一種「醬油感」。桑德羅·波提切利在《春》中採用了大量的紅綠、紅黃配色,但油畫顏料天然的晦澀質感,讓這種色彩對比變得柔和,反而透露出一種隱晦、深沉的感覺。
《小姐姐的花店》則採用了現代調色技術,讓節目鏡頭也呈現出一種明亮而柔和的質感。義大利建築色澤明亮,但錯落有致的明暗,以及節目嘉賓復古經典的歐洲造型,在極致絢麗中又有幾分留白,非常符合節目緩慢、溫和的調性。
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說過:「構圖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把各種不同的因素用裝飾的方法按畫家的意圖安排的藝術。」不同的構圖,可以讓同樣的內容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
而《小姐姐的花店》一改往日綜藝重畫面、輕構圖的特點,參考經典影視作品的構圖方式,讓鏡頭多了一些「故事感」。
比如這種「近對角線」構圖,本來常用於靜物、人像攝影中,愛奇藝將它創造性地用於動態的綜藝節目當中,不僅讓畫面內容更豐富,還能帶來一種律動感。
將生動的人像與建築的輪廓線條相結合,畫面可以充滿想像力,正如攝影大師何藩的《Hong Kong Yesterday》系列,就是因近對角線構圖而如此出彩。
電影鏡頭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通常會將人物放在畫面的主體位置中。讓人物處於正中心,要避免呆板;將人物放置在「0.618」的黃金分割比處,則要不落俗套。小小的人物特寫,實則包含精巧的構思,最見導演的真功。
也是因此,大多數綜藝都會避免給人物特寫長鏡頭,以節約成本和時間。但在《小姐姐的花店》中,這樣的特寫鏡頭卻佔了大多數:插花、布置、等待,恰到好處的取景和道具,讓每一幀畫面都精緻得如同電影海報,足見製作組的匠心。
花店的主題終究是「花」,節目以花為線索,將這些極具美感的畫面,串聯成完整的故事。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色彩裡,每一幀膠片,都如同蒙受維納斯的眷顧。
佛羅倫斯是「花的城市」,不僅因為有花一般的色彩,更是因為義大利人愛花的天性。在這座城市開一座花店,讓各色花瓣裝點自己的生活空間,幾乎是每個女孩子終極的浪漫夢想,也代表著現代人回歸本真的願望。
因此,在《小姐姐的花店》裡,當小S、宋佳、林彥俊、小鬼(王琳凱)、春夏、歐陽娜娜6位明星暫時告別日夜趕通告的「明星」生活,走進佛羅倫斯小鎮,共同開啟16天的沉浸式花店體驗之旅,他們也就自然進入了一個最放鬆的狀態。
在苦澀的咖啡香氣裡,修剪帶著露珠的花枝。精緻淡雅的從小雛菊,馥鬱瑰麗的玫瑰月季,還有隨處可見的紫羅蘭與香石竹,「花店」更像某種意義空間,讓這些明星能夠像修剪花朵一般修剪自己的生活。
和以往注重競賽、挑戰等概念的綜藝不同,《小姐姐的花店》盡力簡化節目框架,強調女性向的價值取向。不再執著於對消費主義的鼓吹,相反更多地將關懷內心、堅持自我、注重分享作為重點呈現的內容,這讓嘉賓在自然狀態下,呈現出最真實的可愛。
「在生命的拱頂下/我看見美端坐在她的寶座上。」藝術的意義就在於療愈生活中的不幸,打破都市生活的桎梏,在緩慢的生活中,重新追尋愛與生命、靈巧與鍾情。
一座花店,就是一顆小星球。讓我們一起做新星的墾荒人,在花香中,品味熱愛與美。畢竟,誰會不愛美好的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