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26日訊(記者 王穎)這是新三板江湖裡充滿了傳說的一群人,左手拿高薪,右手掌握各類關鍵信息,外能通達監管媒體投資人,內可應對股東高管員工層,仿佛三頭六臂外兼十八般武藝的世外高手,神秘又引人好奇。
這群人,有個共同的身份——新三板掛牌公司董秘。
用新鼎資本董事長、「啃哥」張馳的話來說,新三板的董秘只能在新三板誕生並成長,方可保證企業發展的健康,而三板企業的董秘到底有何不同?連日來愈炒愈烈的分層行將塵埃落定,他們的工作又在發生怎樣微妙的變化?
分層的黎明前夕,中國網財經記者近距離地走訪了幾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董秘,將眾多的好奇與神秘層層剝繭而現。
「空中飛人」是日常
「可能現在在這裡,下一步就飛到另一個城市了。這是常態。」威絲曼的董秘林振棟戲稱自己為「空中飛人」。
作為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董秘,林振棟每天的工作時間大約需要佔用13個小時,由於公司處於創業初期,為了贏得更多投資人士的了解和青睞,林振棟一個月的時間往往均衡般割裂,十幾日在北京,十幾日在上海。
「常規的工作包括抓住大大小小的機會去路演,以及跟股東和行業內的專家去交流。」林振棟對中國網財經記者細數道。
這樣的奔跑顯然是有成效的,兩個月下來,威絲曼的股價從8塊拉到了13塊。
「公司有融資計劃的時候參加路演就會多,多的時候我在一個月內跑了三個地方的路演,出差的時間差不多一周半。」流金歲月的董秘徐文海向中國網財經記者提及。擔任董秘一年多的時間,工作節奏一直處於相當緊張的狀態,徐文海告訴記者,在公司申報掛牌的那段時間,他幾乎是在公司住了三個月,平均一周只回家一天。
「那時候趕上老婆生孩子,也只在醫院陪了兩天,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至今回憶起來,徐文海神色中仍有歉疚。
「都是大同小異的。大部分董秘工作都會常常需要加班加點,持續到半夜十一二點是常態。」 泰安科技的董秘簡健衡告訴記者,日常除了董秘的常規本職工作外,他還要常常參與掛牌公司間的董秘交流、互相走訪,提到經常陪伴家人,他直言「是不可能的事」。
「現在可能也就一個星期能和家人見一次面。」簡健衡笑得頗有些無奈。
常規的信息披露,融資募資,對接媒體、監管層和投資者,組成了董秘們工作的大部分日常。某掛牌科技公司董秘王先生(應採訪對象要求化名)由於此前已有了創業板企業五年董秘的動作經歷,因而應對起現在的三板董秘工作,顯得輕車熟路。
「與A股的市場環境不同,新三板是新興市場,掛牌企業數量眾多,再眼尖的人也看不過來每一家企業,所以信息傳遞的效率稍顯不足。這就要求掛牌公司的董秘主動去接洽投資者、媒體還有券商。」王先生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說,「我認為稱職的董秘,一方面要做好資本運作,另一方面還要把資本運作切入到公司的運營中,不能脫節。」
黎明前哪敢「靜悄悄」
但這個5月,因著「千呼萬喚不出來」還偏偏聲勢浩大摧枯拉朽般雷聲席捲的分層制度,董秘們的工作節奏有了些許微妙的變化。儘管連日來市場成交低迷,但董秘們卻不敢隨著這觀望般的消沉而把工作也歸諸寂靜。
「最近分層臨近,可能會把日常的工作放一放,逐步會更重視做市相關的工作,比如會更多去關注公司的新產品的產值以及利潤,還有在二級市場的估值等等。」某股份公司董秘顧先生(化名)告訴記者,他所在的企業不久前剛剛完成協議轉做市,今年可以努力達到創新層的指標,但並不篤定能否成功進入創新層。
「二級市場的市值、銷量和利潤是我比較緊張的,其他都是水到渠成。」顧先生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至於分層標準本身,倒並沒有太緊張。
王先生也透露,最近的工作內容更關注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還是希望能夠進入創新層。」
「最近的工作重點就是怎麼抓住進入創新層的風口,能夠儘快規劃出公司下一步的融資目標。」大概是由於確信流金歲月可以踩著標準二的門檻踏入創新層,徐文海的臉色顯得相當氣定神閒。
一早便放出風聲會在五月落地的分層一直姍姍來遲,時間從月初漸行漸至月底,全網測試也已兩輪過去,眼見最終名單呼之欲出,淡定的企業都是相似的,緊張的企業各有各的緊張。
對於林振棟來說,工作的節奏變化並不太大,現在的他,提到自己現下的工作,他用「獨立」兩個字來作形容,獨立去路演,獨立去跟機構溝通公司基本情況,獨立做一些外宣工作:「對於公司來講,基本的一些指標都是達標的,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擔心。讓其他機構更多了解我們,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
去年10月泰安科技掛牌後,簡健衡也一直沒閒著,今年做了幾次定增,過程中也通過微信推送,參加各類論壇、投融資活動以及路演等各種方式推動著企業宣傳工作的進行。「三板的企業不對外宣傳的話,投資者真的不會認識你。」簡健衡這方面的意識非常清晰。
所以在分層前夕,簡健衡的工作重心往企業宣傳的方面更側重了一些。
「除了嚴格按照主板企業的標準來做好信披等相關工作外,在對外路演、對接投資人以及宣傳企業方面會加大力度。」
塵埃落定後,枕下仍有憂
隨著五月底的期限日益趨近,翹首以待的各位董秘心裡其實各自都瞭然門清,用顧先生的話說,「標準早就在那裡,能不能達標,能不能進入創新層,其實大家心裡大概都有數。」
近日有報導稱,7000多家掛牌企業中,最終能達到創新層的或許最多只有1000有餘,而中國網財經記者走訪的準創新層企業中,無一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企業的外宣上。
「分層畢竟給了企業向投資人做價值傳播時的支撐證據,相當於原來金字塔尖的那一波光芒現在能輻射到我們身上,」徐文海這樣打著比方,「所以作為企業,也該以創新層作為切入點,向投資人推薦自己的硬實力和成長前景,不辜負這場聚光燈下的比肩。」
「對於能分到創新層的企業,未來的重點就是交易活躍問題,所以工作重心肯定專注於如何推廣企業。」啃哥張馳如是分析,「除了面對投資機構,還要面對合格的投資人,也就是普通大眾。」
張馳告訴記者,相對於A股的2億開戶人,新三板22萬的開戶人顯得杯水車薪,即便是分到了創新層,要得到投資人的認可,獲得交易活躍度,仍是要棄「坐商」而擇「行商」,走出去做宣傳,知名方可得利。
所以即便能夠上創新層的標準,林振棟精神上仍是絲毫不敢放鬆,分層後能帶來怎樣的配套利好,是他最關注的問題。
「希望創新層的作用能夠讓公司流動性提高,給企業更好的融資條件,去把企業做得更大,這個是最起碼的訴求了。」
配套紅利有什麼,交易門檻會否降低,會否推出競價交易,流動性如何增強,此類云云種種,都是各位準創新層董秘迫切待解的疑惑。
相對準創新層的期待值,暫時不夠標準只能待在基礎層的企業董秘們,分層後的工作顯然要「更難做」。
「對外宣傳是一方面,但基礎層的工作重心更多還在於維護好與投資機構的關係。」張馳指出,如何讓投資機構認可其發展的潛在價值與成長前景,是潛在的「未來創新層」成員,是基礎層董秘們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除非你上三板目的只是為了炒作,不是為了融資,那董秘的工作壓力就沒那麼大。」張馳笑著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說道。
(責任編輯:金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