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世紀的美國文學,皆以「美國夢」為主要情結和時代旋律,直到《推銷員之死》橫空出世,深深地震撼了整個社會,且給執迷「美國夢」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推銷員之死》海報
《推銷員之死》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一部兩幕劇,被譽為「戰後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它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影射大環境下底層民眾對「美國夢」的追尋,以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及與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衝突為核心,揭示金色「美國夢」的真相,從而以個人悲劇為整個社會奏響一首悲歌。
前言
威力是名推銷員,也是家裡的頂梁柱。他自命不凡、自視清高且自以為是,然而他卻深愛自己的家庭。雖然威力曾對婚姻有過不忠,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著三十餘年推銷經歷的威力,在老闆將他辭退、父子爭吵暴露兒子的怨念之後,絕望的他為了兩萬美元的保險金,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威力是這個社會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刻苦賣力、執著上進,只為早日功成名就,實現全家人的「美國夢」。然而,即便在走向生命盡頭時,威力始終沒有意識到這個夢破碎的根源。
提到小人物,我們首先會想到周星馳,他的電影裡幾乎都是小人物當道,以微見著地感知、抗爭、融合於這個世界。與大時代相比,螻蟻確實不足一提,然而千裡之堤可以毀於蟻穴,蚍蜉也能撼動大樹,這便是弱者的能量。《推銷員之死》恰巧運用了這樣的力量,為整個國家敲響了警鐘。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接下來,我將結合話劇的四要素:舞臺性、直觀性、綜合性和對話性來著重分析創作者意圖,從而讓讀者真切地看清「美國夢」的迷霧。
以話劇的「舞臺性」定義「美國夢」的時代背景
作為「美國夢」根基的《獨立宣言》,將「美國夢」鑲嵌在了第二段的段首,化為神聖莊嚴的一句:「人人生而平等。」而後,全民追逐「美國夢」的時代帷幕就此拉開。
《獨立宣言》
曾經歌唱美國遍地黃金的浪漫主義文學,直到19世紀中後期,終於斂起了「天真時代」的笑容,學會了沉澱和反思,《推銷員之死》便是一個深刻思考的成果。
「美國夢」究竟是虛幻泡沫還是唾手可得?如何用舞臺布景搭建出時代大背景的虛無,搭建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荒蕪,這是對米勒的考驗。顯然,米勒出色地完成了這項設計。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舞臺設計
「舞臺中心是廚房,有一張炊桌,三把椅子和一隻冰箱。」
「廚房後面是門口,掛著門帘,通起居室。廚房右邊,高出舞臺平面兩英尺的是間臥室,家具只有一張銅床和一把靠背椅。」
「廚房後面,高出舞臺平面六英尺半的是兒子的臥室,隱隱只見兩張床,臥室後面是一扇老虎窗。左邊有座樓梯從廚房彎上這間臥室。」
從以上文字不難看出,《推銷員之死》的舞臺設計並不複雜,整部劇便是圍繞著這座房子展開。此時,房子是實物更是意向,它有雙重象徵。
第一層象徵是「家庭對人的保護」。於威力而言,奮鬥一生換來了一座房子,容下了他所愛的一家子。他將心血傾注於此,將希望寄託於此。他以為這就是他為之奮鬥的「美國夢」: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掙得人生的果實。然而,這個「家」真的是溫馨的嗎?妻子琳達的一味順從、兒子潛藏的叛逆,這一切都將威力包裹在了一個虛幻的夢境中。一座房子影射了威力個人的「美國夢」不過是黃粱一夢。
第二層象徵是「環境對人的束縛」。表面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威力,其實是用謊言、虛榮偽裝著自己平凡庸俗、不堪一擊的假象。沒有文學作品中的遍地黃金,尋求一個幻夢並不容易。威力用了幾十年時間,依然與大多數民眾的思維保持一致:認為只要躋身在一座城,便總有夢想實現的一天。一座房子映射了大時代背景下的「美國夢」不過是南柯一夢。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其實,「美國夢」對威力而言就是空中樓閣,在他生命的最後24小時裡,這個夢一點點地瓦解了,威力的苟延殘喘都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個人與社會,當這兩點失衡之時,便是內心世界坍塌之日。
以話劇的「直觀性」搭建「美國夢」的社會根基
米勒力圖通過話劇的直觀性影射「美國夢」一眼可辨的謊言性。
《推銷員之死》分為上下兩幕,演繹的是威力生命倒數的兩天一夜。舞臺布景極為簡單且直觀:廚房、浴室、閣樓等等。然而我們看到的舞臺卻不是全部,通過威力的想像,我們還在他的頭腦中暢遊了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米勒搭建的是觀眾肉眼可見的直觀的舞臺世界和直觀的內心世界。
中國版《推銷員之死》
臥室直觀,我們看到徹夜不能入眠的威力的彷徨。
餐廳直觀,我們看到了維持表面和諧終將破繭而出的家庭衝突。
閣樓直觀,我們看到了兩個兄弟不學無術、不求上進的真相。
浴室直觀,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有人奮鬥、有人享樂的矛盾。
我們在米勒搭建的直觀的世界裡,仿佛撥開了層層迷霧。米勒將威力的內心世界撕裂開、赤裸裸地呈現給觀眾。他的彷徨、無奈和決絕與夢想破碎無關,而是源於他內心世界的坍塌。
只是威力未曾知曉,是環境迫使他和他的兒子們與這個世界背道而馳,這個環境就是無法動搖的社會根基。
如果說威力的死因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排除社會因素外,背後的推手之一還包括他的妻子琳達,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呵護丈夫敏感脆弱的心和吹噓成性的尊嚴的女人。琳達的溫柔是糖衣炮彈,為威力的眼前又鋪上了一層迷霧。
中國版《推銷員之死》:威力和琳達
「三十五年來我們頭一回剛快熬到個無債一身輕的日子,他只需要一點薪金就夠了,他甚至連牙醫生的帳也付清了。」
這段話出自琳達之口,她甚至想不通丈夫自殺的原因,我們通過這寥寥數語便能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可悲。她盲目的屈從並不是對丈夫的愛,它是壓力,是未曾深入靈魂的淺薄之愛。這層愛仿佛是威力對「美國夢」的痴迷,只是看到表層的膚淺。而琳達的服從同樣影射了人們對「美國夢」的盲從。
以話劇的「綜合性」揭示「美國夢」的破碎原由
在演藝圈,能夠出演話劇是對一個演員最大的認可。演員郭京飛的一句話揭示了他喜歡話劇的原因:「因為大幕一拉開,就我一個人說了算,這種感覺太棒了!」
可見,話劇非常考驗演員的綜合素質,因為一旦開始便不能結束。《推銷員之死》便將這種「綜合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米勒在《推銷員之死》的結構上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通過倒敘的方式將當下、現實和幻想相互融合。光怪陸離的夢幻和殘忍無情的現實緊密結合,裹挾著「美國夢」的迷霧。
我們通過威力的「自我靈魂對話」感受到了他緊繃的情緒,在重重壓力下,他已經在走向崩潰的邊緣。儘管琳達和孩子們已經發現了丈夫的異樣,然而他們卻成為了推波助瀾的「幫兇」。威力的境遇是整個社會的寫照,一次次的努力遭遇一遍遍的打擊,生活的壓力總是逼迫著人不停地前行。
電影版《推銷員之死》
威力喜歡吹噓,謊話連篇的他將自己包裝成了一個積極進取的奮鬥者形象,然而好高騖遠的他註定只能平庸一生。他羨慕哥哥本,輕而易舉地獲取了財富,於是以為只要努力,物質便能唾手可得。威力代表的是摒棄「美國夢」初心,只想迅速攫取財富的一代。
威力溺愛兒子,他以為他將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然而父子如此相似,眼高手低的孩子們不屑於普通的工作,遊手好閒卻樂於坐享其成,比夫和哈比代表的是二戰後美國「迷惘的一代」。
金色的「美國夢」就這樣攫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然而事實證明,只有少數人實現了它,絕大多數人還是在茫然中苦苦掙扎。
米勒通過《推銷員之死》的舞臺搭建,以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讓我們通過一個家庭看到了整個社會的縮影。錯的從來不是「美國夢」,而是人們假借它的名義,為怠惰懶散和不勞而獲找的理由,是對「美國夢」的最大曲解。
以話劇的「對話性」折射「美國夢」的虛無幻相
戲劇的主要特徵是強烈的衝突性,比如《雷雨》就是一環扣一環的矛盾衝突導致的情感爆發,而話劇更注重對話形式的表達。
話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對話性」,以演員密集的語言表達替代場景、事件等。而且話劇時間短,場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保證一部話劇的完整性,演員的表現力至關重要。因為沒有特寫鏡頭的追蹤,如何通過肢體形態帶動觀眾情緒,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
提到對話性,莎士比亞對戲劇的貢獻最為卓越。莎翁的劇本以優美的文字、哲理性的對話為其主要特徵。而《推銷員之死》的標誌性特點就是用心理現實替代外在現實,通過威力的回憶和心裡對話進行場景轉換,使整部作品在現實、回憶和想像中不斷切換,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我們通過威力的語言表達得知了他的兩個夢想:一是自身事業的成功,變成和老推銷員辛格爾門那樣優秀的推銷員:只需用電話操縱便可日進鬥金,死後有成千上萬的老客戶參加他盛大的葬禮。然而夢想照不進現實,現實更加殘忍,威力的卑微人生和辛格爾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威力奮鬥半生也不過是個普通的推銷員,在他的葬禮上也只有四個人出席而已,其中三個人還是他的家人。
威力的第二個夢想則是寄託於兒子比夫和哈比的身上,一位老父親企盼愛子能夠出人頭地,然而兩個孩子只知道尋歡作樂,像報喜不報憂的威力一樣,他們展現出的也是自己精心偽裝的優秀。二戰後的美國青年被評為「迷惘的一代」,這個特性在比夫和哈比身上被放大了。希望落空的威力只好通過「騙保」為兒子們留下一筆可觀的補償金,偉大的父愛卻是作繭自縛的悲哀。
電影版《推銷員之死》:威力和兒子們
「我不是當頭頭的料,威利,您也一樣。您根本成不了氣候,您只是一個拼死賣命的跑街,到頭來就像所有的跑街一樣,落得個給人家扔進垃圾堆的下場!」
這段話出自威力引以為傲的兒子比夫口中,錯誤的希望寄託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推銷員之死》的第二幕以「輓歌」命名,這是給威力的悼文,更是對「美國夢」的祭奠。
威力一家是「美國夢」的犧牲品,比夫對琳達說:「他根本不認識自己。」米勒借比夫之口批判的不只是威力,更是整個社會。當人類能夠清醒認識自己時,才是解開束縛、真正奔向幸福時。
迷茫時,想想蘇格拉底兩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話吧:「認識你自己。」
結語
威力還是死了,在這個自恃呼朋喚友的推銷員的葬禮上,卻只有一個外人出席,多麼無奈的現實諷刺。這讓我想起了周星馳的《百變星君》,那個平日裡看起來萬人吹捧的李澤星「死了」,葬禮上也只有一個「牙套妹」出席。人往往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刻,才更能看清人性。
在滾滾洪流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體的死亡不過是流星一逝,然而《推銷員之死》卻喚醒了整個社會。
《推銷員之死》:威力
其實,「美國夢」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廣義上看,它是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上看,它是美國民眾通過不懈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個人夢想。顯然,《推銷員之死》將著眼點定在了小人物身上,反而多了幾分「畫餅充飢」的諷刺感。
威力對「美國夢」的執著是底層民眾的縮影,夢碎後依然執迷不悔則是堅信「美國夢」的悲哀。
威力的自殺戳穿了「美國夢」的謊言,他的死亡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社會悲劇,更是一幕震撼人心的人性悲劇。
作者:雪憶柔
文字是靈魂的歌者
指尖在書海中起舞
願以我之心溫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