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之死》| 以話劇四要素構建潛在衝突,揭示「美國夢」真相

2021-01-17 騰訊網

縱觀20世紀的美國文學,皆以「美國夢」為主要情結和時代旋律,直到《推銷員之死》橫空出世,深深地震撼了整個社會,且給執迷「美國夢」的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推銷員之死》海報

《推銷員之死》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一部兩幕劇,被譽為「戰後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它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影射大環境下底層民眾對「美國夢」的追尋,以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及與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衝突為核心,揭示金色「美國夢」的真相,從而以個人悲劇為整個社會奏響一首悲歌。

前言

威力是名推銷員,也是家裡的頂梁柱。他自命不凡、自視清高且自以為是,然而他卻深愛自己的家庭。雖然威力曾對婚姻有過不忠,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著三十餘年推銷經歷的威力,在老闆將他辭退、父子爭吵暴露兒子的怨念之後,絕望的他為了兩萬美元的保險金,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威力是這個社會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刻苦賣力、執著上進,只為早日功成名就,實現全家人的「美國夢」。然而,即便在走向生命盡頭時,威力始終沒有意識到這個夢破碎的根源。

提到小人物,我們首先會想到周星馳,他的電影裡幾乎都是小人物當道,以微見著地感知、抗爭、融合於這個世界。與大時代相比,螻蟻確實不足一提,然而千裡之堤可以毀於蟻穴,蚍蜉也能撼動大樹,這便是弱者的能量。《推銷員之死》恰巧運用了這樣的力量,為整個國家敲響了警鐘。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接下來,我將結合話劇的四要素:舞臺性、直觀性、綜合性和對話性來著重分析創作者意圖,從而讓讀者真切地看清「美國夢」的迷霧。

以話劇的「舞臺性」定義「美國夢」的時代背景

作為「美國夢」根基的《獨立宣言》,將「美國夢」鑲嵌在了第二段的段首,化為神聖莊嚴的一句:「人人生而平等。」而後,全民追逐「美國夢」的時代帷幕就此拉開。

《獨立宣言》

曾經歌唱美國遍地黃金的浪漫主義文學,直到19世紀中後期,終於斂起了「天真時代」的笑容,學會了沉澱和反思,《推銷員之死》便是一個深刻思考的成果。

「美國夢」究竟是虛幻泡沫還是唾手可得?如何用舞臺布景搭建出時代大背景的虛無,搭建出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荒蕪,這是對米勒的考驗。顯然,米勒出色地完成了這項設計。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舞臺設計

「舞臺中心是廚房,有一張炊桌,三把椅子和一隻冰箱。」

「廚房後面是門口,掛著門帘,通起居室。廚房右邊,高出舞臺平面兩英尺的是間臥室,家具只有一張銅床和一把靠背椅。」

「廚房後面,高出舞臺平面六英尺半的是兒子的臥室,隱隱只見兩張床,臥室後面是一扇老虎窗。左邊有座樓梯從廚房彎上這間臥室。」

從以上文字不難看出,《推銷員之死》的舞臺設計並不複雜,整部劇便是圍繞著這座房子展開。此時,房子是實物更是意向,它有雙重象徵。

第一層象徵是「家庭對人的保護」。於威力而言,奮鬥一生換來了一座房子,容下了他所愛的一家子。他將心血傾注於此,將希望寄託於此。他以為這就是他為之奮鬥的「美國夢」: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掙得人生的果實。然而,這個「家」真的是溫馨的嗎?妻子琳達的一味順從、兒子潛藏的叛逆,這一切都將威力包裹在了一個虛幻的夢境中。一座房子影射了威力個人的「美國夢」不過是黃粱一夢。

第二層象徵是「環境對人的束縛」。表面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威力,其實是用謊言、虛榮偽裝著自己平凡庸俗、不堪一擊的假象。沒有文學作品中的遍地黃金,尋求一個幻夢並不容易。威力用了幾十年時間,依然與大多數民眾的思維保持一致:認為只要躋身在一座城,便總有夢想實現的一天。一座房子映射了大時代背景下的「美國夢」不過是南柯一夢。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其實,「美國夢」對威力而言就是空中樓閣,在他生命的最後24小時裡,這個夢一點點地瓦解了,威力的苟延殘喘都不過是垂死掙扎罷了。個人與社會,當這兩點失衡之時,便是內心世界坍塌之日。

以話劇的「直觀性」搭建「美國夢」的社會根基

米勒力圖通過話劇的直觀性影射「美國夢」一眼可辨的謊言性。

《推銷員之死》分為上下兩幕,演繹的是威力生命倒數的兩天一夜。舞臺布景極為簡單且直觀:廚房、浴室、閣樓等等。然而我們看到的舞臺卻不是全部,通過威力的想像,我們還在他的頭腦中暢遊了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米勒搭建的是觀眾肉眼可見的直觀的舞臺世界和直觀的內心世界。

中國版《推銷員之死》

臥室直觀,我們看到徹夜不能入眠的威力的彷徨。

餐廳直觀,我們看到了維持表面和諧終將破繭而出的家庭衝突。

閣樓直觀,我們看到了兩個兄弟不學無術、不求上進的真相。

浴室直觀,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有人奮鬥、有人享樂的矛盾。

我們在米勒搭建的直觀的世界裡,仿佛撥開了層層迷霧。米勒將威力的內心世界撕裂開、赤裸裸地呈現給觀眾。他的彷徨、無奈和決絕與夢想破碎無關,而是源於他內心世界的坍塌。

只是威力未曾知曉,是環境迫使他和他的兒子們與這個世界背道而馳,這個環境就是無法動搖的社會根基。

如果說威力的死因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排除社會因素外,背後的推手之一還包括他的妻子琳達,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呵護丈夫敏感脆弱的心和吹噓成性的尊嚴的女人。琳達的溫柔是糖衣炮彈,為威力的眼前又鋪上了一層迷霧。

中國版《推銷員之死》:威力和琳達

「三十五年來我們頭一回剛快熬到個無債一身輕的日子,他只需要一點薪金就夠了,他甚至連牙醫生的帳也付清了。」

這段話出自琳達之口,她甚至想不通丈夫自殺的原因,我們通過這寥寥數語便能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可悲。她盲目的屈從並不是對丈夫的愛,它是壓力,是未曾深入靈魂的淺薄之愛。這層愛仿佛是威力對「美國夢」的痴迷,只是看到表層的膚淺。而琳達的服從同樣影射了人們對「美國夢」的盲從。

以話劇的「綜合性」揭示「美國夢」的破碎原由

在演藝圈,能夠出演話劇是對一個演員最大的認可。演員郭京飛的一句話揭示了他喜歡話劇的原因:「因為大幕一拉開,就我一個人說了算,這種感覺太棒了!」

可見,話劇非常考驗演員的綜合素質,因為一旦開始便不能結束。《推銷員之死》便將這種「綜合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米勒在《推銷員之死》的結構上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通過倒敘的方式將當下、現實和幻想相互融合。光怪陸離的夢幻和殘忍無情的現實緊密結合,裹挾著「美國夢」的迷霧。

我們通過威力的「自我靈魂對話」感受到了他緊繃的情緒,在重重壓力下,他已經在走向崩潰的邊緣。儘管琳達和孩子們已經發現了丈夫的異樣,然而他們卻成為了推波助瀾的「幫兇」。威力的境遇是整個社會的寫照,一次次的努力遭遇一遍遍的打擊,生活的壓力總是逼迫著人不停地前行。

電影版《推銷員之死》

威力喜歡吹噓,謊話連篇的他將自己包裝成了一個積極進取的奮鬥者形象,然而好高騖遠的他註定只能平庸一生。他羨慕哥哥本,輕而易舉地獲取了財富,於是以為只要努力,物質便能唾手可得。威力代表的是摒棄「美國夢」初心,只想迅速攫取財富的一代。

威力溺愛兒子,他以為他將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然而父子如此相似,眼高手低的孩子們不屑於普通的工作,遊手好閒卻樂於坐享其成,比夫和哈比代表的是二戰後美國「迷惘的一代」。

金色的「美國夢」就這樣攫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然而事實證明,只有少數人實現了它,絕大多數人還是在茫然中苦苦掙扎。

米勒通過《推銷員之死》的舞臺搭建,以一個個鮮活的角色讓我們通過一個家庭看到了整個社會的縮影。錯的從來不是「美國夢」,而是人們假借它的名義,為怠惰懶散和不勞而獲找的理由,是對「美國夢」的最大曲解。

以話劇的「對話性」折射「美國夢」的虛無幻相

戲劇的主要特徵是強烈的衝突性,比如《雷雨》就是一環扣一環的矛盾衝突導致的情感爆發,而話劇更注重對話形式的表達。

話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對話性」,以演員密集的語言表達替代場景、事件等。而且話劇時間短,場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保證一部話劇的完整性,演員的表現力至關重要。因為沒有特寫鏡頭的追蹤,如何通過肢體形態帶動觀眾情緒,這是一個演員的基本功。

提到對話性,莎士比亞對戲劇的貢獻最為卓越。莎翁的劇本以優美的文字、哲理性的對話為其主要特徵。而《推銷員之死》的標誌性特點就是用心理現實替代外在現實,通過威力的回憶和心裡對話進行場景轉換,使整部作品在現實、回憶和想像中不斷切換,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話劇版《推銷員之死》

我們通過威力的語言表達得知了他的兩個夢想:一是自身事業的成功,變成和老推銷員辛格爾門那樣優秀的推銷員:只需用電話操縱便可日進鬥金,死後有成千上萬的老客戶參加他盛大的葬禮。然而夢想照不進現實,現實更加殘忍,威力的卑微人生和辛格爾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威力奮鬥半生也不過是個普通的推銷員,在他的葬禮上也只有四個人出席而已,其中三個人還是他的家人。

威力的第二個夢想則是寄託於兒子比夫和哈比的身上,一位老父親企盼愛子能夠出人頭地,然而兩個孩子只知道尋歡作樂,像報喜不報憂的威力一樣,他們展現出的也是自己精心偽裝的優秀。二戰後的美國青年被評為「迷惘的一代」,這個特性在比夫和哈比身上被放大了。希望落空的威力只好通過「騙保」為兒子們留下一筆可觀的補償金,偉大的父愛卻是作繭自縛的悲哀。

電影版《推銷員之死》:威力和兒子們

「我不是當頭頭的料,威利,您也一樣。您根本成不了氣候,您只是一個拼死賣命的跑街,到頭來就像所有的跑街一樣,落得個給人家扔進垃圾堆的下場!」

這段話出自威力引以為傲的兒子比夫口中,錯誤的希望寄託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推銷員之死》的第二幕以「輓歌」命名,這是給威力的悼文,更是對「美國夢」的祭奠。

威力一家是「美國夢」的犧牲品,比夫對琳達說:「他根本不認識自己。」米勒借比夫之口批判的不只是威力,更是整個社會。當人類能夠清醒認識自己時,才是解開束縛、真正奔向幸福時。

迷茫時,想想蘇格拉底兩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話吧:「認識你自己。」

結語

威力還是死了,在這個自恃呼朋喚友的推銷員的葬禮上,卻只有一個外人出席,多麼無奈的現實諷刺。這讓我想起了周星馳的《百變星君》,那個平日裡看起來萬人吹捧的李澤星「死了」,葬禮上也只有一個「牙套妹」出席。人往往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刻,才更能看清人性。

在滾滾洪流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體的死亡不過是流星一逝,然而《推銷員之死》卻喚醒了整個社會。

《推銷員之死》:威力

其實,「美國夢」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廣義上看,它是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上看,它是美國民眾通過不懈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個人夢想。顯然,《推銷員之死》將著眼點定在了小人物身上,反而多了幾分「畫餅充飢」的諷刺感。

威力對「美國夢」的執著是底層民眾的縮影,夢碎後依然執迷不悔則是堅信「美國夢」的悲哀。

威力的自殺戳穿了「美國夢」的謊言,他的死亡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社會悲劇,更是一幕震撼人心的人性悲劇。

作者:雪憶柔

文字是靈魂的歌者

指尖在書海中起舞

願以我之心溫暖你

相關焦點

  • 《推銷員之死》|以話劇四要素構建潛在衝突,揭示「美國夢」真相
    它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影射大環境下底層民眾對「美國夢」的追尋,以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及與現代社會道德觀念的衝突為核心,揭示金色「美國夢」的真相,從而以個人悲劇為整個社會奏響一首悲歌。前言威力是名推銷員,也是家裡的頂梁柱。他自命不凡、自視清高且自以為是,然而他卻深愛自己的家庭。
  • 《推銷員》與《推銷員之死》
    阿莫多瓦電影中的舞臺劇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推銷員》,「戲中戲」是阿瑟·米勒1949年寫竣的《推銷員之死》的排演。法哈蒂在影片裡對這部講述美國夢如何吞噬小人物的劇作的「編排」,綜合異國他鄉的同行前輩在《對她說》和《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使用舞臺劇的方式,既拿《推銷員之死》首場與末場演出前的準備工作,呼應男女主角尹麥德和蕾娜由親密至疏離的情感狀態,又用該劇的正式演出側寫伊朗的當下,指出兩人情感發生變化的必然。
  • 評分8.1《推銷員之死》:以小人物的悲劇,諷刺「美國夢」的虛無
    電影《推銷員之死》諷刺了「美國夢」的虛無,通過講述一個普通推銷員的在虛妄的幻想與殘酷的現實中走向毀滅的悲劇,揭露了「美國夢」的欺騙性以及對個體的扭曲與異化。02電影《推銷員之死》中,父子代際間複雜的矛盾關係,正是阿瑟·米勒對倫理衝突(通常以家庭、父子、夫妻、親友等親密關係)深入描摹的一貫體現。個人的悲劇與矛盾心理,給家庭所帶來的悲劇效應,正是個體悲劇的拓展與延伸。
  • 《推銷員之死》一場普遍遭遇的悲劇
    人們問我《推銷員之死》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我說:那是一個關於推銷員死亡的故事。是的,我很難用概括的語言去描述這部作品,因為《推銷員之死》包含了很多內容:它關於美國、關於推銷員、關於經濟形勢;它也關乎家庭、關乎生活,嘗試用一句話去定義它對我來說太難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關於父與子之間愛的故事。我和不同演員聊起《推銷員之死》時我說:每個人在這部劇中都喜歡威利,除了威利自己。
  • 阿瑟·米勒與呂涼眼中的《推銷員之死》
    人們問我《推銷員之死》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我說:那是一個關於推銷員死亡的故事。是的,我很難用概括的語言去描述這部作品,因為《推銷員之死》包含了很多內容:它關於美國、關於推銷員、關於經濟形勢;它也關乎家庭、關乎生活,嘗試用一句話去定義它對我來說太難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關於父與子之間愛的故事。
  • 《推銷員》—— 如鯁在喉的道德謎題
    這一切都是因為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籤署的對穆斯林的籤證禁令,導致阿斯哈·法哈蒂和影片主演直接被美國拒籤。盛怒之下,法哈蒂表示將拒絕出席本次頒獎典禮,並稱川普的行為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陰謀論一點的說,這個小金人幾乎就是川普間接助攻給阿斯哈·法哈蒂的,《託尼·厄德曼》勢如破竹一般的攬下了頒獎季的幾乎所有外語片獎項,卻在最後一戰輸給了《推銷員》。
  • 《推銷員之死》|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欲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是美國戲劇家,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使他得到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還為他爭得第一個普立茲獎,這部劇無疑幫他走上了戲劇創作的巔峰,自此,米勒就與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並稱為是20世紀美國最優秀的戲劇家。
  • 劇評丨《推銷員之死》: 普遍遭遇的悲劇
    >普遍遭遇的悲劇文丨奚牧涼在眾多優秀的美國戲劇作品中,《推銷員之死》可能是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一部。1983年,該劇編劇阿瑟·米勒專門從美國來到中國,為北京人藝導演了他的這部代表作,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中外戲劇交流史上的一次裡程碑式事件。2012年,北京人藝復排《推銷員之死》,導演李六乙的新版本雖整體仍基本踏在寫實的路子上,但在舞美等層面已做出了寫意的、個人化的詮釋。
  • 一場放大的人性實驗 ——電影《推銷員》解析
    或許可以說,事情真相併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了人物。因為故事並不等於發生在某個人身上的某件戲劇性的事情,人物因為所發生的事件如何變化,才是故事真正講述的內容,才是觀眾真正關心的內容。這個故事恐怖嗎?就情節而言,絲毫不恐怖的,令人恐怖的,是伊瑪德的變化。主人公的變化通常有三種類型:進化型、退化型和保持不變型。
  • 盲女兇殺案、推銷員之死,你喜歡約翰馬爾科維奇的哪個角色?
    約翰的作品數不勝數,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幾部他參演地作品吧,其中盲女兇殺案、推銷員之死,你喜歡約翰的哪個角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如果看過的話又有哪些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 大家專論 | 一場放大的人性實驗 ——電影《推銷員》解析
    網上觀看時,常有彈幕出現,有一個疑問:沒有推銷員,也沒有推銷員之死,為何影片起名《推銷員》?片名源自片中的戲中戲,伊瑪德和拉娜夫婦業餘出演的話劇《推銷員之死》,他們恰好飾演劇中的一對夫妻威利·諾曼與琳達,這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名作。當然有致敬之意,《推銷員之死》對於社會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有著的深入剖析,至今仍有著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 《推銷員之死》:「打工人」的喜悲沒人看見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15年,阿瑟·米勒出生在紐約市的一個猶太裔富商之家。他的父親是一名女裝工廠的主人,手下有多達四百名的工人,而當時他們家人居住在曼哈頓區的豪宅。
  • 演出海報|孟京輝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排成了話劇
    孟京輝第一次從中國古典名著入手,創作的話劇《臨川四夢》好不好看?宋陽與上海大地之歌室內交響樂團要演奏三個小時的莫扎特?女Rocker娃娃是否會再唱《飄洋過海來看你》?這些演出不能錯過。孟京輝導演話劇《臨川四夢》演出時間:2016年12月23日——2017年1月8日 19:30演出地點: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一向以實驗先鋒著稱的孟京輝,將導演一部改編自湯顯祖作品的話劇《臨川四夢》,這也是孟京輝第一次從中國古典名著入手進行的一次創作。
  • 推銷員之活
    老師揭秘說,那人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老衲豈能不從?
  • 《推銷員之死》作者的布魯克林
    紀念冊上還顯示,他參加了法語俱樂部,是遊泳隊成員,就像《推銷員之死》裡的比夫(Biff)一樣,他也玩橄欖球。在如今鋪著人工草坪的學校橄欖球場上,米勒弄傷了膝蓋上的一條韌帶,因此沒有參加「二戰」。 林肯高中現在有2200名學生。上世紀30年代,學生數量多達7000人,學校的管理人員不得不每年讓兩屆學生畢業(米勒是1月份畢的業)。
  • 北京人藝推出劇本朗讀《推銷員之死》與觀眾劇場重逢
    7月26日,北京人藝推出公益演出《推銷員之死》劇本朗讀,首都劇場迎來久違的觀眾。  《推銷員之死》是北京人藝外國經典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誕生於1949年的作品是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1983年他親臨北京人藝執導這部作品,英若誠、朱琳、朱旭等聯袂演繹。
  • 如何寫話劇劇本
    善於配置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是揭示人物豐富內心世界不可缺少的條件。通過次要人物來烘託主要人物。戲劇結構是由情節、幕場等戲劇要素構成的戲劇存在形態。主要包括情節的安排、分幕分場的處理等內容。如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貫串始終的是威利的心理衝突和潛意識活動,作者通過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語,在下意識中聽到笛聲、笑聲,把舞臺時空自然地過渡、閃回至以往,又通過第三者的打斷,使之回到現實,以此形象地展現人物一生的悲劇命運。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美國口味的另一種選擇?
    雖然就此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事實上,《推銷員》絕不是一部只有「政治正確」的電影。與今年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另外四部電影(德國的《託尼·厄德曼》、瑞典的《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丹麥的《地雷區》)一樣,這部伊朗電影的藝術風格仍然基本符合奧斯卡外語片評選的一貫審美。
  • 話劇劇本創作的4個要點
    2.著力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賦予人物濃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曾經說:「作為一個戲劇創作人員,多年來,我傾心於人物。我總是覺得寫戲主要是寫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劃人物這個問題。而刻劃人物,重要的又在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動作、發展、結局,都是來源於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