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員之死》:「打工人」的喜悲沒人看見

2021-02-13 虛構與現實之間

大概進入今年秋冬以來,「打工人」這三個字,好像也伴隨著冷空氣一起洶湧襲來。

短短兩三個月之間,遍地的「打工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管是廣大的工薪階層人士,或是某些熱搜附身的當紅明星,甚至連掌握著話語權優勢的官媒,都紛紛參與到這一輪「全民狂歡」當中。

不過,正如不少相關評論都有提及,打工人們在對「打工人」這個身份看似認同及追捧的背後,實質是在無奈之中的自嘲和感嘆

很多人在高舉「打工人」旗幟的時候,並非真的能從中體驗到多少榮譽感或崇高感。恰恰相反,大家更多是在以這種「玩梗」的方式,去嘗試抵抗隱藏在「打工人」身份背後無可避免的壓迫和負擔

談及「打工人」,就不得不提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及其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阿瑟·米勒是誰?

大概除了劇作家這個身份以外,米勒最為人所熟知的另一段經歷,是1956年到1961年期間,他跟好萊塢「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之間的一段婚姻。米勒是夢露的第三任丈夫,而夢露是米勒的第二任妻子。

不過,暫且拋開這段感情軼事不作深究,其實米勒的成長過程,同樣充滿了曲折性與戲劇性。

1915年,阿瑟·米勒出生在紐約市的一個猶太裔富商之家。他的父親是一名女裝工廠的主人,手下有多達四百名的工人,而當時他們家人居住在曼哈頓區的豪宅。可是好景不長,1929年「大蕭條」的浪潮席捲而來,他們家沒能躲過那場危機,境況一落千丈。由於家道中落,其時才大約十四五歲的米勒,早早就踏上了他的打工生涯。在接下來的日子,從還在半工讀一直到在劇壇闖出名聲之前——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他幹過搬運工、司機、侍應、編輯、文員等多份工作,「打工人」的身份始終如影隨形。當然,在這段時期米勒也有創作過一些作品,只不過大多反響平平,並沒有獲得矚目成就。毫無疑問,一段段的打工經歷,為米勒在戲劇創作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與靈感。

1947年,米勒所創作的劇本《都是我的兒子》(All my sons)大獲好評,一舉成名,為他首次贏得紐約戲劇評論家獎。米勒堅持多年的戲劇創作事業,終於迎來曙光。

1949年2月,《推銷員之死》在紐約百老匯首演,一經面世便引起轟動,隨後更是創下了連續742場公演的輝煌紀錄。這部作品圍繞一名年過六旬,終其半生四處奔波,卻始終碌碌無為的推銷員威利·洛曼的辛酸史展開。

威利的悲劇反映了眾多「打工人」抑鬱苦悶的真實心聲,引發了無數共鳴。

《推銷員之死》風頭一時無兩,不僅為米勒再次贏得紐約戲劇評論家獎,同時更斬獲了重量級的普立茲獎,以及被譽為「戲劇界奧斯卡」的託尼獎,從此奠定了米勒在美國戲劇界的地位,更讓他揚名海外、蜚聲國際。

1983年5月,米勒到訪中國北京,親自執導了由英若誠主演的「北京人藝版」《推銷員之死》,由此為中外戲劇文化交流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因為這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舞臺第一次上演外國的劇作。

威利·洛曼,是一名擁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推銷員,多年來恪盡職守、兢兢業業。但是如今年過六旬的他,無論是精神體力還是業務水平,都早已大不如前

對於一名推銷員而言,這不得不說是個「致命性」的打擊,因為業績不佳就意味著提成減少,收入自然也就隨之縮水。可是,家裡卻還有房子、汽車、家用電器的分期付款,等待著他去償還。

事實上,威利已經依靠鄰居查利的接濟,支撐了好一段日子。無奈之下,他嘗試跟老闆申請調去相對穩定的辦公室崗位,不用再繼續四處奔波,同時也能夠維持生計。

然而,他跟老闆談判的結果,是得到了被勸退「你該好好休息一陣子」的安排

 

電影《推銷員之死》(1985)

下文如無特別注釋,即出處相同

平心而論,威利具備不少優點,如:友善、勤奮、樂觀、有責任心……而且在多年的推銷員生涯當中,他尤其強調自己的「好人緣」,一直引以為傲。按理說,他不至於會走到如此落魄的地步。

不過,查利卻給他送去一記當頭棒喝,一針見血道出了癥結所在

威利:我一向不願意這麼想,大概是。我一向覺得,一個人只要儀表堂堂,招人喜歡,那就什麼也——

查利:人家憑什麼喜歡你?誰又喜歡銀行大王摩根來著?他難道儀表堂堂?在澡堂子裡他的模樣就像個宰豬的。可是穿上衣服,口袋裡有錢,誰都喜歡他……

查利的這番說話,雖然聽起來不是那麼「政治正確」,卻十分符合社會的現實狀況。正如美國社會學家萊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中提出過:

隨著成功模式的變化,有關成功的論述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個人的德行仍然受到關注,但它早已不是曾經強加在成功的企業家身上的那種嚴肅的德行了。現在人們強調的是靈活而不是能力,是和同事、上司和規則「打交道」的能力,而不是在開放市場中「開拓」的勁頭;是你認識誰,而不是你懂什麼;是自我展示的技巧和利用他人的基本竅門,而不是道德的完整性、真實的成就和個人的可靠程度……

《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

作者:C.萊特·米爾斯

翻譯:周曉虹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一直以來,威利都在盡力做個好人——或者說,最起碼做個誠實的人。可是,他所身處的偏偏是個充斥著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景象,而且大部分人都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金錢社會。在那種「笑貧不笑娼」的扭曲社會氛圍之下,聯結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往往不是情感,而是利益與價值;好像誰擁有越多的名利,就越容易受人擁戴。

再者,在那樣一個由資本主宰統領的世界之中,人的尊嚴有時候脆弱得不堪一擊。好比威利那位「冷血」的老闆,不會因為威利嘔心瀝血地為公司服務了三十多年而表示感激或是同情,卻只是覺得他年老體弱,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最要命的是,無法再繼續為公司創造效益,於是毫不留情將他「一腳踢開」。

但是,這位卑微而又可憐的推銷員,耗盡大半輩子走南闖北、逆來順受、笑臉迎人,到底是什麼信念在支撐著他堅持下來呢?也許,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對兩個兒子的厚望。

一直以來,威利不斷向他的兒子灌輸,要成為像自己那樣勤奮積極、左右逢源的男子漢,他也始終很努力在扮演好榜樣的角色。而且,正如全世界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威利同樣堅信他的兩個兒子有本事出人頭地。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他們都已經到了三十出頭的年紀,仍然活得渾渾噩噩,一事無成,跟父親的期望相去甚遠

大兒子比夫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直漂泊浪蕩,換過二三十份工作,都沒有一份是幹得長久的。按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已經三十四歲了,我應該成家立業了。到這種時候我就該往家跑了。現在呢,我回來了,可我不知道我自己該幹什麼。」

至於小兒子哈羅德哈皮),則儼然一副放蕩不羈的社會青年模樣。就如他的暱稱「哈皮」(Happy)一樣,他常常沉醉在享樂主義的世界當中,奉行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態度,卻甚少認真思考自己及家人的將來。

再對比一下「隔壁家」查利的兒子伯納德——那個過去被威利視為書呆子的小夥,如今不僅是一名法律界的精英,而且早已當上兩個小孩的父親,生活安穩美滿。這對威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曾經,威利對自己,對兒子,對家庭都抱有美好的期望,而殘酷的現實將他所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統統擊碎。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他身處最絕望的至暗時刻,想到自己能為家人留下的一點貢獻,僅剩下一份保額價值兩萬元的人壽保險

最終,在一個寂靜漆黑的深夜裡,威利黯然離開家門,獨自駕著汽車全速前進——從此,一去不返。

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理想,或輝煌宏大,或簡單渺小。

威利·洛曼不是個大野心家,他的理想也談不上十分偉大。其實就跟大多數的普通人差不多,他無非想要賺到足夠的錢,過上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家庭和睦的生活,活得體面一些。

然而,即便是如此平凡的追求,足以令他活得精疲力竭

假如硬套一句不太合適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在威利身上,他最「可恨」的地方,大概就是過於理想主義,固執已見,結果把自己困在了狹隘的空間之中。

推銷員威利·洛曼的悲劇,不僅僅是一曲小人物的哀歌,更是大時代下眾多「打工人」的無聲吶喊。

相關焦點

  • 《推銷員》與《推銷員之死》
    阿莫多瓦電影中的舞臺劇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推銷員》,「戲中戲」是阿瑟·米勒1949年寫竣的《推銷員之死》的排演。《推銷員》海報電影伊始展示的是即將公演的《推銷員之死》的舞臺搭建。
  • 【一「點」治病】「外展,外旋,我閉著眼,腋神經的喜悲沒人看見」
    舞娘的喜悲沒人看見,不過身體卻知道她們吃過多少苦,人們只以為天后穿絲襪是為了美,卻不了解其實是為了遮住布滿傷疤的大腿
  • 阿瑟·米勒與呂涼眼中的《推銷員之死》
    人們問我《推銷員之死》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我說:那是一個關於推銷員死亡的故事。是的,我很難用概括的語言去描述這部作品,因為《推銷員之死》包含了很多內容:它關於美國、關於推銷員、關於經濟形勢;它也關乎家庭、關乎生活,嘗試用一句話去定義它對我來說太難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關於父與子之間愛的故事。
  • 《推銷員之死》一場普遍遭遇的悲劇
    人們問我《推銷員之死》是一個關於什麼的故事,我說:那是一個關於推銷員死亡的故事。是的,我很難用概括的語言去描述這部作品,因為《推銷員之死》包含了很多內容:它關於美國、關於推銷員、關於經濟形勢;它也關乎家庭、關乎生活,嘗試用一句話去定義它對我來說太難了。這是一部關於愛的故事,關於父與子之間愛的故事。我和不同演員聊起《推銷員之死》時我說:每個人在這部劇中都喜歡威利,除了威利自己。
  • 《大秦帝國之縱橫》先喜後悲
    先喜1. 君相將帥, 制勢克敵,順2. 君后妃, 樂3. 王室兄弟,和轉折:將死,君病。後悲1. 王儲爭,后妃不和。2. 王儲爭,公室亂,君失妃,兄失弟。3. 王位更替,君逝相走其悲其喜,皆在君相將。將為戰亡君為將病相為君走更添悲涼究其根本是戰之罪戰從分裂生分裂使國無定製 世無常態 人無約束天下大爭故而百家爭鳴而求治世之道一曰兵 二曰法 三曰儒兵 保護法 治安儒 道德春秋戰國
  • 劇評丨《推銷員之死》: 普遍遭遇的悲劇
    2012年,北京人藝復排《推銷員之死》,導演李六乙的新版本雖整體仍基本踏在寫實的路子上,但在舞美等層面已做出了寫意的、個人化的詮釋。近些年隨著外國引進戲劇不斷拓展中國觀眾的戲劇審美眼界,我們已經做好了迎接一版得到全新解構、詮釋的《推銷員之死》的準備;而就在此時,德國紐倫堡劇院版《推銷員之死》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 攝影師實拍酒泉玉門魔山地質公園,一個讓人又喜又悲的絕美之地
    攝影師實拍酒泉玉門魔山地質公園,一個讓人又喜又悲的絕美之地 2020-12-17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為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為什麼孔子乃至於老子這些先賢都沒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就因為我們是「有情眾生」啊!只要有情,就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是有情眾生,所以菩薩見了諸佛莊嚴之相都會心生歡喜,而且佛陀也有歡喜日,如果我們有很多人都能夠斷除我見,乃至能夠明心,佛當然歡喜!經典上也說佛見到大眾和合的時候會微笑,這正是因歡喜而微笑,否則的話,佛就無情了,佛若無情,怎麼還會來度化我們呢?
  • 《推銷員之死》作者的布魯克林
    紀念冊上還顯示,他參加了法語俱樂部,是遊泳隊成員,就像《推銷員之死》裡的比夫(Biff)一樣,他也玩橄欖球。在如今鋪著人工草坪的學校橄欖球場上,米勒弄傷了膝蓋上的一條韌帶,因此沒有參加「二戰」。 林肯高中現在有2200名學生。上世紀30年代,學生數量多達7000人,學校的管理人員不得不每年讓兩屆學生畢業(米勒是1月份畢的業)。
  • 《推銷員之死》| 以話劇四要素構建潛在衝突,揭示「美國夢」真相
    《推銷員之死》恰巧運用了這樣的力量,為整個國家敲響了警鐘。 從以上文字不難看出,《推銷員之死》的舞臺設計並不複雜,整部劇便是圍繞著這座房子展開。此時,房子是實物更是意向,它有雙重象徵。 第一層象徵是「家庭對人的保護」。於威力而言,奮鬥一生換來了一座房子,容下了他所愛的一家子。他將心血傾注於此,將希望寄託於此。他以為這就是他為之奮鬥的「美國夢」: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掙得人生的果實。
  • 《推銷員之死》|以話劇四要素構建潛在衝突,揭示「美國夢」真相
    《推銷員之死》海報《推銷員之死》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創作的一部兩幕劇,被譽為「戰後美國最偉大的劇作」。《推銷員之死》恰巧運用了這樣的力量,為整個國家敲響了警鐘。《推銷員之死》便將這種「綜合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 評分8.1《推銷員之死》:以小人物的悲劇,諷刺「美國夢」的虛無
    通過流行文化偶像去了解更多電影自然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阿瑟·米勒獲普立茲獎的戲劇作品《推銷員之死》及其衍生出的諸多電影版本,卻未能收穫年輕觀者足夠的重視。電影《推銷員之死》諷刺了「美國夢」的虛無,通過講述一個普通推銷員的在虛妄的幻想與殘酷的現實中走向毀滅的悲劇,揭露了「美國夢」的欺騙性以及對個體的扭曲與異化。
  • 推銷員之活
    老師揭秘說,那人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老衲豈能不從?
  • 《阿甘正傳》喜悲之間的溫軟人生
    那些說這種片子糊弄人的,我只想說一句:你們憑什麼拿阿甘的人生推廣到所有人呢?阿甘的成功經驗適用於所有人嗎?既然你們能獨立思考,為什麼理解不了你們所看到的本來就是一個人的一生呢?這是一部電影,別把它當成心靈雞湯。阿甘運氣好嗎?說他跑得快,你卻沒看見被嘲笑時的屈辱。說他上大學輕鬆,卻沒看見那些上大學不輕鬆的。你說他越戰還能活下來,卻忘了影片裡他戰友們幾乎都死了。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不可忘卻的人生箴言
    (作者:千嶺之松)茫茫人海中,有人享有盛名,有人默默無聞,有人順風順水,有人曲折多艱。當老闆的、打工的,當官的、當員工的,搞經濟的、搞教育的,搞文藝的、做行政的,各自在自己的職業範圍內服務社會,謀求生存和發展。才華橫溢的、品行卓群的,有可能流芳百世,也可能一文不名。
  • 回望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向上滑動預覽)我在《推銷員之死》中飾演Bernard一角。整個排練的過程也是蠻辛苦的,雖然說咬咬牙還是堅持下來了。戲劇社節奏很快的,7月份就開始了選角,然後試鏡,我得到了Bernard這個角色,一開始我還蠻猶豫的,因為戲劇要花很多時間。和爸媽商量以後,他們一開始也不贊成,但是我仔細想了一想,的確是覺得我確實很喜歡戲劇,所以就算家裡人不同意還是來了。
  • 《推銷員之死》|錯誤的希望和夢想,是壓垮欲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使他得到紐約戲劇評論家獎,還為他爭得第一個普立茲獎,這部劇無疑幫他走上了戲劇創作的巔峰,自此,米勒就與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並稱為是20世紀美國最優秀的戲劇家。《推銷員之死》這部劇,由阿瑟·米勒創作於1949年,那是一個「美國夢」 作為美國社會文化中一種特有文化現象的時期,人們對「美國夢」充滿嚮往,這種文化現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許多移民都是抱著這種理想前往美國的。人們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不懈地奮鬥,只要有勇氣、創意和決心,便能獲得美好生活,而不依賴特定的社會地位和他人的援助。
  • 孤芳自賞,是喜還是悲
    我承認我自卑,我真的很怕黑每當黑夜來臨的時候我總是很狼狽怕是只有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一直笑著討好別人吧,不是太世故,而是害怕被人討厭,其實他的心願很小,你可以不喜歡,但請別討厭。古有文人雅士孤芳自賞,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應念嶺表經年,孤芳自賞,肝膽皆冰雪」今有小小少年,眼中儘是平淡,失去了本該有的朝氣。
  • 北京人藝推出劇本朗讀《推銷員之死》與觀眾劇場重逢
    7月26日,北京人藝推出公益演出《推銷員之死》劇本朗讀,首都劇場迎來久違的觀眾。  《推銷員之死》是北京人藝外國經典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誕生於1949年的作品是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1983年他親臨北京人藝執導這部作品,英若誠、朱琳、朱旭等聯袂演繹。
  • 你下一段感情有多少喜悲?
    B、商C、角D、徵E、羽↓↓↓↓↓↓今日測試答案看下面↓↓↓↓↓↓A、喜中有悲下次的愛情,喜中藏了悲,這並非是說你自信過頭了。只是中間一定會有一些波折,讓你感受到愛情的無常.B、不喜不悲選擇了商的你,是一個對感情比較看得清楚和明白的人,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更重視金錢與物質。其實這些都是你在歷經一此悲傷之後,才漸漸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