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開心爸爸和開心媽媽在家裡面看完了最新一期《乘風破浪的姐姐》。
時間過得很快,這已經是這些姐姐們的第二次公演了。
相比較前幾次公演的各種反轉各種新鮮,這一次的公演顯得平靜了許多。但因為這次公演的背後代表著有4個人要離開這個舞臺,所以,姐姐們還是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氣,給大家展現出了最好的自己。
上場的8個組表現其實都很好,有不少姐姐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還能找到新的突破點,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比如可以流利開始rap的雨琦姐姐,比如一言不合就劈叉的吳昕姐姐,比如全員自己寫rap詞的藍盈瑩組,再比如動情演繹讓大家感同身受的孟佳組。
說實話,看著表演最後採訪時,孟佳滿臉淚花的樣子,好像心中最柔軟的那個地方被觸動了。
孟佳的樣子,像極了那些被爸爸媽媽用「預設教育」長大的孩子啊!
孟佳和王霏霏的處境其實是一樣的,雖然是以姐姐的身份來參加《乘風破浪姐姐》,按理說應該是是和別的姐姐一樣的標準,但是之前女團成員的經驗,還是讓她們承受了更多更大的壓力,觀眾包括現場指導都會不由自主的對她們嚴苛起來。原因很簡單,她們之前就是女團成員啊,她們接受過專業訓練啊,她們本來就應該比別人表現好啊……
於是排練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一個轉身後的動作沒有站穩,杜華老師就敏銳的發現並且直接點了出來:「這有點讓人不能接受了,畢竟她是專業的,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對此,孟佳的回應是:「(如果對我)期待值很高的話,代表我要比她們更加努力」。
雖然她是這樣回應的,但情緒的低落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才有了金晨和張含韻連番安慰的鏡頭出現。
站在她的角度上真的太委屈了。
就拿這個節目來說,本身實力比較差一些的姐姐們,想要獲得大家的支持,其實只需要有一點進步,在自己之前的舒適圈稍微走出一點就好了。畢竟是從零開始,每向前一步都是對過去自己的超越。而且大家對她們的寬容度也很高,就算是有些難度大的動作做不到,也會有人說:「人家XXX又不是專業唱歌跳舞的,現在比起以前已經是很強了。」
而孟佳呢?
作為一個從1開始的姐姐,她在表演上要承受的壓力確實是很大,只要不夠驚豔,在觀眾和評委的眼中就是「平平無奇」「沒有自己的特色」,她不僅需要在動作表演上付出諸多的努力,還需要另外尋求差異點,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心中對她們的要求。
就現在為止的幾次公演中,孟佳的表現真的是可圈可點啊!無論是唱還是跳,都像是她的名字一樣,很「佳」。比起其他姐姐來說真的是強了不少,但可惜的是,到了最後能夠爆的還是別人。
委屈不委屈,心疼不心疼?
張含韻接受採訪時候,說的一段話就非常中肯:
「我覺得孟佳她們從小就接受系統性的培訓,就好像要把她們打造成一個不會出錯的「巨人」」;
「她們壓抑自己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她現在也不會去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這種不會哭泣的孩子更應該被心疼」。
一句話說出了問題的本質。
在所有人的心中,孟佳的人設是「經受過專業的訓練」,「什麼都應該比別人強」,「稍微有點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接受」,「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是沒努力」。
在這個人設的要求下,孟佳的一舉一動都像是被放在了閃光燈下,被放在了放大鏡下,稍微有一點做不好就會被無限的放大,並且被無止境的批評。作為明星想要成名確實是應該承受很大的壓力,承受很大的非議,但是像這種基於預設人設的壓力,真的是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一方面,這本身就是一個綜藝節目,所謂的成團大家也都是以娛樂的心態來看待的,而不是真的以像韓國女團的標準來要求她們。對別的姐姐是這樣的要求,對孟佳也應該一樣。
另外一方面,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是要成一個團,一個有著各種各樣獨特性格以及識別度的團圓,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找出一堆唱跳俱佳的尖子生,大家有著差不多的實力就好了,沒有必要非要求其中某個人一定要超越別人很多。
所以說這樣的預設人設,對孟佳們真的是一點都不公平,也不友好。當然如果這種預設教育放在孩子們的身上,影響就更加大了。
所謂的預設教育,其實就是爸爸媽媽們提前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人設」,並且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用這個人設來要求他們。
這個人設的由來其實根本沒什麼依據,就像是很多學霸家庭的孩子,就被要求學習成績要好,畢竟他們的遺傳基因很強悍,而且爸爸媽媽也能夠創設出一個最適合學習的環境,有什麼不會的爸爸媽媽也能夠直接上手幫助,並且提供一些最精準的指導;還有一些爸爸媽媽們是運動健將的孩子,就被要求在這項運動中也應該有很強的天賦,至少比平常人要強不少,並且能夠取得和爸爸媽媽差不多的成績。
實際上呢?
學霸家庭的學霸孩子經常可以見到,但爸爸媽媽是學霸孩子是學渣的情況也經常見。開心爸爸的一個朋友,他和妻子都是985碩士畢業,兩個人都是外企高管,妥妥的人生精英,結果兒子剛上小學,成績就一直在倒數,為了幫孩子提升成績,他們兩人真的是錢沒少花效果卻很差;還有爸爸媽媽是運動健將,孩子在這個項目上完全沒能力的也很常見。像著名的球王馬拉度納和貝利,他們的孩子在足球方面也並沒有什麼超越常人的天賦,別說和爸爸水平相當了,連一個普通的職業足球運動員的要求都很難達到。
這其實都很正常,也很常見,畢竟不管是學習還是天賦,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真的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實,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之所以會用預設教育來指導孩子,一方面是想給孩子一個高的標準。
所謂「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就是這個道理。把目標定得高一些,就算是日後沒能達到,也可以得到一個中間的結果,而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放在中間的話,最終可能只得到一個偏下的結果。
道理是沒錯的,實施起來一個拿捏不好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個預設的目標如果太高,超過孩子能力的話,一旦做不到就會很明顯的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進而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深度認知,以後再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唯唯諾諾的認為自己有太多缺點,認為自己哪哪都不行;如果預設的目標太低,孩子輕輕鬆鬆就能做到的話,也就失去了目標本身的意義了。而且孩子還會因為完成的輕鬆,而產生自大的情緒,從而影響日後的學習生活。
另外一方面,預設教育更多的是爸爸媽媽育兒焦慮的體現。
實際上,預設教育更多的是爸爸媽媽本身的育兒焦慮,然後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畸形產物。所謂的育兒焦慮其實很常見,孩子早上稍微起的晚了點,爸爸媽媽就覺得孩子這是產生了厭學情緒,這是以後要放棄自己的先兆;孩子哪怕有一次成績不理想,爸爸媽媽就像是天塌了一樣,如臨大敵,並且把這件事情翻來覆去不斷的提醒;孩子稍微表示出自己有點不懂,爸爸媽媽馬上就著急著給孩子報班請家教等。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過類似的表現,看上去好像是很在意孩子,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在意孩子的成績變化,實際上體現出來的卻是爸爸媽媽本身的焦慮。實際上爸爸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越是焦慮的爸爸媽媽,越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預設教育的怪圈。其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開心爸爸這裡所說的獨立,更多的是指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應該像一個傀儡一樣,完全為了實現爸爸媽媽的夢想,完全為了緩解爸爸媽媽的焦慮而努力。
孩子只是孩子,不要擔負爸爸媽媽未完成的期望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人生,雖然說爸爸媽媽都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都想讓孩子能夠沿著自己趟出來更加輕鬆的路走,並且寄希望於孩子能夠順便完成自己,年輕的時候非常想做到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沒做到的事情。
如果孩子願意接受這份期望,並且願意為之去努力奮鬥的話,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也不想去做的話,爸爸媽媽也沒有必要去強逼孩子,作為父母,一個聽話的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孩子固然好,但一個能成為更好自己的孩子,會更加成功,不是嗎?
孩子只是孩子,戰勝過去的自己更為重要
作為孩子,肯定少不了要和別人相比較,就算是自己不去比較,也擋不住會被爸爸媽媽拿出來去比較。
其實開心爸爸覺得,適當的比較是可以的,但過分的比較就沒有必要了。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無論是生理心理的發育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對於某件事情的熟悉程度也是千差萬別,僅僅用一個維度來比較他們,未免有失公允。
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較,能夠戰勝過去的自己,相比較於以前,能夠有一個較大的改變,這本身就是進步。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無需爸爸媽媽去掌控
最後就是爸爸媽媽還是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會,而不是像一個直升機一樣,一直在孩子腦袋上方盤旋,一旦某件事情做的不如自己心意,就會馬上降落下來,對孩子大加指責。
一方面過分的掌控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探索的能力,什麼事情都本能的依靠爸爸媽媽去解決;另外一方面呢,過分的掌控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也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其實預設教育在我們身邊很常見,但很多爸爸媽媽卻不自知,而很多孩子也是被這樣要求著,被心疼著長大。
真心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夠看看這篇文章,給孩子一個更加科學的,更加符合他們成長規律的預設目標,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