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俗女養成記》作者 江鵝
編按
繼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電視劇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5項大獎後,作家吳曉樂攜新作《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讀者見面。她以誠摯、洞察幽微的筆調,去揭示那些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記錄回顧與家人相處的點滴;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
本文為這本書的推薦序《偏在》,作者為江鵝,代表作有《俗女養成記》。
*本文收錄於《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吳曉樂說起各種「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時候,有一種腰杆堅挺的氣勢,而且帶著動作。雙手攀扶摸索,向上。她想站直,正在站直,站上屬於她的位置,最終氣宇軒昂。令我欽敬的意志續航力。
是代際差異嗎?差一個年齡層,女人承擔的形象依然近似,掙脫的姿勢和力道卻大有不同。除了她,還有母親。她與母親之間的拉扯,特別吸引我注意。在韓國釜山得男佛前,她們在立心上拉扯。母親明白求子不可得的辛苦,希望她能預先置備庇蔭,要用就有,不用也無傷。女兒不肯,因為當年就是這種立心,傷了母親。此心不可立,不可縱,不可不戰,即使要戰的是整個世界。
得男佛@韓國釜山
這份心意,母親們跟上了嗎?世上最嚴酷的警總,在女人心裡。但不是每個女人都意識得到自己一人分飾司令與嫌犯,刑求與招認,傾軋與窒息。父權社會對女人採取電擊項圈式訓練,多數女性早年就能學會,在一趟鼻息之間完成自審自囚的程序,不僭越世道不肯給的權益,而且因為發生得頻繁,久之還當是呼吸的一部分,行有餘力並且不忘提點她人凡事自罪,這個「她人」得用女字旁。
二人以上參與的審查和拘提,難免出現掙扎抗拒,而這二人的組合,因為社會結構的緣故,經常是母女,越是害怕觸電的母親,越常囚禁女兒,因為捨不得心愛的孩子在行走間受到更大的傷,乾脆自己先打,打怕她。母親們經常忘記兩件事實,一是女兒活的是她自己的命;二是女兒年輕,而且強壯。女兒未必遇得上母親曾經遭遇的電擊,即使遇上,未必經不住。有些人甚至智勇雙全,能挺著疼痛找出電源開關,一拳捶爆那些傷害過自己母親的東西。
能夠如此相互明白的母女,是最強大的支持團體,但「相互明白」不是一席話說完就能開花結果,要磨。書裡常能看到吳曉樂與母親的相互砥磨,也許直面,也許背對,但始終不曾中斷凝望。無論是笑是淚,她們在心裡一直看著彼此。她的躊躇,是她的堅毅;她的決斷,是她的牽掛。
人無法預測前路,卻能練習步伐。幼時的吳曉樂曾經埋怨母親不願為她放下正在閱讀的書本,日後卻領悟,能有個偏偏不願放下心之所向的母親,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配給得到的行路教練。人可以偏偏要,偏偏喜歡,也可以偏偏不要,偏偏不喜歡。倘若無論如何都有人叫好,卻也有人看壞,選自己甘心好樂的事來偏偏,總是不虧的。
吳曉樂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臺版)
一個人能站起來,不只是一個人的起來,尤其女人。行路有伴當然好,但最好的,終究是能站直來走,不必人扶。愛牽誰牽誰,不想牽的時候,任止任行,遠近高低、熱鬧寂寞全由自己。想自由自在,首要條件是自己得在,無論別人如何不給不許,自己偏偏得在。吳曉樂,偏偏就是在。
推薦閱讀
也許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也許符合標準的人生都是很好很好的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吳曉樂非虛構力作
直擊心靈的21篇隨筆
獻給和社會格格不入的你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作者:吳曉樂
出品方:大魚讀品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原標題:《江鵝:吳曉樂的「偏偏不喜歡」》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