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我也曾憎厭我的月經

2021-03-02 女泉


首發 / 新媒體女性  文 / 吳曉樂  編輯 / oumei

 編按 

社會對於女性完滿人生的想像似乎是確定的:甜蜜和睦的婚姻生活是必須,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更能增光添彩,絕不缺蓆子女的成長,享受做母親的榮光。然而,通往幸福終點的路途是如此狹窄,大多數人被迫時刻身處焦慮之中,為了迎合身邊人的期待,我們努力扮演「合格」。
繼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電視劇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5項大獎後,作家吳曉樂攜新作《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讀者見面。其以細膩誠摯的筆觸,由個人成長見聞的「私體驗」出發,紀錄下身為女性必然經歷的內心衝撞的時刻。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經由大魚讀品編輯推薦,在此刊出書中短篇《我與我的血》,獻與每一位曾為月經感到困惑、羞恥的朋友。此外,歡迎微博關注@新媒體女性,轉發推文參與抽獎活動,我們會抽取三位幸運的讀者送書。

*本文收錄於《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登載已獲出品方授權。

吳曉樂 / 大魚讀品 /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2020

即使到了三十歲,我還是時常做同一個夢,夢到從自己體內流出的鮮血浸滿了整條床單,而旁人以詫異的眼神目睹那些血毛毛細細地往外擴張,我想起身來收拾,卻發現自己動彈不得。

這個夢我做了十次有餘。有時經期來了而我正好倒在床上,也躲不掉瞬間的眩然,我還在那個夢裡嗎?我也好奇弗洛伊德會如何分析我的夢境,我是否有童年的受傷經驗?是否有誰在我面前以怨懟的口吻敘述月經?而旁觀我的失態的群眾,又象徵了什麼?

小學高年級時,身邊的女同學們像是果實催熟般,一一來了初經,正式宣告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衛生棉品牌的廠商也走進校園,跟我們解釋月經的成因,會末每人發下一小盒體驗組,我記得有三片。我將它們一一抽出,卻不能掌握它們出現的時機。為什麼有一片這麼厚?身旁那些數著日期在書包裡填入小束口袋的女孩,靦著顏解釋,那一片是睡前用的。有些女生出聲詢問,有誰懶得提這一盒體驗組的,不如送給她,確實有人不在意,後腳一出禮堂,轉送了出去。我注視著自己的體驗組,莫名地有了心事:我的月經會來嗎?

升上高年級以前,我從報紙上讀到一則新聞,一名女性到了近三十歲卻仍沒有經血,女子以為自己體質特殊,又赧於求診,徘徊十幾年,才尋醫解惑。經過一連串檢測,女子從醫生口中得知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她」的體內沒有子宮與卵巢,只有發育不成熟的睪丸。新聞的尾聲是:「女子」得知這件事後,表示自己得思考一下,可能得學習成為「他」。

這新聞如一尾靈蛇,順著我的閱讀鑽入我的體內,以我的恐懼為糧,日夜抽長,漸漸肥滿。從小到大,不知被多少外人提到「沒有女孩子樣」,我貪圖芭比又深愛恐龍模型,最執著的則是變形金剛。靜靜地待在原處,提著玩偶,假設彼此是一家人,時常讓我感到疲煩,我必須坐在沙坑裡把自己弄到一身灰髒,指甲縫裡卡滿了土才甘願回家。我懷疑起自己的「身世」,莫非我的體內也少了一組器官,弄得我相較於其他女孩,總像個煞有介事的贗品。

就這樣,睡前固定要進行思考的內容,除了「人為什麼會死掉」之外又增加一項,「為什麼我的月經還沒來」。恐懼為我帶來寫實的考驗:若我的體內也沒有子宮與卵巢,要如何重新安排我的行止?該怎麼說服別人,我的行為合於我體內其中一對染色體所顯示出的信息,兩者沒有扞格。

煩惱一旦開始便沒完沒了。朋友說,女人的初經時間會與母親的相近似,我跑去煩母親。母親的答案是,由於她年少家貧,小學一畢業就被往工廠送,做女工貼補家用, 工廠經年維持在低溫以防漁獲腐敗,母親纖細的小手分派著那些悄悄結凍的魚蝦,腳底又有沁涼的氣體輸送。經血給凍在體內,離開工廠時才涓涓滴落,那年她十六歲。彼時我過於幼稚且自憐,沒有意識到母親正藉由她的血流下的過程,含蓄地描述她其實有個發育不良的童年。我僅僅執著在,我非得等到十六歲才能翻開「命運」那張牌嗎?

我的成績下跌,人際關係緊張。作風洋派的導師把我喚至她的辦公桌前,拉著我的手,以一種如今餐廳服務員被無良經理要求的角度—— 仰角三十度—— 凝望著我,語氣循循善誘:「你怎麼了?很多同學說你變得怪怪的。」我幹瞪著老師,無話可說,我怎能啟齒,我擔憂我其實不是女生。

就在我的焦慮日益清晰,幾乎要有了自己的聲音時, 血流出來了。

我以為我會好受許多,偏偏事與願違。

我時常因為我的經血而出糗。我老是無法掌握她造訪的時間,或者看似乾涸了卻因為我喝了什麼燥熱的湯品又大肆奔流。那血,讓我的身體成了一枚具有墨水自動補充系統的印章,壓印在所有我行經的椅子、床單、衣物上。我因此事的笨拙而被親屬朋友一再訕笑,我越追求無瑕, 就越容易弄髒。不知從何時起,我反覆做著關於經血的夢。我從旁人的眼神很清晰地認識到,從陰道流出來的血是不一樣的。我的鼻血,我被機車撞爛的膝蓋汩汩地向兩側泛濫的血,都不會讓人聯想到不潔,但經血會。

高中體育課上,一位女同學走至體育老師跟前報告,老師,我月經來了,不能跑步。體育老師那年輕的、俊俏的臉倏地漲紅,嘴巴囁嚅著卻無法組合成有意義的詞彙,他甚至無法複述一次那個字眼——月經,而只能吐出:「你……你,那你下一次再測驗吧。」很多年後,我在另一個年輕男子的臉上找到同樣的表情——美妝店的店員,我把兩包衛生棉放在結帳臺上,他那年輕的、俊俏的臉倏地漲紅,嘴巴囁嚅著:「你……你需要紙袋嗎?」我那時誤聽,以為他是詢問是否要索討塑膠袋, 反問道,「一個塑膠袋嗎?」 他只得進一步解釋, 「因為你……你買了這個,所以我們提供紙袋。」他幾乎無力指出這物件的名字,如同當年的體育老師難以咬出「月經」 這兩個字。

我也曾憎厭我的月經。我用盡千方百計仍只能稍稍緩解其帶來的痛苦。曾有男人試著要我形容這份感受,我答, 如同脊椎被從中抽了一節,有些臟器得不到足夠的支撐於是沉墜,壓迫起下腹,身體全數的肌肉為了應付這位移而過度緊張,不時傳來惱人的酸痛感,最後連頭也無可厚非地泛疼了起來。

初上大學,身體還在認識環境,長達四個月,月經失聯了,我喜悅得可以在無人的宿舍內酬神似的漫舞,慶祝自己終於擺脫了悶痛黏膩,以及其所附贈的躁鬱。好景不長,我的身體奇異地浮胖了起來,像是不知節制的海綿。門診的醫生表示, 非得給我一針, 讓經血降落。幾天後,體內排出了深褐色,仿佛壞掉的、枯荒的血,四肢徐徐恢復了原本的尺寸。自那回起,我變得相當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針,部分是我終究經驗到,當我厭惡著自己這規律地滴出鮮血的身體時,我的身體也以等量齊觀的惡意回敬著我。

一年過年,基於我的生肖,我非得進入廟宇,平靖我的流年。恍惚間我想起我的血, 告達母親, 母親陷入為難, 她尋思良久,決定去找家族的另一位耆老定奪。我整個人在門檻前好整以暇地等待著,對我而言兩種結局都不吃虧, 畢竟過年參拜的人潮摩肩接踵,我也不想在一身累痛的情況下,如同魚池內爭食的錦鯉般,祈求神祇在芸芸眾生中多保佑我幾分。我甚至手插著口袋,心不在焉地悶哼起歌。幾分鐘後,母親帶回耆老的答案:今天是大日子,神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我不禁質疑起略懂運算的耆老莫非是感知到我隔年將有巨大災厄,否則怎會任我破了這重大的禁忌?先出右腳越了門檻,再來左腳,入了廟宇,步伐跟心情漸趨輕盈,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內心的翻騰,神祇的應許固然動人, 但真正輕撫我心房的橋段是,在廟宇—— 這個人們祈求幸福的場所前,我沒有被捨棄。我未來一年的福祉,並未被輕看。

也不是沒有可愛的故事。

曾跟著一行友人去看電影,其中有我當時暗戀的對象, 行到一半我身體僵直如化為鹽柱的羅德之妻。我的經血又未經允許而貿然造訪了,抵達廁所時已來不及,豔紅的花瓣層層綻放於底褲上,朋友趕緊為我借來衛生棉,也允借我把她的外套繫於腰上。數分鐘後,我滿腹委屈地坐在大銀幕前,燈光暗下,彈回的光影在臉上跳躍,心儀的男孩找我說話,這理應是個怦然心動的場景,我卻故作一副厭惡的模樣,我深懼他問起我為什麼要繫著外套,我害怕他看出來我是個不善於處理自己經血的、失格的女子。

我對於自己的反應失望透頂,為了讓自己情緒上好過一些,我轉而說服自己,那男孩實在不怎麼樣,有什麼好愛的呢?多年後,我才從共同友人口中得知,男孩早已看出我的處境,他有個姐姐,兩人感情奇好,無話不談。坐在大銀幕前的夜晚,男孩找我說話,旨在安撫,想告訴我,沒事的, 這很常發生。我的反應讓人退卻。聞言,我微微惘然,心想,若那時即通曉了他的心意,我一定會花上很多年去愛他的。

吳曉樂 / 大魚讀品 /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2020

本文為新媒體女性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江鵝:吳曉樂的「偏偏不喜歡」
    《俗女養成記》作者 江鵝編按繼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電視劇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5項大獎後,作家吳曉樂攜新作《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讀者見面。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記錄回顧與家人相處的點滴;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本文為這本書的推薦序《偏在》,作者為江鵝,代表作有《俗女養成記》。
  • 吳曉樂:女兒們在天平上躊躇
    編按繼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電視劇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5項大獎後,作家吳曉樂攜新作《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讀者見面。她以誠摯、洞察幽微的筆調,去揭示那些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記錄回顧與家人相處的點滴;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在這篇《女兒們在天平上躊躇》中,吳曉樂從與母親在韓國釜山的得男佛前的對話入手,探討了性別不平等問題。
  • 吳曉樂:等待父親
    編按繼處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電視劇攬獲臺灣電視金鐘獎5項大獎後,作家吳曉樂攜新作《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與讀者見面。她以誠摯、洞察幽微的筆調,去揭示那些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她寫女性之間隱藏的厭女情緒,體察女性潛移默化的「月經恥感」,也自陳母女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她寫自己曾為迎合男友病態節食的經歷,回顧言情小說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愛情觀;寫「女神」這個詞背後隱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這種論調。
  •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那些很好卻非我所願的,可不可以不要?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願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們長齊個性,擁有不與人同的自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喜歡的我偏偏不喜歡——作者兩本書的書名都希望跳脫出一種規範,希望大眾的目光更多關注到個體存在的方式。 而吳曉樂思索的諸多問題是對生活的回溯與省察,身為女性的那些恥感可能多數女性會把它們當作青春期的磨礪與疼痛淡忘化之,且不斷在社會生存與適應中削損自身,而意識不到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力量抵抗常規,偏偏說不。
  • 贈書丨吳曉樂:你可以不必假裝堅強
    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出道的吳曉樂用一篇《那些致命的明亮》對生活中的「積極」發問,並指出,我們依舊有「不必堅強」的權利,可以為玩具不見而傷心。一個朋友在工地工作。一日同進晚餐,席間有人問他,「在工地非得戴著安全帽嗎?寫著安全至上的那種」。他停頓幾秒,答道,對啊,但也不只安全至上,帽子上其實還寫著別的信息,好比說,姓名與血型,若這個人出事了,被送到醫院,比較方便後續的處理。
  • 作家吳曉樂:你可以不必假裝堅強 | 書目治療師
    本期書目治療師,局君請來了作家吳曉樂回答你的問題。在寫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舉成名後,吳曉樂仍舊在用寫作揭示我們無比熟悉卻視而不見的事物,對生活中的「積極」發問。希望看過她的文字,你會相信我們有「不必堅強」的權利,我們還可以為玩具不見而傷心。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 「我第一次來月經時,以為得了絕症」 :孩子的月經教育,父母該如何做?
    而兩位買過的顧客的回答卻讓很多網友震驚了:「生活難」、「我有難處」。 事實上,月經從來都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月經的來臨,意味著女性身體上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女孩們也註定要經歷初潮與月經。 那作為父母,在面臨女兒們初潮時,該怎麼做呢?
  • 面對社會現實的「月經不自由」,我做了很多嘗試
    我照做了,在家裡戴著月經碟走來走去一個下午,自覺還可以。於是當月月經期間,就戴著月經碟出門了。當時去實習單位通勤地鐵上要站四十分鐘,然後從地鐵站走到單位要二十分鐘。在最後的二十分鐘的走路期間,我忽然感覺到月經碟滑脫了,一柱血液順著大腿倏地開始向下流。我尷尬極了,而身處居民區,沒有公用衛生間可以解決突發情況。
  • 月經推遲,但是沒懷孕,我該怎麼辦?
    >特別擔心 講真 特別擔心開始懷疑是不是空氣裡有精子沾在我剛洗完的內褲上 然後懷孕了開始懷疑是不是老鼠的精子沾在衛生巾上了 然後懷孕了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上次讓我去查雄性激素的阿姨是不是知道了我是個雌雄同體 然後自己讓自己懷孕了沒辦法 少女腦洞就是這麼大 段子二:呦呵(轉載自知乎)
  • 「爸爸,我來月經了…」隨後一幕撕開「性羞恥」謊言
    當李尖尖說完「我來例假了」這句話後,飯桌上的四個男人愣到靜止。李尖尖卻不以為然,反而問大家:你們不恭喜我嗎?!李尖尖高一才來月經,卻不知道自己這樣是不是有疾病。而當爸爸不好意思地跟她說,以後這種事情不懂就要問的時候。李尖尖反問道:你們都是男人,又不來例假,我問你們有什麼用?
  • 請不要拿你的性快感,來類比我的月經痛苦
    不管是抖機靈還是故意暗諷,這一類比都並不幽默,反而異常殘忍:因為你的性快感與我的月經痛苦,永遠無法相提並論。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曾出現男生「打手槍」的場景。換言之,「手衝」是男性作為「人」主體性地位的彰顯,是男性作為既得利益者已經享有數千年的「肉糜」。而女性的月經,無論是生理上的疼痛、不可控,還是文化上的不可見與歧視,都成為她身上深刻的詛咒。
  • 「月經推遲三天了,醫生為什麼對我愛搭不理?」
    幾乎所有妹紙都被月經不調深深的折磨過,本助手每天收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月經推遲該如何調理?」「我月經這回推遲了兩天,怎麼回事?」「我大姨媽已經三個月沒來了,是不是閉經了?」還有人跟我抱怨過:「上回月經推遲了能有三四天,因為我月經一直很準的,真把我嚇壞了。也沒有過性生活,確定不是懷孕。
  • 我「大姨媽」來了!女性公開討論月經很尷尬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作者:袁秀月「這是什麼,壓縮餅乾嗎?」
  • 月經不來=懷孕OR內分泌失調?誰能告訴我!
    「我遲了好幾天沒來月經...」「你是不是懷孕了?」「怎麼可能!」「難道是月經不調?」
  • 我不知道誰偷走了你的心,但我知道誰偷走了你的月經
    原創 孫旖Jojo醫生 Jojo醫生門診經常遇到月經量少來就診的姐妹。那麼,到底多少的月經叫月經過少呢?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基本上是正常的,但經量明顯減少,甚至點滴不盡,每次的月經總量小於5ml,稱作月經過少!5ml是多少,就是一個礦泉水瓶蓋子的量。那麼月經過少都需要治療嗎?答案是不一定的。分析答案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哪些原因會引起月經過少,什麼會偷走你的月經。
  • 「爸,我來月經了」譚松韻一句話揭開中國「性羞恥」的謊言
    我不懂,為什麼這些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生理現象,就成為了一種羞恥?尤其是「月經羞恥」,更是荒唐至極。月經是什麼?月經是孕育生命的的必需品,你不歌頌它,反而覺得它羞恥?來月經的時候媽媽會比平常虛弱,需要你們更多的關愛哦!」表妹到了10歲後,舅媽就正式地向她科普月經相關知識,並告訴她如果在學校來月經了,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而我知道表妹來月經這件事,還是表妹發微信告訴我的,她那得意的語氣,也讓我覺得分外可愛。
  • 22歲月經淋漓不盡,婦產科醫生給我開了「避孕藥」?
    22歲的楠楠(化名)最近3年月經一直不規律,別人都是一個月月經來一次,而她的月經3個月到6個月才報導一次,經期10天。不僅如此,今年3月3日,她來了月經,持續15天才幹淨,經量也大。這一次月經雖然8月3日姍姍來遲,但是有5天經量都很多,有大血塊,持續至今已經11天了,月經依然沒有結束的意思。無奈頭暈、乏力的她在好友的陪同下來醫院婦科門診就醫。
  • 臉上總長痘,月經也少,皮膚科醫生讓我看婦科?
    原創 彩虹貓66 付虹大夫 作者:付虹婦科門診,戴著口罩的32歲的黛黛問我:「付醫生,我的臉上這幾年就沒消停,一直再長痘,皮膚科醫生對我放棄治療了,讓我看看婦科。」「臉上的痘有多厲害?除了面部,身體的其他部位還有痘痘嗎?」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