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來月經了…」隨後一幕撕開「性羞恥」謊言

2021-02-13 窈窕媽媽

月經,一個「敏感」詞彙。

因為太「敏感」了,所以月經又有了「大姨媽」等多個代號。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就因為「月經」這一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第二集中,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來月經的第一天,在飯桌上對著爸爸、叔叔、哥哥四個男人光榮地宣布了這一好消息。

當李尖尖說完「我來例假了」這句話後,飯桌上的四個男人愣到靜止。

李尖尖卻不以為然,反而問大家:你們不恭喜我嗎?!

在李尖尖眼裡,來月經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但在她身邊這四個男人眼裡,月經是會讓他們感到尷尬的東西。

李尖尖高一才來月經,卻不知道自己這樣是不是有疾病。

而當爸爸不好意思地跟她說,以後這種事情不懂就要問的時候。

李尖尖反問道:你們都是男人,又不來例假,我問你們有什麼用?

爸爸一臉尷尬地沉默了…… 

這個片段在影視劇中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拍了出來,但是卻戳到了現實的痛處。

不知道來月經的年齡是否跟身體健康有關係,也不知道月經量多少屬於正常範圍。

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流血了,長大了,跟媽媽一樣了。

我們不僅在性教育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在生理常識方面,同樣缺失。

這些場景你熟悉嗎?

很多人對於月經的「羞恥感」好像是天生的。

很少有人會直接把「月經」兩個字淡然地說出口,並不是因為這兩個字本身有多麼難以啟齒。

而是提到它會讓人們想到從女性陰道裡流出來的血。

甚至有人不知道「月經」是從陰道裡流出來的。

有人覺得它「上不了臺面」,也有人覺得它是一種「羞恥」。

因為對月經存有羞恥感,所以連帶著衛生巾也成為了一種無法說出口的東西。

以下這些場景你熟悉嗎?

上學時偷偷摸摸從書包裡拿出衛生巾,然後快速地把「那個」藏到口袋裡;

被孩子問到媽媽你怎麼流血的時候,會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媽媽生病了;

捂住小腹說自己肚子疼的時候,別人馬上就意會到「你來那個了」,而不會想到也許是因為吃壞了肚子……

「不談月經」——似乎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前段時間,「月經羞恥」這一話題曾佔據全民視野。

在抗疫過程中,多數醫護工作人員是女性。

她們每天穿著防護服工作,經期也沒辦法停下來。

因為穿著防護服沒辦法定時去更換衛生巾,所以需要一整天穿著安心褲。

而當時,並沒有足夠的安心褲可以提供給女性醫護人員。

在越來越多的人為女性醫護人員發聲、提供衛生巾和安全褲等資源時,卻遭到了部分男性的惡意攻擊。

她們如此辛苦,卻還無法獲得「安全褲自由」。

去年9月,肯亞一位14歲女孩第一次來月經,因為缺乏生理知識,不知所措的她弄髒了校服。

而她的女老師看到之後,非但沒有提供給女孩相關生理知識和幫助,還辱罵她很髒。

最終女孩不堪羞辱,導致悲劇發生。

在談論到「月經羞辱」時,一位網友說,自己女同事的女兒剛剛換下尿不溼沒幾天。

當小女兒看到媽媽穿上生理期安全褲時,嘲笑了媽媽一個周。

因為小女孩以為媽媽也要穿尿不溼。

電影《何以為家》當中,男孩為自己的妹妹購買衛生巾時,不僅遭到了老闆的質疑,還只能用黑色塑膠袋子裝著衛生巾,並像做賊一樣地扔給了妹妹。

之前汪東城代言衛生巾的廣告,人們的關注點都是他一個大男人,代言衛生巾也不嫌丟人。

但卻很少有人覺得,一個男性可以大方地為衛生巾代言,其實是對女性的一種關注。

因為他大方對待這件事時,說明於他而言這是一件非常正常、可以合理說出來的事情。

關於月經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因為對月經有「羞恥感」,所以會刻意避開跟月經相關的話題。

還有人拿無知當有趣,拿「月經」無下限地開玩笑。

男性和女性生理結構不同,所以沒辦法感同身受。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

可有的人連月經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可以對處於經期的女性說:不就是來月經啊,你去廁所排一下不就行了,矯情什麼。

看到生理期腹部疼痛的女性,會覺得她們在裝。

很多男性還認為,月經就像排尿一樣,經期一天就結束了。

月經是周期性的生理現象。

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月經周期規律也不一樣,經期流血時間也在2-7天不等。

疫情期間,兩個外國小哥為了呼籲大家關注女性醫護人員,錄製了一則體驗「來月經」的視頻。

他們為了感受女性醫護人員來月經時的不適,給自己買了衛生巾和安全褲,找了一份全天忙碌的工作,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往衛生巾上加入10ml的水。

在工作間歇,兩個外國小哥感覺非常疲憊和不適。

工作結束之後,他們發出感慨:想要立馬脫下扔掉,太難受了。

這兩個外國小哥只是穿著加水的衛生巾在餐廳工作了一天。

而真正的經期,是從體內流血,有時還伴隨著血塊。

如果長時間不更換帶有經血的衛生巾,還會導致細菌滋生、局部感染等情況。

女性的生理期,真的不是流幾天血就能過去的。

多數女性在月經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感,通常是小腹微微脹痛、情緒不佳等。

但還有部分女性會痛經。

我有個朋友,每次來月經都要經歷一場「惡戰」。

經期第一天,頭暈、嘔吐、腹瀉。

經期第二天,腹部瘋狂疼痛,需要依靠布洛芬來止痛。

經期第三天,身體稍微緩和,但仍有腹痛、乏力等不適感。

經期第四天,不適感減輕,終於能不吃布洛芬了。

一開始我以為朋友這種痛經程度只是個例,可後來發現,有強烈痛經感的女性其實很多。

所以,女性在生理期,不僅需要「多喝熱水」,更需要理解和照顧。

如何應對月經「羞恥感」?

之前奧運比賽,傅園慧接受採訪時,說出自己因為來例假了所以狀態不好。

此話一出,傅園慧被外媒紛紛報導,稱她「挑戰傳統禁忌」。

大家不僅覺得傅園慧敢說,還被她坦然的態度所打動。

在有人質疑為什麼經期還可以參加遊泳比賽時,有網友耐心解釋了「衛生棉條」這種用品的存在和使用。

消減「月經偏見感」的同時,還科普了知識。

溫嶺市大溪中學,有一個女生較多的班級。

班主任莫群力為了照顧好同學們,記下了每個女生的生理期時間,並在她們生理期時準備好黑糖和熱水。

有人質疑老師做法不妥,但莫老師解釋說在這之前他是跟同學們溝通好的,同學們也都能接受。

而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很多女生不好意思因為生理期向老師請假。

這個做法實施之後,一開始班級裡會有男生調侃女生。

但時間久了男生們也知道需要照顧女生,不會再開「生理期玩笑」了。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避而不談月經,那麼人們就會永遠存有「月經羞恥」。

但如果今天你大方提一句,明天他親口說一句,那麼慢慢地說的人越來越多,月經的話題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

打破「月經羞恥」,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

作為父母:

不應該避諱月經話題。

對於女孩,在她稍微長大時就該告訴她什麼是月經。

如果解釋不通,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解說月經的視頻播放給孩子看。

作為老師:

更應該完成生理知識的講授。

朋友給我分享過她的經歷——她的中學上生理課時,授課的是男教師。

因為怕男女生互相尷尬,所以那堂生理課是男女生分開上的。

一方上生理課,一方就去戶外上體育課。

兩節課下來,不論男生還是女生都了解了基礎生理知識,也更樂於去討論自己的生理問題了。

作為自己:

女性不要羞於談論經期問題,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向父母、醫生諮詢。

男性不要去嘲笑、針對經期女性,即使你不去關心她,也要保持基本的尊重。

衛生巾的出現更不是你「興奮」的理由。

所以,月經不是病,對月經感到羞恥才是病。

希望有一天,每一個女兒,都不用再費盡心思地去藏好衛生巾。

圖片:《以家人之名》、《何以為家》、B站——貝樂泰是冠軍、@頭條新聞、網絡。

•  End  •

長按下圖識別關注

窈 窕 媽 媽

坦然說「月經」

也是關愛女性的一部分

👇👇👇

相關焦點

  • 「爸,我來月經了」譚松韻一句話揭開中國「性羞恥」的謊言
    那是在一個普通的放學回家日,可愛的李尖尖同學,衝著2位爸爸和2位哥哥,大聲宣布道:我來例假了!隨後,爸爸和哥哥們紛紛找理由離開了飯桌,徒留李尖尖一人懵在原地。這個片段可以說是《以家人知名》中的名場面了,它用輕鬆幽默的劇情拍來女孩來月經這件事,從中也能看出,我國的性教育真的很缺乏。
  • 《以家人之名》女主來月經衝上熱搜:滾!被月經羞恥逼死的女性少嗎
    先說一下這個劇的背景,是兩個單親爸爸和三個孩子,組成非血緣關係的家庭,一起成長的溫暖故事。這個片段,講得是最小的妹妹尖尖16歲了,身體開始發育,而這天她來月經了。於是在家庭飯桌上,她開心的宣布:「我來例假了!」這是天真不諳世事的少女,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認同和驕傲。
  • 三名90後女孩:我們花了十多年,才放下「月經羞恥」
    在新小,每年學校都會給四年級及以上的學生們開設青春期健康教育講座,講座時長一個半小時,其中包括基礎的生理知識教育、性知識教育等。在每個月四次班會上,五六年級還會開設至少一次關於青春期教育主題的班會。但在幾乎所有關於「月經」主題的班會裡,班級裡只會留下女生。 「我覺得這可能也是人們月經羞恥的一個表現。其實不僅僅女孩子需要知道月經知識,男孩子也需要建立對於月經的正確認知。
  • 林依輪提「痛經」,踩到了誰的羞恥心?
    部分當代網友,真是把「說一套做一套」演到了極致,一邊高喊著要破除「月經羞恥」,一邊生怕有人提到半句。連男人說「痛經」一詞都不能接受,可以想像,生活中大家對這件事是有多避諱了。0202年了,還有人覺得女生來月經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嗎?
  • 女性成長導師和博主: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這幾年和來自各個行業的女性面對面培訓、交流的職業經歷,讓她對中國女性的「月經羞恥」有了更深的感受:月經羞恥是真實存在於中國女性群體中的現象,它的根源,是性別羞恥。 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 拒絕月經羞恥,俏妃衛生巾互助盒助力長沙醫學院發起月事榮耀活動
    女性來月經是最常見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許多人提到這個,仍然仿佛這是見不得人的病症一般,不能以平常心視之。你會發現每次買完衛生巾售貨員會飛速的遞給你黑袋子,大家通常用"大姨媽""麵包""那個"來稱呼月經及衛生巾,把衛生巾藏進袖子也是很多女生基本操作。對於月經的汙名,從古自今就沒有停止過。
  • 都2020年了,還在「月經羞恥」嗎?俏妃衛生巾互助盒走進長沙醫學院
    女性來月經是最常見不過的生理現象,但許多人提到這個,仍然仿佛這是見不得人的病症一般,不能以平常心視之。你會發現每次買完衛生巾售貨員會飛速的遞給你黑袋子,大家通常用"大姨媽""麵包""那個"來稱呼月經及衛生巾,把衛生巾藏進袖子也是很多女生基本操作。對於月經的汙名,從古自今就沒有停止過。
  • 男生們眼中的月經:能憋住,是藍色,只來一天 | 認真談性
    2019年,很多的性科普帳號「應聲」倒下了。3月1日,新的網際網路信息條例會實施,任何能夠引起讀者性聯想的內容都不可以~我收到的關於性困惑的諮詢卻是越來越多~ 在2019年那些糟糕的日子裡,諮詢者開心的笑容,如釋重負的心情,三節的問候。不斷的療愈我。我決定,把性工作者這個標籤烙在我身上,心裡。挺好的,就做一輩子吧!
  • 關於「拒絕月經羞恥」,品牌們都是如何行動的?
    不過遺憾的是,該話題很快便被撤下,取而代之的則是#我是女生,我來月經#,討論最多的則是女性工作者生理期用品能否被合理重視。 不過好在,有些衛生巾品牌,再用自己的行動構建大眾對月經的正確認知,當#拒絕月經羞恥#
  • 羞恥的月經: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
    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關於月經的禁忌代代相傳,漫長的羞恥和壓迫讓女性自己對月經也諱莫如深起來。相比民間封建習俗給「月經」強加的汙名,現代我們更常見的禁忌是無法自由地談論月經以及經期生理用品的「特殊待遇」。一方面女人們不願意直接談論月經。「大姨媽」「例假」「憂鬱的日子」,我們幾乎很少在談論月經的時候使用「月經」,它不得不換上前面提到的種種名字出沒。
  • 瑰蝠標誌,讓我們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從衛生巾互助盒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經羞恥」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深受到廣大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衛生巾互助盒活動的風靡,也有不少網友注意到了月經標誌,月經標誌也叫做瑰蝠標誌,它是標識女性月經和經期的專用標誌符號,該標誌由我國青年設計師李宣言先生於2016年創作完成,他希望能以此鼓勵人們打破月經禁忌、月經羞恥等愚昧落後的世俗觀念。
  • 特別策劃(三) | 《印度合伙人》:向月經羞恥說「拜拜」
    這段時間,出現在各大高校教學樓女生廁所中的衛生巾互助盒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月經羞恥」的思考,這也讓我想起了那一部印度電影:《印度合伙人》《印度合伙人》由印度知名草根企業家阿魯納恰拉姆•穆魯加南薩姆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印度男人——拉克希米,為了妻子的健康
  • 熱播劇尷尬一幕:16歲女生向四個男人宣布來例假……
    高中第一天放學回家的16歲女生李尖尖,衝著飯桌前的爸爸和哥哥們隆重宣布了一件「大事」——  「我,李尖尖,今天來例假了!」    我的成長,是在一片默默中悄悄進行的。在當時自己生活的環境裡,孩子的性成熟似乎總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就連女生掉一包衛生巾在地上都會羞恥半天。
  • 「爸,我來例假了……」譚松韻一句話,扯下了中國性教育的遮羞布
    但是,在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高中生李尖尖在飯桌上歡欣雀躍地向爸爸和哥哥們隆重宣布來例假的好消息。「我,李尖尖今天來例假了!」也有媽媽說:「我閨女十二歲來月經了,真是天真啊,家裡每個人她都要告訴一遍,我說閨女啊,別說了。」可是有女孩說:「我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嚇的我大哭,以為我生病了呢?」
  • 從拒絕黑色塑膠袋開始,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月經羞恥是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世俗觀念,源自於歷史進程中對女性經期汙名化的固化。前不久,在一檔街頭採訪節目中,主持人隨機採訪了社會上怎麼看用黑袋子裝衛生巾的行為,大部分男性表示對女性購買衛生巾習以為常,覺得是正常的事情,反而用黑色袋子的行為他們很少見,而且感覺很奇怪。大部分女性說這是自己家裡女性親友或者閨蜜們教她們這樣做的。
  • 「媽,我流血了」,女孩第一次來月經,媽媽需要告訴孩子3句話
    孩子在媽媽的怒火下一下子哭了出來,小聲地在媽媽耳邊說"媽媽,我流血了",聽到這媽媽還有點疑惑,直到看到孩子捂著肚子,她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小姑娘長大了。嚴重的,孩子發現自己與同齡孩子的不一樣,會感到羞恥,擔心別別人看見,會後逐漸疏遠其他人,長時間下去,孩子性格就會變得內向,自卑心理就會出現,打擊孩子的內心。
  • 我「大姨媽」來了!女性公開討論月經很尷尬嗎?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作者:袁秀月「這是什麼,壓縮餅乾嗎?」
  • NO SHAME | 女王C-cup:不必為談性羞恥,大膽說出「我想要什麼」
    我說,「性」不是男性的專權和專享女性要大膽說出「我想要什麼」少一些「應該」,多一些「可以」女人,不必因為談性而羞恥這也是我認為自己受關注的原因。一個年輕的、女性的、講性知識和性技巧的聲音,這種聲音在前些年是稀缺的,所以我一度還登上了中國臺灣的媒體,就因為被認為是新鮮事吧。
  • 科普 | 潔淨與危險:民間文化中的月經羞恥
    這些禁忌參雜著濃厚的宗教、父權的色彩,因而讓月經變成一個不能夠直說的詞語,需要用一些象徵性的詞語掩飾。而民間文化對月經的「另類」陳述,只會間接讓月經和女性遭受汙名化和歧視,甚至會讓女性更加厭惡自己的身體、厭惡自己。我們發起「衛生巾互助盒」目的之一是為了打破月經羞恥,而這種羞恥其實反映了月經這一正常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有意或無意地隱藏和迴避。
  • 請不要拿你的性快感,來類比我的月經痛苦
    不管是抖機靈還是故意暗諷,這一類比都並不幽默,反而異常殘忍:因為你的性快感與我的月經痛苦,永遠無法相提並論。在百度搜索「月經羞恥」詞條時,「為您推薦」的內容仍然是「尷尬」、「汙穢」與「噁心」……在現代生活裡,月經或不可見、或被給予了許多荒唐可笑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