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一個「敏感」詞彙。
因為太「敏感」了,所以月經又有了「大姨媽」等多個代號。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就因為「月經」這一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
第二集中,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來月經的第一天,在飯桌上對著爸爸、叔叔、哥哥四個男人光榮地宣布了這一好消息。
當李尖尖說完「我來例假了」這句話後,飯桌上的四個男人愣到靜止。
李尖尖卻不以為然,反而問大家:你們不恭喜我嗎?!
在李尖尖眼裡,來月經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但在她身邊這四個男人眼裡,月經是會讓他們感到尷尬的東西。
李尖尖高一才來月經,卻不知道自己這樣是不是有疾病。
而當爸爸不好意思地跟她說,以後這種事情不懂就要問的時候。
李尖尖反問道:你們都是男人,又不來例假,我問你們有什麼用?
爸爸一臉尷尬地沉默了……
這個片段在影視劇中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拍了出來,但是卻戳到了現實的痛處。
不知道來月經的年齡是否跟身體健康有關係,也不知道月經量多少屬於正常範圍。
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流血了,長大了,跟媽媽一樣了。
我們不僅在性教育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缺失,在生理常識方面,同樣缺失。
這些場景你熟悉嗎?
很多人對於月經的「羞恥感」好像是天生的。
很少有人會直接把「月經」兩個字淡然地說出口,並不是因為這兩個字本身有多麼難以啟齒。
而是提到它會讓人們想到從女性陰道裡流出來的血。
甚至有人不知道「月經」是從陰道裡流出來的。
有人覺得它「上不了臺面」,也有人覺得它是一種「羞恥」。
因為對月經存有羞恥感,所以連帶著衛生巾也成為了一種無法說出口的東西。
以下這些場景你熟悉嗎?
上學時偷偷摸摸從書包裡拿出衛生巾,然後快速地把「那個」藏到口袋裡;
被孩子問到媽媽你怎麼流血的時候,會不好意思地說:因為媽媽生病了;
捂住小腹說自己肚子疼的時候,別人馬上就意會到「你來那個了」,而不會想到也許是因為吃壞了肚子……
「不談月經」——似乎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前段時間,「月經羞恥」這一話題曾佔據全民視野。
在抗疫過程中,多數醫護工作人員是女性。
她們每天穿著防護服工作,經期也沒辦法停下來。
因為穿著防護服沒辦法定時去更換衛生巾,所以需要一整天穿著安心褲。
而當時,並沒有足夠的安心褲可以提供給女性醫護人員。
在越來越多的人為女性醫護人員發聲、提供衛生巾和安全褲等資源時,卻遭到了部分男性的惡意攻擊。
她們如此辛苦,卻還無法獲得「安全褲自由」。
去年9月,肯亞一位14歲女孩第一次來月經,因為缺乏生理知識,不知所措的她弄髒了校服。
而她的女老師看到之後,非但沒有提供給女孩相關生理知識和幫助,還辱罵她很髒。
最終女孩不堪羞辱,導致悲劇發生。
在談論到「月經羞辱」時,一位網友說,自己女同事的女兒剛剛換下尿不溼沒幾天。
當小女兒看到媽媽穿上生理期安全褲時,嘲笑了媽媽一個周。
因為小女孩以為媽媽也要穿尿不溼。
電影《何以為家》當中,男孩為自己的妹妹購買衛生巾時,不僅遭到了老闆的質疑,還只能用黑色塑膠袋子裝著衛生巾,並像做賊一樣地扔給了妹妹。
之前汪東城代言衛生巾的廣告,人們的關注點都是他一個大男人,代言衛生巾也不嫌丟人。
但卻很少有人覺得,一個男性可以大方地為衛生巾代言,其實是對女性的一種關注。
因為他大方對待這件事時,說明於他而言這是一件非常正常、可以合理說出來的事情。
關於月經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因為對月經有「羞恥感」,所以會刻意避開跟月經相關的話題。
還有人拿無知當有趣,拿「月經」無下限地開玩笑。
男性和女性生理結構不同,所以沒辦法感同身受。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
可有的人連月經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可以對處於經期的女性說:不就是來月經啊,你去廁所排一下不就行了,矯情什麼。
看到生理期腹部疼痛的女性,會覺得她們在裝。
很多男性還認為,月經就像排尿一樣,經期一天就結束了。
月經是周期性的生理現象。
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月經周期規律也不一樣,經期流血時間也在2-7天不等。
疫情期間,兩個外國小哥為了呼籲大家關注女性醫護人員,錄製了一則體驗「來月經」的視頻。
他們為了感受女性醫護人員來月經時的不適,給自己買了衛生巾和安全褲,找了一份全天忙碌的工作,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往衛生巾上加入10ml的水。
在工作間歇,兩個外國小哥感覺非常疲憊和不適。
工作結束之後,他們發出感慨:想要立馬脫下扔掉,太難受了。
這兩個外國小哥只是穿著加水的衛生巾在餐廳工作了一天。
而真正的經期,是從體內流血,有時還伴隨著血塊。
如果長時間不更換帶有經血的衛生巾,還會導致細菌滋生、局部感染等情況。
女性的生理期,真的不是流幾天血就能過去的。
多數女性在月經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不適感,通常是小腹微微脹痛、情緒不佳等。
但還有部分女性會痛經。
我有個朋友,每次來月經都要經歷一場「惡戰」。
經期第一天,頭暈、嘔吐、腹瀉。
經期第二天,腹部瘋狂疼痛,需要依靠布洛芬來止痛。
經期第三天,身體稍微緩和,但仍有腹痛、乏力等不適感。
經期第四天,不適感減輕,終於能不吃布洛芬了。
一開始我以為朋友這種痛經程度只是個例,可後來發現,有強烈痛經感的女性其實很多。
所以,女性在生理期,不僅需要「多喝熱水」,更需要理解和照顧。
如何應對月經「羞恥感」?
之前奧運比賽,傅園慧接受採訪時,說出自己因為來例假了所以狀態不好。
此話一出,傅園慧被外媒紛紛報導,稱她「挑戰傳統禁忌」。
大家不僅覺得傅園慧敢說,還被她坦然的態度所打動。
在有人質疑為什麼經期還可以參加遊泳比賽時,有網友耐心解釋了「衛生棉條」這種用品的存在和使用。
消減「月經偏見感」的同時,還科普了知識。
溫嶺市大溪中學,有一個女生較多的班級。
班主任莫群力為了照顧好同學們,記下了每個女生的生理期時間,並在她們生理期時準備好黑糖和熱水。
有人質疑老師做法不妥,但莫老師解釋說在這之前他是跟同學們溝通好的,同學們也都能接受。
而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很多女生不好意思因為生理期向老師請假。
這個做法實施之後,一開始班級裡會有男生調侃女生。
但時間久了男生們也知道需要照顧女生,不會再開「生理期玩笑」了。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避而不談月經,那麼人們就會永遠存有「月經羞恥」。
但如果今天你大方提一句,明天他親口說一句,那麼慢慢地說的人越來越多,月經的話題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
打破「月經羞恥」,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
作為父母:
不應該避諱月經話題。
對於女孩,在她稍微長大時就該告訴她什麼是月經。
如果解釋不通,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解說月經的視頻播放給孩子看。
作為老師:
更應該完成生理知識的講授。
朋友給我分享過她的經歷——她的中學上生理課時,授課的是男教師。
因為怕男女生互相尷尬,所以那堂生理課是男女生分開上的。
一方上生理課,一方就去戶外上體育課。
兩節課下來,不論男生還是女生都了解了基礎生理知識,也更樂於去討論自己的生理問題了。
作為自己:
女性不要羞於談論經期問題,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向父母、醫生諮詢。
男性不要去嘲笑、針對經期女性,即使你不去關心她,也要保持基本的尊重。
衛生巾的出現更不是你「興奮」的理由。
所以,月經不是病,對月經感到羞恥才是病。
希望有一天,每一個女兒,都不用再費盡心思地去藏好衛生巾。
圖片:《以家人之名》、《何以為家》、B站——貝樂泰是冠軍、@頭條新聞、網絡。
• End •
長按下圖識別關注
窈 窕 媽 媽
坦然說「月經」
也是關愛女性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