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刷微博,被最新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的一個片段所吸引,看了不過也就四五遍吧??????
高中第一天放學回家的16歲女生李尖尖,衝著飯桌前的爸爸和哥哥們隆重宣布了一件「大事」——
「我,李尖尖,今天來例假了!」
啥?!一桌的男士瞬間當場石化。可我們的尖尖同學全然不顧大家尷尬凝固的表情,繼續興高採烈地曝著自己的「猛料」:
「別人初中就來例假了,我還以為自己有病呢!」
「聽說來例假肚子要疼的啊,我怎麼不疼呢?」
……
親爹哭笑不得地示意她適可而止,尖尖始終沒有「收斂」。
看著這個可愛率真的丫頭,我簡直要笑翻了。 當然,來例假這種事,能夠喜大普奔,也實在是很難得呀。
很多人表示,看這段的感受是「尷尬到腳趾原地扣出兩室一廳」。
如果這是一種尷尬,那麼我希望,這樣的「尷尬」越多越好。
02
回想一下你我的青春時期,誰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
那時候,如果哪個女生一直坐在位置上不動,誰叫都不出去的時候,她大概率就是來例假了;
那時候,在課間問另一個女生借衛生巾,通常會說:「你有那個沒有啊?」沒有人會問,那個是哪個啊,因為大家心知肚明;
那時候,不小心染到褲子上,會在全班開始借外套,然後系在腰上…
那時候,上體育課因為月經來了而請假,明面上的理由只能是感冒、胃疼等等;
那時候,沒有女生當著男生的面談論這個,也沒有人告訴我們身體正在發生著的變化......
那時候的我們,是沒有受過性教育的一代。
這段劇情引發了網友的一波回憶殺,以及如何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的熱議,很多評論看得人心頭一暖。
「我第一次來例假的時候,媽媽燒了一大碗面臥了個荷包蛋給我吃,恭喜我長大了。」
「初潮那天,我爸我媽張羅了一桌子菜,我家一起慶祝過的,所以時間過去10年了,我還記得清清楚楚的主食是紅豆飯!」
「我女兒五年級來例假,不慌不忙,自己知道怎麼處理,因為我提前都跟她說過......她爸爸下班後知道了這件事,還拉著我去買了一大束花,送給女兒,恭喜她長大了……」
……
大部分留言挺讓我意外。不得不說,這些做法真的超暖心啊。
看來時代真是進步了。作為一個中年老母親,想想自己當年少女那會兒,相比之下可就拘謹太多了。
猶記自己的「那位親戚」第一次造訪是在深夜,懵懂驚慌的我躊躇半天,終於怯怯地敲開了父母的房門。
當時,母親無聲地遞給我一張姨媽巾,叮囑道:「墊上。」便再無半點表示。
我的成長,是在一片默默中悄悄進行的。在當時自己生活的環境裡,孩子的性成熟似乎總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就連女生掉一包衛生巾在地上都會羞恥半天。
因此,這個視頻帶給我的觸動不止一點點。而其中一位網友的感慨,更是讓我心有戚戚:
「挺羨慕這種家庭氛圍的,在座的男士也許並不真的了解『月經』這回事,卻樂於分享她的快樂、尊重她的表達。也許是有這樣的氛圍,女孩子才能坦然的說出她的發育,不然換個家庭,在她剛開口就呵斥『吃飯別說這種事』、『要不要臉女孩子拿這種事出來說!』她恐怕也沒有這樣的坦然。」
的確如此。
李尖尖敢那麼「肆無忌憚」地跟異性家人討論來例假這樣的話題,大大方方毫不矯揉造作,可見這個家庭的氛圍不一般。
唯有在被愛充分滋養的家裡,孩子才會對家人坦蕩不設防,才可能這麼無所顧忌地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呀。
03
順著這個兩分鐘的視頻,我追了一下《以家人之名》,就截至目前的劇情來看,算是一股清流。
不同於青春偶像劇的傳統套路,這部劇的主人公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三個家庭的組合:兩個爸爸,三個孩子。他們的家庭都不是完整的,但這種不完整,反倒讓生活充滿了更多可能。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奇葩的家庭組合,讓青春期的「尷尬」事件一再上演。
宣布來例假之後,李尖尖又從房間裡拿出了大哥送的內衣,衝著四名男性家屬喊:「我哥送了我一件衣服,還是蕾絲邊的呢!」
哥哥和爸爸們更是面面相覷,不知道說啥好,紛紛找理由離開了飯桌......
在劇情設置裡,尖尖的媽媽生二胎時因為肺動脈高壓意外去世,爸爸李海潮承擔起了既當爹又當媽的重任。
生活上,李爸變著花樣給尖尖做三餐,菜品頓頓不重樣,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她照顧到了最好;而在教育方面,李爸也絕對是一個「別人家的爸爸」。
他溫和、開明,懂得尊重孩子,始終能看到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及時的反饋,也難怪這個角色收穫好評如潮。
劇中有這樣一幕,小尖尖無意中發現樓上鄰居小哥哥失去了妹妹,便問爸爸:「她是不是和我媽媽一樣,死了?」
這種跟死亡有關的問題,很多家長遇到都會迴避,但李爸的反應卻堪稱教科書級別,他含笑望著女兒,認真地告訴她:
「她是去海上當仙女啦,她就一直在那邊。不過沒關係,很多年以後,咱們也會去那邊,到時候就團聚了。」
「那要等到什麼時候?」尖尖追問。
「等到小尖尖變成羅鍋老奶奶的時候。」說這話的時候,李爸就仿佛在說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沒有絲毫的沉重與悲傷。
類似細節在劇中還有很多。對於尖尖的所有疑問,李海潮無一例外都會積極反應。這種正向坦誠的親子關係,為女兒撐起了一個滿是安全感的港灣。
正因為如此,尖尖健康快樂地長大,成為一個性格陽光的明朗少女——難怪來例假這樣的事,她都敢一股腦地全盤託出了......
04
當然,神仙老爸李海潮最高光的時刻,還是對待女兒成長發育期的開明和理性。
尖尖來例假以後,李爸爸意識到女兒已經進入了青春期,因為家裡沒有女人,沒人來跟尖尖講這些,他只能一邊告訴尖尖不要將這些事到外面亂說,讓她有任何不懂的要問家長,一邊找居委會阿姨幫忙,補上女孩子青春期的必修課。
其實,像女孩來例假、胸部發育之類的事,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生長現象。孩子對這一切感到可恥、坦然還是自豪,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反應。 聰明的家長會以此為契機,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從而獲得成長。
小說作家尼羅曾遇到過一件類似的事情: 兒子有一次在家亂翻,把柜子裡成盒子的衛生棉衛生巾全翻出來了,還好奇地問她這些是什麼。
尼羅很耐心地給娃進行了科普:「這個是衛生棉,那個是衛生巾,它們都是一類的東西,小女生長成大女生之後,就要用它。」
小傢伙好奇地繼續問道:「我長大也用嗎?」
她實事求是地回答道:「你不用,你是男的,我是女的,咱倆身體長得不一樣,比如你長大之後會長鬍子,像爸爸一樣得天天刮,我就不用。」
當時,孩子並沒有深問,又繼續玩去了。尼羅卻由此髮長文感慨:
「兒子要是深問,我就深講。因為所有身體健康的育齡女性都是要來月經的,這不是什麼罕有的秘事,試想你媽從來不來月經,怎麼有功能生的你?這麼多人身上發生的這麼常見的事,有啥必要非得忽略不提? 」
我只想說,懟得漂亮!
這些看似尷尬的事,本質上就和吃喝拉撒睡一樣,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光如此,它們還意味著孩子身體健全健康,從兒童長成了大人。
無論是青春期教育還是性教育,都不應該是難以啟齒的羞恥話題,這是每個人青春成長的必經之路。 要想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就要先學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與其藏著掖著,讓孩子自己去摸索,不如放在明面上大家大大方方的討論學習。
05
近兩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逐漸開始講此類話題搬到明面上來討論,這是讓人欣喜的。
前段時間的大熱劇《三十而已》,顧佳在養老院給爸爸收拾床鋪時,談到媽媽去世後,自己來了例假都不知道怎麼說,因為尷尬只好寄宿在學校,常年不回家。顧佳的爸爸說,自己其實也知道這些事,但實在不知該如何開口。 這樣的隔閡她消化了好多年,直到結婚有孩子以後才能當面跟爸爸說出來。 黃磊和海清主演的《小歡喜》中也討論過性教育的問題。
之所以公開談論這些話題是一種進步,是因為性教育從來都不是羞恥的問題,真正應該感到羞恥的是覺得性教育羞恥的人。
同理,月經不是病,月經羞恥才是。
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 「除了生育本身是被提倡的,所有跟生育有關的事兒和周邊都是可恥的,這邏輯就離譜。」
月經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在大眾文化中看見它、談論它是有必要的。當我們能夠平常視之,不再將月經視為一種禁忌或羞恥,或許將不再感到「尷尬」。
無論如何,在小銀幕上呈現女性現實生活中平常的一部分,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無論女孩還是男孩的家長,早晚要過「青春期教育」這一關。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作者:筱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