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拒絕月經羞恥」,品牌們都是如何行動的?

2020-12-24 梅花網

文|廣告也震驚


這幾天,因為一個前線女性醫務人員在接受某家官媒採訪時,提到自己處於生理期的表述在重播時被掐,#拒絕月經羞恥#的話題,終於被推上了討論的高潮。不過遺憾的是,該話題很快便被撤下,取而代之的則是#我是女生,我來月經#,討論最多的則是女性工作者生理期用品能否被合理重視。

為什麼月經現象是亙古至今不能變更的正常生理現象,而關於合理看待女性生理現象的話題卻總是被提起,且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解決?想必大家從多家媒體的報導中也知道了:因為月經從來沒有被當作女性生活中正常且健康的一部分去看待。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一直是尷尬的、恥辱的、不可言說的。

這點在眾多的衛生巾廣告中也可見一斑,為什麼廣告中總是喜歡用藍色液體來代替姨媽血?


不過好在,有些衛生巾品牌,再用自己的行動構建大眾對月經的正確認知,當#拒絕月經羞恥#話題被推上高潮後,他們的行動,更值得借鑑與思考。


就在大家持續討論話題時,護舒寶迅速做出響應,攜手姨媽巾天團團員七度空間、高潔絲、蘇菲、花王樂而雅一起為#我是女生,我來月經#話題發聲,並向武漢定點醫院一線女醫護士人員和患者捐獻1416箱護舒寶考拉褲。

 


而早在話題出來之前,護舒寶就早已經捐贈了第一批考拉褲安心褲到武漢,並在此後又陸續捐贈相應物資到武漢,護舒寶的這些反應和操作,在38節到來之際,狠狠的拉了一把好感。

如果就於當下廣告限制與公共語言環境,品牌不能貿然創作內容並進行大膽宣傳,但倘若能根據大眾意識覺醒循序漸進推進品牌動作,也不失為提升品牌美譽度的穩妥之舉。


 臺灣腦洞鬼畜廣告:無瘋魔不成真實


 每個女生,都不一樣

每個人的月經,都不一樣

有人流得多,有人流得少

有人濃稠,有人清淡

有時候來一天,有時候來七天

有時候是好像來了,有時候是好像沒來

嗯?剛剛是來了嗎?

喔,不是

嗯?好像又真的來了

嗯,是嗎?

......


不要懷疑,一個女生在大姨媽期間,戲的確很多,但與其說是戲很多,不如說是姨媽血真的很難控。

相較國內千篇一律唯美和諧的畫風,這支廣告的語境,就更加大膽和真實,而且,這次姨媽血的代替液體,終於不再是藍色的了,而是與之接近的粉色!而一向以超級文案就是超級創意為特點的臺灣廣告,這次在品牌露出上也夠直接,以熱血漫畫中的暗黑風格,用紅黑相間的顏色突出品牌名:吸血月亮褲

廣告中前期以清新蔬果象徵女性來姨媽的心理活動,引起共鳴,後面又畫風緊急一轉,運用漫畫元素的誇張化突出產品功能,夠鬼畜,也夠真實。

 瑞典衛生巾品牌Libresse宣傳片:

沒有血能停下我們的腳步


沒有一句旁邊,更沒有一句臺詞,整個視頻都在描繪成長的女性力量。她們不畏拼搏,不畏摔倒,不畏競爭、不畏流血,男性能參與的運動,女性同樣能夠勝任。伴隨這些片段的交織,視頻也特意將鏡頭交給了帶血的腳趾頭,摔傷留著血的膝蓋,搏擊時弄傷的鼻子......

所以沒有血能停下我們的腳步,包括姨媽血同樣如此。視頻希望通過這些積極有力量的畫面,鼓勵每一位女性無所畏懼的生活,姨媽血更不能是阻止我們進步的藉口。但是,為什麼有了這麼多血的露出鏡頭,卻偏偏少了姨媽血的影子?

誠然,月經的確不像吃飯這一動作這麼頻繁,可以隨口來上一句「你來月經了嗎」,不應該被過分廣泛提起且放大,但這卻是建立在月經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得到公眾認可前提條件下。就像衛生巾品牌們,始終都在通過視頻創意,不斷告知大眾:人人都應該更自在與同理的看待生理期,女性在那幾天,更不應該被醜化或者為此感到羞恥。

回看此次事件,前線女性醫務人員在接受某家官媒採訪時,提到自己處於生理期的表述在重播時被掐,似乎就是在告知大眾,月經是不應該被提起的,更是不應該被重視的。聯想到早在2月6日@梁鈺發微博提出疑問並在隨後聯繫醫院捐助時卻遭到領導層的回絕,就更能理解大眾的情緒,也似乎是在提醒品牌們:拒絕月經羞恥的創意宣傳,仍然任重道遠,或許,每個品牌在構建大眾對月經正確合理認知的路上,都應該更加大膽。


眼下,38節就要到了,有沒有品牌會趁勢,成為那個吃螃蟹的品牌呢?


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梅花網立場。

本文由廣告也震驚投稿梅花網,並經梅花網編輯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梅花網正在火熱徵稿中,詳情請戳https://www.meihua.info/article/3266306526462976


相關焦點

  • 拒絕月經羞恥,俏妃衛生巾互助盒助力長沙醫學院發起月事榮耀活動
    最近,關於"女性月經"、"衛生巾"、"痛經"等問題多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前有2毛錢的"散裝衛生巾"引熱議;後有林依輪在直播中提到了"痛經",被網友彈幕留言取笑;不久前,關於"衛生巾互助盒"的行動的詞條也在微博中廣受熱議。
  • 羞恥的月經: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
    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關於月經的禁忌代代相傳,漫長的羞恥和壓迫讓女性自己對月經也諱莫如深起來。相比民間封建習俗給「月經」強加的汙名,現代我們更常見的禁忌是無法自由地談論月經以及經期生理用品的「特殊待遇」。一方面女人們不願意直接談論月經。「大姨媽」「例假」「憂鬱的日子」,我們幾乎很少在談論月經的時候使用「月經」,它不得不換上前面提到的種種名字出沒。
  • 從拒絕黑色塑膠袋開始,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月經羞恥是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世俗觀念,源自於歷史進程中對女性經期汙名化的固化。前不久,在一檔街頭採訪節目中,主持人隨機採訪了社會上怎麼看用黑袋子裝衛生巾的行為,大部分男性表示對女性購買衛生巾習以為常,覺得是正常的事情,反而用黑色袋子的行為他們很少見,而且感覺很奇怪。大部分女性說這是自己家裡女性親友或者閨蜜們教她們這樣做的。
  • 都2020年了,還在「月經羞恥」嗎?俏妃衛生巾互助盒走進長沙醫學院
    最近,關於"女性月經"、"衛生巾"、"痛經"等問題多次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前有2毛錢的"散裝衛生巾"引熱議;後有林依輪在直播中提到了"痛經",被網友彈幕留言取笑;不久前,關於"衛生巾互助盒"的行動的詞條也在微博中廣受熱議。
  • 瑰蝠標誌,讓我們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生理期#近年來,關於月經羞恥的話題屢屢被送上熱搜頭條拒絕月經羞恥前段時間,有不少高校女生自發發起的衛生巾互助盒活動被送上了熱搜頭條。從衛生巾互助盒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經羞恥」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深受到廣大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衛生巾互助盒活動的風靡,也有不少網友注意到了月經標誌,月經標誌也叫做瑰蝠標誌,它是標識女性月經和經期的專用標誌符號,該標誌由我國青年設計師李宣言先生於2016年創作完成,他希望能以此鼓勵人們打破月經禁忌、月經羞恥等愚昧落後的世俗觀念。
  • 濟南多所高校現「衛生巾互助盒」,告別「月經羞恥」,我們還要走多遠
    而這一切都源自一條微博。10月14日,博主@梁鈺stacey分享了一位中學女教師的留言,這名女教師在教室裡做了衛生巾互助盒,方便忘帶衛生巾的女生使用。梁鈺以「衛生巾互助盒」為話題鼓勵大家一起行動,隨後形成了連鎖反應,高校的女孩們相繼行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4日,全國有296所高校參與其中,在濟南也有近10所高校響應。
  • 對話高校衛生巾互助盒推動人:破除月經羞恥有助女生建立自信
    發起互助行動後,不少女生也向梁鈺表達自己的認同,「希望妹妹們都能自信地談論月經」「這件事情最大的意義是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對月經的態度」。衛生巾互助盒行動也伴隨著不少爭議,梁鈺很坦然,「我認為有爭議是好的,沒有人討論才是最糟糕的,看見才是改變的開始。」她希望,月經羞恥隨著一次次的討論逐漸脫敏。
  • 科普 | 潔淨與危險:民間文化中的月經羞恥
    這些禁忌參雜著濃厚的宗教、父權的色彩,因而讓月經變成一個不能夠直說的詞語,需要用一些象徵性的詞語掩飾。而民間文化對月經的「另類」陳述,只會間接讓月經和女性遭受汙名化和歧視,甚至會讓女性更加厭惡自己的身體、厭惡自己。我們發起「衛生巾互助盒」目的之一是為了打破月經羞恥,而這種羞恥其實反映了月經這一正常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有意或無意地隱藏和迴避。
  • 林依輪表態獲網友盛讚,月經羞恥還要遮掩到幾時
    我一點都不尷尬,這是人類自然的現象。網友稱讚林依倫的坦誠與寬容,認為這才是男人對待女性生理現象的正確方式。痛經本來就是女性正常的生理反應,羞於談論月經,本質上是月經羞恥的一個表現。如果男人都能像林依倫這樣,很自然地看待女性的生理期,能大大方方地與男女朋友討論有關月經的一切,才是真正地理解女性,有利於消除羞恥,促進男女平等。
  • 特別策劃(三) | 《印度合伙人》:向月經羞恥說「拜拜」
    這段時間,出現在各大高校教學樓女生廁所中的衛生巾互助盒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月經羞恥」的思考,這也讓我想起了那一部印度電影:《印度合伙人》《印度合伙人》由印度知名草根企業家阿魯納恰拉姆•穆魯加南薩姆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印度男人——拉克希米,為了妻子的健康
  • 「爸,我來月經了」譚松韻一句話揭開中國「性羞恥」的謊言
    女生來月經真的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可幾乎所有的男性,似乎都覺得談論月經有著些許的尷尬,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會嘲笑來月經的女生。這就是所謂 「月經羞恥」 。,女孩們來月經時的不易和辛苦,也不會再和她們開「月經玩笑」了。
  • 女性成長導師和博主: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這幾年和來自各個行業的女性面對面培訓、交流的職業經歷,讓她對中國女性的「月經羞恥」有了更深的感受:月經羞恥是真實存在於中國女性群體中的現象,它的根源,是性別羞恥。 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 三名90後女孩:我們花了十多年,才放下「月經羞恥」
    早期生活在沒有網際網路、沒有青春期教育課、更沒有專業青春期健康教材時期的90後女孩們,她們經歷過父母們普遍對月經這個名詞持「隱晦」態度的時代,也經歷過青春期的「黑袋子」時期,如今她們有的開始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月經知識,有的走上講臺,成為向00後們科普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識的教師。 儘管「90後」們不再談「月經」色變,但在她們的理念裡,卻依然還留著深深淺淺的關於月經的疑惑。
  • 「爸爸,我來月經了…」隨後一幕撕開「性羞恥」謊言
    關於月經你知道多少?很多人因為對月經有「羞恥感」,所以會刻意避開跟月經相關的話題。還有人拿無知當有趣,拿「月經」無下限地開玩笑。如何應對月經「羞恥感」?之前奧運比賽,傅園慧接受採訪時,說出自己因為來例假了所以狀態不好。
  • 「我第一次來月經時,以為得了絕症」 :孩子的月經教育,父母該如何做?
    事實上,月經從來都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月經的來臨,意味著女性身體上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女孩們也註定要經歷初潮與月經。 那作為父母,在面臨女兒們初潮時,該怎麼做呢?
  • 男生們眼中的月經:能憋住,是藍色,只來一天 | 認真談性
    有人大罵,用「衛生巾」做標題有傷風化;有人不屑地說:「有那麼脆弱嗎,怎麼不直接注射黃體酮」;還有人嫌惡地說,「人命都保不住了,還關心你褲襠的那點事」。直到昨天晚上,微博上#拒絕月經羞恥#的話題變成了灰色。我們能看到,即使在2020年,即使在今天,月經仍然是大眾口不能言的禁忌。但這不對。
  • 《以家人之名》女主來月經衝上熱搜:滾!被月經羞恥逼死的女性少嗎
    電視劇巧妙的還原了生活裡人們談論起月經時的那種複雜羞恥的局面。在現實生活裡,絕大部分的小女孩在月經初潮後,都只會選擇跟媽媽分享,而羞於告訴爸爸,並且會覺得月經是件羞恥、麻煩的事情。英國一名歷史學家露西說:人們不僅覺得女性的經期羞恥,對經期使用的物品也感到不潔,甚至在談到月經時,還要用各種隱晦的名稱來帶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這麼多人的眼裡,月經被看作是一個汙穢、羞恥的東西?
  • 「男老師為女學生買衛生巾被罵」月經羞恥,在孩子面前可以停止了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在山區支教8年的男老師,因為考慮到山區的條件有限,女孩的身體結構特殊,每個月會來月經,她們的父母又很少陪伴她們,作為老師就主動承擔起保護女學生生理健康的責任,每周從學校外面買一些衛生巾送給孩子們,順便公開幫孩子們普及一下生理衛生知識。但是,卻有人留言說:「男老師敢送,女學生敢拿,真的不知羞恥」。
  • 橫掃多項大獎的Libresse薇爾,是如何提升品牌價值的?
    北歐女性護理品牌Libresse薇爾,憑藉「月經不隱藏」系列營銷,一舉拿下三項大獎,早前還獲得了「廣告界奧斯卡」之稱的SABRE Awards亞太區最佳年度營銷案例及3項金獎、數英整合營銷類獎項、龍璽創意獎等多個獎項。是什麼,讓這個品牌突圍而出?
  • 印度如何應對月經禁忌和「衛生巾貧困」?莫迪發聲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五分之一的英國女生曾因月經遭到校園霸凌,近一半的美國女性經歷過月經羞恥,2016年的報告顯示只有15%的尼泊爾女孩在使用衛生巾,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估計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十分之一的女孩在月經期間缺課……許多地區的貧困女性無法獲得安全的經期用品,許多文化將經期女性視為「不潔」和「不吉利」的人,月經禁忌和經期貧困現象存在於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