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出現在各大高校教學樓女生廁所中的衛生巾互助盒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月經羞恥」的思考,這也讓我想起了那一部印度電影:
《印度合伙人》
《印度合伙人》由印度知名草根企業家阿魯納恰拉姆•穆魯加南薩姆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印度男人——拉克希米,為了妻子的健康,排除萬難,四處尋找低成本的衛生巾的製作方法的故事。
該影片也是全球首部關注女性生理期的電影。
影片的開端在我現在回想起來仍覺得無比浪漫、美好:拉克希米和他的妻子如村中的平常夫婦一般,在哈努曼猴神的見證下兩人結為夫妻。
結婚後茶米油鹽,鍋碗瓢盆的生活也並沒有磨滅拉克希米對妻子的那份最初的愛。在切洋蔥時,妻子被燻的滿臉淚珠,拉克希米看到後,心疼不已,買回來一個玩具進行改裝,用機器替代妻子的手工勞動。
村子裡開始流行起頭戴太陽花的髮飾,看到千篇一律的髮飾,拉克希米想給妻子一份獨一無二的,於是他前去田野間摘下純潔的白色的花朵,並在身後悄悄地捂住妻子的眼睛,希望給妻子一份驚喜……
種種尊重、愛護妻子的行為正如影片中歌曲所唱那樣:
「從今以後
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我會趕走那些烏雲
把月亮和星星都摘到你的懷裡……」
但是,在浪漫與美好的背後,現實的殘酷也從不曾缺席。
即使到了2012年,印度仍然還有80%以上的女性都用不起衛生巾。
影片中高爾醫生更是直接的指出那時印度的問題:「每個月至少有10到12個,婦女會來這裡看病,在生理期中,她們都是用髒布、樹葉,有的人甚至用爐灰處理。如果你歡迎疾病,它一定會來,因為這些疾病,導致有些姑娘年紀輕輕,就不能生育了,還有不少婦女,因此死亡了。」
高爾醫生的話讓拉克希米堅定了要讓妻子使用衛生護墊的決心。但是,世俗禮教的思想豈是拉克希米能夠立即打破的呢?
對於拉克希米的妻子而言,拉克希米鼓勵她使用衛生護墊的行為令她感到無比的難堪與羞恥。
她非常堅定地說道:「我們女人,寧願病死,也不要一直活在這種羞辱當中。」
不僅如此,拉克希米鼓勵家中姐妹使用衛生護墊的行為使得她們逃離家中,上了年紀的老母親更是羞愧的不敢認自己的兒子。
在影片中,幾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在強烈的牴觸著這個被她們視為無比骯髒的東西——衛生護墊。
「內心純潔就不會生病。」拉克希米妻子說的這句話更像是含蓄的揭開了罪惡的源頭。宗教信仰,世俗思想似乎就是被太上老君仙爐中燃燒過的繩子,解不開,剪不斷。
影片對妻子三次發自內心地抵抗使用衛生護墊做了詳盡的表現,每一次言而無信的背後是導演希望藉此來批判宗教信仰,世俗思想的束縛。
妻子的多次拒絕,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由於高昂的關稅費,在印度,衛生巾的出售價格非常昂貴。
因此,當拉克希米拿出那一包高達55盧比的衛生巾護墊時,妻子的反應才會如此的激烈:「如果家裡的女人都用這麼貴的東西,我們每個月要花多少錢?」相較於她們心裡重視的黃油、牛奶這些能為全家人所用的日常必需品,個人衛生安全用品顯得格外微不足道。
但是我們慶幸的是,在無盡的打擊下,拉克希米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不僅如此,他愈發堅定自己的信念且經過一番磨難後,他成功製造出了衛生棉墊。
在舊思想的重重環繞下,新思想的點滴滲入讓我們看到了無限的希望。
來自大城市的著名音樂家帕裡的出現對拉克希米的衛生護墊事業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介紹拉克希米參加科創大賽
到鄉村小學中做月經知識宣傳
鼓勵婦女們使用安全、乾淨的衛生護墊……
帕裡的行動,讓我們明白:打破舊思想需要的是循序漸進,而不是如拉克希米之前所設想的一般一蹴而就。
影片導演R·巴爾基曾表示,他在很多發達國家曾遇到過幫妻子買衛生棉遭遇尷尬的情況,這樣的親身經歷促使他思考。他認為這種女性最普通的自然生理現象,應該被全社會科學地認識並被尊重。在當時印度的社會環境背景之下,拍攝一部關注女性生理期的電影的想法便在他腦海中破土而出了。
該影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現實中,一位來自印度的男人阿魯納恰拉姆在與影片相同的背景下開始了對衛生護墊的研究和生產。影片短短的兩個小時並不足以完全體現阿魯納恰拉姆長達十年的努力。
我們難以想像,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在被深深的打上「月經羞恥」的烙印的印度女性們的眼裡,阿魯納恰拉姆的行動是有多麼的驚世駭俗。
《印度合伙人》是一部喜劇片。標註為喜劇片不僅僅是其因為影片內容的搞笑性,更是因為影片內容會慢慢地往越來越好的方向前進。
衛生護墊製造工具的成功建造;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衛生護墊,參與到製造衛生護墊的行動中,破除「月經羞恥」的思想;
在紐約的演講中,表達「女性好,國家才會更好的」思想;
以及,與妻子的重歸於好。
月經羞恥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肯破除這種落後的思想。
願你我,都在向「月經羞恥」說拜拜。
此外,院報現已開通抖音
歡迎關注抖音號「人文院報」,收穫更多快樂!
其次,歡迎各位有想法投稿的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renwenyuanbao2020@163.com
圖片來源於網絡
譚皓心 | 文字
黃銘榕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