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人民幣我們每天都在花
但是對其面值的口語化稱呼卻令人費解
比如1元的我們喜歡叫1塊
1角的喜歡叫1毛
這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己亥年
臘月廿七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聽過一個笑話,是說兩個五角錢情投意合,一個對另一個說:「咱們在一塊吧!」
於是,就有了「1塊」錢。
那麼,兩個6角在一起,是不是就成了「1塊2」了呢?
當然,這都是說笑,但是「1塊」,「1毛」的稱呼卻是真實存在的。
而且這種叫法流傳得非常廣,基本大家都會這麼說。
至於其中的來歷,可能要從中國錢幣的歷史說起。
漢代五銖錢
人民幣分為主幣和輔幣,主幣又叫本位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
主幣是國家法定的計價、結算單位。
輔幣,也就是輔助貨幣,是指主幣以下的小額貨幣,用來輔助大額貨幣的流通。
在日常交易中,輔幣多作為找零、補充金額的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6條規定:「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
也就是說,俗稱的「1塊」、「2塊」都是主幣
而「塊」作為貨幣單位,大概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塊」最早寫作「凷」
《說文》的解釋是:「凷,墣也」
墣就是土塊
所以「塊」字始終帶著土字旁
後來,這個字引申成了所有塊狀物品的統稱,比如石塊、方塊。
《宋史·瀛國公紀》:「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日: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
說明在宋代,「塊」已經作為量詞,為塊狀物計數。
而「塊」真正與通貨扯上關係,還得等到清朝末年。
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俗稱「洋錢」,大約在16世紀流入中國。
1890年(光緒16年),清政府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此後直到民國,它一直作為國內主要的流通幣而存在。
由於銀元的形狀和質感都是典型的塊狀物,所以民間俗稱「一塊」錢。
過去人常說:「一塊大洋」、「三塊袁大頭」,指的都是銀元。
從這時起,「塊」便作為主幣的口語叫法而流傳開來。
儘管民國後期用法幣(紙幣)代替了銀元,但是「塊」的用法卻被保留下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而當初隨著銀元同時傳入的輔幣銀毫,被中國人俗稱「角子」或「銀角子」。
銀角子
後來,「角」也與塊一樣,作為輔幣的數量單位而在民間通行。
龍湛霖於光緒十二年七月上奏說:
「現在沿海各市面,凡貿易至百十文以上,從無用現錢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錢代之,即取其輕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於零用也」。
而「一角錢」現在為什麼又被稱作「一毛錢」呢?
如剛才所說,最早的銀元輔幣叫作「銀毫」,「毛」字過去就讀「毫」。
所以,記帳時為了省事,便將「毫」用「毛」字代替,逐漸成了習慣。
於是,人們代代相傳,就乾脆將「毫」改口叫「毛」了。
可見,錢不僅僅有「銅臭味」,更有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與民間智慧的精華。
生活中處處有文化,就看你是否長著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裡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