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4年,張華根再次跨入那個曾經無比熟悉的廠門,同事們的嬉笑怒罵猶在眼前。35年的釀酒經歷成為他人生最值得紀念的往事。在如今關於召稼樓的介紹中,「召樓大曲」這曾經的「召樓三寶」之一被標上了「已失傳」三個字,但在老張的心裡,召樓大曲遠沒有走遠,它與他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與夢想永遠捆綁在了一起。
如今的酒廠俯瞰圖
上世紀70年代初
300人創造300萬稅收奇蹟
今年75歲的張華根與女兒一家一起住在召稼樓古鎮裡。1公裡之外,就是他曾經奮鬥過35年的酒廠。儘管酒廠的名字如今改為了青島啤酒上海閔行有限公司,但附近名為「召樓酒廠」的公交車站一直沒有改名。老張說,不少住在附近的百姓們都曾在酒廠工作過,他們也是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者。
老張來到酒廠是在1961年。那時候的老張剛剛初中畢業,還是名副其實的「小張」。「當時這裡屬於召樓農場,由4個生產大隊組成,場部位於革新村。」老張很快沉浸到那段往事中,「我一到農場就被安排去釀酒,山芋粉做原料,釀出來的酒被當地人稱為老白酒。」
當時釀酒採用固體發酵工藝,這也是最正宗、最傳統的釀酒工藝,不過工作強度非常大。「這個工藝中最重要的釀酒裝置叫甑桶,直徑2.2米左右,高1.2米左右,光是蓋子就要好幾個人才能抬起來。」老張初生牛犢不怕虎,跟著師傅們一起說幹就幹。經過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一系列過程後,60度左右的白酒便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此後,經過勾兌等工序,酒精度被控制到50度。」老張回憶說,當年1000斤山芋粉大概可以生產800斤50度的白酒。
位於秦裕伯紀念館內的釀酒工藝示意模型
1963年,農場改名為召樓釀酒粉絲廠,老張被分到白酒車間,工資也從剛進來時的每月27元增加到了36元。「沒想到,這36元一拿就是10年。」老張笑著說,「上世紀70年代初,我們300個職工創造了300萬元的年稅收,成為名震一時的創稅大戶。」也正是在這段火紅的歲月裡,老張認識了自己的老伴鬱引娣。
鬱阿姨今年也70多歲了,當年的她和老張一樣,一直身處釀酒第一線。她對當年售價1塊1毛1瓶的熊貓乙級大曲印象深刻,「這個酒是中國酒廠生產的,原料就是我們召樓生產的山芋白酒和七寶大曲,兩種酒進行勾兌後,就變成了當年非常受歡迎的熊貓乙級大曲。」
由召樓白酒和七寶大曲勾兌而成的熊貓乙級大曲
升級液體發酵工藝
工作效率提高4倍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召樓釀酒粉絲廠將原本的粉絲車間改為了釀酒車間,廠名也改為了召樓酒廠。廠區內形成了1南1北兩個釀酒車間的格局,北邊的車間繼續生產白酒,不過生產工藝升級為了液體發酵;南邊的車間開始生產大曲。老張在這2個車間內先後擔任車間副主任。
液體發酵工藝讓釀酒師傅們擺脫了巨大的甑桶,也讓白酒生產過程最大程度減少人為影響,變得更加穩定可控。老張介紹說,「工作強度至少減少為原先的一半以下,工作效率則提高了4倍,產量也有了提高,同樣1000斤山芋粉,用液體發酵工藝生產出來的50度白酒可以達到850斤。」
與此同時,南邊的大曲生產車間也開足了馬力。與普通白酒不同,大曲的原料是高粱,工藝也有很大不同。「生產大曲的其中一道工序需要在50℃的高溫環境中進行操作。當時我們從這個高溫房間出來的人,渾身是汗,就像從水裡撈出來一樣,隨便往哪裡一站,哪裡就是一灘水。」鬱阿姨回憶起當年的往事,笑眯眯地說,「雖然很苦,但現在想起來也挺好玩的。」
召樓大曲
在釀酒師傅們的努力下,召樓大曲逐漸成為市場上的熱銷產品,也成了後來聲名遠揚的「召樓三寶」之一。
老張夫妻兩人都認為,「召樓大曲已失傳」這種說法其實不太準確,「掌握召樓大曲釀製工藝的人還在,只是如今的糧食、水質都與以前不同,所以沒有辦法完全復原以前的口味了。」
日產啤酒100噸
質量令德國人刮目相看
召樓酒廠在擴建勘探時,偶爾打出地下水,經行業專家分析,發現這裡地下水的水質很適宜作為啤酒釀造用水。當時,白酒的銷路正日漸式微,酒廠的領導層在經過仔細研判後認為,優質的水質正適合酒廠進軍啤酒行業。
江南啤酒廠時期也生產過大曲
不少上了年紀的上海人都知道,上世紀80年代,正是啤酒行業在上海嶄露頭角的時候。召樓酒廠更名為上海江南啤酒廠後,生產出的江南啤酒,與當時市場上的上海啤酒、華光啤酒呈三足鼎立之勢。據老張介紹,「水是酒中血,曲是水中骨,優質的地下水使得江南啤酒的質量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平。」一些酒廠老員工甚至還記得,當年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每周都會來江南啤酒廠拉一車啤酒回去。
當年江南啤酒廠的大門
老張在1984年的時候被調往啤酒釀造車間任車間主任,他對啤酒的生產工藝也日漸熟絡起來,「啤酒的麥芽汁濃度是影響口感的關鍵,最好喝的啤酒麥芽汁濃度不宜超過12度。」在老張的帶領下,酒廠日產啤酒100噸,年創造稅收1000萬元。
江南啤酒
不過,儘管江南啤酒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因為其口感偏苦澀,不為國人所接受。另一方面,剛打響的「江南啤酒」品牌商標與他人衝突,不得不改為「飛鴿牌」。此外,一些低價啤酒也開始搶佔市場,這就使得每瓶售價1塊1毛的江南啤酒逐漸被市場所邊緣化。
同是江南啤酒廠生產的飛鴿啤酒
進入90年代,不少中國企業為擴大生產,搞活經濟,改建為「三資企業」。江南啤酒廠和日本三得利合資,於1995年年末成立了「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
當年的三得利啤酒(上海)有限公司
探索發展精釀啤酒
開出上海首家青島啤酒酒吧
在位於浦江鎮沈杜公路的原召樓酒廠門口,老張見到了他曾經的老同事,如今的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兼工會主席楊德龍。兩個人的雙手久久握在一起。老張說,自從1996年離開公司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兩人聊起曾經一起奮鬥的歲月感慨不已。
楊德龍告訴老張,啤酒廠在2016年的時候變更為青島啤酒上海閔行有限公司,廠裡的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還逐漸走上轉型之路,精釀啤酒是現在廠裡最重視的發展項目之一,「廠裡現在年生產能力已達到30萬噸,是我們當年的10倍,生產線也從以前的1條增加到了現在的5條。我們現在有精釀瓶裝線、桶啤和拉罐灌裝線,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
最新的精釀瓶裝線
今年7月份,在浦東新區商城路附近,新開了一家酒吧,名為TSINGTAO1903啤酒餐吧。很少有人知道,這家酒吧其實就是由青島啤酒上海閔行有限公司開辦的。探索用酒吧的形式帶動啤酒銷售,這也正是酒廠的最新探索。「如今進口啤酒對市場的衝擊非常大,我們這個酒吧開張後,可以吸引一些年輕人的關注,也讓他們直觀地體驗國產啤酒的魅力。」面對老張的疑問,楊德龍耐心地向他解釋,「我們最近推出的一款白啤,就非常受年輕人的歡迎。」
剛裝修好的TSINGTAO1903啤酒餐吧
如今頗受年輕人喜愛的青島白啤
從1959年召樓農場開始釀酒,一直到2020年這片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老酒廠開始進軍精釀啤酒市場,61年的歲月記錄了新中國誕生後百姓生活的變遷。承載著眾多老上海人記憶的召樓大曲並沒有遠去,而是伴隨著人們的口耳相傳,日臻醇厚濃鬱。
本文為閔行區融媒體中心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記者:樊姝倩
編輯:樊姝倩
//本次推送還有↓↓
///
NOTICE
第3條:老廠區華麗轉身,一起來這些地方打卡吧
第4條:30歲進入身體衰老期?身體耗不起的8種行為,小編第1條就中招了!
第5條:花300萬換8萬的卡地亞手鐲?還真有人這麼幹了……
不要錯過喲
↑保存圖片-打開抖音
和我們一起抖吧↑
猜你喜歡
△
△
△
△
原標題:《36元的月薪拿過哇?1塊1毛1瓶的熊貓乙級大曲喝過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