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太極拳的源流與傳承

2021-02-19 少林與太極

 

忽雷太極拳,舊稱太極忽雷架,是太極拳的一個小分支,流行於河南溫縣一帶,有著特色極為鮮明的技術風格,但是目前關於忽雷太極拳的創源問題各有其說,有一說為李景炎所創,也有說是陳青萍所創,傳於李景炎。

一、忽雷太極創拳的兩種說法

(一)李景炎創編忽雷太極拳

關於忽雷太極拳的創拳者,門內普遍認為是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鄉陳新莊的李景炎在師承趙堡鎮陳清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漸發揮創新成忽雷太極拳。據傳,李景炎又名李對,自幼家貧,父早亡,和母相依為命。因受村中練拳之風影響投在陳姓另一門下習拳。因聰明好學在陳清萍一家全家染病的時候不離不棄,殷勤照顧又刻苦練功,深得乃師讚譽,乃被陳清萍收為入室弟子。其功夫純正,拳法精絕。後以保鏢為業,江湖上有「鐵胳膊李對」的美稱。

(二) 陳青萍創忽雷太極拳說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忽雷太極拳原本就是陳青萍所創編,李景炎繼承。太極拳一代宗師陳清平(1795-1868)將其一生武學精華心血,根據陰陽八卦開合順逆之理,結合陳式太極拳的大架、小架以及二路炮拳中的實用動作,結合太極拳原理融會創編。因感於弟子李對忠孝且練功刻苦所以傳予於他,後人稱為忽雷太極拳。

二、忽雷太極拳溯源

根據筆者實地考察訪問認為:忽雷太極拳是清末的李景炎先生在陳清平先生所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的一種風格獨特的拳架。

(一) 忽雷太極拳的發源地

忽雷太極拳的發源地陳新莊隸屬於河南溫縣趙堡鄉。陳新莊本與陳家溝是一村,後因陳氏家族日益龐大,於是在陳家溝村東另闢一村,名為陳新莊。也正是這麼一個比較典型的小城鎮,成就了「忽雷太極拳」太極拳今日的不斷完善。

(二) 忽雷太極拳的出處

太極拳一代宗師陳青萍總結一生練拳心得,將太極功夫運用分為三種勁路結合在拳架中,分別傳與得意弟子。李作智、和兆元所傳為代履勁,王賜信、李景炎所傳為騰挪勁和忽領勁。王賜信、李景炎同為師兄弟,他們把師傅所傳的騰挪勁和忽領勁結合在拳架裡,演練時,小巧緊湊,彈抖寸勁,兩腳踏地,忽忽生風,逐步加圈,忽領三角,與人格手圓活忽領,將人擊出,防不勝防,妙在哼哈二氣。

(三)李景炎所創忽雷太極拳的靈感呈現

李景炎出師之後,以保鏢、護院、授徒為生。相傳李景炎在走鏢途中休息之時,其所乘的烈馬從地上忽然站起來,猛然地抖動身上的塵土,其威勢驚人,馬的這一動作使得李景炎頓時有所感悟。

此拳在發勁階段,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剛,如閃電似迅雷,動作剛勁精巧,周身抖擻如顫抖,兩腳挫碾震促「嚓嚓」有聲,這些風格有別於其他太極流派,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之為「忽雷太極拳」或「忽靈架」,亦稱之為「方圓八封太極拳」。

三、忽雷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

清末至民國時期,太極拳逐漸在中國大地普及開來。以楊澄甫、孫祿堂、吳鑑全、郝月如為代表的太極拳家,在當時各類有關武術的活動、組織機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太極拳逐漸改變了以往在鄉村中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取而代之的乃是各類的武術館、社等組織機構,太極拳己經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強烈的地域和宗法特色。

(一) 忽雷太極拳的早期傳承

繼李景炎之後,主要有李火焰子、楊書文、張國棟得其傳。而忽雷太極拳也逐漸形成了以楊書文和張國棟為代表的兩系。兩系傳人為忽雷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們使得忽雷太極拳在溫縣、武陟、博愛、沁陽等地都得到了較好的開展。

張國棟一系傳承

張國棟(1866一1934),又名大貴,字應林。原系河南溫縣王屹檔人,後因宅院改動,遷至相隔幾步之遙的陳新莊。據其後人稱李景炎為張國棟的表叔。張國棟年幼時經常到李景炎家裡看練拳。李景炎非常喜歡張國棟,認為張國棟為可造之才,便收張國棟為徒。據傳張國棟嗜武如命,經常睡在長板凳上,一翻身滾下來便接著練功,經過多年習練,終於技藝有成。

楊書文一系傳承

楊書文,又名楊虎,祖籍溫縣縣東的武陟縣。楊虎為當地富戶,酷愛武術。為了拜訪名師李景炎,遂將家遷至與陳新莊緊挨著的王屹檔。楊虎一生習武不輟,多有所悟。他對忽雷太極拳的繼承與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所傳的忽雷太極拳被當地人稱為「楊虎架」,足見其影響之深。

(二)忽雷太極拳的當代發展

當前,忽雷太極拳不僅在國內擁有了眾多的習練者,而且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漂洋過海在臺灣、美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傳播。

經近100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忽雷太極拳也逐漸在國外有了一定的影響,在韓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都有眾多的愛好者。另外,忽雷太極拳在北京已成立了北京市忽雷太極拳研究會,傳拳數百人。研究會成立後還致力於藉助北京國際都市的優勢向國外推廣發揚忽雷太極拳,目前已有澳大利亞、義大利、英國、德國等國家五十多人。

但是在忽雷太極拳理論方面仍是比較缺乏,僅有一些散見的歌決拳諺,也較少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是中國武術研究的一項空白,制約著忽雷太極拳的發展。

忽雷太極拳太極拳是太極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保持了太極拳本初的原理,風格純樸獨特,具有極高的健身、欣賞價值和防身技擊功能。老一輩武術家的辛苦所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不可在我們新一代人身上斷送,所以我們有義務及責任去將它發揚光大,使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歡它,從它身上受益無窮。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3年第7期

文 / 張長念  張長思

編輯/孟俊峰





《少林與太極》微信公眾平臺自3月20日上線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與支持,為了增加我們微信公眾號的趣味性、廣泛性與參與性,我們需要廣大武術愛好者更多的支持與參與。


✤徵稿:各地重大武術活動實時報導;各地突出的武術名家、拳師人物傳記;各地特色拳種的功法、套路等等需附帶相應的圖片 (投稿郵箱:345171690@qq.com) 

✤參與:文章分享、轉發、點讚、留言、關注等

✤出謀劃策:點子、創意.  


我們每周會抽取一到兩名幸運參與獎,獲得☘武術名師名家親自籤名的珍貴書籍,或☘與武術名師名家一起習武、探討的機會,還有可能☘免費獲得武術名師名家培訓授課的機會呢!心動不如行動,快來參與吧!

   (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少林與太極雜誌社所有) 

各位親:

擁有34年光榮歷史的《少林與太極》雜誌目前已啟動全面改版,今後將以嶄新的面孔和更優質的內容一如既往地與大家分享和互動。

千帆過盡,不忘初心。歡迎廣大新老讀者繼續踴躍訂閱《少林與太極》,訂閱方式及聯繫電話如下:

郵購電話:(0371)63632832    

編輯小周:15639783489(微信號Bailee520)

發行: 鄭州市郵政局

訂閱:全國各地郵政局(所)

郵發代號:36-98

出版日期:每月5日

每期定價:8.00元

國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公司(北京399信箱)

國外代號:M1199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1-1156/G8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3-5176

 

同時歡迎您通過微信、電子郵件及來信來電方式,為《少林與太極》雜誌和公眾號踴躍投稿和多提寶貴建議,這裡是您和國內外同道好友一起講武論道的絢麗舞臺。

稿件投稿

郵箱:slytj@126.com

相關焦點

  • 忽雷太極拳解密
    忽雷架,相傳是陳清平傑出弟子李景彥所創.動作剛勁精巧,兩腳挫碾地面嚓嚓有聲,身體忽起忽落,吐氣發聲,如春雷咋響,周身顫抖而得名,也有人稱"李式(景彥)架"\"圪顫架"\活步方圓架".動作招招走圈,步法有點像孫式太極拳,講究跟隨,即腳隨手動,前腳動後腳跟,後腳動前腳隨,不強調五趾抓地;共分11層功夫:聯.圈.身轉.分.勁.圪節.起.落.自尊.朝.哲.主要套路是:76式太極拳.
  • 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是咱蒙城「80後」小夥王起
    這位老人名叫楊興靖,忽雷太極拳大師楊虎之曾孫,溫縣太極拳名師,也是忽雷太極拳第四代掌門人。楊興靖1947年出生於溫縣王圪壋村,系溫縣楊虎忽雷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多年來,老人應邀國內外授拳講學,為人低調內斂,但卻拳術極為精湛。
  • 忽雷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是咱亳州蒙城「80後」小夥
    忽雷太極拳入駐蒙城 但唯獨對慢悠悠的太極拳,他始終「看不上眼」:這哪叫拳術,分明是老人鍛鍊身體用的「健康操」嗎!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一位遠方老人卻讓他與太極拳「情定終生」。 這位老人名叫楊興靖,忽雷太極拳大師楊虎之曾孫,溫縣太極拳名師,也是忽雷太極拳第四代掌門人。
  • 「鐵胳膊李盾」創編「忽雷架太極拳」
    晚年,李景炎總結畢生積累的技擊經驗,博採諸家之長,對所學拳架從動作、身法、步法、走勁及推手技巧等方面進行改造,創立了一套風格迥異的太極拳新路——忽雷架(亦稱「圪顫架、忽靈架,溫縣俗稱天上響雷叫響忽雷)。忽雷架練法隨功力水平提高分出不同步驟,有的分十層,有的分十一層,有的分十五層。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內外兼修,以柔促剛。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陳季甡,字仿隨,生於 1809 年,逝於 1865 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太極拳第七代傳人。幼受父輩陳有恆、陳有本薰陶,立志涉經史,讀兵書,鑽研武學,少年即與兄陳仲甡同入武庠。平日重禮儀,守孝道,廣交友,與兄陳仲甡齊名。在太極拳第七代傳承人中,大部均在陳家溝陳氏家族內傳授太極拳,並不以授拳為生。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九)
    8、《吳家傳太極拳古譜及理論萃編》太極拳作為最為獨特的武術拳種,其最根本的是太極拳根植於傳統道家文化的獨特理論體系。可以說,沒有從上古以來無數古聖先賢對宇宙人生的無盡探索與感悟就不可能誕生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太極拳從清代中葉中興以來,不管何門何派,其根本指導理論都是1852年武禹襄從其兄長處得到的署名有王宗嶽的太極拳殘譜,包括數篇拳論及歌訣。由於拳譜署有山右王宗嶽之名,一般稱為《王宗嶽太極拳譜》,但是否為王宗嶽所作,尚有爭論。也因為其得自於舞陽縣鹽店之中,故也稱其為《鹽店太極拳譜》。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由於年代久遠,缺少記錄,各種訛傳,嚴重幹擾了真正的史實。箇中傳承細節有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各種版本迷亂人眼。但無疑,陳氏太極拳的傳承是最早有記載的,其傳承關係也是最清晰的。今天就來細細說說陳家溝列位太極大咖的事兒。當然,筆者也發現了傳承中的一些疑問,與大家討論。
  •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王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 話說太極拳|和、李學拳還有這樣一段故事!98%的人都不了解!(連載)
    自清鹹豐四年(1854年)起,李景炎拜別陳清平師門,以護院走鏢,授徒為業,世代傳承,迄今已有 120 多年歷史。李景炎,河南省溫縣陳新莊村人,家境貧寒,從小隨陳氏族人學拳,因受保守觀念影響而遭歧視,於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 ) 改投師叔陳青平門下,繼續深造。其酷愛太極拳,苦心鑽研,憑著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盡得師門真傳,功夫純正,拳藝精絕。
  • 【珍貴資料】張隨勝:太極忽雷架
    忽雷架傳人張隨勝,是李景顏高徒——張國棟的嫡系後人。他精心整理了忽雷架十一層功法的詳細練習方法。這些內容讓大家清晰地看到了傳統忽雷架各層規則要求。這些方法和盤託出,大家還要感謝張隨勝的無私奉獻。李景顏高徒張國棟嫡系曾孫,所著《正宗忽雷太極拳及密傳十一層練功法》一書已由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4月出版發行。下面附上張隨勝《忽雷太極拳十一層功夫》。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各式拳第三十八回一是忽雷太極拳。王晉讓(1905.12.7~1996.7.11),字遜甫,男,漢族,河南省溫縣徐堡村人。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陳家溝舉行
    12月19日晚,在舉國同慶太極拳成功申遺之際,全國的「太極人」歡聚在太極文化的重要傳承區、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隆重舉行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共慶太極拳成功申遺,共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計。隨後,開幕式晚會向現場及線上億萬觀眾帶來了一場融「四海同賀」「天人合一」「和諧共生」三個篇章、結合聲光電等現代舞美打造的太極拳的視聽盛宴,將現場掀向高潮。此次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的舉行恰逢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項會議正式公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焦作: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在陳家溝舉行
    12月19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京津冀豫四省(市)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文化界、體育界、衛生康養界的專家學者以及關心支持太極拳發展的各界知名人士,在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舉行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共商太極拳保護傳承發展大計。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市領導劉濤、宮松奇、王付舉,縣領導毛文明、李培華、李備戰、胡義勝、鄭愛珍、朱保平、陳寧、孫啟衛、王詠生、任紅星、史玉龍等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的舉行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項會議正式公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時。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在河南陳家溝舉辦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日前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舉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凌,十二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巨祿,河南省副省長霍金花出席大會開幕式。王曉峰在開幕式上表示,太極拳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太極拳傳承發展工作提供了新契機,對廣大太極拳傳承人、相關社區和群體、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精神,從保護傳承、研究、宣傳弘揚、評估監測等方面,切實做好履約工作。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一)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吳家太極拳是吳全佑宗師受業於楊祿禪、楊班侯楊家兩代先師,經其子吳鑑泉和弟子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劉彩臣等人共同融合修訂完善,最終形成的一個太極拳重要流派。隨著時代發展,吳家太極拳從北京開枝散葉,廣泛傳播,逐漸形成了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個地區為中心的傳承體系。吳家太極拳在北方以北京為中心,所授拳架絕大部分為王茂齋宗師所傳,並在民國時期成立了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來發揚國粹傳播吳家太極拳,建國後,更在1982年北京市武協成立了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繼承發揚廣傳吳家太極拳。
  • 陳家溝的太極拳傳承斷了?
    天道免費功法教學錄像:註:網轉文章,只是原作者觀點,不代本公眾號觀點,供看官們茶餘飯後觀看,傳承斷不斷看的是功夫傳承,不是傳個名號。本文引自南方周末的新聞報導,比較詳實全面,可供對陳家溝太極拳傳承歷史感興趣的太極拳愛好者參考。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一是忽雷太極拳。王晉讓(1905.12.7~1996.7.11),字遜甫,男,漢族,河南省溫縣徐堡村人。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因從不公開練拳,僅在家中幾坪大的客廳示範講解拳架及推手功夫,培育了30多名弟子。大陸改革開放後,派弟子回大陸尋根。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中新網焦作12月20日電 (李明明)「實現太極拳人才標準化,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太極拳師資隊伍是太極拳未來發展的關鍵。」在19日下午舉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陳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說,建太極學院能為太極拳更加系統規範化做出努力。12月19日晚,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並進行精彩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