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雲冷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羶,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
——《紅樓夢·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羶》
還沒看完《有鹿來:京都的日常》的時候就想書評的題目要從這一回裡去摘。翻到【大吃大嚼】不由啞然,如此錦心繡口落到我的眼裡,還不是大吃大嚼。但也因為是大吃大嚼,粗疏之處倒也可以自圓其說。雖然此書之鹿全不是待炙之味,曹公筆下的割腥啖羶也總有言外之意。我只是信手拈來,說說和這個書匆匆相逢的一些感想。照例要說一句這不是書評,照例要說一句我也不知道何其有幸被選中推薦此書。
我非常喜歡日本,搜集了,塗鴉了很多關於日本的文章。於是就在豆瓣成立了日本文化小組,於是大概也就是編輯來找我的全部理由。不在於我到底懂不懂,喜不喜歡,既然名字如此,小組裡總也有喜歡日本風物的朋友,也許,也會喜歡這本書。
我倒是也蠻喜歡蘇枕書的,當然她一定是不記得了。一次在豆瓣的版聊裡,她提到有個師兄為她和朋友示範柔道一類的技擊。原因是因為告誡她們如果不掌握技巧,很容易受傷。於是在他的正確示範下,他本人骨折了。然後她說得眉飛色舞,我陪著哈哈大笑。也許我全然記錯,也許她會說完全沒有這回事。迷之記憶便是如此。我以為的熟悉和喜歡大都如此。
於是我一口答應看書,一口答應在小組裡推薦。一口,其實是小心翼翼地說要麼寫篇讀後感。編輯很高興:可以拍點照片和書摘,那就幫大忙了。
我當時想,也許那是已經註定不至於出錯的關係吧。
過年七天,還是把這本書看完了。
看書的時候會做摘錄,那是我一定覺得喜歡的地方,類似電影的預告片或者片花。如果那些都不喜歡,我只能說會和我的喜歡點不一樣。
先不說這些喜歡的地方,說一句我最莞爾的片段,便是蘇枕書說洗澡怕遇見師兄,然後近乎「氣鼓鼓」地「平靜」地說:當然不是混浴,只是會覺得尷尬。我覺得特別好玩,比之後她說出浴的自己類似剛出籠屜的和果子還要好玩。
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是林文月,哪怕同樣的年紀不會寫出如此的尷尬。
這就是我讀這個書最喜歡的地方,字裡行間,我能見到一個小姑娘(我不知道蘇枕書的年紀,姑且倚老賣老吧)在努力地生活,哪怕洗澡與熟人相遇都會覺得尷尬,但又會雖然如此,依舊前行。
這個書綜述便是蘇枕書在京都的日常,當然是經過潤澤的,經過修葺的,她把自己覺得美的,覺得舒緩優雅的那些片段組織了出來。還有那些她在寫的時候大概也會大笑,也會筆墨稍停的那些生活片段。吹皺一池春水,幹卿何事?因為是在那麼多人來過,那麼多人寫過的京都嗎,因為是所有旅遊的人都不得不折服其美的京都嗎?春水再美,還是幹卿何事呢?
循跡而訪?過屠門而大嚼?在我,就是那個小姑娘會覺得哪些事情很難,哪些事情值得高興。我會想:原來果然有人會在乎那些,還是有人會為花落月明而雀躍不已。
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後院,就是遊客不感興趣的、本地人輕易不示人的「內」。這些地方沒有濃鬱的「京都色彩」,日本任何一個小城都可能有這幅圖景,因此失去了展示的意義。而居住在這裡的人,似乎對遊客熱衷的古蹟或美景也興趣索然。外來的人以「我去過某某地」為榮,這個「某某地」,必然是京都最出名的景點。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許以淡淡的一句「我連某某地都沒去過呢」表達自己長居於此的身份,和自家風景被遊客打擾的遺憾,以及家門口的風景屬於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節選自《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這便是上面那些問題緩緩圖窮後露出的爍爍寒光。
我於2015年第一次去了鼓浪嶼。因為沒有預購船票,所以真正上島已經是下午六點,沿著島從遊客碼頭步行至返回廈門的碼頭,一路無人。或者說我潛意識裡並沒有把鼓浪嶼的原住民當作人,這裡要特別強調一下並非是不尊重的意思,而是覺得他們似乎就是這個景色的一部分了。但轉念一想,這又是否是更嚴重的不尊重呢?譬如在那些攝影師的鏡頭下,藏民其實和犛牛是一樣的牲畜,和雪山是一樣的石頭,區別就在於更好取景罷了。
譬如鼓浪嶼人,譬如京都人,他們眼裡的鼓浪嶼和京都會和我這樣走馬觀花的人一樣嗎?
這不是答案不言而喻,而是答案根本是兩個世界的問與答。
這也是《有鹿來:京都的日常》我最喜歡的地方,喜歡的京都是什麼?生活的京都又是什麼?你可以讀過一切遊記,拍下各種角落,看過所有相關題材影像,但那樣的京都和你一直在那生活過的京都截然不同。
這也是我覺得旅遊的傲慢和粗俗:我去過了,我知道的,我非常熟悉。凡此種種,說是盲人摸象,都嫌溫婉。
看枕書後記裡提到說有某先生建議:少寫書店,少寫引文。
書店部分我不覺得如何,因為我不覺得一定有人會同時買兩本書,所以看到蘇枕書有種「我已經寫了很多我覺得你們喜歡看的部分,那就原諒我寫一點我真正自己喜歡的吧」,如此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寫了很多,肅然起敬。我對於在自己的喜愛裡流連忘返的人都會肅然起敬。
第一次讀到《徒然草》是在《嫋嫋夕陽情まあだだよ》裡,忽然看見這個書的某一章裡出現,當時我把書合了一下,猜會用哪一句。然後翻看看著「雖與昨日無異」很久,心中波瀾起伏,卻又無從說起。
無從說起,說了這麼多,但還是要再說幾句。
在本書行將結束的部分,蘇枕書寫了自己和母親的日常。這是我真正覺得書具有價值的地方。猶如看著她正襟危坐,忽然披衣倒入母親懷中。那個媽媽是非常有趣的人,那些部分無法摘錄,勉強要說就是她自己一個人去超市,準備了紙筆可以交流,然後意外地順利。前言後語更有好的地方,如果有人問好在哪裡,還是那句竟然也有人為此苦惱,也有人會這些問題得到解決而感到欣慰。
風物可珍,如長空澄明,雖與昨日無異,也是知道大吃大嚼。
結題。
本文來自書評人:本來老六,已獲授權
《有鹿來:京都的日常》現全網有售
天地之美·閱然紙上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cngbook360
< 長按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