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在記錄所見的同時
卻總是天性使然地指涉著所未見的事物
——約翰·伯格
編輯 | 王恆婷 楊深來
上周,
「眼光:湃客年度視覺大賽」
正式啟動。在一周的時間裡,眼光編輯部已經遇見了許多優秀的影像。今天,我們先精選出其中的四組作品。攝影師用鏡頭為這個時代留下最深沉的註解,用影像書寫過去一年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灰黑色的記憶
MeToo,是美國女星艾麗莎·米蘭諾等人2017年10月針對美國金牌製作人哈維·溫斯坦性侵多名女星醜聞發起的運動。
一年之後,MeToo來到中國,性侵議題急劇發酵。公益、文化名人接連曝光出性侵醜聞,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的權利發聲。
攝影師朱玲玉以女性特有的視角,拍攝並記錄三位被性侵者的自述,攝影語言細膩而溫情。
「人們總能看到那些出現在新聞裡的事件,而更多看不到的,可能就在我們身邊,被輕易地忽視。」
婷婷作為一個離異家庭的留守兒童,在農村教育匱乏、長輩監管缺失的環境下,童年間接連遭遇數次性侵。
成年後她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時常產生矛盾,無法與戀人建立親密關係,兩次戀愛,都以失敗告終。
阿莫自小在家人的庇護下成長。那年他12歲,在尚未形成獨立性格的年紀,遭遇了一名老年男子的迷奸。
阿莫沒告訴家人,而是掩藏了這個秘密,伴隨這段記憶成長,他的性格發生扭曲。成年後,他選擇了戴上面具去生活。
剛進大學的阿貓面對著一段懵懂初戀,在男朋友脅迫和欺騙下,她的衣服被不斷剝去,身體被草草翻閱。在一系列自我矛盾中,阿貓終於告別了這段假性親密關係,「我對自己的身體有自主權」。
掃碼閱讀 攝影師湃客號「朱玲玉」的完整作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江南農村出現了較嚴重的糧食短缺,使得一些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遺棄。被福利院收養後,這些棄嬰又被政府相關部門分批派送或經由民間介紹到北方殷實但缺兒少女的家庭。這些孩子其中相當一部分從上海火車站轉運送出,多被稱為「上海孤兒」、「江南孤兒」或「國家的孩子」。
他們普遍經歷了童年時期被稱為「抱養的」、「野孩子」的譏諷,在自卑中長大。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孩子開始放下成見,試圖弄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攝影師田建明通過照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為「江南孤兒」拍攝群像,建立起一份珍貴的視覺檔案。
沈玉娣1957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常州。1959年7月1日,政府有關部門將她和一批棄兒用火車集中運送至河南鄭州。
陳瑞洪1968年農曆4月25日出生於嘉興。被山東莒縣的養父母抱養時,其家人將他的小名「南紅」以及出生日期用原子筆寫在「紅衛兵」紅袖章上。這塊既有時代特色,又記錄他出生秘密的紅布被珍藏至今。
據悉,他被抱往山東後,嘉興的親生父母曾託介紹人要過他一張兒時照片,而今線索中斷。
袁景軍1964年農曆4月14日出生於浙江海寧,遺棄後被送往原海寧縣硤石福利所。當年11月21日由河南省安陽市農民楊文臻領養,又輾轉送往袁姓養父收養。
袁景軍稱,自幼「被村裡夥伴嘲笑不是親生的」。多年來,他每年都會在節假日期間去海寧尋找生身父母,但至今一無所獲。他唯一慶幸的是自己通過發奮讀書考上專科院校,跳出農門成為公務員,免受了村人「嘲弄」。
在嘉興秀洲新塍鎮,村婦沈文珍在除夕夜生下一女嬰。因為之前已經有兩兒一女,家裡生活條件差,丈夫便於大年初二將女嬰放在新塍鎮集市上。隨後女嬰被撿起來送往嘉興救濟院(現嘉興市社會福利院),又被七星鎮陸先生抱養,取名陸愛英。
當陸愛英通過尋親會,與生母沈文珍相認。她哭著抱住生母:「他們都有自己的媽媽,我沒有,今天我終於也有了自己的媽媽了。
山東東莒縣,6位「江南棄兒」站在山頭望向南方的故鄉。他們均出生於浙江嘉興,通過同一個介紹人,被山東莒縣想要兒子的家庭抱養,以傳宗接代。
介紹人王姓老太太已經90多歲,任憑他們苦苦哀求,卻也「不肯透露半句信息」,這唯一的希望,讓他們的尋親路近在眼前,卻又如遠在天邊、隔著萬重山一般。
掃碼閱讀 攝影師湃客號「明室」 完整作品
躍進後的遺忘
短短3年時間,在資本的助推下,曾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以無可複製的速度攀上巔峰,而又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跌落。
攝影師吳國勇利用大量航拍視角,記錄下一幕幕令人心醉而又心碎的畫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2018年,中國各大城市紛紛出現的共享單車墳場現象,彰示了在消費社會的當下,資本異化所帶來的社會奇觀。
武漢武昌,晨光裡,被綠網覆蓋的共享單車像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石家莊欒城,橋下堆滿了廢棄的共享單車,一輛車上印著「厲害了我的國」 。
深圳龍崗,清一色的「小藍」單車堆場,這是倒閉的共享單車眾多品牌中的一家。
掃碼閱讀 攝影師湃客號「吳國勇」 完整作品
1957年12月,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玉門誕生了中國第一口油井,誕生了「鐵人」王進喜。
半個多世紀過去,石油開採殆盡,市政府、油田和9萬名居民相繼外遷。空空蕩蕩的老市政府大樓前,「一切為了石油」的標語還未褪色。老君廟城區蕭索破敗,幾近空城。
攝影師王攀深入其中,拍攝下這座面臨轉型的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們。生活總是遭遇變化,老玉門,舊的一切正在永遠消失,新的一切還在廢墟中醞釀。
著名的老君廟油礦「西河壩」是玉門油礦的發源地。半個世紀過去了,玉門油田產量逐年下降,這是每個油田開發到後期都會遇到問題。
在玉門老城看到最多的就是紅色和藍色的工作制服,這兩種顏色的衣服分屬石油工人和煉油廠工人,成了身份的象徵。
不過,穿著制服的卻不一定是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工作服似乎成了一種身份認同,大街上人人都會穿著這樣的工作服,也許只有穿制服才能在這個城市找到歸屬感。
幾個少年坐在滑板上,從位於老君廟的單馬路這頭滑向解放門的那頭,整條馬路不見一輛車經過,兩邊空無一人的建築處處都透著荒涼。
玉門老城外的戈壁灘上,祁連山下的墓地,遠處可見煉油廠,一代代的玉門人埋葬於此,很多人來了就再也沒有回去。
掃碼閱讀 攝影師湃客號「攝一臉說一臉」 完整作品
「眼光:湃客年度視覺大賽」 還在持續徵稿中
期待更多優秀的影像
投稿時間
2019年1月11日~2019年2月10日
參賽方式
已入駐的湃客號,可在湃客後臺直接上傳作品,並在標籤欄中註明「視覺大賽」。
掃碼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號
合作湃客號
(按首字母排序)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