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08:34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鬱馨怡 通訊員 朱真
12月23日至24日,嘉興市舉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討會。12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多位心理學專家齊聚嘉興,先後考察了「嘉心在線」數據平臺、南江社區、運河公園「健心客廳」和秀洲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
嘉興作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於2019年11月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浙江大學-嘉興心理健康聯合研究中心。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嘉興市委市政府迅速響應,提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亟需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心理口罩」不缺席。2月15日,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嘉興市衛健委和浙江大學—嘉興心理健康聯合研究中心共同推出全國首個公益在線互動心理服務平臺——「嘉興心理抗疫平臺」。僅一個月後,該平臺的升級版本、嘉興市民專屬的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嘉心在線」試運行,為全體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實時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服務。
6月15日,「嘉心在線」正式啟用,設有微諮詢、微調研、微討論、微資訊、微科普五大主要功能模塊,成為嘉興市民專屬的社會心理服務線上平臺。市民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能找到一個傾訴心中鬱悶的地方,既可以有效宣洩情緒,更能獲得心理疏通的精準指導。
截止到12月5日,已有309名嘉興本地心理顧問和60位全國專家在「微諮詢」和「健心連線」中為市民提供了8786人次的諮詢服務。圍繞著百姓的實際心理需求,「嘉心在線」正逐步形成上有高度、下接地氣、中有內涵的嘉興品牌,並努力打造成為嘉興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在聽取「嘉心在線」數據平臺相關介紹後,專家組來到了南湖區東柵街道南江社區。
南江社區以黨建引領,不斷深化「網格連心、組團服務」工作,社區劃分6個網格,其中居民網格5個、商貿網格1個。按照「支部建在網格上」的要求,社區設置網格黨支部5個,在配齊配強「一長三員」的基礎上,細緻優化了96個微網格,每個微網格大約50戶,實現網格地域空間無縫隙、服務管理全覆蓋,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緊緊圍繞南江「三微六式」工作法,以黨組織為核心,凝聚轄區單位、社會組織、黨員、居民骨幹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促進共建共治化共享,以微網格構建「大家庭」,以「微嘉園」促進「大融合」,以「微治理」收穫「大幸福」,實現在「微網格」中「見你」、在「微嘉園」中「聽你」、在「微治理」中「懂你」,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溫度、力度和深度。
「疫情期間,『嘉心在線』解決了很多家庭因為長期宅家導致的親子關係問題,幫我們化解了很多家庭矛盾和心理危機。」南江社區黨委書記鄭凡君表示。
「嘉心在線」是社會心理服務的線上平臺,健心客廳則是「嘉心在線」的線下服務站,旨在提供公益普惠的、涵蓋全民、全域、全生命周期的社會心理服務。
當專家組來到位於嘉興運河公園智慧書房的「健心客廳」時,看到一幅溫馨的畫面——家長們帶著孩子在這裡或是閱讀,或是遊戲,其樂融融,而心理顧問則是在一旁觀察,適時給予父母教養方式的指導。
據悉,嘉興市已打造三個健心客廳試點,分別在嘉興市圖書館總館、運河公園智慧書房和油車港鎮分館,通過對圖書館原有空間進行微調,開闢了一塊提供0-3歲嬰幼兒爬爬空間、自由交流的空間和專業可靠的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傳播等基本功能空間。健心客廳以心理顧問為主,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學生志願者等為輔,提供「輕服務」,在心理顧問與市民,市民與市民,嬰幼兒與成人,嬰幼兒與嬰幼兒之間的觀察、互動、交流中實現微諮詢、微調研、微討論、微資訊、微科普的線下版本。
據悉,目前,「健心客廳」運行成效良好,計劃在2021年全面鋪開,依託嘉興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將「健心客廳」拓展到所有的鄉鎮(街道)分館,以及部分村(社區)分館、智慧書房、禮堂書屋等。
隨後,專家組又來到了秀洲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該中心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600萬元,設置了心理體驗、睡眠體驗、心理諮詢等「八大」線下區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雲平臺、12320心理熱線「兩大」線上服務,構建起整合型實體化心理服務、心理科普公益服務、心身疾病專業幹預、心理諮詢師成長服務、全民心理大數據心理疏導等「五大」服務平臺。
作為集心理體驗、科普、測評、諮詢、治療於一體的心理服務場所,中心將通過精神專科醫生、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聯合服務模式,面向市民開展親子關係、婚姻家庭、職業規劃、職場減壓、睡眠調適等系列社會心理科普服務,也可為抑鬱症、焦慮症、多動症等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專業心理和物理治療。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還深入實施接滬融杭,積極引入滬杭知名專家,讓百姓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
當天的考察讓專家們對「全民健心」的「嘉興模式」留下深刻印象。華中師範大學「桂子學者」、二級教授、心理學院社會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佐斌表示,印象深刻的是嘉興的心理健康服務與圖書館、社區、公園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更加便民。另外,他覺得「嘉心在線」也很有特色,方便群眾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方式獲取心理諮詢服務。
「我很關注社會心理服務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性,今天的幾個考察點正合我意。」同濟大學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浙江大學-嘉興心理健康聯合研究中心兼任教授趙旭東告訴記者,精神衛生專科機構除了在社區、醫院園區做心理健康服務,還專門開始做面向更廣泛問題,面對普通人群的社會心理服務,這樣的模式很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讓老百姓知道心理學離自己並不遙遠,認識到心理學的重要性,從而有助於培養出更多的專業心理學人才,去服務更廣泛的大眾。」
據了解,在12月24日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討會上,與會專家還將就「市域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主題進一步進行交流。
1608770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