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悠然私小說
文:李仕芳
從工作裡愛了生命,
就是貫徹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紀伯倫
《我結束了你的生命》在2014年的日本全國爸爸媽媽們選出的「兒童繪本大賞」6歲以上部門排名第2位。
我兒子在日本上小學3年級,他得知我要在公眾號介紹這本書時,特別開心。
他說這是超級好看的一本書,他的校長曾坐在學校的圖書館裡讀這本書時,淚流滿面。
《我結束了你的生命》於2013年12月首次出版發行,短短一年時間內,已連續出版13次。
本書的主要創作者共三人,巧合的是這三個人都在1957年出生,分別來自日本的熊本縣、大分縣和北海道。
它的副標題名為「蜜醬變成牛肉的那一天」。
蜜醬是一頭通人性的食用牛。
它聽得懂主人的話,它明白主人的愛,它在被殺前流出了眼淚。
提案:坂本義喜
坂本先生是屠宰廠的工作人員。。
在工作中遇到了一頭非常與眾不同的牛,這頭牛改變了他對自己工作和生命的看法。
坂本先生孩子的小學老師邀請他到學校進行關於自己工作的演講,以那次演講為開端,他以日本九州為中心,開始為很多小學和屠畜相關的眾多企業一直持續著演講活動。
文字:內田美智子
內田女士是一位婦產科醫生。
在一次為孩子們的演講活動中,偶然與坂本先生相識。
坂本先生在她之前講「結束生命」,她在坂本先生之後講「迎接生命」。
坂本先生所講內容深深打動了她,當夜她寫出了《我結束了你的生命》這篇故事。
插圖:魚戶修大師團隊
魚戶修先生是一位漫畫家,他和他的團隊在創作這本繪本時,所使用的鉛筆和水彩全都是小學生們在課上用的,此舉讓許多專業漫畫家大為驚奇。
親愛的們,這三位主創人員的組合是不是非常有趣?
所以,他們共同創作的兒童繪本沒有理由不受歡迎,沒有理由不讓我兒子的小學校長淚流滿面。
一個讓生命終結的人。
一個迎接生命的人。
一群用圖形和色彩描繪「生與死」的人。
他們創作了這本書,感動了日本全國無數的小學生、家長、老師、校長……
書的名字是
《我結束了你的生命》
我爸爸的工作非常了不起,坂本先生的兒子自豪地說。
坂本是一家屠宰廠的工作人員,他每天的工作是把牛殺掉,再把它們變成可以出售的牛肉。
坂本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雖然他心裡明白,沒有我這樣的人,大家就吃不到牛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可是,每當他和那些牛四目相對,他都會厭煩自己的工作。
「我會辭職,我想辭職。」坂本先生一邊這樣想,一邊繼續著工作。
他的兒子叫志信,上小學三年級。
因為小學校課堂參觀的日子媽媽有事不能去,於是全家人決定讓爸爸坂本去。
參觀日當天,坂本先生不知道兒子會不會舉手流暢地發言,因此他有些緊張,又充滿期待。
課堂參觀內容是社會科的「多種多樣的工作」。
孩子們每人都要講一講自己爸爸媽媽所從事的工作。
輪到了兒子志信發言。
因為坂本先生沒怎麼和兒子說起過自己的工作,因此他有些不安,不知道兒子會在大家面前說什麼。
「我爸爸在肉店工作,一家普通的肉店。」志信的聲音非常小。
「原來是這樣……」坂本心裡想。
當天傍晚,兒子從學校回家時坂本正在看報紙。
沒想到兒子一進門,就開始急急忙忙大聲對爸爸說:「沒有爸爸,我們誰都吃不上牛肉!」
這孩子怎麼了?為什麼這麼著急突然說這些呢?
坂本非常疑惑。
原來,在放學後,老師叫住了志信。
老師:志信君,為什麼你要說爸爸是在普通的肉店工作呢?
志信:因為他的工作一點都不酷。我見過一次,全都是血,一點都不酷。
老師:志信,沒有你爸爸的這份工作,老師、同學、你,還有校長、公司的社長都吃不到肉啊!因此,你爸爸的工作非常偉大。
兒子在坂本面前一口氣重複了在學校和老師的對話。
最後兒子在爸爸面前,自信地大聲說:「爸爸,你的工作非常棒!」
坂本聽了兒子的一番話,心裡想,還是繼續下去這個工作吧!
好了,看到這裡,咱們先暫停一下,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
我想我們大家已經理解了坂本先生的工作性質和他始終矛盾的內心,也會伸出大拇指讚揚志信對爸爸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都像坂本先生一樣,厭煩過自己的工作,想辭職,想放棄,但最終還是因為家人某句鼓勵的話而堅持了下來。
我們繼續來聽這個故事。
緊接著,這本書用了整整兩頁版面,畫了一頭張開嘴「哞哞~」叫的黃褐色牛。
再翻開下一頁,這個故事裡出現了一位小女孩兒。
某天,坂本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坐在辦公室裡休息。此時他看見了一輛卡車開進了工廠。
車上載著在明天將成為牛肉的一頭牛。
「明天要屠宰的牛來了……」
坂本這樣想著,看見從副駕駛座上跑下來一個大概10歲的小女孩兒,她馬上爬上了載著牛的卡車後部。
坂本看了好長時間也沒見女孩兒從卡車上下來,有些擔心。
他慢慢走向卡車。
他聽到了女孩兒對牛說話的聲音。
「蜜醬,對不起。蜜醬,對不起。蜜醬不變成牛肉賣掉的話,家裡人就沒有錢過年。對不起……蜜醬……對不起……」
女孩兒一邊說,一邊用力撫摸著牛的肚子。
坂本想:我不該看見。
女孩兒的爺爺從卡車上下來,對坂本深深低下了頭,說道:「蜜醬和這孩子一起長大。所以我們想把它一直留在身邊。可是……這一次不把它送到這裡來的話,這個孩子就沒有壓歲錢,聖誕節禮物也買不起了。明天,拜託你了……」
坂本又開始想:我要辭掉這份工作,我再也無法忍受了。
因此,他決定明天請假休息。
坂本回家後,對兒子講了今天遇到的事。
「爸爸不想殺蜜醬,所以明天我不去上班了。」他對兒子說。
志信只說了一聲「哦」,然後接著看電視。
到了夜晚,坂本和兒子一起泡澡的時候,志信邊為爸爸擦背邊說:「爸爸,還是爸爸做這件事最好。你心裡在意,所以牛不會痛苦。這件事一定要由爸爸來做。」
坂本一直沉默著沒說話。
他並沒有改變第二天不去上班的決定。
第二天早上,志信在去學校前大聲說「我上學去了!」
然後馬上又返回來,打開門喊道:「爸爸!今天一定要去上班哦!」
坂本隨口應了一句:「哦,知道了……」
聽到這句話後,志信關好門去學校了。
「唉……答應孩子的事,不去是不行了。」
坂本繃著臉,走上了去屠宰場廠的路。
到了工廠,一股沉重的空氣把他緊緊圍住。
因為時間還早,他悄悄去了關著蜜醬的牛舍。
蜜醬像所有的牛一樣,見到坂本後,對他露出了攻擊姿勢。
他有些猶豫,但還是伸出自己的手,沒想到蜜醬馬上恢復了常態,並開始聞坂本的手。
「蜜醬,對不起!蜜醬不變成牛肉的話,你的家庭就無法生活了。對不起!」
聽到這句話的蜜醬,開始用頭蹭坂本的手。
坂本像昨天那個女孩兒一樣開始撫摸牛的肚子。
邊撫摸邊說:「蜜醬,一會兒千萬不要動。稍微動一點的話,就會偏離要害,會很痛苦。不要動,不要動……」
坂本換好衣服,到了結束蜜醬生命的時刻。
「不要動,不要動,不要動……」
他一直低聲說著,蜜醬真的就這樣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
此刻,從蜜醬大大的眼睛裡,流出了眼淚。
坂本是第一次,看到牛流淚。
然後,坂本拿起了工具……
蜜醬在原地倒了下去。
一般情況下,牛都會在坂本拿起工具後搖晃腦袋,因此會偏離要害,牛倒下去後不停掙扎,非常痛苦。
幾天後,女孩兒的爺爺來到屠宰廠對坂本說:「謝謝你!我們從這裡拿回了一些蜜醬的肉,全家人一起吃了。孫女一直哭著沒有吃,我對她說,是託了蜜醬的福,我們才能繼續生活下去。要感謝蜜醬,因此帶著感恩的心,吃吧!」
女孩兒哭著說,「蜜醬,謝謝你!我吃了。」
「嗯,真好吃。蜜醬,謝謝你!」
這本讓兒子的日本小學校長以及許許多多小學生、老師、家長,以及各行各業的人都淚流滿面的書,是否也感動了你呢?
三位出生在同一年的主創人員,對「生命的誕生」與「生命的終結」有著不謀而合的理解。
故事的提案坂本義喜先生說:
我終於明白了工作的意義。
這是我在20多年前的親身經歷。
在遇到這頭牛之前,我對任何進入屠宰廠的動物沒有想過它們有多可愛和多可憐,只覺得它們都是兇猛的,為了工作,要儘快結束它們的生命,讓它們成為在超市銷售的肉類。
直到遇見這頭在我面流著眼淚的牛。
剛開始它對我呈現了攻擊姿勢,不久後它開始溫柔地舔我的手掌。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一頭牛是那麼可愛。
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這個工作的意義-我的工作意義所在,是要讓這些動物不受任何痛苦,而抵達天堂。
後來,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動物在臨死前的不安和緊張,我在兒子志信所在的小學做了一次演講。此後,不斷在各地進行與生命以及工作的意義相關的演講活動。
通過演講,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長能夠理解我的工作,也希望孩子們可以尊重生命,認識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內容。
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的內田美智子女士說:
我們奇蹟般相遇。
在一所小學的體育館內,我緊張地準備著自己即將開始的演講內容。
坂本先生被安排在我前面演講,在後臺的我,深深被坂本先生所講內容吸引。
聽著聽著,我竟然哭了。
有關誕生和死亡,可以通過很多種方式來為人們解讀,但是坂本先生通過自己的工作,為我們傳達的解讀方式非常獨特。
我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在臨床的30幾年時間裡,見證過無數次生命誕生的瞬間。
深深感受到,媽媽賦予了我們生命的這份力量,是真實存在的。
可是,為了維繫我們的生命,我們不得不去結束一些生命。
坂本先生所講的內容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坂本先生說,曾為一些小牛接生過,當從他手中來到這個世界的小牛長大後,又重新回到他的面前,因為他的工作,他又不得不結束這些牛的生命。
說實話,聽到坂本先生的這個經歷,我一時間因內心苦痛而無法接受。
我們肩負著一個使命,這些被拉近屠宰廠的動物的生命,這些並不被我們人類所熟知和理解的生命,我們要在結束它的時候,飽含感恩之心。
最後,請讓我以主創人員之一的漫畫家魚戶修大師所說的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束語。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故事,讓更多人懂得,我們平時吃的東西都是曾有過生命力的。
而這正是你們賜予這本書的創作者們的最大恩惠。
李仕芳,日本華文筆會會員。
追求有趣的靈魂和生活。對這個世界有豐富的感受力,並喜愛用文字來表達。
微信ID:risihou20092013
微博:仕芳在日本
個人公眾號:gh_48c94fbe53d5 (悠然私小說)
來源:悠然私小說
摘自:日本
最近,日本高中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榮登熱搜榜。
課程內容是讓孩子們孵小雞,養大,然後再親手殺死吃掉。
這種激烈的教育方式大概也只有腦迴路清奇的島國人民才能想出來了吧。
讓我們來看看教育的過程。
在小雞剛孵化出來的時候,孩子們都跑來看這些可愛的小東西,大家興奮又開心。
學校還要求孩子們給自己的小雞取名字。
學校真的是怎麼殘忍怎麼來啊,給小雞取了名字,那麼孩子們和小雞之間自然建立了感情的聯繫,這已經不是單純的飼主與家畜的關係了啊喂!
時間慢慢的過去了,小雞仔們也在孩子們悉心的照料下長成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
看看這一隻只肉乎乎的大公雞,孩子們的內心肯定也是無比的滿足,畢竟他們見證了一個個生命的成長。
但隨之而來的,也將是最殘忍的一刻,孩子們要親手把他們餵大的公雞殺死並烹飪享用。
雖然知道需要自己殺死他們,但是這些孩子們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很多女孩子都當場哭了起來。
一個女孩子一邊動手殺她的雞,一邊在嘴裡不斷的道歉說這對不起,對不起....
剛剛還活蹦亂跳的雞們被做成一盤一盤美味的菜餚。。。
味同嚼蠟很形象了。。。
這無疑是一門震撼的讓人銘記終生的課程。
不同於我們平常吃的家禽,孩子們給小雞取了名字,悉心照料,為它們注入了無數心血與情感。
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稱之為他們的朋友。
就像是我們養的貓主子,這樣的代入讓饅頭覺得想一秒都是罪惡與心痛。
這就是我們國情的不同了,這種課程顯然是不會在我們國家設立,我們中國人更重感情,明明可以用更加平和的方式來實現目的,我們何必要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
更不用說我們吃完之後,比起懂得生命的可貴,更有可能背負一生的愧疚與歉意,這要是在修仙界,一個心魔的種子沒跑了啊!
日本人卻會想到要開設這樣一門課程,甚至是讓孩子們與小雞建立情感,為了給孩子們一節深刻的生命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尊重生命的可貴。
這難道是一門變態的課程麼?
全世界好像也只有日本這個一向特立獨行的民族開設了如此殘忍的課程。
但饅頭認為,這門課程或許很殘忍,卻並不變態,它是一門正常的課程,只是方式更為激烈與冷酷,讓人從情感上難以接受。
但不得不承認,它確實讓孩子們更深刻的認識到生命的可貴,相信他們以後也能夠更加尊重生命,感恩每一個為我們的生存提供能量的生命。
出雲農林高中的這門課程並不是日本生命教育方面的先例。
在幾年前,日本一所小學也曾讓該校的小學生親自養小豬最後吃掉,《小豬教室》就是以此為原型拍攝的。
在這部電影中,一個小女孩在班裡投票是否要吃掉小p時,紅著眼圈問老師:
「誰能決定生命的長短?」
老師默然, 最終也沒能回答小女孩的問題。
誠然,生命是平等的,但卻有不同的軌跡,生存是等量的,但卻有不同的價值,這就是生活教給我們的事情。
若生命教育只將視野對準生命鮮活的一面,那就不免狹隘,對死亡的理解與思考同樣參與人的行為與判斷。
寵物的死亡,朋友的死亡,親人的死亡,這些事情不僅改變了外部世界,更在內心造成無以復加的震撼。
影片在六年二班的同學們追趕卡車的畫面中結束,當他們逐漸消失在畫面中,小P慢慢探出頭,故事便即落幕。
就像出雲農林高中的孩子們,在他們吃掉小雞的那一刻,或許他們因為悲傷,品嘗不出小雞的味道,但他們一定感受到了人生的苦澀與生命的重量。
摘自:日本物語
今天這個故事很有意思:
#日本愛媛縣的一所小學校進行了一次「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內容是:在學校養殖「偏口魚」的體驗課程。
#學生們面對從小魚苗一點點養大的魚會吃得下去嗎?
#小學生們從這次的「生命教育」當中,學習到了什麼?
為期半年的「生命教育」
日本瀨戶內海以南的愛媛縣,是日本養殖偏口魚的大縣。就在愛媛縣內,這個偏口魚出產量最大的三瓶市內的一所小學,對學生進行了一次頗為震撼又非常殘忍的「生命教育」。
10條在學校裡一起養了半年的偏口魚最終會何去何從?
最終的決定權,在把它們當寵物養大的學生們手裡。學生們需要做的是每天給它餵食、清潔魚缸、悉心照料。
然而就在去年10月的時候,其中的一條魚突然死掉了。
其中一位學生回憶起來當時,一臉悲傷的表情說:「它死的時候身上有血,好像是生病死的。一直都好傷心。」
眼看著預定半年商量出結果的日期,
越來越近。
去年12月的時候,全班同學圍繞著:「等它們長大了之後怎麼處理?」展開了第一次的討論。根據預先做的調查,42個學生當中:11人支持吃掉、21人堅持不吃、不知道怎麼辦的有10個人。在這其中多半學生的想法是:「還是把它們送還大海比較好吧。」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
「我們支持等到最後天那的時候,吃掉這些魚。」
「所以我們爭論的點在於,究竟怎麼吃比較好。」
「我們想的是1.做生魚片 2.炸著吃 3.烤著吃 三種。」
而且充分發揮了日本人照著一個點使勁鑽研的特點,分解說明了具體怎麼做「生魚片」的方法。
材料、道具、操作方法全部都很詳細的寫了出來。
而且還有自製的圖解視頻。(給跪了)
就在「支持吃掉」的學生們發言之後重新做調查,支持吃掉它們的人數從11人變成了19人… …
說起來「支吃派」太會做宣傳工作了,從花式美食的角度去解構,誰能扛得住啊。
於是第一輪的交換意見開始了。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
「我支持吃掉它們。」
「我之所以支持吃掉它們,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是養殖的,如果送回大海的話,會無法適應環境就那麼死掉了。」
「與其像是「做善事」一樣把它們送回大海,還不如我們吃掉好了。」
堅持不吃的學生:
「我覺得有必要把它們送回大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把它們送回去的話,其實是給在大海裡偏口魚的總數做貢獻。」
既不支持又不反對的學生說:
「我覺得與其吃掉或者送回大海,還不如賣給別人怎麼樣?」「我們既不用做決定,又能靠這個賺到錢。」
真的是每種想法都很有意思,而不是單一的思想和結論,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很值得被尊重。
5年級1班的班主任:
「其實我覺得最終究竟是吃掉,送走還是賣掉都不重要。而是學生們從這件事當中學到了什麼,開始願意去思考,去想辦法討論並解決問題。」
「其實聽很多種的意見,對於現在的學生們非常重要。」
「它們需要在各種不同的聲音當中,找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新的學期…
臨近下決心的那天
就在各種意見的交錯之中,學生們迎來了新的學年。
兩周沒見自己養的寵物魚的學生們在魚缸前說:
「小偏,今年也請多多關照。」
「哇,你們已經都長這麼大了!!」
寵物魚的命運何去何從?
一個假期過去,就在得出最終結論的這天,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人數漲到了35人,堅持不吃的人還有9個人。
這時候換成了雙方提問的環節:
堅持不吃的學生問:
「把自己養大的這些魚都吃掉的話不會心有不安嗎?」
支持吃掉它們的學生回答:
「內心會有不安,但就算是你把它放回大海,要是被更大的魚吃掉的話,你心裡就會好受了嗎?」
就在這個時候,堅持不吃的學生當中有個人提出這樣的意見:
「我們把它們送去水族館,會比較好的吧。」
另一位支持送水族館的女學生也附和說:
「我也覺得送去水族館會比較好。因為我們送去水族館的話,到時候只要去水族館就能看到它們還在那邊活著呢。」
日本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說:
「其實呢,說到我們印象中的水族館其實並不是這樣美好的。」「水族館的魚其實有很多在死掉之後,就被替換掉了。」「在光線的背後,其實有大量的魚死掉了。這是現實。」
感覺就像是被告知「這個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一樣,學生們聽到之後都是臉「我是拒絕的」表情。
進行到這裡,支持吃掉的學生上升到41人,堅持不吃的還有3個人。
但是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學生們親手養了半年的「寵物魚」,最終將會成為自己的盤中餐。
這時班主任對這次的結果進行了總結:
「最後,大多數的人選擇了吃掉它們。」
「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養大的魚要被我們吃掉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一起來面對這個結果了。」
在下定決心之後,學生們都來到魚缸前跟它們告別:
「魚魚— 拜拜。」
「那一天」…
就在第二天迎來了最終的結局,那就是吃掉這些魚。
半年的培養,它們都長到了30釐米的長度。
這次操刀料理的是之前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
「好的,大家請先閉上眼睛、雙手合十。」
「我知道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跟魚兒們說,請好好的跟他們告別。」「懷著感激的心,我要開始處理殺掉他們了。」
當菜刀切入魚的瞬間鮮血四溢,有的學生被嚇到捂住了眼睛。學生們全神貫注的,心情又非常複雜的看著料理人的操作。
「其實偏口魚並沒有人類的痛感,當下的反應只是想要逃開。」隨後這些魚都被這位工作人員切成了一塊塊的魚片。
學生在品嘗之後說出的話是:「好吃。」
「原本還覺得它們被殺掉太可憐了,但想想就還是養殖的魚。」「一開始覺得太殘忍了,但後來聽說它們沒有痛感之後,才覺得心裡好受一些了。但其實,我還是覺得殘忍。」
養殖振興會的工作人員:
「大家覺得魚的生命都去到哪裡了?」
學生們:「在我們的身體裡。」
「是的,在自己的身體裡,也在你們的心裡。」
「你們要明白的是生命的重量。」
「有些生命一定都是有意義的,同時我們還是要明白的是,我們日常是要吃東西,靠著吸收能量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命。」
「這一點請不要忘記。」
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生命是建立在無數的生命之上,人生要不忘感激之心。
「這堂課讓學生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重量。」
通過這半年的時間和體驗,讓學生們早早就意識到了生命的重量和生存的意義。相伴的意義並不僅是記憶而已,它以各種形式變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有些東西,越過困難,才能看得更明白。整個教學的過程也不是給學生們灌輸單一的觀點或者結論,這也讓這些學生們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觀點的交換與碰撞的做事方式。
所有觀點都值得被尊重,最後的結果也欣然接受。
這就是生命,很溫情卻又殘酷。
忽然想起來他們吃飯前
那句:「我開動了。」
言語之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感激。
摘自:東京新青年
綜合摘自:日本,日本物語
版權說明:尊重智慧財產權,版權歸屬原創作者,文章源於授權作家或網絡或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如有侵權,煩請原創作者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