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觥籌交錯
【拼音】
gōng chóu jiāo cuò
【釋義】
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解釋: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倒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近義詞】
杯盤狼藉
【反義詞】
自斟自飲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用於描寫酒宴。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叫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仕途非常坎坷,宋仁宗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與歐陽修交往頗深的範仲淹著手呼籲改革,他把社會問題歸咎為腐敗,而歐陽修看得更深刻,認為冗官冗員才是根本問題。最終,範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擊,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範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不久之後歐陽修又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奉命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年),歐陽修出任右正言、知制誥。當時,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幹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但在守舊派的阻撓下,新政又遭失敗。
隨著新政的失敗,範仲淹、韓琦、富弼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受到牽連,也跟著被貶至滁州(今安徽滁州),任滁州太守。任滁州太守期間,歐陽修經常去西南郊琅玡山的釀泉邊去玩,那兒有一個亭子,歐陽修將它命名為醉翁亭。歐陽修經常與朋友在醉翁亭飲酒歡聚。並著有《醉翁亭記》,裡面描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通過《醉翁亭記》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被貶,但是歐陽修依舊保持輕鬆慵懶的態度,為政「寬簡」,使得官民稱便。但就是在這樣的執政方針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造句舉例】
觥籌交錯間,數名便衣團團圍住了犯罪嫌疑人的酒桌,未待犯罪嫌疑人醒悟是咋回事,一副錚亮的手銬鎖住了他的雙手。
但在今天,年輕人已不再滿足於婚宴上的觥籌交錯,不願把原本極富浪漫情調的喜事,變成疲於操辦窮於應酬的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