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建國
編輯|淺淺
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之後,影院終於陸陸續續復工了,一眾春節檔的電影被安排到了九月檔和國慶檔,這其中就包括《八佰》、《奪冠(中國女排)》、《姜子牙》等年初就已經期待已久的大戲,雖然《唐人街探案3》這些我們更加期待的電影還沒有定檔消息,但目前這些也足以讓我們開心好一陣子了。
疫情期間,影院沒法復工,劇組同樣也沒法復工,很多影視劇也就沒法開拍、製作,這突然間影院復工了,沒有新電影,排片兒也是個問題啊!不過這倒也難不住電影院,既然沒有新片,那咱還不能重映那些老片兒嗎!於是在這個暑期八月檔,我們就看到了各種老片兒扎堆,既有《誤殺》這樣疫情之前上映,時隔半年之後又復映的新片,也有《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星際穿越》、《當幸福來敲門》這樣的經典影片,還有《多利特的奇幻冒險》、《1917》等這些已經在北美上映,但因為疫情原因推遲到現在才在內地上映的影片。
總體來說,這個暑期八月檔,重映片佔據了整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老片重映,在這樣一個略顯尷尬的時間點上,高興的該是我們呢,還是影院呢?
在此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影片重映的整體流程,一部已經上映過的影片,是如何再重新回到影院上映的呢?
這其中大概有三個關鍵步驟——第一步,重拿版權,重新審核;第二步,技術修復,內容修改;第三步,宣傳發行,確定分成。
第一步是整個流程的關鍵所在。一般一部電影的大部分原始版權都是在出品製作這部電影的公司手裡,發行方想要公開發行,就需要獲得授權,只要過了授權期限,發行方就不能再去播放。所以,現在的發行方想要再去發行以前上映過的電影,就需要去版權方,也就是電影的出品、製作方那裡重新獲得授權。如果這部電影的出品、製作和發行方都是自己人,比如騰訊這樣的,那重新上映的流程就非常簡單了。而且一般能夠重映的影片,都需要具備這兩個關鍵指標,一是版權明晰(就是指這部電影的版權最好就只在一個或兩個公司手裡,版權方太多容易相互之間扯皮),二是首映時票房好(雖然票房並不是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但票房好的電影才會有更多人想去看)。
拿下了版權之後,就要進入審核的流程,影片要重審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如果距離首映時間超過兩年的電影,需要組織專家重審;二是如果有些影片在重映時進行過技術修復,或者增加了新的內容,也需要重審。也就是說,現在重映的大部分電影,都需要重新審核。而重新審核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能夠拿下重映的龍標(電影公映許可證)。
第二步是技術修復,畢竟你把原來的老片拿出來上映,雖然內容上是不可能大改了,但技術層面還是能夠改善觀眾的觀感體驗的,尤其對於十幾、二十年前的老電影,技術修復更是必要環節。數位化轉制、2K/4K修復已經是老片重映的「標配」,2D轉3D、IMAX、杜比全景聲版本也都是很大的賣點,此外還有一些已經超過50年版權保護期限的老電影(比如那些黑白老電影,已經超過版權保護的50年期限,進入公共領域),畫質模糊,用當下的新技術讓它重新煥發出生機,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也算是對於電影事業的一大貢獻。
一般來說,2K修復的費用大概是在十幾到幾十萬不等,4K修復的成本則需要大幾十萬到幾百萬,而一些2D轉3D、IMAX重製的版本,修復費用則會高達上千萬,比如,周星馳的電影《功夫》,轉3D的製作費用大概是2000萬,《一代宗師》的3D重製版,用導演王家衛自己的話說「光轉制的費用,就夠再拍一部新片了」。由此可見,技術修復的費用之高,也給重映票房帶來了巨大壓力。
除此之外,還會有很多電影重映時增加一些不同於首映時的新內容, 這些「新」,也並不是重新又拍的,而是在原版中加入了一些未曝光過的未剪輯內容,這些改動有些是為了讓整體的故事走向與原版略有不同,比如《一代宗師》的3D重映版本,在加入了未曝光的片段後,影片的主視角就變成了以「葉問視角」為主,所有的線索都圍繞著葉問展開,整體來看,改動之後的故事脈絡更加清晰完整了;還有些內容改動,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情懷,比如《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的重映版本,就在原版內容基礎上加長了11分鐘,這11分鐘的鏡頭包括增加了紫霞的一些戲份,還有3分鐘左右的現場花絮和NG。
第三步是宣發和確定分成,到了這一步,就輕鬆許多了。相比於首映時幾支預告片、十幾張宣傳海報、幾十場路演、點映和預售,動輒大幾百萬的宣傳成本,重映基本上這些通通都不需要,主打的是「新賣點」和「情懷」。一般在確定一部老電影重映之後,會緊接著為這部電影重新確立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是這部老片的「新賣點」和「情懷」,這個概念通常會和周年紀念有很大關係,比如2018年《龍貓》重映之前,主打的概念就是「《龍貓》首映30周年紀念」。
除了周年紀念這個概念之外,還有一些電影重映的概念設定是「借力打力」,就是藉助相關的老電影的餘威,給新電影造勢。比如2011年重映的87版《倩女幽魂》,就是為了給2011年上映的劉亦菲版的《倩女幽魂》造勢打力,2012年徐克修復版的《新龍門客棧》重映,也是為了給新電影《龍門飛甲》造勢。
除此之外,通過線上的兩微一抖平臺進行宣傳,線下舉辦各種主題活動、見面會等,也都是老片重映最常見的宣傳手段。
在影片重映後,影院、發行方和原始版權方會按照合同來進行分成,這一步就和首映時的票房分帳沒太大區別了,走到這一步,也就意味著這次的老片重映至少從整個流程來講,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至於票房,那就要靠你我他了。
在了解了老片重映的整個流程後,咱們再來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這到底高興的是咱們觀眾呢,還是影院呢?
雙贏
首先,作為觀影主體的我們,老片重映無疑能給我們帶來無限驚喜。無論是老電影的數位化轉制,還是2D轉3D、iMax版本,還是杜比全景聲版本,這些科技藝術融合的全新表現形式,能讓老電影煥發新生機,尤其是對於一些經典老片兒來講,因為在首映的那個時代,還沒有這些技術支持,畫質最多也只有1080 P,通過現在的技術修復,給我們全新的感官體驗,雖然影片劇情已經快看爛了,但是觀影體驗的改善,能在很大程度上帶來更多的新鮮感,畢竟老片看的就是經典和情懷,在內容絕對優勢的前提下,技術手段改善觀感,這絕對也是能做到的最好了。
另外,一些老片重映後,會將之前未曝光的部分片段重新剪輯到影片中,一方面能夠改善整體的故事走向,使之更順暢,甚至能帶你以一個全新的劇情視角,相當於從影片的另一個角色角度重新看了一遍電影;另一方面,將拍攝中的一些花絮和NG片段剪入影片中作為「彩蛋」,增強了老片的趣味性,同時也能讓這部影片和這部影片的主演的粉絲們得到更大的滿足。
其次,作為直接發起方和受益方的影院,通過重映老片,能夠節省一大筆宣發費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市面上沒有很多新片資源,但影院復工又不能光開張不放映,此時的重映片就頂起了影院的半邊天。即便有新片上映,但由於現在這個整體環境並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突發情況,新片票房就更被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影院所處的位置還比較尷尬,票房大賣並不能讓影院有更多盈利,但票房撲街,就會讓影院蒙受巨大虧損,一旦未達到預期,那影院的虧損就是巨額的,這對於今年本就慘澹經營的影院來說,那無疑是雪上加霜,趁你病,要你命了。
通常影片票房分出服務費和稅費之後的所得,發行方和版權方與影院按43%:57%的比例分帳。現階段大部分重映的影片,版權方是不分帳的,提供給影院公益放映。之前中影集團就發布通知稱,將五部影片:《中國合伙人》、《狼圖騰》、《戰狼2》、《流浪地球》和《何以為家》以公益發行的方式上映,應得的分帳全部讓利電影院。這也是順應國家政策,讓「影院經濟」復甦的最大支持了。
從目前的重映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影迷願意為了內容和情懷來給重映片買單的,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的數據統計,截止到8月14日,《誤殺》重映的票房已經過億,8月2日,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重映,首日票房就突破了1900萬,截止到目前,也已經順利突破一億。
機遇和挑戰並存,對於老片重映來說,同樣如此,這還遠遠不是最優解。個人情懷和真金白銀兩者永遠不可能劃等號,情懷可以有,但如果每一部重映片都強調情懷,那情懷這東西就不值錢了。現階段的重映片,最大的意義是填補目前的市場空白期,為影院止損,同時為後疫情時代的電影行業探路、預熱,要想指望著重映片打江山,那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市場終將是車輪滾滾向前發展,老片也只能充當潤滑劑。
影評人楊陽說:「情懷無法成為電影參與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發展創新仍然任重道遠。今天的電影在情懷之外,更應為當代觀眾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創作更多值得未來的人追懷的作品。」
老片兒重映,現階段是雙贏,但未來,可能就會有更多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