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忠烈老人與人交談言語利落
社區為楊靜芝老人過百歲生日
107歲的唐素珍老人
社區群幹志願者們圍坐在陳聰如老人身邊
□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榮海 李慶 周治濤 王峻 通訊員 崔鳳霞 穆卡達斯 王偉 陶火應
「長命百歲」是人們常說的祝福語,這群老人把它活成了現實。今天的武漢,百歲老人已有300多位。
他們大多生於亂世,經歷過饑寒交迫、顛沛流離的苦日子;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當家作主,過上殷實幸福的生活。在一個世紀的風雨磨礪中,他們見證著時代變遷和發展。
告別2020,喜迎2021。新的一年,新的夢想,百歲老人們也有一個新年願望。元旦佳節之際,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武漢市四位百歲老人,傾聽他們的新年祈願。
雲淡風輕的歸僑老紅軍鄭忠烈
願偉大祖國更繁榮富強
家住百步亭社區百步龍庭的老歸僑鄭忠烈老人,祖籍廣東潮州,1919年5月1日出生於泰國曼谷。1936年從僑居的泰國,步行兩個月回到祖國參加革命,是一位歸僑老紅軍、老八路。
昨日,記者來到鄭老家,老人雖已101歲高齡,但精神矍鑠,除了耳朵稍有點背外,坐在輪椅上可以很利落地與人交談。
老伴彭玉英說,鄭老腿不好,跟他戰場上的受傷有關係,退休後使用拐杖,現在坐輪椅。1940年,鄭忠烈在抗大一分校參訓任見習排長,當年3月參與在河北永年縣東辛寨的戰鬥,那場戰鬥擊斃日軍300多人。此後,他始終隨部隊東徵北戰,也曾深入敵後指揮過多次戰鬥。戰爭期間,鄭忠烈頭部曾中彈,雙腿在一場戰鬥中摔成輕微骨折並落下病根。
1961年,鄭忠烈調到武漢柴油機廠任副廠長;1976年,任武漢市第三工具機廠副廠長,直至離休。彭玉英說,或許是經歷太多磨難,鄭忠烈把名利看得很淡,工作中曾有六次提拔機會,他都讓給了同事。
「他從來不發脾氣,長壽跟他心胸開闊有很大關係。」彭玉英笑著說。
退休日子裡,鄭忠烈早睡早起,生活規律。一日三餐,最愛吃家常飯,主食是饅頭和米飯,特別喜歡吃魚、蔬菜和粗糧,很少吃肉也不吃甜食。
鄭老對祖國一年一年的變化看在眼裡。他說:「今天我們這麼富強,生活這麼幸福,都是共產黨領導得好。新的一年,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全國人民幸福安康。」
幼時逃難來漢的楊靜芝
希望每個人都平安祥和
「我小時候逃過難,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不易。」礄口區古田街古畫社區101歲老人楊靜芝說,2021年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平安祥和。
昨日,楊靜芝的兒子王居浦向記者介紹,母親是四川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戰亂中,她從四川一路逃難到湖北的武漢。新中國成立後,楊靜芝進工廠當上一名工人。「能活到百歲,感謝黨的政策好,如今每月有退休金,還享受高齡津貼。」楊婆婆笑呵呵地說,子孫輩都有孝心和愛心。
兩個月前,楊靜芝老人迎來100歲生日,古畫社區工作者、黨員志願者、居民骨幹一起到老人家中,為老人祝壽唱生日歌。楊婆婆樂得合不攏嘴,還主動和大家聊起了家常。雖然已是百歲高齡,但老人的思路清晰,身子骨也很硬朗,走路完全不需要拐杖,偶爾還出門散個步。疫情期間,老人還不忘提醒孩子們少外出,非要外出一定要記得戴口罩。
王居浦告訴記者,老母親每天早睡早起,飲食也清淡,待人非常和藹,遇事也不慌,成天樂呵呵,「想來這就是老人的長壽秘訣」。新冠疫情發生之前,老人做了個白內障手術,現在的視力比以前好多了,平時最喜歡看的電視新聞是海峽兩岸和國際新聞報導,電視劇是《穆桂英掛帥》。80多年過去了,楊靜芝老人依然記得曾漂泊逃難、安無寧日的那段歲月。所以,她特別希望看到世界和平,海峽兩岸人民心連心,還經常告誡孩子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古畫社區黨委副書記武則清介紹,楊靜芝老人已經是社區第二位百歲老人,這不僅是老人們自己的福氣,也是社區的福氣。社區一直以來都積極引導轄區居民弘揚傳統孝道,關愛老人健康,尊親孝老。
愛吃紅薯和南瓜的唐素珍
要憶苦思甜建設好國家
新洲區舊街街王興寨村的老人唐素珍,是遠近聞名的烈屬,今年107歲。談起長壽秘訣,她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多吃紅薯和南瓜,早睡早起每一天。
唐素珍老人生於1914年6月,她的丈夫王福堂烈士,曾擔任鄂豫皖根據地黃岡三區區委書記,被叛徒告密遇害時年僅27歲。2014年,唐素珍老人將王興寨村的老宅捐出,作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基地有鄂東地區168位烈士英勇事跡和相關遺物的展示。
如今,唐素珍老人跟著孫子王少輝一起生活。今年55歲的王少輝告訴記者,一生清貧的奶奶,獨自把兒女們拉扯大,習慣了艱苦歲月裡吃的紅薯、南瓜,每天早睡早起下地幹活。她經常跟兒女和社區的年輕人講革命的故事,教導大家要憶苦思甜,建設好國家。
常有中醫名家登門拜訪,探尋唐素珍老人的長壽秘訣,把她素食早起的習慣,跟《黃帝內經》中「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養生之道結合起來。唐素珍老人說,她只是已經習慣了這種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
記者了解到,唐素珍老人平時還喜歡蓋薄被穿薄衣,每晚用艾水泡腳,適度運動。98歲高齡時,老人還在堅持下地幹活。
百歲仍堅持獨居的陳聰如
教育孩子們要學會感恩
「陳婆婆,您家都還好唦。」元旦一大早,武昌區國際城社區書記容乃潤來到陳聰如婆婆家,敲門問候。聽到屋內傳來「好好好,放心」的回覆,他才安心離去,敲門探望老人是社區群幹的「規定動作」。
陳婆婆是社區的「老寶貝」,去年12月21日,迎來百歲生日。陳聰如是國際城社區唯一的百歲老人。當天,社區書記容乃潤帶著備好的生日蛋糕和慰問金,登門祝壽,陳婆婆頭戴生日帽,臉上露出慈祥微笑,熱情招呼著大家坐到身邊。
「我自己好得很,謝謝社區關心,希望你們都安好,」雖已是百歲高齡,但陳婆婆依然耳聰目明,生活也基本能自理,她不肯跟子女們住一起,至今仍獨居在國際城社區。但子女們每天都會來到老人家中陪伴,陳婆婆的晚年生活,過得非常愜意,而她總是希望身邊的人都安康順意。
「老人拉起家常來,思維非常清晰,言辭也很清楚。」子女們介紹,老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睡早起,飲食清淡,每天堅持看電視聽新聞。
「聊起國內外大事,她頭頭是道。」社區群乾笑著說,「她心態好,不生氣,總是教育孩子們要學會感恩。老人在社區生活了多年,總是不急不慢,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