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長大後,媽媽總和我們提起我們小時候的趣事,從別人嘴裡聽到關於自己各種各樣的奇葩事情,我們都覺得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對此沒有絲毫的記憶。
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我們對嬰幼兒時期的事情沒有記憶呢?尤其是6歲以前的記憶,那時候的我們,對世界的印象究竟是怎樣的?
經研究發現,嬰幼兒不是沒有記憶,在十個月的時候,就能對眼睛看到的、聽到的,能夠極強刺激自己感官的事物留下印象。
學者曾做過一個研究,給一些僅八個月的嬰兒看一些色彩明麗的圖片、聽一些極具旋律的音樂。等到他年齡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再重現曾經的圖像、音樂,對此依舊能產生特別的反應。
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小朋友在3歲時,能回憶起一年前發生的很多事情,並且這些記憶的存在時間還不短,會持續到5歲左右。
而大部分8、9歲的孩子,依舊能回憶起3歲以前的小部分經歷,大約35%左右。所以嬰兒其實是有記憶的,但為什麼成年以後就想不起來了?
海馬體和齒狀回
對這個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美國愛埃默裡大學的帕特裡夏·鮑爾提出,我們並不是沒有童年記憶,而是那些記憶被遺留在以前,沒有流通到6、7歲以後的生命裡。
他認為,在人的大腦中,負責儲存記憶的機構有兩部分:一個叫前額皮質,另一個叫海馬體。
海馬體的職責是鞏固和強化記憶作用,這項介質能將人們經歷事情後產生的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
在海馬體和它周圍皮質的區域裡,有一小塊叫「齒狀回」的地方,按照規律,這塊區域在孩子4、5歲以後才能成長的成熟。
齒狀回的職責在於連通,記憶信息只有通過它才能被傳達到海馬體的其他地方,所以在幼童沒有發育完全前,記憶信息並不會通過海馬體轉變成長期記憶,會隨著時間流逝,留在曾經的時光裡。
6歲之前的記憶系統與成年不同
另有研究者認為,我們不記得6歲以前的事情,是因為孩童在六歲以前的記憶系統和成人不一樣。
他認為,人的記憶分為兩種:一是下意識的水平,二是意識到的水平。成年人的大腦發育足夠成熟,能將個人經歷的經驗提取至意識到的水平上,成為可供將來回憶的外顯記憶。
而孩童的大腦發育還不夠完整,只能支撐進行內隱再認形式的記憶,僅達到下意識水平,即個體無法有意識地主動提取內隱記憶,這樣的系統使得嬰兒無法在以後的回憶裡擁有外顯記憶。
以上的研究,雖然論點不同,但結果都指向了一點,那就是孩童有記憶,只是成年以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想不起來而已。
未來不可避免受過去影響
在很多人看來,幼童時期的記憶,其實對人生也沒有特別大影響,如果實在記不起來也無關緊要。
但經過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在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時,大腦的神經活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我們暢享的未來不可避免的受過去的影響。
嬰兒時期形成的世界觀念,是構成我們思維能力的基礎,雖然我們成年以後很難想起,可卻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研究者們研究相關話題,一來基於好奇驅使的探索,二來必然有不少人希望搞清楚丟失童年記憶的原因,並試圖以科學的方法將曾經的記憶喚起。
如果我們能夠喚起曾經的記憶,就能更加完美地了解今天的自己。每一個此刻,都是由昨天的自己發展而來,所以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規劃未來。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無法解釋的情感模式,或許也能通過了解幼童時期的經歷,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從而得到治癒。
不管哪個學派的心理學者,都無法否認童年對一個人影響的盛大和持續的長久,找回童年的記憶著實是一件有益無害的事情。
每一項探索都不是無意義的,記憶記載著我們生活的閱歷,當垂垂老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時候,腦海中的記憶亦可為人生最後階段的撫慰。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