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豆瓣:
變態殺手卡爾・斯塔格在一處廢棄的農場修建了一所玻璃密室,在那裡他溺死誘拐來的女性,用她們的身體進行一種虐待狂的後現代儀式。當聯邦調查局找到了斯塔格並在逮捕中將他擊昏後,他們發現還有一個女孩還活著,但只有斯塔格知道她在哪兒。
為了挽救最後的倖存女孩,一位潛心於一項突破性研究計劃的兒童臨床醫學家凱薩琳・迪恩她受命用現代高科技進入到昏迷的殺手的大腦中。進入殺人兇手的靈魂無疑是一次奇異未知並且充滿危險的旅程,當她開始後,一個FBI探員緊隨其後,同時間賽跑去揭開層層線索,查找那個失蹤女孩的下落。不幸的是,事情並沒有向預期一樣的順利,詹尼弗發現她被困在了這個殺手的思維世界裡,真正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一、潛意識裡的真實世界
這是一部進入精神分裂患者潛意識的影片,帶我們領略了人性被壓抑的陰暗領域,非常深刻形象。同時,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格的影響過程,也用藝術的手法清晰呈現。
每個人都有一個只屬於她自己的心理世界,心理學家通過你潛意識裡的心理景象來判斷你的人格特徵。影片呈現了三個人的內心:女主心理醫生凱薩琳,11歲精神分裂兒童艾華,變態殺手卡爾。
1、精神分裂兒童艾華
影片開始就呈現了艾華的潛意識意象,沙漠、枯木、無法出海的破船。艾華說,船壞了,無法出海。凱薩琳說,我們可以把它修好。然而最後他們還是沒有出海馳騁。船的破洞無法修補。
這個意象在說什麼?沙漠、枯木代表著愛的缺失,出海意味著尋找愛的源頭,愛的源頭是哪?——父母之愛。
緊接著,影片回到現實,艾華的父母正在醫院跟醫生發生激烈的爭執。我們得到的信息是:有三個專門的腦細胞入侵的醫生治療這個孩子,其中凱薩琳跟艾華建立信任關係;這個工作持續了十八個月,因為Edward的心裡住了一個惡魔。他的爸爸媽媽卻不相信這些。他們對心理學家們的努力表示懷疑。
從這些現實的點來看,金錢支持研發項目,目的是想方設法來治癒孩子。這對富豪父母肯定是愛孩子的。而且哪有父母會不愛孩子呢?父母都是很愛孩子的。
我們究竟應該相信我們眼睛看到的「事實」呢?還是相信艾華潛意識中的事實呢?究竟哪一個是真相呢?!
孩子得了罕見的精神分裂,這才是最大的事實。精神分裂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也是愛與不愛的分裂。艾華感受不到愛,而他的「善」讓自己昏迷不醒,以此不對外說出口,死結如此循環。
凱薩琳與其他醫生的分歧點在於:她想要艾華進入她的潛意識,而不是一直她進入艾華。因為艾華內心世界太貧瘠,他沒有見過桃花、海洋、陽光,無法自己培植出來。於是,凱薩琳引導艾華進入了自己,他得到了愛。最後出現影片中最後的結局,艾華的枯木開出來和凱薩琳內心一樣的花。船也就修好了,艾華也長大了。這個長大,就是心靈成長。相信在凱薩琳愛的滋養陪伴下,艾華一定會好起來的。
2、變態殺手卡爾
他有多變態?把女性受害者帶到一個荒涼的木屋裡,關在一個玻璃罩裡,前幾天先給吃喝,然後就開始往裡面注水,把人絕望的淹死,還得把這一切用攝像機拍下來。緊接著,取回屍體漂白,把自己用鉤子吊起來奸屍,再把屍體扔掉。
但卡爾貌似又在給警察留有明顯線索去逮捕他,他可能本質一直都不壞,他一直試圖通過服藥來控制自身的行為,只是他到最後實在是無法戰勝自身。因為兒時的陰影已經形成,一切後來的努力都是枉然。
影片通過4次進入,呈現了一個嚴重變態殺手的內心世界。
劇情1:
第一次進入,卡爾浸禮,後來卡爾有描述自己被爸爸按下去,非常恐懼,以為自己要死了,但是還是被爸爸一起按在水裡,直到結束。
隨後,畫面切換,出現血滴,陰森黑暗的城堡下面,遠處很小很小的房子,形成鮮明對比,小卡爾(6歲以前)開始驚恐的奔跑,跑到城堡高高的城牆上。
然後,進入一個富麗堂皇的房間,有一匹馬,凱薩琳追進去,和小卡爾一起撫摸那隻馬,這時卡爾看了下時間,驚恐的蜷縮在一個角落盯著時間,凱薩琳還在撫摸馬和小卡爾說著溫暖的話,當時間指針指向紅色區域時,卡爾衝出來推開凱薩琳,閘刀落下把馬分屍了。
隨即,小卡爾往陰暗的地下室跑去,這是一座地下監獄,每一間房子都關押著他曾經殺死過的女性。這個鏡頭非常之恐怖,我看著的時候,緊張的屏住呼吸。
凱薩琳被打暈,帶到了一個變態王國的帝王那裡,其實是卡爾自己建造的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在這裡他是國王,他主宰一切,他可以肆意地控制他最愛的洋娃娃。操控一切。凱薩琳驚恐按下了提前設置好的回來的按鈕。
解析1:
在我給一些體驗者做的催眠裡,也經常會安插房子、地下室之類的意象引導語,大多數人看到的房子都是平常的木屋、磚瓦房,人格結構相對穩定,當然也有一些道德壓抑比較強的寺廟,還有抑鬱防禦的城堡和自我不完善的亭子之類,但像卡爾這種內外分裂如此之大的,怨念如此之深的,有幸沒有見到過。我記得見到最嚴重的一個心理疾病患者,她的心房是鬼屋,還有一個抑鬱躁狂症,鋼筋一樣的城堡裡,關著一屋子的芭比娃娃。如果見到卡爾,我估計也會像凱薩琳一樣直接退出來。
催眠裡的地下室,往往是關著我們的陰暗面,不被外人所知的秘密,地下室裡通常會有老鼠之類的自卑,關押著某個可以直接看出來是自己的自己,還有一些缺血缺愛的骷髏。卡爾的地下室,也是令我毛骨悚然,各種被殺的擺成芭比的人偶。
他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劇情2:
凱薩琳恢復些後,鼓足勇氣第二次進入。這一次清晰的呈現了小卡爾的家庭。第一個鏡頭,是小卡爾正在刷盤子,凱薩琳送給他一個反射鏡之類的,告訴他:只要他有危險或者有需要,她都會及時出現,並保護他。看得出,小卡爾被這份愛感動了。
就在這時,掉了一個盤子,爸爸大吼一聲,小卡爾趕快把凱薩琳推進一個密室,害怕被爸爸發現,其實害怕的是凱薩琳受到傷害。這一幕很感人,孩子的愛如此純粹,即使是一個惡魔的小時候。
然後,各種虐待上演,變態的父親憎惡他喜歡玩洋娃娃,讓他看繼母的陰道羞辱他,然後用皮帶打罵他,還拿熱的熨鬥燙他。
這種場景和他後來殺害被害人時幾乎一樣,他用他父親的方式,在發洩自己內心無法控制的恨,痛苦無助的進行虐殺。
凱薩琳又被變態國王掠走了,這一次,凱薩琳完全被控制黑化,在這股無法逃離的黑暗領域迷失了……
解析2:
原生家庭對我們每一個的影響遠比你所認知到的大的多。
駿馬即將被玻璃切片的前一刻,他去推開了凱薩琳,他不想傷害別人,他一直都是這樣的,不願意傷害別人,不想頂撞他的父親。可惜這樣的後果卻是被別人傷害,被父親處以酷刑。這個世界殘酷的弱肉強食可悲地出現在家庭裡面。
於是卡爾慢慢在自己的內心開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在這裡他是國王,他主宰一切,他可以肆意地控制他最愛的洋娃娃。父親在現實生活中給他帶來過的恨、虐待,他在他的王國裡一一報復給其他人。怨氣一旦積結,就需要拼命尋找方法來釋放,於是他只好這樣做。
在這一劇情了,充分像我們展示了卡爾父親的形象,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4-6歲會是一個像自己父親認同的年齡。父親教會了孩子如何用男人的方式對待女人,對待這個世界。卡爾對父親既仇恨又崇拜,是這個時期的典型心理——俄狄浦斯情結。這也為後來的卡爾的變態,埋下了種子。
卡爾喜歡洋娃娃,是父親殘暴對待他的一個指向,說他:搞基。問題來了——卡爾的性取向有問題?一個男孩子不能正常做男人,一般心理情況是,嫌棄厭惡男性的身份,比如家裡只寵愛女孩的,或者多兒子的家裡,老么希望是女孩,哥哥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開始模仿家裡的女性。顯然卡爾不是這一種。父親如此殘暴,使得他對於做男人既畏懼又憧憬,畏懼來自恨男性的殘暴,憧憬來自做殘暴男性,可以擺脫被欺凌的命運。這在他長大後,面對殘害女孩的經歷中,表現出來在內疚與兇殘之間搖擺的態度中,找到答案。
有一個問題來了——卡爾的媽媽呢?卡爾的媽媽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這一次進入,只給出了一個關於媽媽的畫面:爸爸的女人被綁著躺在沙發上,衣衫不整,岔開腿,像個性奴一般,總之就是那種頹廢不堪的神色。父親拉著卡爾到她處,讓卡爾看她的陰部。爸爸說了一句:你媽媽拋棄了我們。面對如此獸性的人,猜測媽媽應該是逃了。當不管怎麼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無法自保和保護孩子的母親。在這個位置上的母親,除了她自己的無力以外,她對這個孩子是懷著愛,還是充滿著極大的恨呢?
第三次進入的第一幕,就是三個冰冷的修女一樣的人,每個人回頭說一句:你見到我兒子了嗎?她是他爸爸帶走了。他是從那個屄洞裡出來的。他是個討厭的孩子,他沒有靈魂。我想這三個女人,就是再說她媽媽的心聲,冰冷麻木,甚至帶著恨意。
最負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克萊因的觀點,兒童的行為較少受其情慾衝動所驅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孩子在最初幾年,他們唯一熱衷的工作,就是到處搜集素材,去構建他們的人際關係的世界。而「內在母親」的形象,決定了兒童對外在世界的回應方式。
在這樣的生存空間裡,卡爾的內心存儲著巨大的陰暗面,以至於具有很強母愛的凱薩琳都迷失在這黑暗之中。這時,已經為最後凱薩琳淹死卡爾做了鋪墊,這個黑暗,無力回天,死亡也許對於卡爾來說,才是最終的解脫。
劇情3:
FBI探員彼得去尋找迷失的凱薩琳,很快就被抓到了,意思是,很快就被黑暗吸入了,然後被變態國王嚴重的虐待,這一段虐待,我看著最想逃的一段。為了喚醒凱薩琳,彼得說了一段她的痛點:她的弟弟昏迷半年離世。凱薩琳清醒。
後來,他們找到了留在卡爾潛意識中的重要圖標,獲得了線索,FBI強制帶走凱薩琳,凱薩琳看著小卡爾,不願意離開,想要救他,被強行帶走。
解析3:
這一段,我覺得很有價值的是,側面解讀了凱薩琳的情結:她弟弟的死亡。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會選擇這個行業,而且這麼出色。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兩句有意味的話,第一句:痛苦的程度暗示了潛意識意識化的深度。簡單說,誰痛苦,那誰活的明白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句:我們的選擇,受我們自身的情結深深的影響著。
凱薩琳和卡爾的不同是,凱薩琳祭奠車禍而亡的弟弟的方式,就是救治跟他一樣深度昏迷的艾華等人。而卡爾,祭奠自己傷痛的方式是,用比父母對他更殘暴的方式,讓他人感受他曾經痛苦的感受。這也許就是「善」與「惡」的選擇吧。
劇情4:
這是尾聲,也是最高潮的部分,凱薩琳把卡爾帶到了她自己的心理世界。愛意滿滿的內心,小卡爾問到「我可以留在這裡嗎?」凱薩琳說「對不起,親愛的,這是不行的,我做不到。」
卡爾說:你可以的。於是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鳥斷了腿,他爸爸知道這件事,他害怕爸爸非常殘暴的虐殺它,他把小鳥放在洗碗池裡淹死了。因為他覺得這是對待小鳥最好的方式。他說:I save it!他在告訴凱薩琳,你可以把我像那隻鳥一樣留在你心裡,我就可以獲得安寧了。
毒蜘蛛、黑蛇就出現了,他說「他總會找到我,我的爸爸總會找到我」。
當惡魔跟蹤而來,凱薩琳殺死惡魔的那一刻,回頭看著同樣奄奄一息的小卡爾,抱起他,來到池塘邊,用小卡爾對待小鳥的方式,淹死了小卡爾。於此同時,醫院裡的現實的殺人犯卡爾也死了。
解析4:
小卡爾淹死鳥的故事,在影片中有很多變體的出現,比如,他對待屍體雖然很變態,但殺人被害者都是用淹死的方式,並且到達現場帶走屍體時,表情非常的扭曲痛苦,像是在懺悔。回過來看看,也許這是小卡爾認為的「善舉」。凱薩琳最後也是用這種方式把小卡爾浸泡在水裡淹死,解救了他。
裡面有一個點,非常重要。凱薩琳把小卡爾帶到她自己的心房,小卡爾問到「我可以留在這裡嗎?」凱薩琳說「對不起,親愛的,這是不行的,我做不到。」為什麼要拒絕呢?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經常出現的就是來訪者需要諮詢師給出方法和意見,諮詢師都會拒絕。不是因為殘忍,而是再好的方法和意見,對於來訪者都沒有用。就像影片中,小卡爾可以在凱薩琳的溫暖寧靜的心房裡療愈,療愈好了,他還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去重新修復構建,被他關在自己心牢裡的,該放的放,該和解的和解,該安息的安息,找一片地方,先去種植和凱薩琳心房裡一樣的花草樹木,然後慢慢復活自己的內心。就像影片中最後出現的艾華的心房,已經在沙漠裡種植了和凱薩琳一樣的鮮花。
二、童年創傷,是註定悲劇,還是可以選擇光明?
影片給出了三段悲慘的過去,一是卡爾,經受來自父母肉體、精神雙重的殘暴的虐;二是艾華,來自父母不愛的精神摧殘;三是凱薩琳,弟弟車禍昏迷去世,她的悲傷無力。三個主人公,卻選擇了三種應對方式。
面對弟弟昏迷後的死亡,凱薩琳成為一名心理醫生,她選擇救助跟弟弟一樣昏迷的人;面對父母的不愛,艾華無法言說,說不出來的痛苦造成自己精神分裂,選擇了用昏迷來逃避。而卡爾,確實這三人之中虐待程度最嚴重的,貌似已經進入了一個死穴,壓抑在內心的憤怒和恐懼深深吞沒了他,為了避免自己再被欺壓,他變成最殘暴的欺壓者。
他真的沒有自救的機會嗎?即使希望很渺茫,但時候有的。警察彼得說了一個故事,他自己由律師轉變為警察,是因為一個案件,一個變態強姦幼女的罪犯,因為小時候被虐,加上精神病,竟然被法律無罪釋放,釋放後次日,就到了小女孩的家肢解了女孩,把她的心臟掏出來放在冰箱裡,殘暴至極。說完這事,他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即使是比這個殺人犯,小時候經歷虐待更嚴重的人,長大後變成一個善良,幫助別人的人大有人在。兒時的虐待,並不是他可以成為殺人犯,並且可以獲得被原諒的理由。
卡爾,他一定是有自救的機會和可能的,和許多受到虐待的孩子一樣,而他卻選擇了把自己留在黑暗裡,告訴自己:他總是可以找到我的。把自己釘死在自己的心牢裡。情有可原,但不可原諒。
父母之愛,是至純,難道無毒嗎?
好了,電影《入侵腦細胞》就解讀到這。周五我們繼續觀影《無問西東》。
報名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