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傲慢與偏見》:潛意識裡的感覺,很可能是你想要的愛情

2020-12-23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先從 1974 年加拿大社會心理學家 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 的著名吊橋實驗說起。

研究人員召集85 位年輕男性,年齡在 18-35 歲之間,隨機分成兩個組,其中一組被要求通過高達70米的吊橋,橋下水流湍急、橋兩邊的扶手很低、橋面的木板也不太牢固,稍有不慎,就有喪命的危險;另一組被要求走過一座穩固、不會搖晃、只有 3 米長的小橋。

在兩座橋的另一端有兩位觀察員等著,一位是美女,一位是帥哥,他們兩個輪番上陣,對每一位到達終點的男性說,「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項研究的事情,回去之後就給我打電話吧」 ,臨走前,觀察員會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ta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結果,在走過恐怖大吊橋的男性中,共有 9 人在回家之後按照小紙條上的電話號碼打給了美女;而那些通過安全小橋的男性中,打電話給美女觀察員的只有 2 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研究者們認為,在吊橋上的男性,普遍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反應,他們認為這是看見美女觀察員的緣故。因為美女研究員對自己有吸引力,所以才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感覺是不會騙人的,於是他們認為自己喜歡女研究員。

但是,這個感覺是真的嗎?

未必!因為這些男性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很可能是橋本身危險導致的,只是他們放大了被吸引的感覺。

這說明,有些感覺會欺騙我們。

當然,這個實驗中,即使被感覺欺騙也沒關係,因為該實驗本身就在說明,即使是陌生人之間,也會因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而促進彼此的感情。

但今天的文章,我想說的是,有些欺騙我們的感覺(以電影《傲慢與偏見》為例),很可能讓自己失去感情。

影片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2005年版),主要講述了19世紀的小地主家庭,班納特五姐妹尋找終身幸福的婚姻故事。母親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新來的鄰居賓格來先生和他的朋友達西打破了她們一家人單調的鄉村生活。賓利和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班納特互生情愫;達西對善良聰明的伊莉莎白產生好感,而伊莉莎白對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見,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難料,賓利和簡因為誤會,關係危在旦夕;達西的種種作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莉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漸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好感,最後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1.真實地感覺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觀念是人們對於「我是誰」的各種信念的集合,真實的自己不可避免地受我們的感覺影響。自我感覺太好,可能會自負;自我感覺太差,可能抑鬱。

可見,真實地感覺自己,並不容易,我們很可能會被自己的感覺欺騙。

就像影片《傲慢與偏見》中的兩位主角達西和伊莉莎白,都曾被自己的感覺欺騙,特別是伊莉莎白,差點兒因此毀掉自己的愛情。

達西在第一次見到伊莉莎白的舞會上,先是毫不違和地誇獎了伊莉莎白的大姐,然後貌似無意地在賓利面前大聲地評價伊莉莎白,長相「還可以」,但「還沒到打動我的心」的程度。

其實,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達西並不是對伊莉莎白沒有興趣,而是想通過貶低伊莉莎白來抬高自己,從而引起她的注意,否則他根本不必大費周章地搞出這麼一個不尋常的評價,還冒著被本人聽到的風險。

伊莉莎白也是一樣的,她被推崇為班特納家族中最富智慧和最機智的女兒,在聽到達西對自己不那麼高的評價開始,就覺得自己根本不會喜歡對方,更不能容忍達西對她的傲慢態度,於是堅持自己的感覺無比正確。

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不喜歡對方,都不是他們的真實感覺。

達西通過貶低對方證明自己的高貴,其實是想引起伊莉莎白的注意,同時,他的理智告訴他不能喜歡這種家境一般、舉止不得體,也沒有什麼「才華」的女人,因為這和他的身份和階級不對等;

伊莉莎白雖然可愛、聰慧,也可以和任何人優雅地交談,但她自尊心過於強烈、且十分自負,經常過早對別人下定論。當然,她的敏感是想保護自己,一方面她「看不上」達西,另一方面又會因為自己的處境而自卑,她不允許自己先愛上傲慢的、姑娘們趨之若鶩的達西。

總之,這兩個人在開始的時候,都沒有真實地感覺自己,於是陷入誤會當中。

2.潛意識裡的感覺,很可能是自己想要的愛情

一個人的感覺真的會出錯,因為它會受我們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無法感知潛意識,所以有時候不知道真實的感覺。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實「渴望一家人團聚」的感覺就是潛意識的感覺,而這個潛意識感覺很可能是真實的感覺。

潛意識,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來的概念。

他認為,在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和行為背後,都有一股難以覺察的力量,這股力量就來自潛意識。

如果把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比作一座冰山的話,露出水面的意識就只是這座冰山的一角,水下的巨大部分才是精神活動的主體,這部分就是潛意識,而絕大部分不被道德和法律等社會規範允許的東西就藏在水面之下,伏於黑暗之中。

而影片中的達西和伊莉莎白之所以沒有真實地感覺自己,主要是因為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其實,他們潛意識中的感覺,就是他們想要的愛情,只是潛意識很難被覺察到。

那麼潛意識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答案是,心理防禦機制。

說到心理防禦機制,我們先了解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這三部分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樂原則。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就會不顧一切地尋求各種欲望的滿足;超我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則。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父母親形象和社會文化規範的內化;當本我和超我有直接衝突時,自我在它們之間做協調,奉行現實原則,即環境允許一個人做什麼,這個人就做什麼。

也就是說,本我和超我之間,是欲望和文明之間的衝突,而自我,就不得不隨時隨地來解決這種衝突,於是就出現一種叫做心理防禦機制的方法來緩解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以減輕自我的煩惱。

這裡要強調一下,心理防禦機制雖然是自我緩解焦慮的一種手段,但它是在潛意識層次上運作的,個人很難察覺到。

3.潛意識發揮作用的措施,即心理防禦機制的形式

前面說了,有時我們無法真實地感覺自己,是因為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具體措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防禦機制。

影片中的達西和伊莉莎白,主要使用了三種形式:

其一,壓抑。

壓抑是最重要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而且是許多其它心理防禦機制的基礎和精神異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將一些具有威脅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覺排除在意識之外。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和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

就像達西,他愛伊莉莎白這件事無法被家族接受,和自己的地位和階級也不符,所以他只能把愛伊莉莎白的想法壓抑到潛意識中,以緩解自己的痛苦;而伊莉莎白不想成為那種為了錢財才出嫁的女人,她只為真摯的愛才結婚,她擔心自己如果表現出愛上達西,就會被人看作貪圖富貴之人,所以她不允許自己有愛上達西的想法,加上她內心因自身地位有些自卑心理,也害怕自己說出愛達西被拒,讓自己更加自卑,於是她同樣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

其二,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一種心理或行為,如果承認了會引起不安,也不被客觀環境所接納,於是就不讓真實欲望表達出來,而表現出與之相反的心理或行為,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極端反同性戀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同性戀。

就像達西以貶低伊莉莎白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喜愛;伊莉莎白則以一種比一般人更討厭達西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愛。其實,他們兩個人都早已愛上了彼此,只不過他們那種反向的感覺表達不只欺騙了別人,也騙苦了自己,特別是伊莉莎白。

達西很快發現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對伊莉莎白的傾慕,不久便主動向伊莉莎白求婚。

但伊莉莎白並沒有很快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反倒更加討厭達西,還輕易喜歡上接觸不多,表面熱情體貼、實則輕浮卑鄙的青年軍官威克漢姆,並認定威克漢姆比達西高貴。同時,她還找了一大堆先入為主、與事實相悖的證據,比如威克漢姆捏造事實詆毀達西,直到她了解到達西不僅替威克漢姆還清賭債,還給他一筆巨款,讓他與莉迪亞完婚,她才幡然醒悟。

有人可能覺得,伊莉莎白對達西態度的轉變有些突然,其實這恰恰表現出伊莉莎白早就愛上了達西,只是她一直壓抑著真實想法,還用反向形成的方式做著心理防禦。

其三,忽視。

忽視,通過拒絕看見或拒絕面對不愉快的現實來減輕焦慮,保護自己的情感不受傷害。比如拒絕討論使自己不愉快的話題、忽視存在或評判等。

忽視和抑制是不同的,忽視更強調無意中發生的,不像壓抑那麼「有意」,忽視是沒有察覺到感覺已經改變,即沒有投入注意。不過,有時兩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目的都是讓不想承認的感覺消失。就像伊莉莎白在對達西轉變態度之前,就是一直忽視愛的所有蛛絲馬跡,甘心做個睜眼瞎,讓一切明顯的證據都摘下都指向與事實相悖的結論。

當然,對於伊莉莎白來說,她認為自己不可能愛上達西,於是壓抑比忽視要重一些。

其實,達西和伊莉莎白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人們如此多的共鳴,就是因為他們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形式,很多人自己也喜歡使用。

這裡要說一下,心理防禦機制除了上述三種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合理化、投射、升華、退化、補償等等。

4.正確認識感覺,是充分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根據前面的分析,回到「吊橋實驗」,我們看到,真實地感受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它不像生理指標那麼容易測量,同樣是心率加快,可能是恐懼所致,也有可能是興奮所致。加上潛意識對感覺的影響,我們正確認識感覺,更是難上加難,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

就像達西和伊莉莎白,他們也被自己感覺欺騙過,但兩個人最後收穫愛情,就說明我們也可以正確認識感覺,以及充分認識自己。

那麼,方法是什麼呢?

答案是,自省

達西的自省能力是很強的,他很快就認識自己的真實想法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伊莉莎白稍微晚些,但也具有自省能力,她和簡說「我曾經如此盲目」,她和爸爸說「我真愚昧無知」,正是這樣的自省,才讓她有所成長,不再輕易給人下結論。

對於我們來說,想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感覺,不至於被感覺欺騙,同樣需要自省。因為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們的人,是自己。

雖然自省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但通過自省我們可以更好地覺知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遜把自省比喻為個人敘事,就像傳記作者一樣,建構有關他們生活的故事。

我們也可以把觀察到的意識內的思想、感覺、記憶、自我行為,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變成故事,然後通過這些故事來認識自己。

比如,了解自己早期的家庭經歷,盡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不良影響;正確看待創傷性事件,不迴避問題,也不拿痛苦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通過夢來了解潛意識的內容(自己如果很難做到,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通過別人眼中的自己來了解自我等等。

認識自己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

因為真誠,才能讓我們儘可能接近真實的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傲慢易改,偏見難改︱電影《傲慢與偏見》
    在看翻拍的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之前,我曾經看過BBC經典版的《傲慢與偏見》。所以說在觀賞到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之後,我很難不把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與經典版的《傲慢與偏見》之間進行一定的對比,但是對比之後就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對於經典文化表現的一種薄弱感。
  • 電影《傲慢與偏見》,我所以為的你的傲慢,僅僅是我對你的偏見
    要是伊莉莎白不同意就斷絕關係,這個時候爸爸站出來了說「如果你嫁給他我就永遠不會見你」。無論什麼時候有一個家人站在你身後,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去強迫做你不想做的事情,絕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伊莉莎白和達西分不清楚倆人誰傲慢誰帶有偏見,兩個不同的階級能走到一起總是有多不易。一個獨立有主見,一個善良有魄力,但是更喜歡的是慈祥明理對二女兒有偏愛的父親。
  • 愛情電影《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愛情電影,於2005年9月16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她們的擇偶的故事。該片主要反映了家庭對金錢的追求和社會階級的批判,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社會的落後。
  • 傲慢與偏見的關係,《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這是一本寫於十八世紀末的作品,終生未婚的作者簡奧斯丁用她睿智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幾段愛情故事。故事雖然距離我們有二百多年之久,但書中對人性和人類潛意識的剖析卻是放置於上下五千年皆準的,因為人類從來沒有進步過,進步的只是技術,科學和制度。
  • 書籍:《傲慢與偏見》
    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等。簡·奧斯汀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她對平等、自由、尊重等的理解和嚮往,整體風格輕鬆詼諧,語言具有諷刺性和幽默性。其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 電影《傲慢與偏見》:愛能打破的,不止是傲慢和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愛情片,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的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納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這部影片我看了很多遍,其中男女主的愛情經歷格外打動我。顯而易見,女主伊莉莎白是位善良活潑、愛恨分明且極其愛笑的姑娘,她出生在英國鄉鎮中資產階級家庭,但她對愛情以及婚姻有自己的觀點,她沒有受母親的影響,她反對因為金錢而結婚。
  • 豆瓣8.5,淺析經典英式愛情電影《傲慢與偏見》為何經久不衰
    說起英國浪漫愛情題材的電影,大家肯定會想起一部經典之作:《傲慢與偏見》。這個電影曾被拿出來翻拍過很多次,而最受好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05版的。男主高大英俊、女主活潑靈動,巧妙的拍攝手法、美奐絕倫的光影效果,這一切都讓觀眾大飽眼福。電影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傲慢與偏見》,由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分別飾演女主伊莉莎白和男主達西。
  • 《傲慢與偏見》能讓你看的不亦樂乎的一部電影
    今天又重刷了一遍《傲慢與偏見》的電影版,已然記不得是第幾遍。不管是因為覺得畫面感太美,還是因為劇情極其符合我對於一段美好愛情的設想,所以即便對於劇情都可以倒背如流,我依舊看得不亦樂乎。而伊莉莎白卻因為一些事情對達西心懷偏見,覺得他又傲慢又不可理喻,以至於當達西向她表達愛慕之情時,她斷然拒絕。好在後來她對達西的偏見慢慢解開,最後她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達西,最後自然是獲得了父母的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很多時候我會想,這樣的劇情似乎早已爛大街,為什麼還會被奉為經典,而被很多人喜歡,包括我自己。可能是因為達西的角色符合了很多女生的心理預期。
  • 《傲慢與偏見》與《成為簡奧斯汀》,愛情和現實,你會如何抉擇?
    最近小編看了一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總覺得這部影片的風格特別熟悉,後來才知道原來簡奧斯汀是《傲慢與偏見》的作者。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傲慢與偏見》的故事,原著和電影看了好幾遍,只是從來都沒有去了解過名著背後的作者----簡奧斯汀。
  • 《傲慢與偏見》自尊與愛情
    原本我晚上已經點開《沉默的真相》準備開始看我一向感興趣的懸疑題材結果卻是點開了《傲慢與偏見》這是個空靈的火花不知何來,又羈絆我許久我和她之間的緣分是斷斷續續的這是大二時期英語老師在課上放的,我倒是記住了很久,算上英語課那一遍我至少四刷過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聊回歸《傲慢與偏見》,我那時候二刷or可能三刷的時候,不知道為何想起來室友曾經的推薦於是我點開了但是戛然於開始不久的舞會
  • 放下你的傲慢,捨棄我的偏見,成就最好的愛情,悟《傲慢與偏見》
    今天,好久沒看電影的我,心血來潮又重新觀看了一遍《傲慢與偏見》。原著小說很早以前就看過好幾遍,想著說有時間再去重溫一遍,但是不得不感慨自己的行動力,到現在還是沒能抽出時間來。電影《傲慢與偏見》,最喜歡的就是 凱拉·奈特莉和馬修·麥克費登主演的版本。
  • 《傲慢與偏見》電影鑑賞
    後改編為電影,目前有諸多版本。電影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主要圍繞女主人公伊莉莎白與男主人公達西展開,男主人公達西的傲慢使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對他充滿了偏見,但在一次次碰撞與交流中,男主人公逐漸放下了他的傲慢,而女主人公也放下了對他的偏見,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看起來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它的深度與廣度絕對不僅於此。傲慢的男主,偏見的女主正是現實世界中許許多多人的縮影。
  • 傲慢與偏見:愛情還有婚姻應該怎麼選擇?看過這部電影恍然大悟!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電影改編自一部小說,而這部小說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小說,可是這部公認的是一部很少的電影拍的,比小說更好的電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故事,傲慢與偏見。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故事的名字放棄了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哲理,並且枯燥的故事,可是實際上這個故事是一個描寫手法十分幽默的愛情故事。故事從女主一家人五個姐妹,不同的婚姻觀說起,給我們講述了,每個人不一樣的愛情,選擇還有他們最後的結局。女主出身平凡,但是有一個不平凡的婚姻觀念他,她對於自己的姐姐說,說自己嚮往愛情,可是又不甘於貧窮的生活,所以她很可能孤獨終老。
  • 《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 或是一種能力
    《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或是一種能力文/溫柔小怪每每回顧《傲慢與偏見》這部2005年翻拍的經典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想,而有所相同的是對男女主他們感情羈絆的感慨。《傲慢與偏見》:愛是一種感覺,一份羈絆或是一種能力。
  • 名著改編電影展播|傲慢與偏見
    賓格來和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班納特互生情愫;達西對善良聰明的伊莉莎白產生了好感,而伊莉莎白卻對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見,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難料,賓格來和簡·班納特因為誤會,關係危在旦夕;達西的種種作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莉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漸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好感。兩對有情人能否終成眷屬?班納特姐妹們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 《傲慢與偏見》我心中的愛情白月光
    傲慢與偏見簡單搜一下就能看到《傲慢與偏見》已經被翻拍無數遍了,因為早有1940版的最美伊莉莎白,還有95版那麼還原到不能再還原的伊莉莎白,如果還要完全不動的詮釋原著的話,那很可能就是一部中庸的作品了。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詮釋,我很喜歡這版導演所展現出來的。
  • 《傲慢與偏見》一部優秀的閒暇放鬆電影
    《傲慢與偏見》首版於1813年,是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代表作。奧斯汀的作品是她本人完美主義愛情的最好體現。她的羅曼蒂克,既是浪漫的,也是現實的——在她眼裡,沒有物質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一場完美的戀愛應該是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同時又不乏較好的物質條件的。
  • 你因何而愛上這部《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的小說一直以來都備受讀者的喜愛,由她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傲慢與偏見》也是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為觀眾所欣賞,而最為經典的一部當屬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人聯合主演的《傲慢與偏見》,該片於2005年就正式上映了。
  • 耳朵薦影:【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127分鐘(愛奇藝)主演:凱拉·奈特莉 馬修·麥克費登電影類型:愛情 親情 現實 13+ 【傲慢與偏見】這部電影內容講述的是現代版外冷內熱,沉默寡言的富家達西少爺愛上樂觀大膽平凡二女兒伊莉莎白的故事。
  • 傲慢與偏見:傲慢讓別人無法愛自己,偏見使自己無法愛別人
    最終誤會解開,偏見解除好久之前就想看這部電影,但一直沒抽出時間。之前還在書店買過全英文版的原著,但也是一直放在書櫃裡,當做珍藏品放了起來。今天難得周末期間充足,就準備靜下心來好好看一部電影,腦子裡立刻想起了這部電影。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無論從劇情、演員、場景來看,都可以稱之為極品。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 它的每一幀都是一副經典的畫作; 它的每一個人都像是從油畫裡走出來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