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先從 1974 年加拿大社會心理學家 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 的著名吊橋實驗說起。
研究人員召集85 位年輕男性,年齡在 18-35 歲之間,隨機分成兩個組,其中一組被要求通過高達70米的吊橋,橋下水流湍急、橋兩邊的扶手很低、橋面的木板也不太牢固,稍有不慎,就有喪命的危險;另一組被要求走過一座穩固、不會搖晃、只有 3 米長的小橋。
在兩座橋的另一端有兩位觀察員等著,一位是美女,一位是帥哥,他們兩個輪番上陣,對每一位到達終點的男性說,「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項研究的事情,回去之後就給我打電話吧」 ,臨走前,觀察員會遞上一張紙條,上面寫著ta的名字和電話號碼。
結果,在走過恐怖大吊橋的男性中,共有 9 人在回家之後按照小紙條上的電話號碼打給了美女;而那些通過安全小橋的男性中,打電話給美女觀察員的只有 2 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研究者們認為,在吊橋上的男性,普遍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反應,他們認為這是看見美女觀察員的緣故。因為美女研究員對自己有吸引力,所以才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感覺是不會騙人的,於是他們認為自己喜歡女研究員。
但是,這個感覺是真的嗎?
未必!因為這些男性產生劇烈的生理反應很可能是橋本身危險導致的,只是他們放大了被吸引的感覺。
這說明,有些感覺會欺騙我們。
當然,這個實驗中,即使被感覺欺騙也沒關係,因為該實驗本身就在說明,即使是陌生人之間,也會因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而促進彼此的感情。
但今天的文章,我想說的是,有些欺騙我們的感覺(以電影《傲慢與偏見》為例),很可能讓自己失去感情。
影片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2005年版),主要講述了19世紀的小地主家庭,班納特五姐妹尋找終身幸福的婚姻故事。母親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新來的鄰居賓格來先生和他的朋友達西打破了她們一家人單調的鄉村生活。賓利和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班納特互生情愫;達西對善良聰明的伊莉莎白產生好感,而伊莉莎白對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見,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難料,賓利和簡因為誤會,關係危在旦夕;達西的種種作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莉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漸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好感,最後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1.真實地感覺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觀念是人們對於「我是誰」的各種信念的集合,真實的自己不可避免地受我們的感覺影響。自我感覺太好,可能會自負;自我感覺太差,又可能抑鬱。
可見,真實地感覺自己,並不容易,我們很可能會被自己的感覺欺騙。
就像影片《傲慢與偏見》中的兩位主角達西和伊莉莎白,都曾被自己的感覺欺騙,特別是伊莉莎白,差點兒因此毀掉自己的愛情。
達西在第一次見到伊莉莎白的舞會上,先是毫不違和地誇獎了伊莉莎白的大姐,然後貌似無意地在賓利面前大聲地評價伊莉莎白,長相「還可以」,但「還沒到打動我的心」的程度。
其實,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達西並不是對伊莉莎白沒有興趣,而是想通過貶低伊莉莎白來抬高自己,從而引起她的注意,否則他根本不必大費周章地搞出這麼一個不尋常的評價,還冒著被本人聽到的風險。
伊莉莎白也是一樣的,她被推崇為班特納家族中最富智慧和最機智的女兒,在聽到達西對自己不那麼高的評價開始,就覺得自己根本不會喜歡對方,更不能容忍達西對她的傲慢態度,於是堅持自己的感覺無比正確。
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不喜歡對方,都不是他們的真實感覺。
達西通過貶低對方證明自己的高貴,其實是想引起伊莉莎白的注意,同時,他的理智告訴他不能喜歡這種家境一般、舉止不得體,也沒有什麼「才華」的女人,因為這和他的身份和階級不對等;
伊莉莎白雖然可愛、聰慧,也可以和任何人優雅地交談,但她自尊心過於強烈、且十分自負,經常過早對別人下定論。當然,她的敏感是想保護自己,一方面她「看不上」達西,另一方面又會因為自己的處境而自卑,她不允許自己先愛上傲慢的、姑娘們趨之若鶩的達西。
總之,這兩個人在開始的時候,都沒有真實地感覺自己,於是陷入誤會當中。
2.潛意識裡的感覺,很可能是自己想要的愛情
一個人的感覺真的會出錯,因為它會受我們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無法感知潛意識,所以有時候不知道真實的感覺。
就像有些人說自己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實「渴望一家人團聚」的感覺就是潛意識的感覺,而這個潛意識感覺很可能是真實的感覺。
潛意識,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來的概念。
他認為,在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和行為背後,都有一股難以覺察的力量,這股力量就來自潛意識。
如果把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比作一座冰山的話,露出水面的意識就只是這座冰山的一角,水下的巨大部分才是精神活動的主體,這部分就是潛意識,而絕大部分不被道德和法律等社會規範允許的東西就藏在水面之下,伏於黑暗之中。
而影片中的達西和伊莉莎白之所以沒有真實地感覺自己,主要是因為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其實,他們潛意識中的感覺,就是他們想要的愛情,只是潛意識很難被覺察到。
那麼潛意識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答案是,心理防禦機制。
說到心理防禦機制,我們先了解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
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這三部分組成。
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樂原則。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就會不顧一切地尋求各種欲望的滿足;超我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則。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父母親形象和社會文化規範的內化;當本我和超我有直接衝突時,自我在它們之間做協調,奉行現實原則,即環境允許一個人做什麼,這個人就做什麼。
也就是說,本我和超我之間,是欲望和文明之間的衝突,而自我,就不得不隨時隨地來解決這種衝突,於是就出現一種叫做心理防禦機制的方法來緩解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以減輕自我的煩惱。
這裡要強調一下,心理防禦機制雖然是自我緩解焦慮的一種手段,但它是在潛意識層次上運作的,個人很難察覺到。
3.潛意識發揮作用的措施,即心理防禦機制的形式
前面說了,有時我們無法真實地感覺自己,是因為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具體措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防禦機制。
影片中的達西和伊莉莎白,主要使用了三種形式:
其一,壓抑。
壓抑是最重要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而且是許多其它心理防禦機制的基礎和精神異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將一些具有威脅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覺排除在意識之外。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和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
就像達西,他愛伊莉莎白這件事無法被家族接受,和自己的地位和階級也不符,所以他只能把愛伊莉莎白的想法壓抑到潛意識中,以緩解自己的痛苦;而伊莉莎白不想成為那種為了錢財才出嫁的女人,她只為真摯的愛才結婚,她擔心自己如果表現出愛上達西,就會被人看作貪圖富貴之人,所以她不允許自己有愛上達西的想法,加上她內心因自身地位有些自卑心理,也害怕自己說出愛達西被拒,讓自己更加自卑,於是她同樣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
其二,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指的是一種心理或行為,如果承認了會引起不安,也不被客觀環境所接納,於是就不讓真實欲望表達出來,而表現出與之相反的心理或行為,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極端反同性戀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同性戀。
就像達西以貶低伊莉莎白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喜愛;伊莉莎白則以一種比一般人更討厭達西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愛。其實,他們兩個人都早已愛上了彼此,只不過他們那種反向的感覺表達不只欺騙了別人,也騙苦了自己,特別是伊莉莎白。
達西很快發現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對伊莉莎白的傾慕,不久便主動向伊莉莎白求婚。
但伊莉莎白並沒有很快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反倒更加討厭達西,還輕易喜歡上接觸不多,表面熱情體貼、實則輕浮卑鄙的青年軍官威克漢姆,並認定威克漢姆比達西高貴。同時,她還找了一大堆先入為主、與事實相悖的證據,比如威克漢姆捏造事實詆毀達西,直到她了解到達西不僅替威克漢姆還清賭債,還給他一筆巨款,讓他與莉迪亞完婚,她才幡然醒悟。
有人可能覺得,伊莉莎白對達西態度的轉變有些突然,其實這恰恰表現出伊莉莎白早就愛上了達西,只是她一直壓抑著真實想法,還用反向形成的方式做著心理防禦。
其三,忽視。
忽視,通過拒絕看見或拒絕面對不愉快的現實來減輕焦慮,保護自己的情感不受傷害。比如拒絕討論使自己不愉快的話題、忽視存在或評判等。
忽視和抑制是不同的,忽視更強調無意中發生的,不像壓抑那麼「有意」,忽視是沒有察覺到感覺已經改變,即沒有投入注意。不過,有時兩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目的都是讓不想承認的感覺消失。就像伊莉莎白在對達西轉變態度之前,就是一直忽視愛的所有蛛絲馬跡,甘心做個睜眼瞎,讓一切明顯的證據都摘下都指向與事實相悖的結論。
當然,對於伊莉莎白來說,她認為自己不可能愛上達西,於是壓抑比忽視要重一些。
其實,達西和伊莉莎白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人們如此多的共鳴,就是因為他們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形式,很多人自己也喜歡使用。
這裡要說一下,心理防禦機制除了上述三種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合理化、投射、升華、退化、補償等等。
4.正確認識感覺,是充分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根據前面的分析,回到「吊橋實驗」,我們看到,真實地感受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它不像生理指標那麼容易測量,同樣是心率加快,可能是恐懼所致,也有可能是興奮所致。加上潛意識對感覺的影響,我們正確認識感覺,更是難上加難,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
就像達西和伊莉莎白,他們也被自己感覺欺騙過,但兩個人最後收穫愛情,就說明我們也可以正確認識感覺,以及充分認識自己。
那麼,方法是什麼呢?
答案是,自省。
達西的自省能力是很強的,他很快就認識自己的真實想法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伊莉莎白稍微晚些,但也具有自省能力,她和簡說「我曾經如此盲目」,她和爸爸說「我真愚昧無知」,正是這樣的自省,才讓她有所成長,不再輕易給人下結論。
對於我們來說,想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感覺,不至於被感覺欺騙,同樣需要自省。因為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們的人,是自己。
雖然自省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但通過自省我們可以更好地覺知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遜把自省比喻為個人敘事,就像傳記作者一樣,建構有關他們生活的故事。
我們也可以把觀察到的意識內的思想、感覺、記憶、自我行為,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變成故事,然後通過這些故事來認識自己。
比如,了解自己早期的家庭經歷,盡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不良影響;正確看待創傷性事件,不迴避問題,也不拿痛苦作為自己不努力的藉口;通過夢來了解潛意識的內容(自己如果很難做到,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通過別人眼中的自己來了解自我等等。
認識自己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
因為真誠,才能讓我們儘可能接近真實的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