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首版於1813年,是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代表作。
奧斯汀的作品是她本人完美主義愛情的最好體現。她的羅曼蒂克,既是浪漫的,也是現實的——在她眼裡,沒有物質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一場完美的戀愛應該是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同時又不乏較好的物質條件的。從她的作品中便看得出來,無論是《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先生和賓利先生,還是《理智與情感》中的布蘭登上校,都是充分尊重伴侶並擁有良好生活條件的男性。
翻開這部兩百年前寫就的經典英國式作品,我們仿佛可以置身於那個吵吵鬧鬧的社交圈;在那裡,人們騎馬打獵,紳士們風度翩翩,如小鳥般嘰嘰喳喳的少女們奔波於舞會間,以求得「白馬王子「的青睞……
騎馬涉獵的紳士
從上個世紀開始,《傲慢與偏見》的翻拍作品便層出不窮。1940年,美國導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達了原著,用一種美國式的狂熱浪漫塗抹了傳統英式愛情的緘默幽雅。1980年和1995年英國都出現了忠於原著的經典翻拍,其中95年版本的被譽為此書最好的翻拍版本。而本文的主角,也就是2005年喬·賴特的《傲慢與偏見》,則顯然是一個最迎合現代人口味的版本。
1995年版《傲慢與偏見》
傳統意義上的奧斯汀粉絲或許會牴觸這部作品。誠然,與95年BBC的迷你劇版本相比,這款《傲慢與偏見》似乎總有哪裡少了一些奧斯汀的韻味;在重要的情節部分出現了一些原著中經典的臺詞,但顯然導演對原著中角色的言語的拘謹和過於形式化的禮節感到不滿,他要在香甜的蛋糕胚上撒上奶油——如果對原著熟悉的觀者一定看出,導演用他自己的理解對角色們的愛情進行了強調與升華。或許這也是電影比起小說的無力之處——奧斯汀極其擅長利用伊莉莎白的主觀視角與心理對人物進行描述,但是當鏡頭以第三人稱呈現故事時,這種敘事的巧妙便倏忽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如果你剛剛看完95版的迷你劇就來觀看05版的電影——像筆者一樣——你也許會感覺到電影版本敘事的突兀和情節的轉折過快。好像有很多絕妙的地方被導演一筆帶過,或乾脆整個消失不見。這也是電影和迷你劇相比之下天然的不足之處:迷你劇總時長超過五個小時,而電影必須在兩個小時以內講完同樣多的劇情,自然會讓人感覺過渡快速。
但是當你擺脫了將其與95版迷你劇相比較的慣性思維以後再次觀看這部作品,你將會不自覺地讚嘆其精巧性——導演無疑抓緊了原著中扣人心弦的精髓。比起一味地模仿前人——或者完全不尊重原著而是利用原著的熱度來講自己的故事(比如一部叫《傲慢與偏見與殭屍》的奇怪作品),導演的才華讓人驚嘆不已。在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對情節的理解上,05版本的電影不亞於上個世紀任何一部經典的翻拍作品。而在畫面的美麗、鏡頭的表現力、音樂的融洽度和恰到好處的現代化改編上,筆者認為這部作品更勝一籌。
浪漫的再升華
05年版本的電影在表現的側重上,也與原著大不相同。
筆者相信,導演的根本心態並不在於像95迷你劇那樣重新敘述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而是在用自己的《傲慢與偏見》向兩百年前這部偉大的作品表現自己的敬意。這部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有和「前輩們」不一樣的魂魄。
毫無疑問,奧斯汀是一位敘事家,而喬·賴特更像是一位藝術家。如果說奧斯汀的魂魄,是她微妙反諷的敘事語言、寥寥幾句就將人物形象立體化的強大速寫能力;那麼,喬·賴特的魂魄,便是「浪漫」二字。這部經典的英式浪漫愛情作品在喬·賴特的手中,被推向了「浪漫」的最高峰。
在現代文化語境的灌輸下,奧斯汀的浪漫像一首輕柔的愛爾蘭民謠,溫潤緘默,卻在層出不窮的言情文學與影視的誇張浪漫下顯得力量不足。而喬·賴特的手段,就高明在他將現代人的浪漫巧妙地融入了這部經典作品中。達西先生含蓄的表白兩百年來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但這還不夠,導演要藉助達西先生之口,喊出他自己的浪漫。
比起原著中場景之明朗單調,導演利用了天氣給人帶來的心理上的朦朧感。達西第一次向伊莉莎白求婚時,是在一場蒙蒙的雨裡。兩人的頭髮被雨水打溼,四下除去雨聲寂寥無人。在這種場景下,達西壓抑後爆發的情感和伊莉莎白傾瀉而出的憤怒都顯得尤為真實。
電影臨近結尾處,達西的表白場景也從眾人的散步落單轉變成了清晨的難以入眠。兩人穿過霧氣,任由冥冥中的命運讓他們相見,達西的表白在原著中語焉不詳,而在電影中被導演詳盡地表現出來。
在晨光裡,他們互訴衷情。
「你今晚過得怎麼樣,達西夫人?」電影最後的場景,在夜幕裡,達西對伊莉莎白說。
結尾處導演添加了兩人在夜幕裡含情脈脈的對話。這處錦上添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這像是用力過猛,有過於甜膩之嫌,錦上添花也稍稍過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導演安排的這處情節,使得結尾處更加柔和融洽;很多讀者認為原著的情節在結尾過於突兀,認為應當多添加一些敘述。但如果用「浪漫之升華」來理解這部翻拍作品的話,導演的幾處改變卻又顯得如此理所當然。在自我魂魄的體現上,喬·賴特的表現無疑是極其優異的。
場景的再渲染
人物的再刻畫
這部作品中,鏡頭下英國鄉間的美麗和人物性格的活靈活現,都是非常吸引人的特點。
導演對鏡頭的運用非常到位,無論在哪個場景,他都不會忘記對美的追求。在追求風景之美、畫面之美的同時,他對傳統英式鄉間風貌的把握也十分巧妙。他「非常擅長把握英國風韻」,場景、建築的選取恰到好處。
電影開頭不久,從班內特一家和賓利、達西等人初次相互認識的舞會場景中,我們可以領會到當時社交界的繁榮。人們把交際當作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而舞會是展示人物百態的最佳契機。第一次舞會,導演將所有人物形象鮮明地鋪開,我們可以看到賓利先生的友好與紳士,看到達西由於不善交際而顯露的傲慢,看到簡穩重大方的美麗,以及伊莉莎白眼裡的狡黠與聰慧。
而第二次舞會,導演利用在舞會場景中穿梭退後的鏡頭,用力度十足的手法凸顯了不同人物最顯著的特寫:班內特夫人粗俗地大聲炫耀著,小腿晃來晃去,不小心將手中的飲料打翻在一位紳士的胸口;莉迪亞和凱蒂若無旁人地肆意大笑,毫無淑女風度;瑪麗拼命地彈奏練習許久的鋼琴曲卻無人欣賞,最後只能在父親的懷抱中哭泣;簡和賓利彼此的眼中只有對方,一直含情脈脈地對視起舞;伊莉莎白冷眼旁觀家人的醜相併向友人夏洛特憤憤不平地訴說,卻迎面碰上了當時她心中最討厭的達西先生。他板著臉,忍耐著內心的悸動,念出了那句讓無數少女尖叫的臺詞:
「我能和你跳下一支舞嗎,伊莉莎白小姐?」
相比是電影形式本身帶來的戲劇感——原著中的語言描寫較少,相對的,敘事成分更多,雖然意思相差不大,但單純的敘事相比銀幕上呈現的富有感情力量的對話,總好像缺少了什麼。導演利用了言語的力量,演員也將神態拿捏地恰到好處——無論是達西初次邀請伊莉莎白跳舞的隱忍含蓄,還是後來在凱薩琳夫人家中達西凝視伊莉莎白的專注,都體現了達西內心情感上的過度,緩解了原著中描寫的僵硬。
結語
《傲慢與偏見》不能說是一部足夠深刻的作品,但它絕對是一副明晰的美麗畫卷。無論是經典作品的粉絲,抑或是單純想要觀賞一部優秀的閒暇放鬆電影,這部05年的優秀翻拍電影都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不需要竭盡全力的思考,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你只需要打一杯咖啡,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或傍晚享受它給你帶來的美的體驗。
在奧斯汀的作品中,不存在壞人,只存在滑稽者。不必擔心它給你帶來任何心理上的負擔——無論是大笑還是嘲諷,是欣賞是厭惡,是祝福是嘆息,這部電影都將給你帶來內心的平靜滿足。